东汉都把匈奴打得搬家了,为什么中国的版图没有扩展到那里呢?

系统观天下


关键是东汉打下来了,能不能耕种,中国古时候就是农耕社会,没有耕种没有粮食,粮食从内陆运过去成本太高了,无法大规模的驻军,而且很多时候只有付出没有收入。所以不会驻军,版图扩展到那里没有意义。


不再伤心2


匈奴在我国北方东到大兴安岭西到西域都有其活动身影,战国时期赵秦燕三国都曾修长城以御匈奴,秦三击匈奴夺回河套西汉建后,先采守,后釆取进攻战略。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东汉时南匈奴归附,北匈奴战败西迁,从此消失在人类视线中,几百年后匈牙利的匈人有匈奴影子。

为什么汉不乘机占剧漠北广大地区?

第一,因为漠北苦寒,人烟稀少,汉朝大部分是汉人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况且当时还没有棉衣御寒。

第二,政治,从夏商周秦皆以长城以南为政治中心。

第三,经济,长城以南,长江黄河流域,气侯适宜易发展农业生产,而匈奴大部分地方不适合发展农业。因此,只是将部分匈奴土地夺来用于耕种,例如河套平原(黄河"几"字形拐弯处),大部分匈奴土地没有去管辖。

第四,东汉依靠的是南匈奴的力量打败了北匈奴,它没有力量去占领。

第五,匈奴的地域广阔,人烟稀少,物产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难以大规模移民开发,若派军队占领,则后勤无法从当地补给,仍然要从中原运来,当时无火车、汽车、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运输成本高昂,给国家增加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必然难以为继,故而弃之。

所以从政冶经济军事文化上汉人都没有占领北方的打算,只因得不偿失。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后,才有能力开发原匈奴地区。




当代曹植


好问题,好久没有说匈奴的问题了,今天来谈谈。

匈奴人也是历史悠久

按照《史记》的记载,匈奴是我国古代夏朝的后裔,商汤灭亡夏朝后,他们逃入草原了,此后他们被称为荤粥、犬戎等,并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主要的外患。

甚至西周王朝就是被犬戎给攻破镐京而灭亡的。

匈奴的故地应该是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一带,后来匈奴向东西扩张,逐渐成为草原的强者。

战国时期,匈奴的活动范围已经很广,秦国、赵国、燕国的北部都是他们袭扰的目标,因此这三国为了防备匈奴人而修建了长城,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出蒙恬率领大军,夺取匈奴的人河套平原,而修筑了长城,还留下了防备匈奴的常备军。

秦朝统一天下后,将匈奴逐出河套平原

到秦末汉初之际,秦朝为了对付起义军,将防备匈奴的军队调回,结果在巨鹿之战,被匈奴给团灭了,而此时匈奴又出现其史上最有作为的冒顿单于,于是河套平原重新被匈奴人夺走,还不时的劫掠北方边境。

两汉时期,西汉和东汉都曾解决了匈奴人外患

西汉建立后,匈奴吓跑了刘邦的哥哥代王刘仲,刘邦亲自率军讨伐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打败,最后依靠着讨好冒顿单于的老婆,才最终脱险,此后西汉开始改变策略,向匈奴送钱送女人,开始和亲政策。

70年后汉武帝时期,汉匈大战再起,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西汉付出很大代价之后,匈奴人已经漠南没有王帐。而汉朝的骑兵,可以驰骋草原。到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时期,西域被纳入西汉版图,而汉宣帝的儿子汉宣帝时期,南匈奴已经彻底投降汉朝,成为藩属,而北匈奴则被陈汤一锅烩掉,秦汉以来的匈奴外患得到终结。

西汉陈汤灭北匈奴,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可以说此时塞外虽然仍然是南匈奴的人统治,但是如果按照西汉的控制,塞外完全可以划入汉朝的版图。

此后王莽篡汉后,由于匈奴玉玺的问题,搞得匈奴人很不愉快,

匈奴投降后,西汉将匈奴列为藩属国,但是地位位于诸侯国之首,汉朝颁发给匈奴单于玺的印章,然而王莽篡汉后,为了彰显自己尊贵,硬生生将匈奴人单于玺给换成了单于印,搞得匈奴人十分不爽。

东汉初年,匈奴人出现分裂,再次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投降东汉,而北匈奴则是遁入漠北,继续与东汉对抗,此时刘秀的政策是将投降的南匈奴迁入塞内,而后东汉皇帝持续对北匈奴用兵,并最终将北匈奴赶到欧洲,去祸害罗马帝国了。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此后北匈奴西迁到东欧

无论是西汉和东汉都曾解决了匈奴外患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对于匈奴人控制塞外没有占领呢?

其实很好理解。

  • 首先我国古代汉民族的对外战争都是以防御为目的,秦始皇击匈奴,还是两汉进攻匈奴,乃至是后来虽然对突厥的战争,汉民族的对外战争,显然为了防止异族和胡人的侵略,而打击他们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他们来抢劫我们。

  • 其次汉民族是农耕民族,而塞外是草原,显然不适合汉人生活,华夏族自古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民族,而两汉时期的草原上环境很恶劣,当时也没有后世的耐旱耐寒作物,因此汉人打下来之后,也就放弃了。
  • 第三,汉民族也是战斗民族,但是相比较于骑兵劫掠的匈奴人,汉民族更擅长防守,而显然依托长城和崇山峻岭的地势,更适合防守。而且汉民族的战争成本远大于胡人,汉民族需要准备粮秣、需要准备马匹,往往是有专门战兵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民夫组成的后勤人员,而匈奴等胡人则需要这个,他们平时能歌善舞的牧民,战时则骑上战马抡起马刀,所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战争成本远低于汉民族。
相比较于进攻,汉人更擅长防守所以两汉时期虽然曾彻底击败匈奴,但是仍然放弃塞外草原,仍然固守在长城一线,而匈奴走了之后,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 蒙古人又相继在大草原的舞台上争雄,而汉民族不得不与来自草原的强盗,继续战争,来避免家园被劫掠,长城一线也长期成为了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大东北的小豆包


东汉打跑了匈奴,唐朝打跑了突厥,为什么中原王朝不去占领这些地盘,而是让草原上不断崛起新的民族呢?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方式。

无法治理

对于农耕民族,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占领一块土最好能够耕种,并且能够设立郡县,有一套官僚系统进行管理。但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的,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无法进行户口管理,只能形成一个一个的小部落,再联合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

无法收税

有官僚系统,有军队,就需要给他们发工资,工资只能从税收里面出。但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所以才需要进行掠夺,抢中原地区的粮食也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中原王朝控制了这一地区,总不能自己抢自己,只能用中央税收供养草原地区,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无法组织

游牧民族是全兵全民的,平常骑马放牧就相当于练兵,唐初的府兵制实际上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但中原王朝一旦壮大,就需要养一支职业化的军队。游牧民族的大汗和其他小部落之间是联盟关系,小部落出兵力,大汗带着他们一起抢,抢回来大家分,而中原王朝的官僚体系是需要税收来供养的。


怀念夏天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西规大河,列郡祁连”其实北匈奴故地短暂的留在大汉版图之上。

匈奴是汉人对匈人的蔑称,就像叫日本兵为日本鬼子是一样的。汉朝几代对匈奴和亲没能换来真正的和平,每当秋季草黄,草原的马吃了草籽养好了膘,也正是汉人收割庄稼的时候。匈奴人就会骑上马带上牛肉干到汉地进行劫掠。终于在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破匈奴主力,匈奴远遁漠北,实力大减。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北匈奴与汉朝继续为敌,向西域扩张。

东汉窦固窦宪联合南匈奴再次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南方受南匈奴和汉朝的联合打击,东方受到新崛起的鲜卑劫掠,西边的乌孙和西域诸国对北匈奴也是虎视眈眈,北匈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于一年,只好远离故土往西方逃窜。南匈奴内附汉朝,汉朝赐给美酒布匹,匈奴贵族耽于享乐,百姓逐步汉化。漠北成了真空,给崛起的鲜卑留下了大片的牧场。

匈奴故地土地较为贫瘠,气候严寒,只能生长牧草,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耕种。只是收复了可以利用黄河水灌溉的河套平原。北方任然是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造成了游牧和农耕民族的千年恩怨。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实现,才化解了根本矛盾,实现了各民族的现代化和和平幸福生活!








山中小妖莫成仙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匈奴搬走了还有其他游牧民族搬进来,因为他们早就对昔日霸主的“大别墅”垂涎三尺了。实际上,草原上各游牧民族对于生存空间的抢夺远比我们想像中要激烈,对于匈奴老巢的占领,东汉的反应要滞后于其他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其他中原朝代,基本如此。

所以,纵观草原各游牧民族的发展史,无一例外遵循了一个“霸主轮流坐”的规律,比如匈奴倒下了,他们的领土并没有闲置,而是马上由鲜卑填充进来。鲜卑之后依次是柔然、突厥、回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一直延续到近代。所以,中原王朝也需要给草原民族留有生存空间,如果一味的打压,只会自寻烦恼、引火烧身,继而陷入战争的泥滩。

而且,通常这些刚搬进“新房子”的游牧民族表现的很谦虚谨慎,最初会与中原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但不代表他们没有趁虚而入的想法,五胡十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是,东汉不能跟新邻居接着干仗,即便想,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东汉也要考虑国计民生、开源节流,而不是穷兵黩武,让百姓跟着吃苦受罪。

从另一方面讲,东汉并没占领匈奴故事的实力,也就是说没有对草原绝对控制力,因为中原是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游牧民族的生活。因而草原对东汉很“鸡肋”,比如南匈奴归降后,汉朝的做法是宁可将其安置于边境,使其尽可能的融入汉民族,之后的晋朝也是如法炮制。

纵观历史,只有唐朝前半期的民族政策最为成功,各游牧民族都愿意服从唐中央的羁縻统治。比如西域各国、漠北草原、及辽东地区都设有唐朝的都护府。而汉朝为维持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将经营的重心都放在了西域。同时,开辟西域意味着对匈奴战略围堵的一种化解。所以,当汉朝将西域做为一个攻击匈奴的据点后,匈奴的影响力渐次北缩,最终给了汉朝彻底将其击溃的机会。

但是,北匈奴西迁,马上迎来了鲜卑人。如此,也可以视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吧!但在“渔翁”还没有形成实质威胁之前,东汉必须默认这种规则的存在,因为发展的潮流主题是与邻为善、和睦相处,而不的恃强凌弱。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个问题需要解释的东西比较多一些。

古代中国(以汉民族为主的农耕民族)的国土扩张方向是:

平原——丘陵——山地——高原

也就是汉民族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向周边地带逐步扩张,配合农耕自养、筑城防卫等手段一直扩张到农耕民族对国土防卫能力的极限地区。

古代中国(以汉民族为主的农耕民族)的国土扩张方式是:

汉民族通过对其他民族地区人口与资源的挤占,由相对少数变成相对多数,逐步蚕食夯实新占领地区。

古代中国(以汉民族为主的农耕民族)的国土防卫策略是:

汉民族政权依托大山大川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力筑造防御工事,建设一条保卫汉民族核心农耕领土的防卫战线。

古代中国国土的扩张与防卫

一、古代中国国土的扩张

▲秦朝地图

古代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作为立国的根本,那么,古代中国国土扩张的基础就是:所得到的土地可以继续发展本民族的农耕文明。

土地作为汉民族的核心领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这块土地可以被夯实为自己国家核心的农耕区。

2.这块土地上的人口可以成为自己国家核心的生产资源。

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地区,即是古代中国汉地的核心领土,这块土地的范围也就是秦朝统一后的国土范围。秦朝的国土范围,作为被农耕文明绝对占据的地区,是往后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各个统一政权的核心领土,如果不能统一这块领土,那么这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偏安的政权。

先民们扩张土地的思路既简单又实用:

自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华文明还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周边尚且居住着其他的民族和种群。

不同的民族和种群在生产中会发生各种资源互相挤占的情况。比如汉民族需要更多可以耕种的土地,而其他民族则需要更多可以游猎的土地。在这些土地交接的模糊的边缘地带,就会因争夺土地资源而发生矛盾甚至是战争。

汉民族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停的开垦这些交接地带的土地,通过汉民族人口的增长和对这些土地的挤占逐步排挤周边民族。这些模糊地带的土地在汉民族长久的挤占和利用中,就逐步变成汉民族夯实的固有领土。

如果因资源的挤占而爆发战争,则汉民族的政权就有责任和义务动员领土内的任何力量来保卫这些新取得的土地。

这种策略在长久的实践中,会逐步侵占所有平原地区。而当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承载能力,新增的人口就需要开拓新的土地来生存,这就进一步推动汉民族向丘陵地带的挤占。

等丘陵地带被汉民族挤占以后,其他民族的族群就会被挤出这些土地,将活动地区转向山地高原一带,或者在土地挤占过程中逐渐融入农耕文明成为汉民族的一部分。

当汉民族将领土推进到高山高原地带的时候,汉民族对土地的扩张也已基本接近极限。山地高原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现实占据,但作为双方土地的交接地带,不同民族和政权之间同样会爆发各种战争。

所以,汉民族的政权就需要沿山地、高原一线组建对外族的防卫力量,用以保证自己民族对核心农耕领土的绝对占据。

二、古代中国国土的防卫

▲三国形势图

这个问题我拿三国时期的地图来解释。

因为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的时期,但是即使在这么动荡的时期,汉民族在打内部统一战争的同时,也依然死死保持着核心领土的防卫态势。

三国时期内陆地区的国境线:

北线:辽西走廊——燕山山脉——太行山——黄土高原南线——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一线

西线:青藏高原北线——横断山脉

南线:云贵高原南线——红河谷一线

这条内陆国境线基本已经是古代农耕社会可以占领并进行有效防卫的极限。

即:这条防线以内的土地可以用来耕种、军事力量可以有效防御、土地可以承载足够的人口繁衍。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以少量的军事投入就可以保证国境内生产的安定。

超出这一条国境线,军事防卫的投入就会严重超出农耕文明的经济和生产承载能力,过度的国土扩张会导致国防压力的指数级增长,而过度占领的土地如果既无法耕种又无法支持人口生存,大量的投入显然就是不划算的。

所以,古代中国的防卫思想就是:以平原地区为绝对核心地带,以丘陵地区为次要核心地带,以山地高原地带作为国土防卫的前线和缓冲区,将其他民族的侵扰尽可能的压制在国境线以外,利用军事前线和缓冲区拱卫内部平原、丘陵地区的绝对安全。

这套防卫思想主导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国土防卫工作,也被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以血和汗实践了两千年。

东汉领土为何没有扩张到蒙古高原

▲东汉地图

上面讲了很长的古代中国土地扩张和防卫的知识,就是为了解释东汉在击败匈奴以后,为何没有把国土扩张推进到蒙古高原上去。

1.蒙古高原无法进行耕种,即:没有进行国土扩张的原动力

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无法耕种的土地注定不可能成为这个民族的核心领土。

降雨稀少,气候恶劣的蒙古高原不适合农作物的种植,或者说,在蒙古高原上进行耕种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动,这里即便有大片的土地也无法承载汉民族人口增长的需要。

而少量农耕人口占据大面积的草原进行耕种,在生产安全上也将无法得到确切的军事保障。

2.占据蒙古高原进行军事防卫会极大增加国防压力

汉民族占据燕山山脉——阴山山脉——河套沿线——河西走廊地区就可以对匈奴人的进攻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只要这条战线不被突破,那么汉民族的核心领土就不会被侵扰。

如果东汉占据蒙古高原之后再组织防卫工作,就会无限扩大东汉朝廷的军事防卫压力和成本,守卫着不能开垦耕种的草原,这对东汉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甚至是严重失误的防卫策略。

所以,东汉面对匈奴人的侵扰,最好的办法是打击匈奴人的有生力量,解除匈奴人在国境北线的军事压力。只要不让东汉的国境北线时时处于匈奴人的兵锋之下,东汉朝廷就可以以极小的代价保卫国土。

综上,东汉即使击溃了匈奴人的有生力量,也不会把国土扩张到蒙古高原上去。


风陵流度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首先,我们要从当时的交通来看,我们拿东汉时期的一张地图来看,你会发现,东汉的地图几乎被地形所限制,其次就是我们虽然将匈奴打的搬家了,但是广袤的草原根本没有什么实际驻军,也就是说,虽然赶走了匈奴,但是根本没有实际控制,毕竟当时的东汉是农业国家,不适合在草原上驻军,久而久之,草原上还会出现另一批逐渐强大起来的部落。

还有就是东汉在征讨匈奴的时候,不是把所有的匈奴赶出草原的,一些投降的匈奴小部落,也会留下来,他们经过数年甚至百年后,也会对东汉形成威胁,我们先不说三国时期的南匈奴,单单说一下五胡乱华之下的众多游牧民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别说游牧民族了,有时候中原王朝一个不小心,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直到清朝末年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版图疆域才定格,纵然干如此,在解放战争之前,也是因为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各种原因,丢了不少的地盘。


北派说书人


受邀作答,不胜荣幸!

其实不止是汉朝,其他中原王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除了元、清这两个由游牧民族统治的朝代。

汉朝作为农耕民族建立的政权,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跨过农耕区与游牧区的分界线。汉朝能够在某次战役中击败匈奴,但对草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更加困难。

汉人习于定居,不能像匈奴等游牧民族一样建立流动的部族组织,对游牧区的控制需要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驻军,而驻军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如果从中原运粮北上,代价过高,也必须依靠强大的国力,难以持久。如果在当地实行屯垦,游牧区稀少的雨水与寒冷的气候不适合耕种。

最后,汉朝无法完全消灭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流动性强,汉军来则四散,汉军去又复合。东汉窦宪出征只是驱走了北匈奴,而南匈奴依旧存在,甚至后来还有南下的趋势,东北方向的鲜卑族也在此后兴起。游牧民族持续存在,会对汉朝的统治机构持续侵扰,最终迫使汉朝放弃。


渔人文史


东汉把匈奴打跑了中国为什么没有占匈奴的广大地区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

匈奴在我国北方东到大兴安岭西到西域都有其活动身影,战国时期赵秦燕三国都曾修长城以御匈奴,秦三击匈奴夺回河套西汉建后,先采守后釆取进功战略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时南匈奴归附,北匈奴战败西迁,从此消失在人类视线中,几百年后匈牙利的匈人有匈奴影子,为什么汉不乘机占剧漠北广大地区,因为漠北苦寒,人烟稀少,汉朝大部分是汉人不习惯北寒冷,

第二,政治,从夏商周布以长城南为攻冶中心,

第三,经济,长城以南长江黄河流域,气侯适宜易发展农业生产所以从政冶经济军事文化上汉人都没有占领北方的打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