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雙不理解你的父母,請問該怎麼辦?

關注你哥我一下


所處的年代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理念不同,經歷也不同……太多的不同了,所以父母不能理解自己是很正常的,可是他們愛我們吶,而且懷著“我們都是為你好”的理念干涉勸解我們……很無奈但又無可奈何……

求同存異吧,他們不理解我們,我們也理解不了他們,但愛是珍貴的。

所以,我們成年人自己的事情自己來承擔,儘量不告訴他們,而且告訴是陳述事實還是尋求意見差別很大……

向他們的時候尋求意見的時候要做好心理準備,也許他們會給你提各種建議意見,也許會是他們的經驗之談,也許會是狗血淋頭的罵你不爭氣……

可是你可以選擇不採納呀,但儘量不要吵架,心平氣靜,儘量理解他們背後的情緒吧

還有在婆家的事情儘量不要跟媽媽說,尤其是讓你不爽的事情,你可能過段時間會忘,可你的媽媽不會,她會一直記著的,會替你恨的,一旦代入情緒,很多事情就不單單是你的事情了,成兩個家族的事了……

暫時想到這些,希望能幫到你,哪怕一點點,如果不能,權當陪你聊閒話了


兜兜轉轉926


沒有一雙,就說說我媽吧。

前地主家庭出生,家境優越,長女,又因為她是早產身體弱,所以基本沒幹過啥活。外婆心疼她,沒進過廚房也基本沒摸過灶頭,不過因為是農村,一些農活還是幹過的。

她嫁給我爸是因為我的姑婆,她親姑媽覺得我爸忠厚老實,她自己一點不情願的。生下我一直是奶奶帶,小的時候的事情記不清了,小學整整六年從來沒給我做過一次早飯,都是隨心所欲睡到飽,想發脾氣就發脾氣,一丁點不如願就要離家出走。從不過問我的學習,更不會問成績。不管是在哪隻要不合她心意就會吼我。捱罵捱打是家常便飯,有一回晚上十二點還罰我跪在板凳上抄課文,那時候小學二年級,冬天,奶奶心疼說了兩句被她頂回去。

我的印象裡沒有溫情回憶,有的就是她粗聲粗氣對我說話,隨隨便便對家裡每個人發脾氣,趕場天跟幾個村婦趕場,可以給自己一次性買幾件大衣和幾瓶香水,可是我就只有換洗的一套,而且永遠是又長又大可以穿幾年那種。沒有接過我放學,沒有在下雨天給我送或傘,沒有在突變天氣的時候託人給我帶過一件暖和的衣服。

初中的時候她開始鬧離婚,我爸不同意她就偷偷收拾了東西要來帶我走(當時我是住校每個週末回家一次),我不肯,比起給了我生命卻幾乎沒有給過我溫暖的媽媽,我情願留在那個會把我舉高高,會用胡茬蹭我的臉,會在每一個早上給我做早飯喊我起床讀書,會在趕場給我帶小玩意回來卻在別人眼中不會掙錢沒多大本事的爸爸身邊。她跑到學校來找我,拉著我的手要我跟她走,周圍的同學指指點點,用怪異的眼神看我,那段痛苦的過去至今還歷歷在目。

後來她的孃家集體反對她離婚,這件事情就這樣不了了之,我也因此名落孫山,被迫去讀職高。那段時間她比較消停,可能因為我拿回一個又一個榮譽證書,也可能覺得我快到十六歲了,因為十六後可以拿身份證就可以出去打工了,我像還是後者可能性比較大。

結果出乎她意料的是我考進了大學,一般情況下這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至少我覺得作為母親該替女兒開心,然而她偏偏不,因為家裡要供我讀書,就得縮減她的開銷,她不樂意。而且外公給她下達了命令,如果我大學期間她不一起勞動供我讀書只會揮霍的話,將來我學成後待她年老時可以我可以不管她。外婆還有幾個舅舅姨媽都是證人,那份書面承諾就擱在外公的箱子裡,因此她安靜了半年。大一寒假我回家,她問我還想不想繼續讀書,如果不讀了可以跟小姨一起去打工的,為此她還特意給我買了件外套,交易就是我必須跟外公說我是自願輟學的。我用一種看怪物的眼神看她,丟掉了那件外套,並且那個假期再也沒有和她說過話。一度難過的時候我會哽咽著問奶奶,我是那個人親生的嗎?奶奶那個時候已經瞎了,她摸著我嘆息,她的沉默讓我的心碎了一地。

後來的每個暑假我都儘量在外面找工作,給自己掙生活費。之後外公和奶奶還有二姑姑三姑父相繼去世,我也到了實習期,爸爸告訴我安心找工作,我也就沒過問她,我們都不提從前,尋求這片刻的寧靜。

畢業工作後的第一次發工資正好輪上她生日,我請了假買了蛋糕和一堆東西回去,家裡爸爸殺好了雞買好了魚,我和爸爸一起做好飯菜,可是等到夜幕降臨她也沒回來。後來還是我主動打電話,她在另一端打牌正酣,跟我說不用等她了。

畢業後第三年她又故技重施,鬧著要離婚。我前腳走她後腳就收拾了行李,這一次誰也留不住,我跟爸爸說隨她去,沒吃過苦沒熬過夜的人最多撐到年底。那一年是我的本命年,她說要掙錢給我買東西,可能過了三個月吧她就撐不住了,天天跟電話裡嚎累的很,最後是我舅舅倒貼了油錢去接她,她那些豪言壯語要換電視要換冰箱要如何,都是我去補漏洞。

過了兩年我帶當時的男朋友也就是現在的先生回去,她滿臉的不高興,因為先生家是組合家庭,當然最主要應該是我拒絕了她的表嬸給我介紹的據說很好很好的人家。結婚前她直接問我男方給多少錢,我說兩個人生活一輩子不能只看物質,就是這句話惹毛了她,大年初二對著我破口大罵。後來在她的攛掇下,我的親生父母象徵性給我了兩千塊,12年的時候。兩千塊是什麼意思呢?我忽然想起來當年(02年)小姨死活要嫁人,也是外公看不上的人家,外公就給了她這個數的嫁妝別的一樣沒有。當時她是把這件事當做一個笑話說給我聽的,沒想到十年後她用同樣的手法狠狠給我一個耳光。可笑的是外公兒女眾多,小姨只是他其中一個。而我是獨生子女,是她唯一的女兒,竟然也能這樣對我。

我生孩子前她說要下來照顧我,最後是我挺著八九個月的身孕去買菜給她做飯。因為租房在醫院樓上,生孩子那天凌晨我痛的哇哇大叫,先生忙著簽字,那時候我多想有人陪著我,可是她在樓上睡大覺。直到公公和阿姨(先生的後媽)都趕來了,她才從樓上下來。寶寶生下來醫生讓帶去洗澡,她直直的就跟著走了,先生髮現不對這才停下來在手術室門口等我出來。

醫生說剖腹的不宜動但是最好加速血液流動,阿姨就給我按摩大腿,她坐在一邊紋絲不動說每個女人都要生孩子,別太嬌氣。先生看不過讓她幫我擦下臉她就順手拿起寶寶擦洗屁屁的小帕子給我。

月子的時候後面二十多天先生都要上班,他提前做好的月子餐,讓她到時候熱給我吃,她一邊咕噥一邊不情願,有時候還沒熱就端到我面前。先生白天工作住院時期又一直在病房照顧也疲倦了,她就自告奮勇說她來。後來常常是晚上寶寶哭了,我喊先生,先生鼾聲雷動。喊她,她假裝沒聽見,翻個身繼續睡。剖宮產的我只好忍著痛起來抱孩子,當時已經入了冬因此落下了病根。

那段時間都是先生把錢交到她手中,可是餐桌上出現的卻都是白菜蘿蔔,基本上月子裡我吃到的葷腥都是來自先生的外婆家(幾個舅舅舅媽都心疼先生年幼喪母,愛屋及烏對我多有照顧),說不感動是假的,更多的是傷心。可是傷心又有什麼用呢?

這些年自己慢慢長大,也明白了更多道理。我想她是沒有愛過我的,因為我不是她期望的孩子,或者說不是她和心儀的男人生的孩子。她打心眼裡瞧不起我爸,又擔心真的離開老無所依。我不知道我該不該怪她,她給了我生命,佔用“母親”這個詞彙,卻從未給我溫暖和關懷。如今她五十幾了,也許對過去有諸多愧疚,我回去的時候總是在我面前有意無意提起舅媽和表妹母女情深,晚上擠一個被窩有說不完的話。我就笑笑不理會,她以為過去了就過去了,她以為我年紀小就不會記得,可是那些輕視的態度無情的眼神,早就在我心裡紮了根,像錄了的影像,只要一點點提示就能連環播放。我不願去回憶,也不知是否該原諒,因為她在我人生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不曾出現,在我每一次需要她的時候都毫不留情的丟開了我的手。

樓主,不要去想雙親是否會理解了,如我這種情況的還大有人在。世界上不是所有父母都盡職盡責,而往往自私的人都過得比較好。無論你是跟事業還是感情有關,都遵從自己的內心吧,有時候父母理解或不理解,已然不那麼重要了,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



李氏荷荷


孔子曰:“父母健在不遠遊…”這是我現在階段最想感受的事情,但是對於我來講已經有些難度了。

記得青春期時,我很叛逆,經常和我爸媽吵架,結婚時也是這樣隨著自己的想法來,很少聽他們的建議,很多事情,在年少時,其實心裡特別不一樣他們插手,現在當了媽媽,我自己孩子不聽話,按照自己的性格想法做事情時,在我看來他會走很多彎路,但是在孩子的眼裡,他覺得就是對的,好玩的,開心的,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我得爸爸。有次我家孩子不好好學習,我給他講我得事情,說著說著哭了起來,他後來就好很多,可能當父母把你圍繞成一個圓點時,你會覺得煩躁,當父母不在時,你就算想和他們說句話都是沒法實現的。所以無論什麼樣的事情讓你覺得他們不理解你,那你就平心靜氣的跟他們坐下來好好溝通,說你的想法,讓他們把他們的想法擔憂也一起說出來,這樣對你對父母都是公平的,父母也會覺得你理解他們,作為兒女要儘可能做到與父母共情,儘量體會他們的角度。可能還有很多方面,沒法一一展開,希望能在簡短的言語中幫到你些許。


開心h生活


首先應該做好自己,我們應該從心上孝敬父母,然後在事上去感化父母,做到對事不對人,因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所以永遠不能怨恨父母,只不過父母因為價值觀和我們不同所以在一些事情上會和我們有分歧,我們應該用我們的誠意感動父母!

《弟子規》上講“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可以作為參考: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和顏悅色,聲音必須柔和。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感恩大家🙏🙏🙏




天下一家石家莊


俗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都是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沒有父母也就沒有我們人生的開始。父母肯定都愛自己的孩子,甚至對孩子的愛超過了愛自己,要不怎麼說,父愛如山,母愛偉大呢。

遇到不理解自己的父母首先我們應該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心情,反思我們是不是做的不對,或者讓父母擔心了。其次把自己的想法和父母交流,說出自己的意見,把問題說清楚,不給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擔心。


視頻大觀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我希望你們試著互相瞭解,由因結果,今生相遇定有緣由.

其實朝夕相處的日子中,最不瞭解你本身的就是最愛你的父母。

我們從來不會向他們吐露心聲,甚至我們的興趣愛好都不會向他們提起, “年齡就是代溝”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句話就根深蒂固在我們這代人的腦海裡,然而父母並不僅僅是生育你的人,他們可以是你的【忘年交】 !當你們越來越瞭解內心深處所渴望得到理解的,父母是純粹的希望你可以更好。 有的人說: 雪中送炭最不易,而我認為 錦上添花更艱難! (我真實的希望你可以很用心的感受這句話 ,因為無論多少年後,我們都會有強烈的認同感)

父母是:雪中送炭不求回報,錦上添花真心實意

最後我想問問你: 你的父母真的瞭解你嗎 ?你又希望他們怎麼理解你?而你又瞭解他們嗎?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海佬259399238


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想趁著年輕,多出去闖闖,長長見識,但是父母不同意自己出去,甚至拿不孝來說事,自己該怎麼辦。豪哥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和父母沒說幾句就能吵架,感覺和父母無法溝通,越來越無法交流。很多人都為家庭關係而煩惱,說自己想做一個決定,但是父母不理解不支持,比如想到異地工作。

父母的不理解

下面來說說我的觀點:

1.不求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難得的東西,有時候,你的伴侶和好朋友都未必能理解你的感受,為什麼一定要強求父母理解你呢?你必須知道,你們兩代人的教育和閱歷鴻溝一般是客觀存在的,誰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你要學會尊重父母的習慣,然後作為年輕人的你要儘快自立。就算是父母,也是吃父母的嘴軟,拿父母的手短,天天啃老,說話自然沒有底氣?你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父母給你忠告,這其實是好事,但我更希望你對自我有清楚認知,願意承擔起照顧好自己生活的責任和後果,然後學會就直接去做。

2.多在言行上給予父母愛與關心。

關心父母很簡單

父母一天天漸漸老去,時代變化太快,是個人都會感到恐慌和不適應。我們年輕人玩的東西,父母們壓根不懂。大多數年輕人都是一邊只顧著自己玩,然後一邊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誰會願意耐心去教父母?讓他們也學會適應這個時代?極少數的年輕人才會給自己的父母購買老人機。

多關心父母

太少人願意手把手教自己的父母使用微信(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有些人會對父母屏蔽自己的朋友圈)。年輕人自己瀟灑生活,但有多少人會帶著父母去國外旅遊?現在跟團遊的費用其實還是大部分人都可以承擔的,當父母看到更大的世界,他們也會學著慢慢改變自己的觀點。家和萬事興,精心經營才能擁有美滿的關係,抱怨只會讓你和父母之間越來越疏離。

我陪你變老

3.換一種思考的角度,父母不理解我們或許也是一種對我們最大的理解。父母有自己的觀念與認知,能輕易理解我們才不正常,這也從側面說明你想做的事情父母越不理解說明你越走對了路子。一旦什麼都聽從父母的話,那你只能重複父母的路子與人生,容易被時代淘汰,畢竟,你還這麼年輕,不想做些大事情嗎?

年輕人,做大事

相信我,只要你掌握了這些溝通技巧,你一定就不擔心父母不理解你了。





穆恩l


同父母的關係是愛的關係,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生活的年代不同,觀念可能也有所不同,但初心都是好的。

父母不能理解的事情也很正常,可憐天下父母心,要同其它人一樣,人與人之間,多一份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多一份包容就會少一份紛爭。











老楊紅


"可憐天下父母心"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是最偉大的,無私的。從十月懷胎,到降臨來到這個世界,這小生命的到來,是父母的全部,是父母的寄託,是上天賜給他們最珍貴的禮物。

所以說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生自己,養育自己,把所有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自己,父母無私地為孩子付出一切,付出他們畢生的精力和汗水。作為兒女一定要體諒,孝順父母,哪怕平時父母對自己怎樣嚴格,對自己多麼的不理解,甚至打罵自己,我們都應該順從父母,不要頂撞父母;父母這樣做的行為都是為了你好,希望做兒女的都能體會自己父母的用心良苦,那種無私的愛,只有父母才能為你付出,願天下所有的兒女都要孝順父母,理解和體諒自己的父母,讓他們能幸福的安度他們的晚年。



辣媽阿群Vlog


由於出生的年代不同,社會環境和生活理念就大不一樣,所以兩代人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代溝。你問的是遇到一雙不理解你的父母,但你父母也會感覺遇到一雙不理解他們的兒女的。任何事情都是互相的,不應該從單方去要求。所以要和父母多勾通,多一些相互理解。當你的孩子長大後,你就會悟出一定的道理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