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淮安文渠浅说

老淮安文渠浅说

文蕖是贯通淮安三城(旧城、夹城、新城)的一条河流。千百年来,它孕育着淮安多少风流人物,蛤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周总理生前接见淮安县委领导,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情景时说:“文渠呢,还有水吗?”“有,要整修。”“小时候,我常从勺湖坐小船,过北水关,到河下去玩。河下那时候可热闹呢!”
文渠同推安城池一样,同样是淮安古代文明的象征。
名称的由来
文渠原为淮安城内的通水沟渠,最初名为“市河”,即城市里的河流。由于历史的沿革,“市河在治城中久湮”。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年)淮安“知府丘陵、山阳知县刘谆疏通行舟(明天启六年《淮安府志》)”。
淮安城北临淮河(废黄河),西南踞洪泽湖,城西运河从北向南,“淮郡三城向资灌输,兴文文渠导其源,市河涧河宣其流”,“为民间食用所赖,文风所系”,淮郡“人文蔚起,士气民风,蒸蒸日上”。故士宦民众称之为“文渠”。
旧时的文渠由大八字桥至北水关一段叫“城河”,丽正书院(今淮安师范)前一段叫“玉带河”(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自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淮安三城的河渠通称为“文渠”(光绪三十四年《淮安城市附近图》)。


水源、水关及其作用
文渠流经淮安三城共有水关九处,水关即水门,它的作用是控制文渠的进水和出水,以防水患,便利舟楫通行,保持渠水清洁。
文渠渠水原由城西门之南的西水关(一名兴文闸、又名矾心闸、鸡心闸、响水闸)引西湖①水入城,并可出入小舟。自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由“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运道改由城西,直达于淮”(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阳县志》),因而西水关入城水量减小,不复如旧。明天启三年知府宋祖舜、知县孙肇兴采纳了“士民公议,凿宝带河水入城”,“会西水关所来水同赴北水关”(乾隆《山阳县志》),于是“民家之饮啜,园蔬之灌溉,舴艋之来往,一切称便”(《重开巽关河道碑记》)。北水关在旧城北门稍西,“两墙旧有石槽五层,可以下板”。
新城水关有二。其一在新城南门西边,另一在新城大北门之间,“在未筑新城前为石闸,古邗沟由射阳至末口入淮,石闸即古末口”,自新城建造后,“石闸即为北水关,,(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阳县志》)。
夹城水关有四个,天衢门水关,平成门水关,阜城门水关,“今惟三门通舟,其东南水关亦曰巽关,今塞”(同治十二年《重修山阳县志》)。

为了扩充水源,使文渠的水流畅通,明嘉靖五年(1526年)“自故沙河(即乌沙河)开渠三百丈,以达罗柳河水道”,“经河下各地,汇同城内文渠出夹城注入涧、市两河,以成首尾策应之势”(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故“盐邑漕粮”、“通泰诸州米盐萑苇商贾之舶”(顺治十四年《龙光阁记》)均可由涧河经联城阜城门水关停泊于联城屯船坞。
文渠的演变
淮城文渠原是在地面上挑挖出来的普通沟渠,“自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知府王凤灵,因旧沟渠改凿宽深四、五尺六、七寸不等,甃③以砖石,复以厚板,引西水关之水曲折达于府学泮池”(乾隆十四年《山阳县志》),文渠的堤坡打下了众多的木桩,垒砌了砖坡。乾隆三十一年秋冬间“费白金五百余两”重修疏理了文渠(铁保《重开巽关河道碑记》)。光绪六年造了彩虹桥、起凤桥,创建珠联璧合桥。光绪二十九年对文渠进行了彻底的整修,雇用民夫,调动弁勇,挑浚文渠并修砌沟墙;运砌石料修建桂花闸;修补城内文津桥、沧桥、红桥、真武桥、兴文桥、彩虹桥、起凤桥、文寿桥、珠联璧合桥、状元桥、紫竹桥、万寿桥等桥梁;挑浚了河下罗柳河迥澜洞;并于丽正书院前新开文渠八十二丈,名曰玉带河。统共支出板木、灰砖、石料、铁器、绳索、糯米、置办器具及民夫工价钱四千一百四十六千八百五十六文,折合银约为四千两(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淮郡文渠志》)。这时文渠共长二千五百零五丈,水深最浅处为三尺八、九寸,最深处为五尺五、六寸,水流畅通,舴艋来往便利。

文渠经过的桥梁和街巷
历年来,随着文渠的疏浚,为了便利城内的陆路交通,在文渠经过的街巷上相继建造了许多桥梁。这些桥梁有砖砌的拱形桥,如輭腿桥、大圣桥等;有砌砖做桥基、木板做桥面的砖木结构桥,如草桥、红板桥等。到了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文渠上共有桥梁五十五座,经过四十一条街巷。
文渠正支上的桥梁有:兵马司巷的红桥,草桥街上的草桥,西长街北头的南市桥,玉器巷里的珠联璧合桥、桂花闸,县西街上的青云桥,童家圼巷的起凤桥,彩虹桥巷里的彩虹桥,胯下北街的童王桥,兴文街上的兴文桥。从兴文桥至泮池为暗沟。三台阁巷里的三台阁桥,府学东街的沧桥。锅铁巷尾有两座娇:文津桥(又名文汇桥)、永丰轿,东长街上的真武桥,小校场附近的紫竹桥、上马桥(又名文澜桥),东长街南端的高升桥等,计有十八座桥。
文渠中支上的桥梁有:县东街的白虎桥,院东街的青龙桥,城隍庙巷的六合矫,镇淮楼前的三思桥(亦名湛胜桥),山阳县大堂前甬道上(即今镇淮搂西侧人行道)的輭腿桥,捕衙巷的尉西桥,八字小街上的小八字桥,响铺街上(今镇淮搂西路)的大八字桥等,计有桥梁八座。
文渠东北支上的桥梁有:小校场北的下马桥(又名状元桥),岳庙街上的收马桥(又名武公轿)、依岱桥,打线巷里的施家桥,回龙巷里的伏龙桥,东门大街的乘凉桥(亦名称娘桥),水巷口的粱坡桥,台山寺附近的台山寺桥,腊烛巷里的孙虎桥,北门大街的章马桥等,计有桥梁十座。

文渠北支上的桥梁有:小人堂巷上的红板桥,府前口西街(今新西门大街)的大圣桥(即今和平桥),高公桥西街上的高公桥,通园桥巷上的通园桥,火星庙街上的万寿桥,化民桥巷的化民桥等,计有桥梁六座。
文渠经过联城有:马路街上的放生桥,夹城街上的闸桥、北水关外的石成桥,计有桥梁三座。
文渠经过新城的有:莲花街上的通惠桥、通城桥,竹巷街上的广福桥,新城西门大街上的广济桥、洪山寺桥,昌明桥街上的昌明桥,清平桥街上的清平桥,计有七座桥梁。
勺湖中有文通桥、如虹桥(亦名蜈蚣桥),月湖(亦名万柳池)中有升仙桥等。
今日文渠
解放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淮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淮安城市建设规划,加快了淮安城市建设的步伐,多次拨专款疏浚文渠,整修加固了桥梁,全部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从西水关起经八字桥,止石成桥全部用石块砌成混凝土护渠沟墙,保待了文渠渠水的畅通,防止了渠水的污染。现在文渠更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古城淮安的大街、小巷。
注:①淮城西边原有湖泊叫西湖,又叫管家湖。现黄码乡、盐河乡一带。
②、舴ze艋:小船。

③、甃zhou:用砖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