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中心“警告”: 今年高考變數很大!高考成績將受影響

近日,華中師範大學測量與評價中心主任胡向東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強調,在當下的疫情背景下,高考如不延期,“今年高考總體成績水平將受影響”!


命題中心“警告”: 今年高考變數很大!高考成績將受影響


胡向東1987年從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一直從事教育考試工作,曾任湖北省教育考試院前命題中心主任、前高考辦主任,主持2018年湖北省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的起草,在高考綜合改革、考試學、教育質量評估等領域頗有建樹。


胡向東主任作出這一判斷的理由,其實很簡單:高三的複習環節是結束新課後,為學生重構知識系統網絡而專門設計的。每一輪複習有效銜接,各有側重。但是,現在由於特殊原因未及時展開,可能會對後續學習產生影響。


在這個特殊時期,“千萬量級”的高考生都面臨哪些複習困境?又該如何保持狀態,做好最後的衝刺?


學生複習效果呈兩極分化


目前,各地都已進行了兩週的網絡授課,大部分學科與在學校正常上課節奏相同,有問題學生就用app與老師溝通。雖然所有學生都是面對“一塊屏幕”,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但是,沒有老師的監督,一些同學自覺性不高,複習效率大打折扣,學不學得好還是靠自覺性。


因為缺乏課堂氛圍,有些學生難以進入學習狀態,學生們容易走向兩極分化: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生能通過自主學習,成績得到更大提升;而不自覺的學生,效率愈低,可能成績下滑更快。不少學校擔憂,即使馬上覆課,在家複習的這些內容可能還要回爐。但這對分秒必爭的高考複習來說,實在是耽誤不起的時間!


比起網課效率不高,考試“預熱”不足帶來的後果可能更可怕!胡向東主任對這種考試節奏和形式的改變,表示非常擔憂:“市、區和學校每月甚至每週都會安排考試,學生在考試中熟悉考試,就像運動員大賽前調整節奏。現在,教學複習節奏被打亂,許多學生‘預熱’不足,很可能影響發揮!”


疫情背景下的高考之變


高考是否延期備受關注,其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變化一:考綱取消,命題無範圍、更靈活

2019年末,教育部考試中心宣佈。現有高考體系的考試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說明不再修訂,參考2019年版考試大綱和考試大綱的說明。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也不再製訂考試大綱。有人擔憂,“取消劃重點,整本書都成重點”

2020年1月9日,教育部公佈《關於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繼去年提出“減少單純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考查”後,首次明確“加強關鍵能力考查,優化試題情境設計,增強應用性、創新性”。

這次疫情,為備考方式的轉型提供了一個契機,複習的基本理念不變,但複習的方法必須轉變。近幾年,高考命題已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發生轉變。

高考題注重通過情境和情境活動來實現對知識運用的考查。這就要求,由粗放式教學轉化為精準化指導,設置或運用真實情境,設計有效活動,在活動中綜合訓練考生能力。這既符合高考方向,又能提高備考效率。


變化二:考試時間延長,復讀難度陡增

除了取消考綱,2020年部分省市高考時間也有變化。北京、天津、海南和山東已經決定,2020年高考時間調整為4天!6月7日、8日考語、數、外;6月9日、10日考政、史、地、物、化、生。

除了上述變化,在複習備考的關鍵階段,同學們還需要了解2019年高考命題的變化和2020高考的新要求!


2019高考試題4大變化


變化一:語文對現代文閱讀試題的順序做了調整,由原來的論述類—文學類—實用類變為論述類—實用類—文學類。

變化原因:更符合文本特點,更貼合考生的思維習慣。


變化二:語文作文開始限定文體。2019年語文全國Ⅰ卷作文“熱愛勞動,從我做起”、Ⅱ卷作文“國家·青年”都明確規定考生必須採用演講稿、家信、書信、觀後感及慰問信等特定的實用性文體。

變化原因:這些實用性文體與考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也更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需求。


變化三:數學打破過去壓軸題的設計慣例;同時,創新試題設問形式,填空題從過去的一題一空變為一題兩空,解答題分步設問。

變化原因:科學調整考查內容佈局和考查難度,使問題層層深入,梯次遞進,達到更加精確區分考生的目的。


變化四:理科綜合的化學大部分試題首次以學術專著、科技期刊、會議論文、技術專利等資料為素材背景編寫。

變化原因:反映化學發展特點和發展趨勢,關注現代化學化工領域方面的新成果,考查學生在陌生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真正融會貫通的學生脫穎而出。


2020高考命題十項基本原則


(一)方向明確,立意鮮明,情景新穎,貼近實際 。高考命題應體現時代主題,弘揚時代精神。試題要用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的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將考查內容進行包裝,堅持“信息切入、能力考查”的原則。

(二)考查基礎,變換情境,設問科學,注重創新。高考試題具有“重基礎、重應用、重時事、重生活”的特點。每年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而且起伏不大,變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設問角度。同樣的考點知識,今年這情境,明年那情境,今年這樣問,明年那樣問,標新而不立異,交叉而不偏離,年年創新,常考常新。

(三)材料在外,答案在內,考查思維,體現能力。高考命題不留教材版本痕跡,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書裡沒有的,但考點知識都是考綱要求內容。考生在考場上看題時間少,做題時間少,想題時間多,“想”就是思維,高考試題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程序和思維方法,進而體現考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

(四)入易出難,路多口小,層層設卡,步步有難。高考為了保證選拔功能,試題必須具有良好的區分度。較難的題目,考生一般入題較易,之後會發現解題的方法很多、路子很寬,但越走越窄,越來越難。試題層層設卡、環環相扣,每一問都要攔住一批考生,只有最優秀的才能走到底。

(五)體現國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擊軟肋。命題者在編制每一道試題時都要考慮我國的地域及民族等因素,努力做到對每一位考生都公平。所謂“以生考熟”,就是用陌生的問題考查熟悉的知識 ,大家都沒見過、沒做過,老師也沒講過,這類問題能考查學生的能力,是考生的群體性“軟肋”。

(六)起點很高,高屋建瓴,落點較低,迴歸考綱。比如政治有些問題好像提給總經理、董事長,甚至是縣長、市長的。理綜試題有的是尖端科研課題、甚至是獲諾貝爾獎的問題內容,起點很高,但答案不會超越考綱要求,落點很低。

(七)重點必考,主幹多考,次點輪考, 補點選考。重點知識重點考,重點知識年年考,非重點知識輪流考。高考命題首先設定考查的重點內容和層次要求,使支撐學科的主幹知識保持較高的考查頻率,新考綱補充的考點要選擇性的考,以此為基調展開考查網絡,拓寬考查空間。

(八)共性好考,個性難考,試題開放,探究創新。

高考也要注重共性與個性的考查,共性考查比較容易,個性考查難度較大,因此高考試題一定要增大探究性,擴大開放性,體現創新性,從獨特的角度對學科知識進行多方位、深層次的考查,體現考生的個性品質和創新意識,鼓勵有獨特見解、有思想水平、有創新精神的答案。

(九)掌握理論,學以致用,學科價值,重在應用。只有理論聯繫實際,才能學有所用,高考試題的學科價值在於考查知識的“應用性”,用知識解決問題,正是命題的目的所在。人文學科要與社會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的熱點問題相結合,自然學科要緊密聯繫生產生活實際和科學技術發展,使本學科試題更加具有實際性、應用性和學科性。

(十)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見大,思維穿透。試題往往從比較小的一點切入,要求考生能排除干擾,小中見大,透過表面現象,從本質上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實際上是對思維穿透力及深刻性的考查,試卷中除了基礎題以外,其餘的都需要較大的思維量去穿透表面,觸及本質。


“新高考不是要來而是已來,瞭解它、適應它,是不論疫情輕重都要做的事情。”胡向東最後提醒考生,“停課不停學、課堂改線上是全國範圍內統一實施的,考生參加高考競爭的激烈程度,並未發生根本改變。懷有平常心,強化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在競爭中發揮應有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