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了《道德經16-20》

《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曰覆命。
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易解】
儘可能地使自己顯得虛若無有,儘可能地保持清靜,在事物波起雲湧似的事態演變中,我們可以因此而觀察它們的循環反覆。事事物物雖然紛紜繁雜,但它們都可以歸結於它們的根本。歸結到根本它們就顯示出始終如一的清靜,這就叫做恢復到“本來”。
懂得恢復“本來”就叫做達成了生存的恆常,懂得達到生存的恆常就叫做有明於道。不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而胡作非為,就會充滿兇險。懂得達成生存的恆常就能雍容裕如。能雍容裕如就能得到眾人的擁戴,得到眾人的擁戴就可以統攝全局,統攝全局就可以像天一樣,像天一樣就可以進而像道一樣,可以永久存在,終身沒有危險。


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了《道德經16-20》

《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易解】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覺察不到他的存在。
其次的統治者,人們親近他、讚譽他。
再次的統治者,人們畏懼他。
最次的統治者,人們輕侮他。
威信有所缺損,就會導致整個威信架構的倒塌,閒著點吧,慎作仗名立言之事。最好是一切事情都辦理妥當了,百姓們卻說"我們是自然而然的"。


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了《道德經16-20》


《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易解】


因為大道廢棄了,
才提倡(有了)“仁義”。
聰明智慧(逐權奪利、投機取巧的心機)出現了,才有了狡詐和虛偽。
家庭六親之間不和睦了,才需要推崇孝慈。
國家昏亂了,才出現貞節、忠誠之臣。

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了《道德經16-20》


《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易解】
拋棄賢聖權威及權威成見,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處;拋棄仁、義等道德律則,人民將恢復他們的孝慈本性;拋棄技巧與厚利的助紂與誘引,盜賊將自動消失。
不過,這三項措施作為治標之舉,還不足以治本,所以,應把它們作為從屬的措施並繼之以更為基本的總體原則:表現純真,持守混沌,減少私心雜欲。


別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丟失了《道德經16-20》

《道德經》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易解】
拋棄顯學成見等路況知識,可以無憂在途。
那些去應諾附從的與那些去呵斥抗拮的,能有多大差別?那些在欣賞喜慰的與那些在嫌惡厭棄的,又相差多少?他人所畏避的,難道就非畏避不可嗎?這種盲從風氣久遠以來到處蔓延,什麼時候都沒完沒了!


人們真是喧鬧喜樂、風光滿面,就像享用著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裡奔赴高臺。唯獨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隨潮同流的跡象,就像嬰兒還不懂得言笑作態,嫻靜而慵懶,因不附從於任何潮流而顯得無所歸屬。
人們似乎都有充足的裝備,而我卻顯得什麼也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呵,混混沌沌的。人們似乎精明而睿智,而我卻顯得糊里糊塗。人們勤緊而利索,而我卻在無可無不可地閒散遊蕩。搖曳靈活呵,就像大海一樣;飄忽散漫呵,無拘無束。人們似乎都有足堪仗恃的本領,而我卻總是不輕易出離混沌無名,就像不堪成器的鄙樸一樣。我將繼續我的特立獨行,我崇尚求得於道。



富人都在學習的傳統文化《道德經》 成功之道 藏於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