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多年的港臺音樂圈還能再現過去的盛世嗎?

綜影榜


開門見山,小柒表示不能,別說重現過去的輝煌盛世了,就能不能守住自身的市場不被內地和日韓搶佔都很是困難,理由也非常的簡單。

先說如今音樂圈本身就表現比較低迷,就連內地也有點不復當年璀璨,細數這些年走紅的歌曲,不是網絡神曲口水歌,就是一些影視配套的片頭曲和片尾曲。似乎環境難以支撐歌曲獨立走紅,也缺乏了當年一張專輯封神的聽眾基礎,當年的影視歌三棲,歌壇無疑是掉隊了。

但是樂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要有這個聽眾的土壤,想要復甦樂壇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港臺音樂想要回到過去的盛世,依舊不可能,因為當年的環境如今甚至以後都不會再有了。

當年香港作為內地對外的窗口,經濟迅速發展,繁榮的經濟也促使娛樂業的蓬勃發展,高速發展的音樂圈和龐大的內地市場,都為當年港臺的音樂圈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甚至可以說當年的時代因素要大過當年歌手自身的因素,

但如今隨著內地的崛起,香港和內地的經濟差距在縮小,文化差距縮短的更是明顯,甚至說當年香港對內地的輸入,已經變成了內地像香港的輸入。大批香港年輕藝人來內地謀求發展,也造成了香港娛樂圈現在後繼無人的處境。

所以沒了當年的時代紅利,從體量來看港臺根本就跟內地沒有可比之處,隨著各地的發展,這種差距想必會越來越大。相對來說,港臺的音樂圈是難以再回到當年的盛世了,能保證著自己的市場不被侵佔就已經是萬幸了。


娛樂小柒


明確的告訴你不可能了,因為現在的中國音樂界已經分不開的一種形式,那就是統稱華語音樂。香港音樂跌下神壇,我分析的原因:80年代香港受英國音樂影響下,匯聚形成的音樂風格走在時尚前沿,眾多粵語歌在香港開始流行,當時不僅是中國香港,中國臺灣,中國大陸,中國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個地區廣為流傳。當時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的歌也是風靡亞洲,同時誕生了很多經典歌曲。80年代末迎著中國改革開放,港臺歌手進軍大陸音樂市場,很多歌手把粵語歌重新填詞改編成了華語歌,來迎合市場!後來一批批香港詞作家乾脆就不粵語歌了。久而久之粵語歌走向了下坡之路,最終跌下神壇。

90年代中期,大批港臺歌手進軍大陸,港臺音樂成為了大陸音樂人的風向標。一批批一首首經典華語音樂誕生,大陸音樂人受港臺音樂影響,湧現一批頂級音樂人比如,劉歡,孫楠,孫悅,那英,等等。當時年輕人趕時髦酷愛港臺音樂,年齡偏大一些更喜歡內地音樂。21世紀初期原創類型歌手嶄露頭角,比如王力宏,周杰倫,林俊杰,周傳雄,他們的出現給華語樂壇帶來了根本性變革。從作詞到作曲+演唱原創歌手更受歡迎,他們出現對華語樂壇持續貢獻是無人可及的。時間飛逝轉瞬間20年新一代港臺音樂人創作型歌手越來越有多,都是好聽音樂越來越少,昔日的輝煌以不見蹤影。互聯網時代數據成為了一首歌好聽或者不好聽的關鍵。

以上這些分析足矣證明,港臺音樂很難重回巔峰了。現在的00後是聽著網絡歌曲廣場舞BGM長大的一代,他們可不知道音樂港臺內地之分,而且現在兩岸三地音樂都是華語一種語言。中國 音樂已經形成固有模式,港臺音樂已被同化。從2015年華語音樂市場份額42億元,以每年變態速度增長也僅僅是自產自銷!沒有任何文化輸出,從國外買版權大言不慚的說是原唱的歌手越來越多了。與其關心港臺音樂,我更關心華語音樂什麼時候崛起。


韓榜音樂推薦


如果要問港臺音樂盛世能否重現,我的個人觀點是幾乎不可能。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受國際環境和政治原因等因素的影響,當時的港臺的上流精英幾乎都是以聽英語歌曲為榮的,但在香港的下層勞動力中流行的卻是粵曲。說到粵曲,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後來風靡華人世界,有飲水處無人不唱的粵曲,恰恰就是脫胎於此。

如果把香港樂壇比喻成一條大河,那這條大河的發源和其他大江大河一樣也是平緩無奇的,緩慢的甚至讓人懷疑它隨時會斷流。事實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粵語歌曲就已經出現,但當時只作為粵曲電影的附屬品,如生長在一片蓬蒿中的雜草,沒人注意。也許是冥冥中註定的粵語歌曲當興,香港出現了一個叫許冠傑的音樂天才,正是這個人的出現,香港樂壇這條大河開始奔騰,蓬蒿中的雜草也開始伸展腰肢,終成參天大樹。

在許冠傑的粵語歌成功之後,其他歌手紛紛效仿,最終成就了漫天的繁星,如譚詠麟、徐小鳳、羅文、林子祥、甄妮、張國榮、梅豔芳、Beyond、四大天王,藉著金庸、古龍等港劇的東風青雲直上,加上黃霑、林振強、黃偉文、林夕等優秀詞作家的推波助瀾,他們一個個都如皓月當空,照亮了香港樂壇乃至華人樂壇的天空。他們創造的世界實在是太過輝煌,像一塊擁有無限魔力的磁鐵,後人想極力跳出他們的磁場卻無能為力,極力想跳入他們的磁場卻又無從下手。

當時的香港樂壇輝煌已至極致,從春晚走紅的香港歌手張明敏,回到香港那個金碧輝煌的音樂世界後,仍舊不入流,仍舊無人問津。

直至今日,當時那個舞臺上的人老的老,去的去,但很多樂迷依然願意聆聽那時候個歌曲,並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粵語歌曲的異軍突起,攪得香港樂壇風雲變動,好不熱鬧。香港熱鬧,臺灣也沒閒著。大批新一代的音樂人在借鑑學習外國舶來品的時候,拼命汲取中華文化的營養,終於擺脫了英語歌曲一家獨大的尷尬局面,為閩南語、話語等音樂的中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於是,臺灣樂壇上鄧麗君走來了,她穿著旗袍,撐著油紙傘,哼唱著最柔美、溫婉的歌曲,就這樣嫋嫋婷婷的走來了。隨便一句吟唱,就唱出了最美的中國韻味。

於是,李宗盛來了,這兒不世出的天才,憑著獨特的細膩感觸,一把木吉他,彈到了人的靈魂最深處。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於是,羅大佑來了,像巨人一樣矗立在天外,冷眼看著世界風雲,如春雷炸響般高唱著“亞西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於是,費玉清來了。於是,周華健來了。於是,王傑、張宇、張雨生等等都來了。一時風雲際會,讓人好不神往。

但是,天下無不散的宴席,再燈火輝煌的舞臺也有謝幕的一天。港臺歌曲經金融風暴、互聯網的盛行,終於也走上了無可挽回的下坡路。自陳奕迅、周杰倫以後,港臺再也沒出現過舉足輕重的歌手,如同斜陽欲落去,我們看到了港臺歌曲的日暮途窮,聽到了一聲聲寒蟬悽切的嘆息。

當時它有多輝煌,現在我們就有多哀傷。

所有的盛世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無法複製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自然無法重現當時的輝煌。但是,我們相信,太陽從西邊落下,就會再從東邊升起。

我們期待並堅信華語樂壇會再次輝煌,只是下次站在舞臺中間的未必會是往日故人般的港臺音樂了。








七碗茶1990


先跟大家分享些數據:事關受訪者對於“地區”的偏好。

先來看下數據。

從數據上看,雖然大家都說國內的流行音樂爛,但國內流行音樂仍然受到大家的歡迎。畢竟犬不擇家貧, 子不嫌母醜。

不同世代的人,選擇又略有不同。我們來看看趨勢線。

強調一下,雖然我們對於樣本數量比較自信,但任何調查都有侷限,數據僅供參考。

在此我們主要分析一個趨勢,就是港臺音樂在內地聽眾心中地位的不斷降低:港臺音樂在80後和85後人群中最有市場,到90後開始比較大的下滑,95後受訪者中喜歡港臺音樂的僅有27%,較80後減少了15.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年輕一代喜歡日韓音樂的比例不斷上升。90後受訪者中喜歡日韓音樂的比例超過了港臺音樂,而95後受訪者中喜歡日韓音樂的比例超過港臺音樂11個百分點。

從市場表現看,港臺音樂,尤其是香港,近年來確實比較低迷。主流藝人方面,當紅的仍然是周杰倫、陳奕迅和五月天等出道超過15-20年的老藝人,年輕一輩鮮有突出表現。相比之下,日韓偶像和脫胎於日韓偶像組合的內地藝人近年來表現突出。另外,以李宇春、張傑為代表的選秀歌手和以李志、趙雷為代表的獨立/民謠歌手也都有各自龐大的聽眾群。

網上有一個熱帖,《50張專輯,見證港臺樂壇最後的瘋狂(04-05年)》,雖然這種說法有待商榷,但我們從這50張專輯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盛況現在在港臺音樂已經找不到了。2000-2005年五年間,孫燕姿、五月天、周杰倫、林俊杰、張韶涵、S.H.E.等等先後脫穎而出,這些人到現在仍然在撐著港臺音樂。

最近五年崛起的港臺新人,也就是蕭敬騰和林宥嘉吧,鄧紫棋雖然是香港出道,但主要還是靠在內地上綜藝節目火的。

前幾天新研室挑出了2016年50大金曲,港臺歌手僅佔36%,考慮到這個80後挑的,80後正好是最喜歡港臺音樂的一代,如果換成90後挑,這個比例可能要更少。而在調查中,我們看到,95後是最喜歡內地音樂的一代,比例高達90%。

基於調查結果和綜合當前內地音樂行業的現狀,我們判斷,未來3-5年內,港臺音樂將會進一步“邊緣化”,華語音樂的重心將會完全轉移到中國大陸。


非正式合輯


類似的問題答案其實只有一個:越是強調地域的,越是強調圈子的,最後結局只有一個被淹沒被同化。

任何事情都一樣,都走在融合改變的道路上。

就連不同人種都在融合,何況音樂圈。

以前是由於歷史原因,大陸文化產業受到限制,港臺方面要比大陸好太多,才成為標杆和追逐對象。

並且你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個錯誤的。

港臺音樂圈目前還稱不上低靡,仍是中堅力量。

你去看一看,知名歌手有多少都是臺灣出道?

香港的話目前不管是影視和音樂倒是相比之前確實沒落了。



姍姍來遲的果子狸


不好說現在的app太多了浮出水面的網紅草根歌手,有的比原唱都好聽 香港的鼎盛時期屬於時代的侷限,現在的網紅唱的不比有的明星差,有的音樂需要付費,而現在的翻唱比原唱更火,以後如果真的能發展到鼎盛的時候可能不會是音樂的唱功,更多的偏向於創作,譜曲如果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智能化現代化也許還會再有鼎盛時期



老農的快樂


現在肯定不行了,大陸發展很快,教育水平提高了,環境好了,年輕人聰明帶天份的人也多了,音樂高手也越來越多,不像以前,香港條件比大陸好,那時讓香港發展很好的音樂,現在中國地大物博,十四億人口,不管在任何領域,人才都是棒棒的。


HEYEPING


不可能,沒有底氣,早己走進死衚衕,什麼天王,天后早已名存實亡,劉德華和周杰倫是音樂偽人,是千古罪人。


用戶9458401116936


不能吧!中國一直講的是時勢造英雄,我覺得香港臺灣很難恢復到八九十年代的輝煌,娛樂圈的盛景也是很難恢復到從前,因為這在很多人看來主要是文化不振經濟不興,雖然香港臺灣,在我們很多人看來,依然是經濟很繁華的商貿地區,但是中國大陸已經後來居上,已經有相當的資本和實力,拍攝的很多電影都已經超過了他們的電影票房,中國內地的很多新生代演員的影響力,也已經遠超了很多港澳臺明星。中國內地娛樂產業和影視劇產業的造星能力,也已經讓人刮目相看。很多內地青年的偶像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香港四大天王,也不再是臺灣的小虎隊。而是一些新的面孔,年輕的流量明星像鹿晗王一博劉昊然等等。雖然中國大陸內地的娛樂業還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還需要很多的進步,還需要向香港臺灣一些影視劇學習。但是內地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確實影響力很大,而且收視率很高,喜歡他們的電視觀眾非常眾多。中國大陸有自己的明星,有自己的代言人,因為本土明星更接地氣的明星,而不是香港臺灣屬於他們的審美的偶像明星。

記得在八九十年代,打開電視劇通常播放的電視劇都是臺灣香港臺灣他們拍的電視劇,他們投資的電視劇更容易大火,而且他們的明星更多人更受歡迎有更多人認識,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電視劇《包青天》《新白娘子傳奇》。再比如曾經風靡一時的瓊瑤電視劇《還珠格格》《青青河邊草》《婉君》等等,還有金庸系列的武俠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這些當年大火的電視劇都是臺港澳他們投拍的。那時的大陸資本不發達,人們的物質文化精神都很貧乏,很多人常常徘徊在溫飽的邊緣。哪有更多的金錢資本去投拍電視劇。而那時商品發達的臺灣香港就有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而不入了2000年以後,情況得到了逆轉。中國開始有了自己本土的電影明星,也就是中國本土的電影明星更受我們歡迎,比如《永不瞑目》電視劇換了陸毅。也就是從這裡開始,中國大陸開始出現了電視劇市場空前的繁榮。這主要是大陸的市場更為廣闊,視野也更為廣闊,可供電視劇拍攝的題材更多樣,可供取材的社會環境也是豐富多樣,從而在從而大陸的電視劇,題材更為豐富,受眾面更廣,更符合觀眾的口味。

而香港臺灣的娛樂圈也從此開始走向沒落,他們走向沒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十分的複雜,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講得清楚,但是主要是由於他們的資本投入逐漸的減少,而且本土的明星也青黃不接,再者他們拍的題材比較單一,已經跟不上了時代的要求。因此不是很被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就比如他們港姐的選美,以前被選上的港姐,都是數一數二的美女,即使沒有什麼演技,只要通過選美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熟知就有機會登上大屏幕。可是現在的選美選出來的美女常常被挑剔的觀眾鄙視,選出來的港姐常常不是那麼的出挑,也就是外貌沒有那麼的出眾,被很多人質疑潛規則太多,被選上的常常是由於這種或那種的原因,這樣的美女即使登上電影屏幕,也不是很受觀眾喜歡,畢竟在香港的電視市場和電影市場上的女主常常都是扮演花瓶角色,如果不夠漂亮怎麼能充當花瓶呢,常常是絕色的美女才夠這個資格。而現在香港的電視圈中的美女確實不夠漂亮,確實,不能讓人一見傾心,也不能讓觀眾一見鍾情,確實不能讓觀眾耳目一新。常常是讓人看了都記不清他們是誰。再者香港演藝圈以前的電影明星歌星,才藝都特別的出眾,歌唱實力都特別的強,可是現在往往實力沒那麼強勁。


午夜的星星河


很難!任何人事物都是時代的產物,那時候的港臺時代,帶動了整個圈子……當然很多也是模仿了日本的一些經典曲目。就好比如今的泰國等等一些過節模仿我們的一樣!看起來中國還在發展中,而實際上在某些領域裡已經領先很多國家了!在加上現在的主體受眾人群的變化!的東西也在發生改變!在我們那個年代,除了能夠去追求港臺的一些音樂,信息封閉,所以促使我們內心留下的一些音樂根深蒂固!除非能夠開創一個能帶動亞洲,乃至於歐美的風格出現……或許是人物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