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每天扯篇儿老沈阳】

研究历史,不自觉自己的童年也已成了历史;这篇,谨献给大东二零四给予我们的那些童年!

关于二零四,小旮之前写过两篇颇有人气的文章,一篇叫《生命里有几多二零四渐行渐远ING》,另一篇就是《二零四的日与夜》。当然,这其间还有一篇叫《闪回二零一》的,大家如果想搜,在网上还能看到。到目前写二零四的文章里,基本上关于二零四的内容,很多都以小旮的这些东西为基础蓝本,倒不是小旮在这里狂,只是有很多二零四的东西,只有在这里住过的人才会懂,别人写出来,不是那个意思,也不是那个味儿。

小旮想再写二零四,原因是,可能过不了半年,沈阳市大东区和睦路以北,一直到善邻路的很多地方也将被划入拆迁的范围里了,不能不说,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所以,作为二零四生长起来的小旮,还是应该写点儿东西纪念一下。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一些只有二零四人才懂的“黑话”。也许许多年后,我们这些人不在了,二零四的红楼们也不在了,至少还有些文字能证明,二零四,我们都曾来过。

1二部:

黎明副食二部的简称,一般那个时候都在这块儿买副食啥的,猪肉都是抢着肥的买,因为那时候豆油很少,家里不够用,就有时候得买点肥肉来耗油,就是用豆油炸那个肥肉,直到把肥肉里的油都炸出来为止。但最后留个的那个肉渣,我们叫油梭子,有的小孩儿叫油知拉,那东西吃起来,那叫一个香。那种味道,现在任何一种巧克力都无法与之媲美。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2大罐:

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贮煤气的大罐,就在现在237终点站的位置,那时候全二零四的人都指着这个大罐生活呢。但谁好像都做过一个大罐爆炸了的恶梦,但事实上,直到大罐2000年左右拆迁,这个大罐也从来没出过一丁点儿毛病。

3灯光球场:

这是现在黎明广场地铁站往南的这一大片楼的地方,原来就是二零四的“灯光球场”。这个球场,其实就是黎明厂的体育场,当年开全厂开运动会,都是在这旮进行的。那时候很多露天电影院也是在这旮放,小旮记忆最深的,就是印度电影《流浪者》和《大蓬车》,虽然看网上印度小哥都不知道这俩电影到底是啥了,可是我们还清晰地记得。我更想说的是,冬天的灯光球场,这个地方会浇冰。那时候有冰刀鞋的人还不多,那时候现场有借的,押金好像挺贵,具体忘了多少钱了。小旮有一次去滑,那,尾骨差点儿没给摔碎喽。而且,根本滑冰就直不起腰来,然后还崴脚脖子。没滑一会儿就大劈叉了。那时候冬天也冷,可比现在冷多了,冰一入冬就不化,那时候看到一些所谓的小哥哥小姐姐能在冰上正滑倒滑划圈儿,我就只有侧翻的份儿。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哦对了,灯光球场还是为中国足球做出不少贡献地。上一代的足球名宿唐尧东,就是在这个场上天天练出来的。还有这一代的足球名将,李铁,现在都是国家队的主教练了,那时候他也是天天来这儿踢野球的主儿。他们学校是善邻二校嘛,就是灯光球场的南边墙外头,在一个农贸市场的头儿上。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4转盘:

现在黎明广场地铁站上盖这个位置,原来是有一个转盘的,那时候,这个转盘上总有13路、10路、16路的无轨电车在这儿甩大辫儿,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车辆调头。那时候无轨电车如果调头,那必须得把接电的大辫儿整好,那上边接着大辫儿的电力轨道啊,在天上跟蜘蛛网似的。转盘中间有一个借小人书的地方,小旮经常来这地方借小人书,五分钱看一下午。

有时候小旮没钱,就坐小板凳上看电车甩辫儿也能看一下午。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5大楼:

在黎明文化宫的西边这条街上,原来有一个二零四地区的shopping mall,就是二零四当时的百货大楼,其实说起大楼,无非也就是一个二层的小楼。里边有扯布的,卖文具的,卖暖水瓶的,卖电热毯的,还有卖好吃的的。这个记忆最清晰的,莫过于快过年的时候,大楼门前一水儿卖鞭炮的,那时候困难哪,只能买一挂小鞭儿,现在的年轻的朋友可能都不知道啥叫小鞭儿了。

就是很小的鞭,是现在大地红的二分之一长,五分之一粗,那么小个鞭,哎,买一百响的,一把全放喽舍不得,就把捆的线儿小心翼翼地拆喽,然后点根檀香别在棉帽子上,一个小鞭一个小鞭地放。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6绿板栅和大五星:

绿板栅和大五星其实是俩幼儿园。绿板栅,好像是现在的黎明第一幼儿园,现在还在那个位置,不知道这回拆迁之后会不会还在。

当时那个幼儿园是用绿色的木栅栏围上的一个操场,二零四人都管她叫绿板栅。大五星其实是在现在黎明文化宫后身的地方,现在也基本都拆没了。那时候也是一个苏式的红楼,所以那个楼的条件很好,我记得是一水儿的红漆的地板的屋,因为那个楼的楼头正中央有一个红色的大五星,故而得名。

7工字楼:

这个楼是一个黎明厂的独身宿舍,就现现在黎明二园原址往北,过了135栋之后那地方,不过现在也盖的都是楼了。那时候的工字楼,之所以叫工字楼,是因为两栋平行的楼中间接了一个楼,把俩楼连接起来了,然后原来那俩楼其实也不是直的,也是弯的,所以可以在前后间闭出俩空场来。那楼那时候就年久失修老长时间了,里面是极暗的大走廊,筒子楼结构,还有大水房,厨房区域也是公用的。那楼里面那个黑呀,大白天的到里边都能走丢。现在想想,如果那年要是有《贞子》这种电影,那高低也不敢往里走啊。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那楼我记得墙上还留着当年武斗时候留下的弹孔呢,那楼得多少年了,我都算不过来了。那楼门口有一大片地势很低的地方,一下大雨就积水,我们管那叫大河泡子,然后就成了我们这些二零四小孩儿的戏水天堂。现在不是有个词儿叫于谦儿捧一切吗?哎,那时候我们二零四小孩儿就是“大河泡子”泡一切。什么家里帽子手套脸盆毛巾水桶火铲儿,哎呀我去,全来了啊。但是结果是,当天晚上高低得挨一顿臭揍。

8大河坝:

这个词儿其实说的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东塔一直到现在沈海立交桥的这一段儿的新开河的河道有周边的河岸,基本上都被叫做大河坝。那时候的新开河,可不是像现在这样,那时候那大河,水可急可深了呢,河岸呢,全是荒草,也就算是有个坝在那儿吧。我们小时候很多同学夏天都会去野浴,结果是,玩的可能是挺开心,但是结果是不能承受的。有个数据说,每一年大野坝都得淹死个俩仨的二零四小孩儿。所以当时跟家长任何分开的时候,家长都会分好几句嘱咐孩子:可千万别上大河坝玩啊。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但是呢,这根本没什么卵用,我们很多小伙伴儿该去玩儿去玩儿,但也真是相当惊险哪,如果有个万一,那小旮现在还哪有命在这儿敲字啊?那时候我们就订攻守同盟,谁家长问都硬说没去大河坝。但是,家长更有招儿啊,一回家,直接让你把胳膊袖子撸起来,然后用手指甲一划。哎,也怪,没去野浴过的,会完全没有痕迹;但是去野浴过的,胳膊上当时就一条白道儿,可准了,到现在也不知道是什么道理。然后无非又是一顿臭揍。

只有204人才能秒懂的“大东黑话”(上)

9儿童乐园:

二零四的人都这么叫,其实那个地方叫“黎明游园”。那地方,就在南运河的河坝水闸那块儿,离东塔也不远。那时候园子里就有旋转飞机、旋转木马、空中飞人、急转小火车啥的,那时候,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谁有啥玩的呀,有这个,那不是天堂是什么呀。不单单有这些,当时还有一个三层楼高的大滑梯,各种转圈滑的那种。紧里边,是一个特别大的游泳池,那夏天的时候,人可老多了。那时候就有一个叫老王太太炸串的。好像最近还成了网红店了呢。老王太太已经去世了,现在是老太太儿子女儿干呢,我一提起来,很多人回忆满满的吧?

(待续)

征集三台子土著:沈飞厂区也要搬迁了,三台子的红楼也要变样了,现在征集“三台子土著”给小旮讲讲三台子的那些年,然后由小旮整理发布出来。有想联系我的,可以评论里留言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