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本为何不去攻打印度?

奋斗中的95后


二战期间,日本还真是攻击过印度东北部(英帕尔战役)。日本能打遍整个东南亚,连苏联和美国这样的实力雄厚的大国,日本人都敢与其抗衡,对于印度,日本也没有道理惧怕。



之所以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日本忽视印度,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一,要是日本早早进攻印度,就与日本的《大陆政策》相冲突。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日本想要称霸亚太地区而制定出来的侵略步骤,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炮制出来,是以对外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大陆政策。

第一步是占领朝鲜,第二步占领台湾,第三步占领东北内蒙地区,第四步侵略中国其他地区,第五步侵略东南亚地区。

因此在占领东南亚后,并没有进攻印度,就是因为在日本侵略者看来,他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已经基本构建完毕,接下来是如何从这些地区压榨人民,掠夺财富,无心顾及南亚的印度。


二,为什么连压榨,掠夺,都不选印度这个坑呢?

日本人打泰国,打菲律宾,打马拉西亚,打印尼,都是为了得到其资源,例如橡胶,石油,粮食,矿产。就连打美国,也是为了保护其海上运输线,保证国内生产。

但要是打印度,日本能得到什么?

它得不到太多好处。二战期间,最缺少的战略物资如石油橡胶等,印度产量都很一般。去攻打印度,得不偿失,根本没有必要。

即便是有好处,但攻打印度,战线会过长,存在兵力不足的可能性,后勤补给困难,对日本来说,谈不上任何性价比。

印度地广人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源,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已经双线作战,腾不出人手。


三,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日本和美国打,无疑是以卵击石,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日本输得一塌糊涂,兵力受损极其严重。

1943年之后,日本就进入了防御状态,然后中国这边大部分日军又不能抽离,无力大规模攻打印度。

四,文化的冲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东南亚地区和东亚一样,很多地方属于儒家文化圈,与日本有着近似的文化渊源,便于洗脑和统治。

日本当时进攻占领东南亚地区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就是“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就是要解放处于西洋人压迫中的东南亚人民,以解放者的姿态进入东南亚,意图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为什么同样是受到日本侵略的中国和韩国,对日本有强烈显著的抵触心理,而却很少听到东南亚地区的人民对日本有很大的反应。

相对于东南亚,印度与日本有着绝不融合的文化对立,很难洗脑,所以没有必要去攻打印度。


日本最后为什么还是执意发起了对印作战?

1943年底库尔斯克会战后,人力物力已经耗尽,德军再也没有办法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和日本人一样进入防守状态,所以希特勒要求日本尽快对印度发动攻势,缓解欧洲战场盟军对德国人的压力,以扰乱盟军的战略部署。

另外,印度在英国人手里,始终能够以空运形式通过驼峰航线源源不断向中国抗日战场输送物资,日本想切断这条物资输送之路,逼迫英国人和中国抗战力量早日就范。


日本经过详细的部署后,于1944年初下达了英帕尔战争的计划,与其他战役不同的是,印度的英国军队实力并不弱,在英印联军的顽强抵抗和详细部署下,被人家以逸待劳打败了。

这场战争日军损失惨重,日军与印度“伪军”十来万人战死或失踪,然后孙立人、廖耀湘等人率领的远征军也趁机在缅甸发起了大反攻,扫除了中印缅边界日军障碍,日军从此再也无法进攻印度本土。


历来现实


其实也是最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印度当时隶属于英国管辖范围内。而且英国的军队更是常年的驻扎在印度的土地上。


而日本呢?虽然他们狂妄,但是他们也不傻,他们也是知道什么能惹,什么不能惹。而且在前期实际上日本的状况还挺好,不需要去走那种十分冒险的路。更何况日不落帝国的名声当时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还有就是地理原因,从地图上看,印度是离得不远,但是要打印度日本也只能选择走水路,而且路线也只有那么一条,但是很明显,从日本到印度这段距离还是有些长,万一要是出点什么事,那对日本的打击可就大了。



还有,日本占领土地是干什么的,他为什么要去打东南亚的众多国家,还不是为了资源,而印度呢?一穷二白,而且身上还趴着英国,有点东西也被他们搜刮殆尽了,日本还打他们干什么?无利可图。


还有,日本自身也不富裕,财力,物力都不丰富,作为一个穷人,他们自然要精打细算,好好的规划每一块钱的用法,很明显打印度要花费大量的银子,而且还换不来好处。

还有,日军也曾攻打过印度,在1944年的时候,迫于无奈,他们对印度下了手,结果遇上了雨季,还有英国的军队的阻击,之后日军是病的病,死的死,完完全全的败了。最后八万多人只剩下一万多。病死的就有四万多。


是阿维啊


印度是同盟国最重要的反攻基地之一,地中海战场、中国战场以及澳洲反攻基地的人员、物资补给都是依靠印度和印度洋,可以说正是印度的存在得以使同盟国各大战区得以互相联系,不至于相互孤立。对于日本来说,印度同样是重要的反攻日本的据点,占领印度和控制印度洋意味着英国在亚洲势力的消散,同时也使得日本绝对国防圈西南方向上得到了绝对的安全保证,中国战场上的国民政府也彻底陷入了孤立,失去了外援,更长远来看,日本还可以深入地中海和德国取得联系通道,这一通道的安全员大大增加,增强两国的经济、技术、军事合作,日本对于印度的重要性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


但是占领印度绝非易事,不止需要日本投入强大的海军力量进入印度洋夺取制海权,而且地域辽阔的印度也需要日本投入相当数量的陆军兵力,而最终日本放弃直接进攻印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日本陆军的兵力不足所致。一开始日本并没有将印度纳入自己的绝对国防圈内,但是在初期的进攻中日本的陆海军遭受的损失远比预计的要小许多,这让日本大本营认为与计划的守势战略相反,现在正是继续攻势战略的绝佳时机,在一系列计划的进攻目标中,印度也被划入其中。


虽然将印度划入了日本下一步进攻目标的选择范围之内,但是却没有果断的下定进攻的决心。日本陆海军在进攻像印度、澳大利亚的大大规模作战存在严重的矛盾,尤其是日本陆军抵触严重。不同于海军可以机动灵活的转战于各大海域,陆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需要进行长期的准备,而且还要考虑占领这些地区以后的防御问题,以日本陆军当时的实力很难凑齐发动进攻所需要的兵力,更不用说之后的还需要部署防御部队。如果硬要发起这样的进攻,则只能从对苏战备和中国战场大量抽调兵力,这对于日本整个战略态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日本陆军只同意进行局部的进攻行动,不同意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最终日本放弃了进攻印度的意图,决定采用有限的行动来尽可能的孤立印度,使其反攻基地的作用大大弱化。


此后日本在1943年发起了英帕尔会战,但是也并不是为了占领印度,这场规模有限的进攻作战只是为了切断援助中国的“驼峰航线”和中国驻印军的后勤补给线路,以挫败盟军即将发起的反攻行动,并不能算是对印度的攻占行动。


战略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实际上日本进攻了印度,就是著名的英帕尔战役。

1944年3月到7月,日军大举进攻印度英帕尔地区。

日军进攻英帕尔的目的是先下手为强,以动摇中国驻印军对缅北的大举反攻,同时遏制英军可能对缅甸中部的攻势。

参战日军为第15军(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

对手是盟军参战部队主力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大约15万人。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日军惨败,退回缅甸惊人,伤亡高达6.5万人,英印军伤亡1.6万人。

为什么日本到1944年才去进攻印度,之前只是打到缅甸就停下?

主要还是实力问题。

当时缅甸人口1600多万人,其中英缅军队大概10万人,中国远征军也有10万,总兵力20万。

然而第一次缅甸战役,日军反复拼凑,才集中了10万军队。

如果不是英缅军队无战斗力,一触即溃。中国远征军又是在缅甸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才进入该国,战局还很难说。


以日军在缅甸的10万军队,想要控制60多万平方公里,地形极为复杂的缅甸,已经是勉为其难,兵力严重不足。

实际上,日军并没有能够攻击印度。


印度人口有几亿,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军队(主要是印度人)就有百万规模,后来二战中阵亡的印度士兵就有8.7万。

虽说印度人反感英国人,要求独立,但也未必会支持日本人。

钱德拉·鲍斯的伪印度自由政府,印度人也不支持!印度伪军也指望不上!


萨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制定了攻占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军事计划。为了迅速拿下这些地区,日本从大本营和中国战区抽掉了许多甲级师团参与,甚至出动了两个飞行集团。

在日军摧枯拉朽般的强力打击下,菲律宾马来半岛以及缅甸很快被沦陷。眼看,日军要攻占印度,却突然停下了脚步。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首先,当时的印度正在闹独立,国大党为了争取印度独立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而印度的民族意识逐渐清醒,英国此时忙于欧洲战时,无暇东顾。在日军即将扑向印度之际,国大党与英国关于出兵的问题达成了妥协。

其次,日本早就向美英宣战了,拿下印度是既定计划之一。但由于中国派出了远征军让日军在缅甸遭到了重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战略企图。

再者,日军在东南亚各地遭到了各种反抗,为了镇压反抗,日军不得不分兵把守,兵力的分散导致日军没有足够的精力再去进攻印度。相反,印度成了美英中在东方战场上的后勤和训练基地,为此,美英均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驻守印度。

总之,由于反法同盟和战略形势的需要,印度很幸运的谈过了一劫,日军并没有攻占印度。(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军迷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第一军情


亚洲的缅甸和印度曾经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之后,日军很快就占领了缅甸,而缅甸靠近印度,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占领印度。日本的大本营也制定好了对印作战的方案,由于日本大本营认为南方军的方案过于粗枝大叶,要求重新制定,随着形式的变化,日军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



随着日军在太平洋的节节败退,日军为了挽救自己的败势,日军第15军司令官牟田口廉也决定进攻印度的英帕尔。牟田口廉也大家并不陌生,这个家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制造者之一,当时他是联队长。1944年3月8日,日军第15军在英军空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仅仅携带了几千头马匹、牛羊、大象的军主力对英军发动了进攻。由于日军缺少后勤补给,加上兵力不足,日军携带的弹药仅仅能够维持20天。到了5月份,进入了雨季,出现了河水暴涨,日军第15军要求补给。牟田口廉也却说“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盛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牟田口廉也居然叫日军吃草,因此被日军士兵称为鬼畜牟田口。



到了1944年7月,进攻英帕尔的日军全线崩溃,日军总兵力10万,其中有5万多人死在了茂密的丛林之中,2.5万受伤,武器全部丢失。身为第15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一口气撤了所辖三个师团长的职务,成为了日军自建军以来的奇闻。


历史军魂


在二战的时候,日本不是没想过打印度,只不过因为印度离日本本土实在是太远了。因为按日本的作战计划,能够打下东南亚就是很了不起了,并没有考虑到远在千里之外的印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主要对手一直是美国。因为当时英国还有其他欧洲国家都忙于应付欧洲战场,根本就抽不出多少力量来对付日本。只不过由于美国实力太强,日本海军在开始的时候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很快被美国扳了过来,最后日本海军被迫节节败退,形势对日本这边越来越不利。



这个时候日本陆军就提出了要攻打印度,因为当时海军受力锐减的很厉害,制海权已经丧失,所以只能从陆军这边想办法,给予英国一定的打击。因为印度对英国非常的重要,一旦攻下印度,就可以给盟国以沉重的打击,这样就可以鼓舞自己这一方的士气。至于后勤补给的问题,陆军向来不考虑,因为他们习惯了以战养战抢对手的资源。



因此,日本陆军十五军展开了英帕尔会战,开始对英国在印度的军队展开进攻。当时日本还提出一个口号叫做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也就是日本陆军指望像打中国一样,直接打下对手之后抢对方的资源,来补充自己的后勤,全然没有考虑一旦打不下或者失败之后会怎么办。



结果战斗一打响之后,日本的后勤就奇缺,士兵连饭都吃不上。而对面的英军,完全没有像当年在东南亚新加坡缅甸镇守殖民地的军队一样表现的那么弱。打了很久之后,日军都无法攻下,而自己损失惨重,后勤也跟不上,最后不得不撤退。整个战役,日军总兵力8.5万人,结果伤亡6.5万人,在日本二战各大战役之中损失率居于首位。



事实上日本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当时英帕尔会战英军的兵力就强于日本。而日本当时连制空权都没有了,还幻想着像太平洋战争初期一样能够横扫英军,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天龙论史


二战期间,日本不是没去攻占印度,而是去打了但是遭遇惨败。不过这个问题要严谨一点说,应该是日本为何没去攻打南亚的英国,因为当时印度还没有独立呢。

二战的时候,日军能够一次出动九万多人的部队,绝对是一场大的战役了。按照日军的战斗力来说,自己伤亡六万多人,对手也得伤亡个几万,可是这一仗下来,对手仅伤亡1.6万人,日军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这场战争发生在印度和缅甸的边境地区。现在印度和缅甸都是一带一路国家,可是二战的时候印度被英军占领,缅甸被日军占领。这场战役中,缅甸的日军试图进攻印度的英军,以便孤立中国和寻找新的补给基地,解决日军的资源问题。同时也有和德军会师印度恒河的美好想法。可惜的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日军进攻印度英军的英帕尔战役,让日本吃尽了苦头。

此次日本方面的主要指挥官是牟田口廉也和河边正三,这两个人是当年七七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发起者,是侵略中国的罪人。在英帕尔战役中,牟田口廉也对这场战役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可以用“天真”来形容。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古至今,后勤保障都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缺少粮草和武器弹药,士兵饿着肚子、拿着空枪空炮,恐怕只能沦为对方的活靶子。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根本没有把后勤补给的困难和英帕尔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放在眼里,一味强调日军的战斗精神和神灵相助,甚至幻想去英军那里夺取粮食给养,给养最困难的时刻居然让日本士兵去吃草!

日军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在缅甸同英军战斗时,打得英军溃不成军,所以有了这种迷之自信。然而这次牟田口廉也的对手却是英军名将蒙巴顿,正是蒙巴顿彻底打破了日德会师印度的美梦。

蒙巴顿采取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日军拖到了可怕的雨季。前期在抵抗日军的时候英军付出了一些牺牲,甚至一度向美军飞机求援,击退日军攻势。可到了雨季的时候,补给相当充足的英军就可以坐等老天消灭日军了。

日军在战斗中一共死亡三万余人,可还有三四万人是死于疾病和饥饿。缺少食物,缺少药品,缺少弹药,天天下雨,这样的仗怎么打?狂妄的牟田口廉也最终不得不撤军,可是刚一撤军,休息充足、士气饱满的英军便扑向日军。

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做的一个美梦,是日军向印度发起的第一次战役,也是最后一次战役,最后成了日军的一个噩梦。在这场战役中,牟田口廉也既没有战略眼光,也没有为战争做好基本的准备。而对手蒙巴顿则是个经验老道的将军,在防守方面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正确策略,而且补给充足,兵强马壮之时又向虚弱的日军发起最后一击,将日本牟田口廉也打得狼狈而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进攻南亚的英军。

参考资料:《卢沟桥事变制造者没一个有好下场》


冰哥聊史论古今


日本当年喊了一个口号,叫做“大东亚共荣圈”,这个圈子真的很大!

可不仅仅只是字面上的“东亚”。其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部分地区事实上也在其计划范围内!

虽然没有完全“入圈儿”,但当时日本构想的是在印度和德国法西斯实现会师!

不过,这只是其天真的愿望而已!

日本并没有攻进印度!

第一点原因,前期攻打印度收益太小。

印度的国土面积虽然堪比中国,但就其资源储备来看,它仍然是比较贫穷的国家。日军之所以在东南亚战场上进行大规模侵略。

主要原因还是应对本国内的资源危机,长期的战争消耗几乎掏空了日本的石油储备,如果想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就必须从别的地区得到石油资源。

印度和日本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近,在当时也只能通过海路对印度发起进攻,日军想要让自己的军舰到达印度就必须穿过马六甲海峡,路途遥远不说还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行军过程中有很大的可能遭受敌人的阻击,就算是幸运的到达了印度,但印度境内的资源储备完全解决不了日军的资源问题,所以日军也没有必要费大力气去打下印度。

第二点原因,印度背后“有人”。

当时的印度还并没有实现独立,他的背后是有着英国来撑腰的。

大不列颠一直都是殖民强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就掌握了世界的话语权,印度更是早早的就被他们掌控。

自从占领了印度以后,英国军队就常年驻扎在他们的领土范围之内,而印度本国的军队就相当于摆设,所以日军攻打印度必然会和英军交战。

英国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国之一,其综合实力远胜于日本,日军当时已经在多个战场上遭受反攻,自身形势本来就比较紧迫,自己又怎么敢再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呢?

所以在“手头上”的事情解决完之前,日军是绝不会对印度产生什么想法的。

后来东南亚战争爆发,日军狂揍英国人,但是印度不比东南亚。作为英国女王王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在印度经营已久,很有实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日军拿下东南亚之后,重心都放在了太平洋战场,同时还要经营东南亚,好好消化这里的资源。面对英国人,实在是分身乏术。

第三点原因,实力不足以攻占印度。

在1942年之时,日军在东南亚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动摇,美军的干涉让他们在东南亚的统治陷入被动局面,而大部分精英军队又陷入中国战场“无法自拔”,长期的僵持战争让自己手中的资源筹码越来越少,日军在东南亚战场上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

而此时的印度却集合了英军在亚洲战场上的所有主力,再加上自己广阔的领土面积,日军想要拿下这块土地必然需要派出大量的兵力,可是这时日军手头可供调动的军队不足以对印度造成威胁。

但是为了谋求生存路线,日军方面也硬着头皮向印度发起了一次进攻,英帕尔战役是日军在印度国土上尝试的一次进攻,这场战争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本就没有太多希望的他们又遭受了恶劣天气,还没等到跟印军交战就死伤了近一半的兵力,“无奈”的日军只能没有任何作为的撤出印度,而这一退他们也再没有机会“垂涎”印度。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身实力还是印度的能源价值,都不允许日军费大力气发动侵略。

如果日军能在各个战场上不断胜利,印度可能会是他们在东南亚的“收宫”一战,不过很显然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白话历史君


二战时日军是有进攻过“印度”的,就是发生在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不过呢,二战的时候可以说并没有印度,因为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今天的印度地区在二战的时候其实是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嗯,也就是英属印度,至于现在的独立国家印度其实是二战后的产物,并没有参与到二战中去!

所以,二战中的印度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以一个独立国家的形式出现的,而仅仅是当时印度地区的民众或者政治力量参与到了二战中,哪怕是军队,也是以英国军队为主体参加对日、对德的战争,因为当时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所以,作为盟军一员的英国,是有在自己所属的印度地区征兵的,也就出现了军官以英国人为主、士兵以英属印度人为主的英属印度军队,也叫英印军!

至于上面说到的英帕尔战役,严格来说是并不是日本对印度发起的战争,而是对英国发起的一场战争,因为以国家形式为主体参战的其实是英国,并不是印度,印度地区的民众仅仅是作为加入英国军队的士兵参与了当时的战争中,所以,像题目中说到的“日本没有进攻印度”这种说法其实也对,毕竟当时还没有印度呢,整个印度次大陆基本上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实际上跟日本交战的主体也是英国!


而且,大家注意到了没,英帕尔战役爆发的时间是1944年,具体一点就是1944年的3月至7月,整个时候已经是二战的末期了,日本自己也已经到了气数将尽的地步,并且在此次战役中,日本遭到了惨败,所以,此次战役之后,日本直到战败,也没有再次对“印度”发起过进攻,至于在战争前期,日本的主要战力还是放在了中国战场,根本没时间管印度那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