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在大學路的入口處,一座規模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曾經坐落於此,它就是見證了青島興衰變遷的“總兵衙門”,它在德國佔領者的焦土策略下倖存,卻在為共和國獻禮的浪潮聲中消亡,讓我們走進青島人俗稱的“老衙門”,去看看那段青島大歷史被正式掀起的時刻。

許景澄洞察先機,膠澳設防首被提及

青島由曾經的小漁村變身為中國近代史舉足輕重的世界焦點,最重要的事件便是1891年的膠澳設防,它不僅將膠澳地區再次納入國防戰略體系,而且拉開了青島城市歷史的序幕。

而在推動膠澳設防的事件中有兩位關鍵人物,第一位是許景澄,外交官許景澄(1845〜1900) 1884年出任法、德、意、奧、荷五國公使,併為建立海軍訂購軍艦。他在德國發現了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提交給德國政府的一份調查報告,報告中說,膠州灣是天然良埠,適宜築建現代港口。許景澄意識到,包括德國人在內的西方先進軍事國家正覬覦山東東部的這個海灣。1886年3月13日,許景澄以在歐洲諸國的所見所聞作參照,上書《出使德國大臣許景澄條陳海軍事宜疏》,其中特別談到山東膠州灣設防事宜。與許景澄持有相同主張並提出類似建議者為陝西道監察御史朱一新,朱一新的加入,推動了許景澄的設想,使許景澄的聲音不再顯得孤獨。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許景澄(1845年—1900年),世稱許公。長期出任法、德、意、荷、奧、比利時及俄國公使的經歷,使他在對局勢、利益關係的認識和把握上,要比清王朝其他一些重要政策制定者敏感、清醒和開放許多。

在有關清廷對膠州灣設防的任務鏈上另一個重要的人物便是李鴻章,清廷把許景澄和朱一新的建議交給督辦北洋海軍兼新成立的海軍部侍郎李鴻章“詳複核辦”。

因修建頤和園,膠澳設防晚了5年

李鴻章於1886年2月末派管理魚雷營道劉含芳到膠州灣查勘測量,後又派水師統領丁汝昌會同英籍總兵琅威理“再行詳細審度”,最終決定了設防構想。對“肘腋之患”始終保持警惕的李鴻章明白,膠州灣的“地利在所必爭,若我不先置守,誠恐海上有警,被人佔據”。然時在在膠澳設防卻不及清政府修建頤和園重要,大把的海防捐款和集資花費在了頤和園工程上,膠澳設防最終也只能按李鴻章的建議“徐圖緩建”。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1891年6月14日,清內閣明發上諭,批准在膠澳設防,圖為光緒帝與內閣上諭。

1891年6月 ,會辦海軍、直隸總督李鴻章和北洋幫辦海軍、山東巡撫赴威海衛校閱北洋海軍後,抵膠澳勘察形勢,認為此地“環山蔽海,形勢天成,實為旅順威海以南一大要隘”。6月13日,李鴻章、張曜聯袂上書朝廷,強調“膠澳設防,實為要圖”。1891年6月14日,清內閣明發上諭,議決膠澳設防。這一天,便被史學家認定為青島建置的伊始。

淮軍章高元調防膠澳,建總兵衙門

1892年秋,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廣武前營、廣武中營、嵩武前營、嵩武中營四營兵力,約2000人移駐膠澳。”章高元成為青島歷史上的第一任軍事長官,上任後他首先在天后宮東側(今人民會堂所在位置)建膠澳鎮守衙門(後稱總兵衙門,俗稱老衙門),作為辦公和居住場所。後在八關山西北側(今青島海洋大學五校門)建嵩武中營,在小魚山之北(今青島海洋大學體育場)建廣武中營,在今市公安局址建嵩武前營,在西鎮建廣武前營。在團島岬建團島炮臺,在西鎮筑西嶺炮臺,在萊陽路8號修築青島(衙門)炮臺。1893年在楊家村北側(今臺東郵電局)設立軍用電報房,在小鮑島村(貯水山南麓)設軍火庫。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章高元(1843—1912)[1] ,清末淮軍將領。字鼎臣,安徽合肥人。早年加入淮軍,隸屬劉銘傳部下,曾參加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積功至副將,後轉戰魯皖,以功擢總兵,系青島建置第一任總兵。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1898年《青島全圖》中總兵衙門和各清軍兵營分佈圖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在青島河口西側建起了規模宏大的總兵衙門,成為青島市鎮的中心

68年總兵衙門,見證青島世事變遷

總兵衙門建築風格採用中國古典形式,結構是樑架體系,磚木結構。材料選用花崗石砌牆,周邊為青磚鑲嵌,建築一層飛簷,上覆灰色筒瓦,正門高盈丈餘。依舊例,總兵衙門前為轅門,座北面南,門外置木製旗杆,上懸清廷大龍旗,轅門內正院分前後三進,東西還有若干跨院。衙門前的濱海街道稱為“衙門街”。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青島總兵衙門正門口

官衙大門外建有磚石結構大照壁一座,通寬約15米,上繪一狀似麒麟的神獸名為“tan”,提醒官員不要太貪婪。傳說“tan”生性貪婪,佔有再多的金銀財寶也不滿足,張著大嘴還想吃掉太陽,最終因過分貪婪,落海而死。章高元建此照壁,是要警示出入官員,勿有貪慾,勤政廉潔,雖然他有意遏制內部腐化,但這個總兵衙門卻並沒有因此變得長命,設防五年後德國人侵略者的堅船利炮還是將大清的官員們趕出了衙門。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總兵衙門的影壁,一是提醒“隱避”;二是警戒。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總兵衙門彩圖實景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青島總兵衙門成為德國佔領者炫耀武功的背景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德國當局領導人在總兵衙門內合影

1897年,德軍藉口“鉅野教案”在青島前海突然登陸,總兵衙門被改為德國膠州佔領軍臨時司令部。隨後這座傳統的中國式建築,先後成為德國膠澳總督的辦公地點及日本佔領者的臨時海軍兵營,後又成為居民住宅。1940年前後,汪偽政府警備司令李仲剛在這裡創辦了一所私立中學東文書院。1949年,青島解放後,總兵衙門成為了青島二中的分校校舍。

二進還是三進?

書歸正傳,我們來解讀青島總兵衙門。下圖可以很好的展現總兵衙門的整體格局。它的位置大體就是我們今天的青島人民會堂,照壁的位置已經到了大學路,照壁南側的排水渠後來被改造成暗渠,位置就到了大學路的道路上。

首先看總兵衙門的佈局,整座建築坐北朝南,佈局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日”字型,不是“口”,也不是“目”,按照一個圍合院落為“一進”,這應該是個“二進”的構造,因每一進均有東西廂房,古語稱為“四合”,因此穀子給它的定義是“二進四合構造”。在以往的論述中,多稱總兵衙門為三進院落,不知另“一進”所指為何?總兵衙門西側和北側各有一個院落,但相對獨立,暫且不將其與總兵衙門合併考量,當然這裡還有研究的空間。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照壁圖案的歷史演變

總兵衙門入口南側的照壁,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了,關於這個“tan”的典故也說得很多,在整理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影壁繪畫經歷了幾次調整,手頭有的資料顯示,起碼有三版不同的圖案。下圖標明最初版的圖案,為德國佔領初期的,此時照壁後的旗杆還未樹立,這版圖可以作為照壁的原始圖。畫中神獸四肢足壯,身軀線條流暢,遒勁威武,但依稀能看到有部分色彩脫落。第二版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色,但局部圖案做了調整,例如祥雲圖案。但整體來說,第二版還是遵從最初版的圖案變化不大。當第三版出現的時候,這個“tan”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四肢纖細,肚囊渾圓,完全沒了神韻。以下穀子所列的,應該不是照壁的完整演變過程,想想從建到拆也是60多年,這期間重新增補繪製的次數應該不少,但現今作為知識研究,我們應該知道哪一個是最初和最有代表性的。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入口的青龍白虎圖何時誕生?

看完照壁,我們走向衙門,總兵衙門中軸線上的三座建築體量是大體相當的,但根據功能不同細節有區別,主要體現在建築的正立面上。門房面寬為六柱,入口處為四柱簷廊,入口兩側各兩間房屋。關於建築的細部,後文還有詳解,在此略過。一直以來,讓谷略感疑惑的就是入口兩側的青龍白虎(實際不是白色的)圖案了。從中國風水學的角度來說,左青龍、右白虎皆指風水方位,不同方位又有不同的講究,暗合此者為風水寶地,但少見將圖案直接繪於建築(目前所見的老照片未見類似的)。本次梳理材料有一個發現,其實最初的衙門牆壁上是沒有圖案的,下圖第一張是德國海因裡希親王第一次來青島時期拍攝,此時的牆面無畫,還貼了一張佈告。那麼這就說明,此畫繪製應該是出於德國人的授意或是安排。德國人究竟出於何意,穀子就不加揣測了,但這種不合規制的東西我們應該知道出處。另下圖圈出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變化之處。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總兵衙門的內景

在以往對青島老建築的描繪中,容易出錯的往往是總兵衙門的內景,例如將東營的建築說成總兵衙門等等,諸如此類錯誤主要還是對建築不夠了解,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穀子在此將總兵衙門按照由外及內的順序加以說明。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上圖就是從入口進入後的一進院落,可以看到門房內側也有簷廊,次間有巨大的開窗,窗子還是老的,看著像是支摘窗,這些東西在後來基本被德國人換掉了。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一進院的廳房,還是有點神秘,穀子沒有找到完整的圖片,只能透過大門來看一看了。這座建築簷廊不長,只是在入口處,為了呈現更大的室內空間,供會客議事使用,傾斜的簷柱則是它顯著的特徵。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走進二進院落,這張圖片可以作為總兵衙門正房的標準照,建築的細部也能看的很清晰,穀子試著在建築上作了註釋,從清式營造則例來看,頂面用了小式板瓦鋪作的方式,如果是大式則會用到板瓦和筒瓦混合的作法。簷廊的細部處理還是比較精美的。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這張合影拍攝的地點正是總兵衙門正房入口處,中式傳統的格扇門,上方還加一個花心,製作很精美。兩側的支摘窗有萬字紋的窗欞,這張圖片因為拍攝較早,所以建築還保留了原來的樣式,可以作為正房入口的標準照。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總兵衙門,有賴於早期攝影技術的引入,當然主要是德國人的記錄,穀子本來想找俄國人的資料(因在1896年,俄國艦隊曾到膠澳過冬)但是無果。此外日本人也曾在1897年上半年造訪膠澳,進行間諜調查,有相關調查報告,未見照片。德國人在侵佔膠澳之前也曾經來過幾次,已知的是提爾匹茨作為德國東亞巡洋艦隊司令時期曾到此考察,另外就是德國築港專家弗朗鳩斯曾到膠澳實地調查,在其後期出版的著作中,有多幅插圖,但未見照片。由此可見,對於青島早期史的研究還有空間,隨著史料的挖掘,未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更早的青島原始風貌照。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讀者對總兵衙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可以看到總兵衙門最初是什麼樣子的,之後又做了哪些調整。當然總兵衙門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例如青島總兵衙門與清式衙門建築規制的關係,青島總兵衙門的具體規格尺度,以及一進院中廳房的標準照等等。這些問題只能留待後續的探考了,如果您有什麼見解,也歡迎回復,我們一起研究。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青島人必看,消失的“青島老衙門”

青島人民會堂前的銀杏樹猶在,成為青島總兵衙門的唯一見證

歷經滄桑的老衙門,見證了青島主權更迭的老衙門,於1959年消逝於歷史的雲煙之中。老衙門被拆除後,在原址開建青島人民會堂。青島市人民會堂於1959年5月興建,次年5月竣工。只有當年建總兵衙門所種的那幾株銀杏樹還在,聽著青島灣深沉的潮汐聲混響在世紀的交響中。

致敬百年青島,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歡迎關注“青之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