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怎样的人呢?我们对历史中真实的他有所误解吗?

西瓜历史频道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员县(今内蒙古包头市辖区内),东汉名将,《三国演义》第一武功高手。

吕布事迹,在《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后汉书·吕布传》大致是转录陈寿的《三国志》,而《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也基本上尊重史书,并没有做多大的改写。演义与史书在吕布的事迹中,唯一有较大出入者,就是为了突出刘备、关羽、张飞,虚构了一段“三英战吕布”的故事。

既然如此,《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就应当是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可以说没有很深的误解。但是,因为《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历史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主要线索也是围绕曹、孙、刘的故事展开,吕布仅是群雄争霸时期诸多辅线中的一条,其事迹并没有完全在演义小说中呈现。所以,吕布的全貌并不为《三国演义》中的读者所完全了解。那么,吕布在历史真实中还有什么表现?历史上的吕布有因为《三国演义》而存在被人误读之处吗?

吕布骁勇,但并非有勇无谋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出场并不很早,是在黄巾起义之后,董卓进京时,才随并州刺史丁原出现在温明殿的。其实,在此之前,《三国志》、《后汉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吕布的事迹。

《三国志·吕布传》中说:“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个评语,《后汉书》没有,陈寿距吕布的时代比较近,应当是可信的。从吕布的表现来看,也当得起史家这样的点赞。陈寿、范晔在各自的史书中,同时记载了这样一段事,证明吕布就是当时第一猛将:

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匹。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吕布投奔袁绍,这两人便联手攻击张燕。张燕有精兵万余,马军就占了大多数。张燕本身也是骁勇之将,十分的剽悍,有“飞燕”之誉。假如张燕能够参加三国纷争,恐怕不会弱于张飞。

面对强敌,吕布毫无畏惧,胯下赤兔马(是否用大戟?),与部将成廉、魏越率领十数骑,猛打猛冲,以每天三四次的冲锋,强势深入敌军阵地,每次都斩首级而还。连续十余天迅猛凶悍的攻击,大破燕军。

吕布如此战力,实在是太吓人了。类似的事情,关云长不过干过三次(史书中没有这多次),便得了“万马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威名。而且,关羽尚有“偷袭”之嫌,吕布却是反复如此,敌人早有准备,等于是明目张胆的藐视对手。所以,三国人物中,只有吕布真正当得起万马军中取敌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美名,而且,简直是予取予求,想取几次就取几次,想什么时候取就什么时候取,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直至敌人彻底崩溃。

吕布如此骁勇,一定不是蛮干,肯定也是对敌情做了预判,对自己的实力进行了评估。所以,一次成功后,知己知彼,便如法炮制,一而再,再而三的冲杀,终于击溃对手万余精兵。吕布是智勇双全之将,绝非有勇无谋之辈。《三国演义》根据故事情节需要,没有说吕布这件“往事”,主要是表现吕温侯的“勇”。要说有误解,大概就是吕布的“有勇无谋”。但是,就勇力方面而言,《三国演义》尊重了史实,并没有抹黑吕布。

这一点,曹操也十分认可。吕布投降后,企图求生,便对曹操说,普天之下,你所担忧的无非是我吕布。假若我们联手,便是天下无敌了。吕布的话,曹操很听得进,便有留下吕布的想法。刘备一见不妙,曹操若真的留下吕布,自己就没有机会了。所以,以丁原、董卓事提醒曹操,从而,导致吕布被绞杀。

吕布临死前,大骂刘备:“是儿最叵信者。”刘备活该被骂,《三国演义》中,点明吕布所骂之事就是“辕门射戟”。这个故事,也是有史可据的,也是反映吕布智慧与勇力的一个事例。吕布投奔了刘备,然后袭取了徐州,两家形成了相互救援的关系。但是,吕布也与袁术有盟约,也不敢轻易得罪袁术。于是,通过展示自己的武力,震慑了袁术大将纪灵,巧妙的解除了一场征战,也救了刘备。刘玄德感激吕布,袁术也言语不得。

体现吕布智谋的故事还有一些,仅举这么几个,大概也足够了,所以,陈寿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史家笔下,吕布只是缺乏“英奇之略”,并没有说他“有勇无谋”。

吕布为何招致杀身之祸

《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武力得以充分展示,虽然最精彩的打破张燕的事迹没能表现出来,但通过罗贯中的描述,所有读者几乎一致性的认为,吕布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如此骁勇,也有智谋,吕布为何早早的退出历史舞台,没能继续书写英雄传奇呢?

《三国演义》给出的答案,大概是吕奉先反复无常,刚愎自用。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演义小说,吕布自身的经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样的评价。刘备的落井下石固然有点不道德,但确实也是吕布该死的根本原因。吕布的反复无常,所投之主不是被吕布反杀,就是兵败身亡,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曹操除了担心自己重蹈丁原、董卓覆辙外,大概也认为吕布喜欢搞事情,非但不会为自己强化战斗力,还会将自己的队伍搞乱。说白了,吕布早就是一个“灾星”与“不详之人”。

史书比较完整的记述了吕布的生平,最早,丁原因吕布骁勇而招致帐下,委任他为并州主簿,是主官属下管文书的佐官。吕布原本就是武将,丁原却让他管文书,也说明吕布不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而且,这也是丁原对他的信任与拉拢,主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一般由亲使担任,权势很重。

丁原如此信任,但却因为董卓的诱惑,吕奉先忘恩负义,杀了丁刺史,然后与董卓“誓为父子”。董卓也很关照吕布,很快就升他为中郎将、封都亭侯。然而,因为一件小事(不是因为貂蝉)发生争吵,董卓拔手戟投掷吕布。于是,吕布怀恨在心,在王允面前露出了要杀董卓的意思。王允顺势而上,怂恿吕布杀掉董卓。

董卓再次将吕布升为“温侯”之后不久,便遭到了吕布的刺杀。《三国志》中说,吕布确实与董卓小妾私通,似乎是吕布杀董卓的诱因,但《后汉书》却没有采信这一条,改为与“与傅俾情通”。不管怎样,这都是发生在“王司徒巧施连环计”之后的事情。而且,史籍中,刺杀董卓这件事情与貂蝉无关。

杀掉董卓后,李傕、郭汜兴兵与旧主报仇,吕布接战失利,便带着数百骑投奔了袁术。到了袁术帐下,吕布自恃杀国贼有功,给袁氏报了家仇。所以,纵兵劫掠,根本不把袁术放在眼里。很快,袁术便表现出不满的态度,吕布害怕,赶紧投奔了张杨。此时,李傕四处搜捕,吕布胆寒,便又投靠了势力更大的袁绍。

袁绍收纳了吕布,但却十分忌惮吕布手下的残暴。大破张燕之后,吕布向袁绍借兵未得,便请求归还洛阳,袁绍不敢强留,却于壁衣内暗伏刀斧手想杀掉吕布。吕布识破计策,连夜逃向河内,再次投奔张杨。袁绍害怕吕布找后账,便派人去追击。然而,袁绍帐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吕布于是扬长而去。

在张杨手下没干多久,又在陈留遇到了张邈。张邈原本与曹操关系非常好,但其手下谋士陈宫却劝说他乘天下未定之时起兵,并请吕布前来相助。这样,吕布又成了张邈的手下,在濮阳与曹操大战,相持百余日。

至此,吕布已经换了六个主子了。《三国演义》中,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罗贯中似乎给吕奉先还留了点面子。

濮阳兵败后,吕布脱离张邈集团,来到徐州投奔刘备。此后的故事,大致就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直至白门楼殒命,基本上与史实相合。

反复无常,四处投奔,谁留谁遭殃。袁绍还算明智,不肯将兵马借给吕布,所以才坚持到官渡之战之后。张邈迎来吕布,“灾星”入户,不久被曹操夷灭三族,自己也被部下所杀。这样的“不详”之人,曹操是绝对不敢留的,刘备的话不过是提醒了曹操而已。吕布被曹操所杀,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倘若吕布有一次真诚待人,恐怕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吕布为何反复无常,自取灭亡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是个人物都想起兵夺取天下。有点本事的人,都想方设法的“遇明主”,一展胸中才华。上面提到的张邈,原本与曹操十分交厚。攻打徐州的时候,曹操与家人辞别,告诉家人道:“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孟卓是张邈的字,曹操以家人相托,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曹操见到张邈时,两人垂泣相对。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再次征讨陶谦,于是,陈宫怂恿张貌起兵,与曹操作对,参与中原逐鹿。吕布也是因为陈宫的主意,再次改换门庭,来到了张邈帐下。诸如张邈这样的军阀,以及陈宫这样的谋士,在乱世之中大有存在。史书及《三国演义》中都写到,为讨伐董卓,曹操发矫诏,立即得到了十七镇诸侯的响应。董卓被杀后,这十七镇诸侯看到了争夺天下的机遇,纷纷拥兵自立,开始了中原争霸,战火迅速蔓延。

经过一段时间的征战,诸侯数量不断减少,各方势力重新洗牌,人力资源重新组合。无论武将谋臣,都纷纷改换门庭,另寻新主。因而,三国时期流行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乱世中找对了主子,人生便成功了一半。

有远见的英主,趁此机会网络人才,曹操便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只要能打善谋,不问出身,悉数招纳。因而,曹操的势力迅速壮大。孙策、孙权兄弟也是如此,盘踞江东,各路人才尽入其彀。唯独刘备认死理,端着“皇叔”架子,竟然在十余年的人力资源不断再分配中,仅得赵云一人(外加“黄巾余党”廖化)。这也是蜀汉王朝最弱小,败亡最早的一大原因。

吕布便是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投靠,经历了多个“主公”。假若吕布没有杀人情节,老老实实的呆在别人屋檐下,甘心做一名智勇武将,即便是反复无常,也不会遭受如此诟病。后世之中的评价,也不会如此不堪。

吕温侯之所以如此反复无常,到哪家手下都要搞事情,把自己逼得如丧家之犬那般,根源便是其骨子里的毫无主见。而且,在其强悍的外表之下,却又隐藏着敢惹事不敢担事的虚怯秉性。

史书上说,因为董卓的引诱,吕布杀了丁原。董卓的诱饵,大概是封官许愿。所以,一到董卓门下,吕布就做了骑都尉,很快就得封侯。《三国演义》则说,李肃以金珠、赤兔马说降了吕奉先。在徐州时,吕布欲结联袁术,共同抗曹,却被卧底陈圭、陈登父子以拍马术迷惑,便力排众议,撕毁婚约,断绝了与袁术的关系。

曹操攻击下邳,给吕布下书劝降,吕布心动,便欲投靠曹操。陈宫等人出于私利,从中作梗,吕布于是错失了再次改换门庭的机会。

吕布的反复无常,终是其外在表现,内心深处却是此人见利忘义,是一个十足的趋利之徒。吕奉先自恃甚高,以为凭借一身武艺便可纵横天下,获取更大的利益。无论在谁的手下受到怎么的重视,都不能满足吕布不断膨胀的逐利需求。

但凡逐利太过,嗜利成性之人,内心是十分卑怯的。吕布杀了董卓,被李傕、郭汜击败,便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初到袁术帐下,缓了口气,便又骄纵起来。袁术刚给点脸色,吕布又亡命而逃。李傕不断缉捕,吕布又弃张杨而亡命。如此者再三,此时的吕布胆略哪儿去了?武力又哪儿去了?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群雄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之一,很多人都经历了利益的再分配,似乎人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最终成功者都是有底线的,舍小利逐大义,名正而言顺,很少有人如吕布这般毫无道义的反复无常。何况,吕布之智,仅限于武将的疆场厮杀,其谋略断乎难以达到争夺天下的程度。这样,也在客观上导致吕布自恃甚高,而又缺乏使自己迅速强大的智慧支撑,不断的另起炉灶,也是乱世中的迫不得已。所以,陈寿对吕布的评价是非常精准到位的。

陈寿没有误解吕布,《三国演义》也没有曲写吕奉先。同样,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吕布虽然骁勇,但却就是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史料、演义准确的信息传递,给了这位历史人物一个公道,大致无可辩驳。

不过,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吕布在下邳城见大势已去,便叫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去投奔曹操。部下不忍心这样干,吕布便自己出城,投降了曹操。尽管吕布是抱着一丝求生的希望,依然存在依仗武力继续为曹操所用的幻想。但是,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念及部将,舍弃自己的头颅,也算得上一世之雄了。


绿野萍踪01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原名奉贤,是一名军事将领和军阀,生活在中国帝国东汉晚期。最初是一个小军阀丁元的下属,他背叛并谋杀了丁原,并投奔了董卓。后又在王允等人的唆使下,他背叛了董卓,杀死了他,但后来被董卓的追随者打败并赶走。

吕布勇猛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经常有人质疑赵云的武力,但是没有人质疑吕布的武力。正史上记载了不少临阵单挑和身先士卒的冲杀,基本是无敌状态。

当时是乱世,并州那里又是多出猛男的地方(内蒙古),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不要太多,但是能写会算的却很可能缺乏。吕布就是仗这一点才被重用的。

他不定期地改变效忠对象,自由地背叛了他的盟友,并以他糟糕的计划和管理技巧而闻名。他总是怀疑别人,不能控制他的下属。空有陈寿,高顺等人才却不重用。

但后来他在和曹军抗战时,遭到了对方的围攻,最后被下属给背叛了,看来还真的是善恶终有报啊,自己的手下竟然都和他是一类人,不过这也不奇怪,谁让他本身就是这种人呢!

总的来讲即使他再不堪,但是他对王允还算是比较忠诚的,当时长安被攻破,他心里还是希望王统帅能成功逃掉,这也是他唯一做的让人觉得欣慰的事情。小编觉得对于这个历史人物,我们需要多方面的去看到他,你们觉得呢?


历史旅行者


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吕布是寒门出身,文采不高,个性里有小人得志的味道。

吕布能打这一点在正史里是真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骑射特别厉害:“追寇虏,辄在其前。”“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

其实,我觉得吕布并非一个真正的英雄。首先,忠诚度,先后两次背叛自己的主子,吕布是一个背叛的人,会背叛的人肯定不是什么英雄!这样的人对所有人都有猜疑感,往往会被赶尽杀绝!

再有,吕布利用了貂蝉对他的心,这样是不对的,女孩应该是保护的,宠爱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利用工具!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这样做的,一个英雄的行为往往是君子行为,会对女子很客气!

吕布还是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他的借刀杀人我不喜欢,因为这样的人心思沉重!生活中要是遇见这样的人,往往威胁很大,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所以我不喜欢他,所以,我认为他不是英雄!


踏雪雪无痕


不管读没读过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吕布被张飞贴上了一个“三姓家奴”的标签,导致吕布成了一个毫无忠义可言的人。实际上这就有点冤枉吕布了,吕布也曾做过忠义之事并且深得汉献帝信任,汉献帝就曾亲自下诏让吕布救驾过。其实三国中多次易主的人不在少数,比吕布换过更多主公的人也有,但他们就没有像吕布那样,总是被后人诟病。看来吕布是被张飞坑惨了啊。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回,发生在李傕进攻长安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吕布、李傕、郭汜和王允。这场战事的过程是这样的:

在谋士贾诩的怂恿下,李傕、郭汜等人纠集了十余万西凉兵马,向长安发动进攻。吕布率部在城外迎战,与李傕等人相持不下。李傕命张济、樊稠等人偷袭长安,长安局势危急,吕布不得不领军回撤,长安城随即陷入叛军的包围之中。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打开长安城门,叛军一拥而入。吕布眼看大势已去,便来到青琐门外面见司徒王允,恳求王允与自己一起突围出关,再谋大计。不过,吕布的这一请求被王允拒绝,王允下定决心与长安共存亡。无奈之下,吕布带着百余名骑兵杀出重围投靠袁术而去。王允被李傕、郭汜所杀,不少大臣也在混战中阵亡,汉末朝廷又被李傕、郭汜所代表的西凉割据势力所控制。

小说中出现的此次长安陷落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据《三国志 贾诩传》记载,董卓被诛后,李傕、郭汜等人请求得到朝廷的赦免,遭到王允的拒绝。谋士贾诩随即提出“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的建议,得到李傕等人的采纳,董卓旧部随即重新集结,兵力达十余万众,向长安展开围攻,并在短短十余天内攻占了该城。

按照《三国志 董卓传》的记载,李傕、郭汜等人从发动围攻并占据长安的时间很短,只用了短短的十天时间。这就不免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王允、吕布所代表的并州势力会如此不堪一击呢?主要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凉州势力毫无退路,只能同仇敌忾,因而士气高涨;二是凉州势力原本就凶猛彪悍,战力极强,是当时的一支劲旅,之前在对抗关东诸侯的战中都便难逢对手。

相比而言,王允、吕布所代表的并州势力无论是战力、兵力上都处于劣势。虽然吕布骁勇善战,但始终难敌人多势众、战力强悍的凉州叛军,城破也是难以避免之事。

不过,吕布在长安沦陷之战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据《三国志 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载,战事开始后,吕布在长安北门之外与李傕、郭汜等人爆发战斗,期间还与郭汜有过一次单挑,并将郭汜刺伤。这也是汉末三国时期为数不多的单挑之一。

《三国志 董卓传》注引《汉纪》载,叛军破城之后,吕布来到王允把守的青琐门外,请求王允与自己一起突围。不过,吕布的好意遭到王允的婉拒。王允表示:“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不获,则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为也。努力谢关东诸公,以国家为念。”吕布见王允心意已决,只得带着随从杀出重围而去。

为了尽快找到王允并掩护王允突出重围,吕布还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之事。《三国志 吕布传》注引注引《英雄记》载,吕布被围下邳之事,其妻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这也就意味着为了尽快找到王允,吕布甚至没有来得及先到家中带上家下一起突围。这份忠义之心可见一斑。

在后人眼中,吕布素以无情无义而闻名,殊不知在长安城破的紧要关头,吕布却不顾家人的安危,首先想到的是掩护王允突围。难怪当汉献帝摆脱李傕、郭汜等人的控制,踏上东归之路时,首先想到的是吕布。汉献帝专门下诏要求吕布前来救驾。但当时吕布自身难保 ,无法赶来护驾。至少在汉献帝的心中,吕布才是汉末朝廷最大的忠臣之一。只可惜后人大都记住了吕布的朝三暮四,却忘记了他在长安城坡时的忠义之举



张文才天若有情


吕布原是丁原手下一文职官员。丁原进洛阳后,加封为武职,后有反丁原,击杀董卓。吕布此人刚愎自用。打仗也是败多胜少。但是个人魅力还是很大的,有徐州之地,文有陈宫,武有张辽,臧霸,高顺。其实他要善加利用还是能成事的。但是到底是心胸太过狭窄。太过善变,多次易主,所以吕布此人只能作为大将,做不了一方霸主。终就战败被杀。




虚缥缈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人们对于吕布的第一印象就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而这种深刻的印象来自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再加上罗贯中的妙笔之下,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各自独特的形象。

其中吕布的形象,人们最根深蒂固就是他见利忘义、助纣为虐,其中还包括了张飞时常辱骂他的“三姓家奴”,可以说他的形象是极其不堪。

然而小说始终是小说,它代表不了历史,罗贯中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也难免会对人物进行大量的艺术加工,以达到某种效果。因此关于吕布这个历史人物,我们还得从历史中去了解他。

一、

首先,吕布并不是一个只会好勇斗狠的粗莽武夫,在《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只会在沙场拼杀,似乎别无所长,比起粗中有细的张飞都不如。只不过在历史中的吕布却不是一个莽夫,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记载: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

在这一段引文中,可以知道两件事,一个是吕布骁勇善战,这在演义中也有所描述。但另一件事却被小说家故意抹杀,那就是引文中所提到的:“以布为主簿”。

主簿是什么官职呢?主簿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的官吏,是一个很纯粹的文职官员。而吕布在任主簿后,丁原“大见亲待”,可见吕布在这个职位上干的让丁原十分满意,干得很称职。由此可见,吕布绝不是个只会好勇斗狠的人,他至少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

在演义中,吕布是先拜丁原为义父,后为董卓的“赤兔”宝马所诱惑,然后杀了丁原,认董卓为父,助纣为虐。之后又因美女貂蝉而杀董卓,“三姓家奴”的名称也由此而来,从而吕布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小人。

只不过在历史上又不完全是这么回事,首先在《三国志·吕布传》中只有“大见亲待”这一句话,这只能说明二人是比较亲近的上下级关系,并未到如同父子的关系。

而关于吕布杀丁原一事,在《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灵帝崩,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拜执金吾。进败,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吕布确实叛变杀掉了丁原,只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当时董卓的官职是拜前将军,封漦乡侯兼并州牧,论起官职远远比丁原的执金吾大得多。

而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谁又能做多余的选择,再者,吕布身为朝廷命官,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因此董卓对他发布命令,实际上是以上令下,让他执行命令去杀了丁原,吕布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他只能遵从上令,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能说吕布是个彻底的反复小人,他本身也有他的无奈之处。

三、

在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个助纣为虐的卑鄙小人,因为他投奔了恶贯满盈的董卓。似乎他明明知道董卓暴虐且心怀野心,还愿意为其效劳。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历史上的董卓,他前期和后期的为人差别很大,根据《后汉书·董卓列传》的记载,董卓在进京的初期,他的名声是相当不错的。

他提拔官员,基本都是名士或者名门之后,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同时要有一定的名望,而他自己的部属只被任命低级职位。

这个时候的董卓就是一个贤臣的形象,不但礼贤下士,而且虚心纳谏,因此吕布起初投靠董卓时也不会想到董卓以后会是个祸国殃民的奸臣,所以说吕布起初就愿意助纣为虐是缺乏依据的。

结语: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软弱的东汉王朝根本无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生存而做出违背良心、违背道德的事,而演义却把许多人性的黑暗都归咎到了吕布头上,或许这是为了突出人物或一些事件,但也让我们一直以来都误解了吕布。


渔公子读史


吕布是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也是雄冠三国的顶级武将,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历来颇有争议,但让人一直诟病的是吕布的人品。

诚然,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自古讲究忠义和诚信,如果一个人不忠不义,会被人唾骂为乱臣贼子,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会被人们唾骂为小人。

吕布两次反水,诛杀上司,终于落下了不忠不义的千古骂名。其实在那个年代,跳槽也不算什么道德问题,因为不涉及叛国,只是从一个集团到另一个集团谋职而已,但问题是吕布不仅跳槽还诛杀集团领导,这就是吕布被人们千年唾骂的原因。


吕布不仅不讲忠义还不讲诚信,就是吕布被董卓部将杀败后无处可去,遂去徐州投刘备,刘备欣然接纳,并安排吕布驻守小沛,按说此时刘备可是对吕布有恩,不仅接纳还给以住处,不论是谁都应感激涕零,但吕布最后不仅夜袭徐州还把刘备赶出了小沛,逼得刘备不得不投曹操处。这就是小人所为,毫无君子之风。因此,吕布被人唾骂千年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能全面否定,而要采取辩证的态度和方法来分析。吕布不忠不义,不讲诚信,是其人品的主要缺陷,但我们也不能全面抹杀其可赞誉的一面。

吕布诛杀董卓的确消除了一大政治隐患,在当时东汉朝廷大臣们面对董卓独霸朝纲而又一筹莫展束手无策时,吕布挺身而出杀了董卓,的确让人们看到了一线曙光。

当袁术大军攻打刘备时,吕布表现出了一定的智勇和谋略,辕门射戟解了刘备之围,而并没有按袁术之意诛杀刘备,说明吕布还是有点念恩之情的;


还有,吕布被曹操所擒后,对曹操说,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这就说明吕布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很难得,尤其是名人,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此时的吕布能说出如此服软的话来,也是不易,毕竟吕布乃三国第一名将,能说如此服软的话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我不否认吕布有贪生怕死之嫌,但都到了这一步了他也没必要再诓人了,如果说吕布从没讲过诚信的话,那这一次绝对是发自其心里的声音,他说了实话,虽然曹操说”是儿最无信也”,并绞杀了吕布,但曹操从心里还是羡慕吕布之勇的。


陆麒麒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què]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

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dūn]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

历史上吕布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早年经历:

吕布从小随母习文作画,聪慧好学,一点就通,过目不忘,他生性好斗,力大过人,喜舞枪弄棒,身高体重超出常人,同龄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视而远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温顺体贴,判若两人。

吕布却总喜欢和大人们在一起,问这问那模仿学习。

从五岁起常随牧马人野外放马,并喜爱马,只要一见马精神十足,兴奋的不得了。他骑在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时他能持棍刺击野鸡野兔。

七岁时,单独骑马追击野狐山鹿,从无空手而归,经常将重于他几倍的小马驹抱起玩耍,有时举过头顶。

九岁那年,随父母到补红湾拜见外公,外公杀羊招待,大人们在羊群中逮羊不得手,他却上去生擒两只,观者为此惊叹,外公见状大喜,当即送与好马一匹。从此吕布与马为伴,精心料理,爱马如痴,从不离胯。

十一岁时,匈汉两族边民在白马寺庙举行大型庆典,吕布随父前去参加,在赛马比赛中,他的骑技超人,马快如箭,雄姿展现,一举取得了骑手荣誉。

好斗的吕布,在观看摔跤比赛时,他看到摔跤手屡战屡胜全无对手,心中不服,独自冲入赛场,大声喊道:“我来试试!”

摔跤胜者见是一童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瞬间二人扭在一起。经过几个回合较量,吕布竟将身高和体重比他超出几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顿时轰动了整个赛场,人们呼之为大力士神童。从此,五原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引以为自豪。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鲜卑部落军事联盟四处武力扩张,对东汉进行掠夺战争。东汉边将大举南迁,时年,吕布随父南撤到山西境内,归附为并州刺使丁原部下。吕布从此离开了五原县,开始了他横扫千军最后悲壮结局的传奇人生 。





西伯利亚野狼


1.吕布勇猛 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经常有人质疑赵云的武力,但是没有人质疑吕布的武力。正史上记载了不少临阵单挑和身先士卒的冲杀,基本是无敌状态。还有辕门射戟那种半神话记录,武力100要比诸葛亮那个智力100令人信服的多。

2.吕布的文化水准 基本上大家印象里吕布的文化水平跟张飞是一个档次的。其实我估计吕布和张飞确实在一个档次——两个人文化水平都是满不错的。 张飞就不多说了,吕布一开始投靠丁原的时候,是做主簿的!主簿有点帐房先生性质,杨修就做过,至少说明吕布绝对能写会算。 其实想想也不难明白。当时是乱世,并州那里又是多出猛男的地方(内蒙古),弓马娴熟,能征善战的不要太多,但是能写会算的却很可能缺乏。吕布就是仗这一点才被重用的。

3.吕布的政治 政治这个东西蛮麻烦。光荣《三国志》中经常把政治能力等同于种地能力。比如三国志8中张概同学那个高的吓人的政治力,引得无数人唾骂。 吕布是并州人,估计那地方没有农耕,种地能力一定是0,也没有看出来他有什么治理才能。就种地那一方面来说,吕布的能力一定是很低的。

4.吕布的政谋 区别于政治,我还是把有关政治的谋略性问题单列了一项,就叫政谋。个人感觉吕布作为一个政客的谋略并不算低。 首先,杀丁原投董卓。不义是自然的,但是从吕布自身来考量是有很大利益的。首先,那时的董卓还不是不可救药的,相反初进京城的时候还是蛮得人心得。如果之后不是董卓倒行逆施,像曹操一样好好利用手中的兵权和天子,吕布说不定还成了良臣择主而侍的典型呢。其次,丁原是并州刺史,董卓是当朝太师,从名分上说,董卓要定丁原一个叛逆的罪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董卓毕竟代表的是中央,只要百姓心中还有的存在,中央比起诸侯有不可取代的号召力。 所以说,当时情况吕布要投靠董卓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明智的。 然后再看吕布反董卓。初看上去是吕布和董卓的小妾私通(也不知道是不是貂禅),事情败露。但这只是诱因,本质的问题有两点:一.董卓完全失去了民心,天怒人怨,跟着他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了。二.吕布的并州系军人受到董卓手下系军人的排挤。吕布再受董卓重用,逼近还是外来人,所谓疏不间亲,关键时刻董卓多半会偏向他的凉州嫡系,更何况还出了私通小妾的事情。 而这是吕布一旦反了,首先可以摆脱凉州派排挤,并且掌握朝廷大权,其次在天下也有个好名声。事实上吕布后来是掌了权,后来诸侯征伐中许多人还是提起吕布当年除董卓的功劳。虽然由于能力问题,吕布最终没有成大事,但此番谋略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后来吕布投袁术、投袁绍,去留之间也是见机的不错。最后投张扬,更是很深谋远虑的。上党属于并州,那里是他和部下的老家。在家乡万事都方便,守家时候士兵也会尽全力。同时张扬的实力也不像2袁一样强,不会随便轻视他甚至想卸磨杀驴。再者上党的地方离、、河北都比较近,这些地方是当时局势的要点。如果有什么变故,吕布都可立刻发动。设想一下吕布要是跑远一点,后来也就没取衮州的机会了。另外,李郭二人假托朝廷的名义,通缉吕布,让张扬很为难的时候,吕布非常机智的用计让他和张扬都能脱身。 由上可见,比起许多人,吕布还是非常有政治眼光的。

5吕布的用人 这点上吕布非常有眼光。他手下的第一大将高顺,作战能力绝对是三国顶尖高手,又能约束士兵不为非作歹,也能劝柬主公,忠义更是没得说。 八彪将之首的张辽也是不用说了。臧霸是将才,最后山穷水尽才投了曹操,不算不义了。其它候成、曹性之辈作战还是相当有一套的,最后虽然不少背弃了他,也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了。 设想一下吕布如果不能用人,为何能聚集这么多良将呢? 有两件事情也能反映一下吕布用人的情况。一是时候刘备推荐给他一个文官,后来吕、刘二人不和了,吕布让那文官写书辱骂刘备,那文官坚决不肯。最后吕布也没有和他计较,认为那文官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部将成廉谋反的时候,半夜吕布带着家眷逃到高顺的营里。当时情况一片混乱,但是吕布还是作出了正确的判断——高顺不会反,高顺有能力平叛。后来平定叛乱,成廉招供是他和陈宫一起勾结袁术反叛,当时陈宫就在堂上,满脸涨的通红。不过吕布也没有深揪下去。他知道当时情况陈宫是他手下不多的谋臣,如果杀了不但折损大将,人心也会散了。后来陈宫还是为吕布尽了忠,可见当时的选择还是很对的。 吕布对手下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采纳了不少正确的意见。至于最后为什么不采纳陈宫的建议,出城和城里成犄角之势,相信上面说明白了:吕布已经不能放心把城交给城宫了,他背叛了别人,也被别人背叛过。

6吕布的治军 常看到吕布纵兵劫掠的事情。但也不能说是吕布一心为恶,故意纵兵为祸。自古兵匪就是一家亲,更别说乱世了。之所以得民心,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兵管的比老百姓好,老百姓更信任兵。吕布和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军班或是土匪出身,而且大多是并州这个比较蛮荒的地方出来的,对士卒劫掠也就睁眼闭眼了。 还有一个原因。吕布到处颠沛流离,将士既绝望,又缺乏补给,很容易干出劫掠的事情。如果阻止劫掠,恐怕兵败以后根本收拢不起败兵了。 其实曹操、刘备、的士兵都干过劫掠的事情。三国志中记载吕布军入徐州的时候,百姓还夹道欢迎,扣除逼迫的成分,可见吕布的队伍还不算太匪性。

7.吕布的信义 我无意像某些人一样替吕布粉饰,只是实事求是说话。吕布是三姓家奴,没错。他没有高顺那种从一而终的忠心,也没有刘表不弃黄祖那种妇人之仁,也不会像刘备几个兄弟之间那样仗义。他是非常贪图名利地位的,也非常贪财物(还和臧霸为了钱粮内讧过),对人也没有多大义气可言。他的野心也不大,并没有纵横天下的志向,只是割据一方以求富贵。从杀掉董卓后掌权的时间和最后对曹操所说的话可以看出来。 吕布也有一些有信义的行为。基本上可以划归两种:一种是顺水人情、或者装出点仁义来,或者自己良心有点过不去。一种是在并州军里多少会感染些士兵的江湖义气。这些都不能改变其人缺乏信义的本质。


半夏锦年似夏天


看看大家的评价方知真正的吕布为何人了!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曹瞒传》)

皇甫郦:「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县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献帝起居注》)

陈宫:「吕布壮士,善战无前。」(《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陈登:「待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王粲等撰《英雄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曹性:「吕将军大将有神,不可击也。」(《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曹操:「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三国志·魏书·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郭嘉:「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乘胜攻之,此成禽也。」(《三国志·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孙权:「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荀攸:「吕布勇而无谋。」「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三国志・荀攸传》)

程昱:「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三国志・程昱传》)

陈琳:「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檄吴将校部曲文》)

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魏书·吕布臧洪传第七》)

张茂:「曜可方吕布、关羽,而云孟德不及,岂不过哉。」(《十六国春秋》)

常璩:「汉末大乱,雄桀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韩、马、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咤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徐众:「吕布反复无义,志在逆乱。」(《三国志·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范晔:「焉作庸牧,以希后福。曷云负荷?地堕身逐。术既叨贪,布亦翻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萧介:「臣闻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恶一也。昔吕布杀丁原以事董卓,终诛董而为贼;刘牢反王恭以归晋,还背晋以构妖。何者?狼子野心,终无 驯狎之性;养虎之喻,必见饥噬之祸。侯景兽心之种,鸣镝之类。」(《梁书·萧介传》)

萧道成:「攸之反善图全,用得自免。既杀从父,又虐良朋,虽吕布贩君,郦寄卖友,方之斯人,未足为酷。泰始开辟,网漏吞舟,略其凶险,取其搏噬,故阶乱获全,因祸兴福。」(《全齐文卷十七》)

李克用:「吾于罕之,岂惜一镇;吾有罕之,亦如董卓之有吕布,雄则雄矣,鹰鸟之性,饱则扬去,实惧翻覆毒余也。」(《旧五代史》)

赵蕤:「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于关西;吕布、陈宫,窃命于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功,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救兵有三势,善战者恒求之于势。」(《长短经卷六·霸纪下》)

薛居正:「昔武皇之起并、汾也,会鹿走于中原,期龙战于大泽,蓄骁果之士,以备鹰犬之用。故自存信而下,皆锡姓以结其心,授任以责其效。与夫董卓之畜吕布,亦何殊哉!惟存孝之勇,足以冠三军而长万夫,苟不为叛臣,则可谓良将矣。」(《旧五代史》)

崔致远:「纪昌若见,必想韬弦;吕布相逢,固惭捻筈。既抱非常之伎,伫成可久之功,换滑台之旧资,陟隋苑之高级。」(《郝定补衙前兵马使》)

司马光:「布者反复乱人,非能辅佐汉室,而又强暴无谋,败亡有证。」(《传家集》)

苏轼:「犹胜白门穷吕布,欲将鞍马事曹瞒。」(《答范祖禹》)「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知!」(《论桓范陈宫》)「使不幸而贼有过人之才,如吕布、刘备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则京东之安危未可知也。」(《苏东坡全集·卷五十二·奏议六首》)

苏辙:「犬彘之所不为,而惠卿为之。 昔吕布事丁原则杀丁原,事董卓则杀董卓;刘牢之事王恭则反王恭,事司马元显则反元显,故曹操、桓玄终畏而诛之。 如惠卿之恶,纵未正典刑,犹当投畀四裔,以御魑魅。」(《宋史·卷四百七十一》)「背逆人理,世所共疑。故吕布见诛于曹公,而牢之见杀于桓氏,皆以其平生反复,势不可存。」(《栾城集卷三十八》)

秦观:「夫以(吕)布不忠于丁、董也,其肯忠于曹氏乎?」(《白敏中论》)

何去非:「昔者东汉之微,豪杰并起而争天下,人各操其所争之资。盖二袁以势,吕布以勇,曹公以智,刘备、孙权各挟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资以撼天下。绍举四州之众,南向而逼官渡;术据南阳,以扰江淮,遂窃大号;吕布骁勇,转斗无前而争衮州。方是之时,天下之窥曹公,疑不复振。而人之所以争附而乐赴者,袁、吕而已。」(《何博士备论》)

郝经:「吕布翻覆,虓猛而不知义。至于禽戮,乞解缚自效,岂天也哉。」(《续后汉书》)

张溥:「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此两人不死,杀孟德有余。」

罗贯中:「夜读三分传,堪嗟吕奉先。背恩诛董卓,忘义杀丁原。倚仗英雄气,不从忠直言。白门身死日,犹自望哀怜!」

杨维桢:「伟哉刘公论,吕布真难容。」(《览古诗之五》)

于慎行曰:「吕布,剑客之雄耳,非大豪也。然使得为操用,夏侯惇、许褚之流,远出其下,何至如丁原、董卓哉。而玄德不肯言,非忌布也,乃忌操也。先主此等识见又操所不能参耳。」

丁耀亢:「吕布善戟法,骁勇绝技。」「布以枭将,两刺其主,白门之诛,有天道焉。」(《天史》)

王夫之:「而有骁劲之力以助其恶,嗾之斯前矣,激之斯起矣,触之斯閧矣,蹂躏于中夏而靡所底止,天下未宁而布先殪,其自取之必然也。吕布殪,而天下之乱始有乍息之时,乱人不亡,乱靡有定,必矣。」「吕布不死,天下无可定乱之机。」(《读通鉴论》)

柳从辰:「卓虽受诛,豪杰并起,跨州连郡如刘虞、公孙瓒、陶谦、袁绍、刘表、刘焉、袁术、吕布者,皆尝雄视一时,其权力犹足匡正帝室。」

蔡东藩:「一箭能销双方兵,温侯也善解纷争;辕门射戟传佳话,如听当年嚆矢声。」「若吕布为反复小人,始依备,继袭备,后复和备,始终误一贫字,安望有成。但观其保护备家,不屑淫掠,至射戟一事,更为刘备排难,此亦未始非豪侠所为。后之朝亲暮仇者,且不布若,可胜慨哉!」「吕布之勇,足以敌曹操,而智谋之不逮操也远甚!操之图布也久矣!督师东来,目无吕布;但布若能用陈宫之计,内外呼应,犄角相援,则操亦未必有成;就使挫失,布在城外,亦可远走,何至为操所擒乎?乃始则被惑于妇人,继则见嫌于部将,虎为人缚,摇尾乞怜,嗟何及哉!」

方诗铭:「以吕布为中心的并州军事集团,是一支具有特殊战斗力的军事力量,在东汉末年的战争年代,他们曾成为拥有强劲武装的割据势力,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弱点,加以一贯被人利用,又必然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终于为曹操所消灭。」

柏杨:「一则吕布先生本质是一个忘恩负义之徒,朋友算老几?二则吕布先生显然企图独霸「杀董」之功。吕布先生于六年后,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柏杨全集23/史学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