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文化底蘊的象徵,更是其雄厚實力的彰顯。在我國眾多博物館之中,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但要說哪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來歷最為傳奇,當然要數上海博物館了。
在改革開放以後,負責研究青銅文物方面的專家馬承源老先生曾擔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他一生當中曾多次去香港購買文物回國,他在香港當地所看中的青銅編鐘,後來經權威專家組鑑定後發現是西周時期文物,取名為“晉侯蘇鍾”,今天還被當做鎮館之寶存放在上海博物館裡。
要說這件“晉侯蘇鍾”的來歷也算不一般了,但在上海博物館的現存幾件鎮館之寶中,有一件鎮館之寶曾被人扔在了垃圾桶裡,直到後來它被人發現,經專家鑑定後才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樣的傳奇經歷又是怎麼回事?
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文物界的專家萬育仁被指派到一處倉庫負責清理工作,當時這座倉庫由於長期無人看管,積滿了灰塵,由於清潔人員的疏忽等等,有些文物甚至被當成垃圾直接丟在了垃圾桶中。
恰好萬育仁先生是研究明清書畫作品方面的專家,他對一些名家書法作品更是愛不釋手,這天他不經意間發現垃圾桶裡放著一張古紙,由於這張紙的面積較大,他便有些好奇將它從垃圾桶中取出展開。很快一張臨摹的書法作品就出現在他的眼前,他不禁感到驚訝起來,原來,這幅作品正是書聖王羲之的《夜來腹痛帖》。
當時的萬育仁注意到,在這幅作品卷端題有宋徽宗所書的“晉王羲之‘上虞帖’ ”的絹籤,在絹籤的下方又有“政和”、“宣和”騎縫印,作品中間還有“內府圖書之印”朱文官印。除了宋徽宗的印章外,這上面還有南唐的御印。當時萬育仁心想,不管這幅字是真是假,單從印章來看,其價值就不一般,怎麼能就此埋沒在垃圾桶裡呢?
於是,他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這件垃圾桶裡的文物帶回了自己家中,這件事他從未向任何人提起過。一直到改革開放後,萬育仁才向上海博物館館長提起了這件事,並邀請他和自己一起鑑賞,他們初步認為:這不是王羲之的真跡,但應該是唐代時期後人的臨摹之作,年代較為久遠,其價值亦不容小覷。
後來,館長還幫萬育仁專門找到了書畫界的專家謝稚柳進行鑑定,他也認同萬育仁的鑑定結果,並且笑著告訴他,即使是一件臨摹之作,但縱觀我國書畫界上下,很難找出一件唐人臨摹王羲之《夜來腹痛帖》的書畫作品,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後來,隨著上海博物館的建立,萬育仁的兒子將這件唐人臨摹的《夜來腹痛帖》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由於今天王羲之的真跡較少,於是這幅唐人臨摹的作品就有了可媲美王羲之書法的稱號,並且還一躍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閱讀更多 閒閒書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