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上海人说话喜欢普通话跟方言混杂在一起?

刀可杀


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觉真的有点可悲。为何会造就上海人说话如今普通话和上海话交叉出现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出现一个很可笑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课间同学不许用上海话交流,这是有多么奇葩的规定。这是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脑袋想出来的如此霸道的规定。你是有多恨上海人,有多恨上海话。想要一种文化消失,就要在根上让她消失,而孩子就是这一种文化,语言的根。孩子失去了语境,失去了开口说的机会。你感觉他们还能说好上海话。??!毕竟他们才是地方语言传承的根。!!!特别是85后,90后的这一群孩子。他们可以说基本上都无法完整用上海话去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其中最少要有15%的普通话出现,这是可悲的现状。全国南方城市有那个城市会出现这么可怕的事。

也不要说,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规定,是为了规范语言环境,不影响国人的交流沟通。中国很大,各地方言也非常多样,沟通是有很多不便。但,却没有一个城市会出现一个那样的规定。一个城市需要她的魂,方言就是她的魂。没有了魂,这座城市还有活力吗。许多从全国其他地方来上海工作学习的同袍,也再做着一个很让上海人可悲的事,不许上海人用我们上海话与他们交流,说用上海话与他们沟通,是看不起他们,是排斥他们。我就不明白了。你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兼厚颜无耻的要求,一个客人跑到主人家,主人热情款待,但是你却反客为主,对主人说,你把钥匙给我,以后你这个家我要有一半的话语权。这合理吗。???可笑,上海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她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可她也有着自己的根。

还有对于那位一楼的回答者,我想说,你对上海方言完全不了解。上海话属于吴语系,是目前为止还能保留古汉语发音的语系。上海市区的语系其中有着很多宁波话,苏北话。苏州路,无锡话的发音和语调。而上海郊区的方言就有十几中。至于周立波在他脱口秀中出现的普通话,那是他要照顾其中一部分所谓的新上海人。他是上海滑稽剧团的出身,怎么可能说不好上海话。所以不要说什么上海话语言不够丰富。可用词汇量不足。那是你对上海根本就不了解。


游泳的羊24266077


我是上海人,普通话会说,但说的不是很标准。一般来说,我说的话别人听得懂就可以了。所以有时候和外地的朋友聊天经常是夹着两种方言一起表达。我认为没什么毛病。有时候在饭店里服务员沪语听不懂,我就会用普通话解释一下。但有时候会碰到外地的一些混蛋,故意装作上海话听不懂,一定要你跟着他说普通话。我就不想再说下去了,扭头就走。因为这种混蛋其实是上海话听的懂的,故意装的很严肃的傻逼样。遇见这种混蛋我是感觉今天遇见鬼了,所以避开。我认为方言是消失不了的。方言是一种文化传承。而且上海人一听对方开口就知道他听不听得懂上海话。马上就判断出对方是否诚心。普通话应该推广,但不是强制执行。地方方言也应该传承下去。用普通话来压制方言我感觉就像发神经病。


大主988


看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似乎变成了讨论上海话的消失、传承问题了?不管是上海话还是哪个地方的方言,都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都不应该消失才是。但是,这是不是走题了呀?

我倒是觉得题主的问题有点偏颇了,就我自己所见所闻,普通话和方言夹杂着说的何止上海人?很多地方的人都如此啊~


我曾就职于一家小型韩资企业,周围的同事不是韩国人就是来自于吉林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朝鲜族的民族语言和韩语基本一致,所以很自然地公司内部的日常对话常常是韩语一片了。

我虽然不懂韩语,但是我能明显听得出他们的对话里经常会夹杂着一些普通话词汇,尤其是其中一方是韩国人时,朝鲜族同事会时不时地蹦出一个国语单词~

我好奇地问过同事怎么说着说着会说普通话,她说有些新的词汇用韩语无法确切表达,而韩国同事虽然不会说中文,但是能听懂个大概的,对于一些新词,比如网络词汇,他们首先接触到的是中文的说法,所以用普通话他们反而更容易理解~


看看,外语都是夹杂着普通话来说的,方言和普通话夹杂岂不是再正常不过?地铁上常听见用家乡方言聊天的二个人突然冒出半句普通话;就我自己有时候和家人说话也会不自觉地溜出几个普通话词汇~

我觉得,方言毫无疑问是一种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但是它也很自然地有它的局限性。两个完全不同地方的人若是各讲各的方言,岂不是等同于鸡同鸭讲?普通话所具有的"人人都会人人都懂"的普遍性,在很多时候更方便表达,也就更让人容易理解。

其实,不止有方言夹杂着普通话,普通话说着说着突然来一句方言的也常见啊!因为对于同一个地方的人来说,也总会有一些特定的词汇是只有当地人才能心领神会的!


空谷歌吟


上海话是一种标志“阿拉是上海人”,有优越感。但是有一些偏僻词说不上来,或者担心别人不懂,于是一下跳到普通话。比如“我在家里上网。”上海话大概是这么说的:“阿拉啦啦屋里上莽。”但是上网是新词,只好说“阿拉啦啦屋里头––上网”,后面是普通话。


兴海亭


大家所说的上海话,基本上指的是上海市区的上海话。上海市区的上海话,实相当于上海区域的“普通话”。

别看小小的上海,东南西北却各有各的方言。周边的市郊区,东南方向带有浙江口音,西北向带苏、錫、常口音。只有松江、原上海县、川沙、南汇等处人方是原始的上海本地人。而市区的十有八九,都是早先全国各地的外耒人。

上海以前的确存有地域歧视,苏杭名贯天下,加之夲地原住民皆带苏南、浙杭语系,于是“吴越”语系稍加变通便成了上海通用语。

由苏南、浙北移居上海的,这些人上海话就很流利,其它地方特别离上海较远处的人移居上海后,一开始学上海话,真是南腔北调让人发笑。当然时日久了,也就讲得比较像模像样了。学话也有天份,也要看环境,有人学得快,也有人学得慢甚至一直学不会。老汉就有两老朋友,土生土长在上海,至今上海话还是一团糟,平日他们干脆不说上海话了。

上海人跟人说话常带普通话,不是故意作态而是无奈之举。很多拗口的冷辟字句,除了原住民及一些苏南浙北耒的,根本无力说准,说了对方也听不明白,于是急性的便用都能听懂的普通话带过,慢性者便会多说两句用其它词句将意思表达出来。

上海本地话也有不完全相同的好多种。举个小例:像“八队”,市里人讲的是“佰队”,佰上声,有的本地人讲的是“拨队”,拨过鼻腔发下声。


鲁阳挥弋


其实这个问题是从强行推广普通话开始的,很多上海人从小被规定在公共场合禁止说上海话,在校说上海话会被扣德育分,所以80后上海人只会讲夹杂着普通话的不标准沪语,90后上海人很多只能说几个沪语单词,我儿子00后,幼儿园的时候被要求家长即使在家不要和孩子说沪语,现在小孩上海话听不全,说一句也开不口,完全没有上海口音。现在的上海,除了70后以前的,有几个能说一口上海话,反而是户口迁来的新上海人在努力学一点沪语。但是能把上海话词语说全的人已经很少了,千分之一可能都有点乐观了。反正现在沪语已经连拯救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普通话的强制推广有效地摧毁了沪语。除了崇明,嘉定,松江,川沙还有一些效县口音的方言,原先市区的沪语将来很可能在70后80后去世后基本绝迹于上海市区。现在即使是电视台电台也难觅正宗沪语了。因为很多主持人也不是上海人,他们很努力地学习上海话,但是语言敏感期并没有在沪语环境下,所以语感不是很准。大力推广普通话是不错,可惜大力了一点,成功消灭了上海话。


上进的红蜘蛛


答,这个主要原因是,上海官方方言词语面窄、语系贫乏造成的。现代交流,用词非常丰富,上海方言系统内词汇,根本不够用。据不完全统计,周立波舞台清口表演,普通话应用率,高达百分之十五。特别是有些成语,象“大街小巷”、“人间正道”、“宁死不屈”等,如果硬用上海方言讲,容易洋金棒。

我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刚上班时,车间里45个职工,有42个是上海的支内工人技校生和下放工人。为了尽快掌握上海方言,我经常听上海广播电台的方言节目。其中对农村广播的开头语,我到现在还能背出来:上海神民广播电台,以在对农村广播,贫哦中农同志们,数员同志们,你们好。我发现,你们好的“你”字,用的就是普通话。如果用“侬们好”或者用“懒们好”,都是很夹生的。“普通话跟方言混在一起”,由此可见一斑。


0老三两0


上海人说普通话为什么会普通话发音和方言穿插用,主要是方言特点跟普通话差别较大,许多普通话用词拿到上海方言来讲就会很拗口,不如就直接用普通话来表达,但往往又会说出来改变了普通话原本音调,使人感觉怪怪的,上海人自己也称其为“洋径棒"

其实说方言的普遍都有这个情况,与外乡人讲话恐对方听不懂方言,只能用普通话说,但说惯了方言,自身普通话说得不很标准,难免会穿插方言发音,难免就会怪腔怪调的了,我们称其为"打官腔",这个词的由来是各地都说自家方言,但相互沟通历代都会有较统一语言叫做“官话",普通话就是现代的“官话",与人交流时由于不熟或用词不知如何表达时就会方言官话穿插起来说就变成了“打官腔",上海人与外地人交流说普通话而形成的“洋径棒"也正是如此。

江西南昌方言也有这个特点,发音和用词習惯与普通话也有较大差距,南昌人用方言与外乡人交流当然会自感很别扭只好使用普通话,但由于发音和用词習惯问题,自身普通话不很标准就会难免穿插有方言发音,这尤以老南昌人为甚,被称为南昌塑料普通话,比如说:∥天摇嘿了,到了赤呀饭咯时干了",(天要黑了,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你摇到哪里娶"(你要到哪里去),由于发音和用词变了,南昌普通话让人听起来怪怪的也有点好笑。


wang_H


这个问题不是上海市一个地方的问题,而是许多城市的语言问题。比如我所知道的我们这里的语言,也会讲着讲着就夹杂着普通话的单词在里面,因为本地语言无法表达所要说的意思,只有用普通话来说明。

这就是证明南方方言的表达词汇单词太少了,而普通话就能够用任何单词来表达。

我们看见一个久居美国的人,开始不懂英语,几年后会说流利的英语,学会了英语表达方式,你和他讲华语,他的华语也非常流利,但是,讲着讲着就会夹杂着许多英语单词,而叫不会英语的中国人听不懂这个单词的意思。而他自己认为这个不会英语的中国老乡听懂了。

这就是语言词汇的简陋化,而不能表达心里所表达的意思,而夹杂着其它语言全面自己语言表达的意思。

汉语普通话词汇丰富,能够优越于中国的许多方言。

我们听见福建人说话感觉滑稽可笑,比如,一个手机,或一只手机,一部汽车,一艘轮船,而福建话讲,就是一架手机,一架汽车,一架轮船。全部都是一架。可见闽南话的语言词汇简陋,许多的语言表达方式也简陋,表达名词困难。

所以文学作品都用华语普通话写作,而用地方语言写作就会遇到单词运用困难的问题。

上海人说话,和许多其他地方的人说话,在无法表达自己的心语时,就会用普通话单词来圆满自己的语言。要想清楚的表达,还必须用普通话单词夹杂在方言中,来说明白意思。


宝树白石


上海人说话喜欢普通话和方言夹杂在一起,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和北方语言都大致相近。但和南方语言相比二者在语音、语调甚至是语法上差异都比较大,因此对于上海人来说有一定难度。这就和北方人学习粤语一样,加之普通话推行的时间不是很久,对于有些上海人来说还难以适应。



2.上海人与本地人交流的时候自然用上海话,但因为上海是移民城市,所以免不了和外地人打交道。因此在正式一点的场合会说普通话,但由于普通话不够熟悉以及上海话的影响,说普通话时词穷蹦出一两句上海话作为辅助也就很正常了。其实很多人都有说普通话时蹦出一两句方言的经历,这是惯性。

3.上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好,加之中国各地都有一定的地域歧视。比较排外的上海人说普通话时夹杂方言也就向你传达了他是上海本地人的信息,好显示他是大城市人的优越感,有地域歧视的成分。此外,有的外地人为了炫耀以及想融入上海的心理,也会学着这样说话。这一点和香港人故意说粤语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