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祖先在7000年前是怎样生活的?

g_Bye、


河姆渡遗址、仰韶文化都是距今7000年,并且恰好一南一北。我们大可以借此来看看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我这里想说下河姆渡人的衣食住。


河姆渡遗址:东南沿海第一村



据说这件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差不多相当于中央美院二年级学生的水准。


  • 河姆渡人小档案

距今7000-5000年

河姆渡人身高在1.57-1.70米

人种较复杂,部分遗骸检测出蒙古人种的特征。外形上来看与广东、广西、东南亚的比较像。

脑容量和现代人接近。





  • 居住环境

河姆渡村依山傍水,南面是绵延的四明山,东、西、北面是浩瀚的琥珀沼泽。河姆渡时期离海岸也不远,不超过10公里。所以河姆渡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


  • 河姆渡人的衣与食


河姆渡先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在遗址内出土了骨耜、墓杵、石墨盘、骨镰等农具,已经从刀耕火种进入了耜耕生产,但是还是要“靠天吃饭”。

此外,河姆渡人也从事渔猎、采集等,前面提到河姆渡依山傍水,所以河姆渡人也能享受到诸多的野味,如鹿肉、熊肉等,并且有吸食这些动物骨髓的习惯。鱼、龟、鳖、蚌等水产自然不在话下。从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的动物骨骼就是最好的证明。


河姆渡人的狩猎工具有弓箭、骨箭头、木矛、弹丸、骨哨,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人显然已经具备相当的聪明才智,他们懂得利用骨哨来模仿动物叫声,以此引诱动物并进行猎杀。狩猎来的动物毛皮还可以做成衣服。


河姆渡人采集的食物有果子、酸枣、橡子、菱角、葫芦、薏仁等,当然还有各种野菜。


此外,河姆渡人已经懂得养殖。如狗、水牛、猪。除了发现的这些动物的骸骨,在某些陶器上也有猪的纹饰。



对于食物,有的生吃,有的火烤或是煮熟了吃。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炊煮器有陶釜、甑、灶、鼎等,其中陶釜是最主要的炊煮器。吃饭的时候他们会用骨匕来辅助进食。


河姆渡人的居宅是一种进深8米左右,面宽20多米的干栏式大长屋,以榫卯结构相接。从长屋的形制本身而言,它是氏族社会的典型建筑形式。长屋中间是公共走廊,也是煮炊之处,两边分隔成8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年轻夫妇单独住一室,儿童、少年和老人3人至4人合住一间,长屋内可容纳30人至40人。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席子,据此推测可能是铺在地上的。



并且,河姆渡人已经懂得了打水井,水井上还会搭棚子,以此防止杂物灰尘。


我是阿斗,喜欢历史,喜欢逛博物馆。欢迎父老乡亲捧场关注……


文物考古聊历史


相信之前大火的国家宝藏大家都应该看过,里面有一项为贾湖遗址的骨笛,震惊中外。不错,相信你眼睛眼看到,贾湖遗址就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遗址。

我们在贾湖遗址发现了众多不可思议的文化遗存,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生活在距今7000年以前的先民生活在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发达”的社会。

首先,贾湖遗址已经发现了原始的文字,这距离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产生还有几千年。我们在贾湖遗址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均发现有原始的文字。


其次,贾湖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占卜用的龟甲,内部还有小石子。相信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这些龟甲在发掘的时候均以成为残片,而这些龟甲的拼合则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及时间。但是,所有的时间都不是白费的,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从这些龟甲中我们能看到,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人们的生产生活可能多数都会与占卜挂钩。
当然,尤为重要的是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水稻的遗存。稻作农业起源一直以来的考古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距今7000年以前的贾湖遗址发现了稻作农业,可谓是重大发现。尤其贾湖遗址还处于河南地区,而非稻作农业起源的热门地点华南地区。足以显示贾湖先民生活在一个多么发达的社会。
上图为石镰,应为收割谷物的工具

当然,不得不提到贾湖遗址最为著名的骨笛。贾湖遗址共发现骨笛25件,包括五孔、六孔、七孔、八孔,最厉害的就是在国家宝藏上介绍的九孔骨笛。这些骨笛应为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并且在遗址中还发现有丹顶鹤的其他骨骼。



我们从上面发现的东西,大家脑袋里是不是已经认可了这个
“发达的社会”,但是你们知道贾湖这个村落在那是有多少人口吗?我们通过对贾湖墓地出土人骨数量的统计,然后按照人类学的统计方法来推断那时候有多少人。

贾湖这个“发达”的村落,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村!这个时候,人口数量还并不是很多,大约60多个人。

第二阶段:发展!这个村经过了高度地发展,竟然达到了180多个人,是之前的三倍,放到现在,一个小村庄也就这么些人。可是,贾湖村可是7000年前的村落,尤其是当时的生育率和存活率都很低,死亡率又很高。由此可见,贾湖在当时可谓非常繁荣了。

第三阶段: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个村的村民觉得我们已经已经很繁华了,于是纷纷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外面的世界扩展领土了。这也就是贾湖村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就像现在的一些村庄一样,年轻人都在外面打拼,而剩下一些老人留守在村庄。这个时候大约有130多人留下了。


贾湖村经过了从距今9000年到7800年间这1200年的发展,逐渐繁荣起来,创造了多项让我们震惊的发现,在距今7800年以后,贾湖遗址逐渐废弃,直至被埋藏了起来。


北大炉炉


建议大家去河姆渡看看,绝对颠覆你的认知,什么陶器石器骨器都没什么,看看七八千年前古人用榫卯结构盖的联排的木质吊脚楼,用芦苇按经纬编织的席子,用纺锤纺织的绳子,用纺绳编织的粗布,以及水井的修建,用陶土做的炉子,其原理和结构一直沿用至今,种的稻子和今天的稻子完全一样。天哪,那可是石器时期,榫卯在今天不算什么,可在石器时期,在那么老粗的树干上打卯榫,其难度可想而知,还有骨针,用来缝纫衣服,各种种地用的农具等等,去看看吧,绝对让那你怀疑人生。


火狐狸46


华夏先民小睡初醒,打了个喷嚏,万物皆被震射飞出,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先民闲㗇云漫步,发现多层宇宙、大概与人脑细胞相等!漫步途中偶遇有点活气的宇宙体,就指导一、二,致使现在有了远古外星文明之谜!途中告诉张家小孩静心修炼、天外有天,这小男孩于是到了第三十三层宇宙、并成为玉皇大帝。告诉姓李的小朋友天外有天、地外有地,这李氏小孩在三十三层宇宙外潜修,成了老子。


qzuser226253415


华夏七千年前是怎样生活的,参考七干年河姆渡遗址即可。华夏民族是半耕半渔的生活,现代农村里大部分的生活资料,那时候都已具备。牲畜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水稻种植、水上行舟、捕鱼抓虾、制陶造器等等,从双凤朝阳的雕刻水平看,已经有相当高的手工业劳动技能等等。总之要看七干年前华夏族的生活状态,就到河姆渡去。


咏歌亭好


让思绪飘到七千年前,想象着古人的生产.生活。稻谷的发现可以想原始农业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人类终于可以依靠双手把握自己的命运,使人类的繁衍得以延续。我们今天说的“民以食为天”,是对食物的敬畏.崇拜。人类自诞生之日起,饥饿就象噩梦一样困挠着我们。原始农业是人类发展们基石,不管它是石镰还是石锯,我们终于亲眼目睹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精心制作的石质工具,我们的先祖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工具,生活着.繁衍着.劳动着.创造着直到我们的今天……



爱玉者说


至今,我国所有的遗址,据考证,距今时间最长的是二里头遗址,经碳14等多种科学方法检测是3700年,但周口店遗址,半人半猴的,据说是50万年。我更想知道,这些祖先的祖先,中国猿人是怎么生活的?很多国人都喜欢 最, 我也是,知道最,最早才有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