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的胜利者。为什么流放百世的是诸葛亮?

此生不悔入中华


因为司马家当上皇帝后搞的不好,八王之乱名扬天下,总的来说晋朝没什么光荣的事可说,一直是混乱,没空把史书改得美化司马家,历史上各朝代名声好的前提就是年头要长,要有很长一段安定强大的时代,让史官有足够的时间美化,知命的朝代名声都不好。蜀汉虽然很短命,有刘禅背了,诸葛亮最大的好处当了很多年权臣没篡位很忠心给后世的权臣作了榜样,皇帝都希望权臣向他学习,就不断美化他,所以美化诸葛亮属于政治正确,有谁反对就是对皇帝不忠,所以可以流芳百世。


海中岩haha


司马懿要说也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智慧和能力在三国中算第一流。他性格多疑猜忌狡诈,是个极其能够隐忍深沉可怕的智者,在未能取得绝对权利掌控时,他十分低调老实,丝毫不流露任何一点野心来。司马懿差不多用了一身的时间,慢慢的抗争所有的对手,包括曹魏三代皇帝,最强的老对手诸葛亮,取得了最后胜利。

司马懿评价不高,主要是文臣篡位之事。司马懿和曹操都是篡位,但曹操是凭自己实力打下天下,而司马懿侧居高位直接篡位。而且心狠手辣,做法狠毒,这样的臣子非常可怕,历史上的皇帝没谁会喜欢这样的文臣。而且自他后,两晋没出一个杰出帝王,晋朝没有任何开创性的革新和改变,晋朝灭亡后,中华民族陷入了历史上最深重的动乱,五胡乱华就发生在那个时期,汉族差点灭绝,可以说司马家族是最大的罪人。

而诸葛亮比司马懿在政治操守上则高尚的多,论忠诚,为国为刘备忠心耿耿,死而后生,论才智,他百战不殆。他为后世文臣树立了一种无比辉煌的道德品格楷模,无论政治上军事上,成为后世学习典范。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蜀而代之,他却没有,令后世帝王无比敬佩而多有表章。所以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马懿则名声不佳了。


我是伍洋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比

一、军事

诸葛亮两大军事战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于司马懿。

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无功而退兵。实因司马懿是个强敌。曹操曾经在关羽军事打击下,惶惶欲迁国都。司马懿不但阻止这一行动,还建议曹操致书孙权,趁虚抄关羽后路,致关羽败走麦城。而诸葛亮作为蜀国军事的总指挥,在关羽之败中难道没有责任吗?所以军事上司马懿略胜一筹。

二、内政

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用人

在刘备死后,蜀国人才逐渐凋敝。军事后备人才唯姜维而已,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诸葛亮后并未做出什么能扭转或延续蜀国的事来。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不听,任用马谡不当致使兵败。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后来,魏延造反,其原因与长久不被任用无关吗?这些不能不说是诸葛亮一生的缺憾。应该说蜀国曾经的人才济济的局面功在于刘备,而非诸葛。

司马懿在世族垄断政权的社会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贱但有能力的人才担任军政要职,如后来对蜀吴作战有功的大将邓艾、石苞,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所胜应说已非一筹了。

从事实上讲司马懿实现了统一中国。

结论:司马懿较诸葛亮更强一些。

国人论人重在品德,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他被后世树为智慧的象征,不为过;被后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对人进行评价、对比,还应排除感情因素,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老朱读史


三国中司马懿是最后赢家,名声却远不及诸葛亮,原因无怪乎两个。

一个是司马家族得国不正。曹操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曹丕、曹睿对司马懿也都是厚待有加,而司马懿身为人臣却不守君臣之礼,谋上作乱,这与传统封建社会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相比较三国时期其他枭雄的创业艰辛,司马懿算是大的捡漏,为人不屑。而诸葛亮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帮助先主刘备白手起家,建立一番基业,在刘备去世后依旧精心辅助后主刘禅,并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与司马懿形成强烈对比,很显然封建王朝统治者更需要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自然就会大力讴歌诸葛亮,贬低司马懿了。

第二个就是司马懿的后代没能带领中国走向强盛。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建立的西晋可是说中国历史上最弱鸡的大一统王朝,而且在司马炎死后,西晋很快就灭亡了,并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五胡乱华。中国北方全部沦为胡人地盘,先后建立起十六个胡人政权,它们之间相互攻伐,生活在底层的汉人百姓水深火热,苦不堪言。后世对这一段汉人遭奴役的历史相当的痛心疾首,于是就把罪都算在了治国不力的司马家族头上,司马懿同样被“株连”。国家的暗弱,不禁让人怀念强盛的汉朝,而诸葛亮正是“匡扶汉室”的忠臣良将,后世自然又多了一份对诸葛亮的景仰。


足下三尺


诸葛亮自然也都是好的,甚至还杜撰出一些事件就比如说“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等,来美化诸葛亮。而司马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从他站位“曹贼”阵营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罗贯中给拉入了黑名单,因此总是司马懿最后“气死”了诸葛亮,取得了胜利,那么他还是名声不如诸葛亮!

第二点便是个人的人品问题了,这一点其实我觉得大家非常好理解,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事无巨细,为蜀国是呕心沥血,为蜀国百姓是积劳成疾。而且从来不谋私利,刚正不阿,“挥泪斩马谡”。而且用人唯贤,是集忠诚、智者、公正、大爱于一身的正面人物。

但是司马懿就不一样了,司马懿一生阴险奸诈,滥杀无辜,用人唯亲,权谋篡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终其一生,只为追名逐利,谋求荣华富贵,而且从来不将天下百姓之福祉放于心中,是集阴暗、自私、狭隘、凶狠于一身的反面人物。

这么一个鲜明的对比,大家当然更加喜欢诸葛亮了,而且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还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以告诫后人,一定要忠君爱国,淡泊名利,修身养性,品德高尚!

再看看司马懿的后代那是阴险狡诈,残忍狠辣(尤其是司马昭),在谋取了曹魏的政权之后更是大开杀戒,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人,这简直和诸葛亮没法比啊。






缘御寒


首先要更正问题中的错字是“流芳百世”,不是“流放百世”!

司马懿诛杀曹爽满门夺得曹魏统治权力成为最后赢家,没有得到后世赞扬是很正常的!首先曹魏代汉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才平定北方,此时的天子汉献帝有名无实,曹操功绩显赫,得到民心,曹丕篡汉时善待了汉献帝。而司马懿始终是曹魏的臣子,没有开疆拓土之功,只是靠阴谋诡计诛灭曹氏,辜负了曹睿托孤之重任,司马昭更是杀曹魏皇帝曹髦,有弑君之恶名,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没有文治武功,很快灭亡,晋朝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西晋和东晋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多年,而且晋朝的统治者很无能,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就灭了西晋,之后的东晋也没有什么存在感!司马氏的晋朝带给中华民族300年灾难,使得汉人做了300年的亡国奴。三百年的五胡乱华,百姓民不聊生,由此开始,是中国历史上最差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最黑暗的时代,因此司马懿及司马昭等在历史上没有好名声!

再谈诸葛亮, 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山,提出《隆中对》,帮助刘备以微弱的势力夺得荆州数郡后进占西川,夺取汉中,在蜀汉的建立与治理都有重大功绩,南平孟获更是开疆拓土的功业,诸葛亮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虽然未获成功而身死,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也有很高的评价,诸葛亮《出师表》感动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大诗人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更是增加了后人对诸葛亮早逝的帵惜之情!

综上所述,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懿一族虽然夺得天下却遗臭万年,诸葛亮虽未成功却因高尚的品格流芳百世!




张言好书画


以司马懿为代表的魏国击败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并最终篡位魏国,建立了一统华夏的晋朝,如果以单纯的军事去,国政,司马氏确实取得了所谓的短期胜利,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贾后干政,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等,给中华大地造成的数百年的灾殃,究其根源来自始作俑者的司马氏,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不可否认,司马一族在最终坐江山的环节掉了链子,而且是灾难深重的掉链子,因为这段苦恨,不由的后世史家口诛笔伐,有的没的都扣上。

再有就是老生常谈的正统问题,颠覆政治,改朝换代,对于历朝历代当政者都是绝对不允许的,而纵观历史,有这种作为得不止司马懿一家,之所以成为反面典型,就是历史上经常出现的,要想表扬一个,必须贬低一个,对不起,

和司马懿同时代的诸葛亮确实在宣传上比司马懿重要太多,也只有司马懿越恶,才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美好光辉形象!

所以,三国的故事众所周知,历史从来没有真相,只是一个个的故事而已!

那您觉得呢?


历史逗你玩


诸葛亮能够流芳千古首先要感谢的人是罗贯中老先生,是他让本就名气很大的诸葛亮更加深入人心,几乎神化。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忠义之人必然流芳千古,这几乎是铁律。诸葛亮恰好如此,前后出师表,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古往今来作为臣子的典范,能够流芳千古也就不足为奇了。

司马懿却恰恰相反,处心积虑排除异己,并且不择手段,高平陵之变中出尔反尔,为了权力大杀曹氏宗族,使用欺骗手段让曹爽投降,然后再斩草除根,像这样的小人肯定人人唾弃。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狼子野心,公然杀死皇帝,这在历史上很少有。司马懿灭辽东公孙康,杀死绝大多数当地男子,制成京观,致使周围少数民族无人压制,高句丽迅速崛起,一直到唐朝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都是拜司马懿所赐。

司马炎统一天下后,建立晋朝,没有一点王朝初建的蓬勃景象,政治动荡,腐败横行。而后发生八王之乱,百姓生不如此,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史称五胡乱华,险些让中华文明覆灭。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司马家族造的孽,却让天下百姓去承担。

所以说司马懿即使最后成功了,也不可能流芳千古,不遗臭万年就不错了。


海洋望星空


虽然提问中有错别字,但不失为一个好问题。

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胜利不代表能流芳百世;流芳百世未必然一定要取得胜利。

曹氏几代人,呕心沥血做了一道菜,还没吃,就被在旁窥伺的司马氏连盘子带调料一股脑端走了。你说气不气人。临走还踹了人家几脚,骂了一句蠢货,去下地狱。结果,三国归晋。

曹操地下有灵,要是知道自己的劳动成果归了别人,一定火冒三丈,从棺材里蹦出来,大骂司马氏不是东西。

诸葛亮刚刚加入刘备战队的时候,刘皇叔还是各地军阀中的屌丝,兵寡将少,颠沛流离。诸葛亮感恩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尽心竭力帮刘备创业,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居功至伟。

后来刘备病重,弥留之际,刘备白帝城托孤,把江山事业完全托付给诸葛亮,并留言,我那个儿子如不中用,你就废了他,老大的位置你来干。

诸葛亮余生全力辅佐幼主,不曾僭越,鞠躬尽瘁,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刘备、诸葛亮的关系成为了君臣相交的典范。

诸葛亮做到了人臣的极致,一篇《出师表》表明心志,流芳百世也是理所当然的。


微山秋水


俗话说,历史的车轮浩浩荡荡,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转移。诸葛亮败,从他三顾茅庐之后出山就已经注定。司马懿胜,与他自身是优秀的政治家有一定关系,同时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么为什么败的一方诸葛亮反而能够流芳百世?这与小说作者本身的情感倾向有关。小说中诸葛亮被刻画成智慧的化身,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多少次危难之际,诸葛亮凭借一己之力,挽救蜀汉政权于狂澜。可以说,三国鼎立时代,蜀汉根基最弱,硬是诸葛亮依靠自身智慧,把一手烂牌的蜀汉政权建立,把大汉气数延续数年。

再看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政权殚精竭虑,是一个忠义与清廉结合一身的形象。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身边可用人才越来越少,开国五虎上将老去,新生代人才匮乏,而对手曹魏政权、孙吴政权人才局面远远强过蜀汉。诸葛亮无可用之人,只能事必躬亲,为蜀汉政权熬到油尽灯枯。如此忠义清廉的人物形象,正和华夏名族自古以来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因此诸葛亮必然会被后代华夏子孙所颂扬,流芳百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