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高唐地图

【地名由来】

高唐得名颇有意思,穷究各类史籍,“高唐邑”做为地名,早在公元前554年,就出现在《春秋左传·襄公十九年》一文中。公元前206年的西汉元年,于齐国两界的重镇高唐邑建县,县用邑名,古称高唐县

通行的说法是——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此说未必可信。西汉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置高唐县,高唐县城设在"高唐邑",高唐邑遗址在禹城市伦镇大城子坡村和小城子坡村之间的千顷大洼中。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因域内低洼,无法排水,建不成囚地,故迁县城于今治。高唐邑遗址先为黄泛区,后为漯水阳,一向低洼。故"因境内古有高唐山"或是"沼泽之高地"说不确也。

据旧志记载,高唐上古为爽鸠氏之墟,爽鸠氏是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据史书记载,“黄帝记方制天下,立为万国。”颛顼之所建,帝喾之所授,创建九州。少昊时爽鸠氏居营丘。《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吴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则;汤时有逄伯陵,周以封太公于营丘。”

战国末期著名的帅哥宋玉曾作《高唐赋》——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可惜赋中楚国之“高唐之观”和山东的高唐并无关系,在此略提一二,以免混淆。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高唐风光

高唐县,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东与德州的禹城市和齐河县为邻,西与临清市、夏津县接壤,南连茌平县境,北接平原县界,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

高唐境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东部有徒骇河、西部有马颊河经向贯穿县境,传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棉花闻名全省,“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高唐栝楼

高唐特产有高唐栝蒌、高唐老豆腐、高唐罗汉饼等。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高唐在山东的位置

【寻欢文史】

"侨置"——流亡政府

高唐县在历史上有过两次"侨置":西晋建兴五年(317年),高唐县建县523年时,侨置于今安徽省霍邱县高塘集。我们来聊聊什么是"侨置"。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所谓"侨置",是指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五胡是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避战乱,晋室皇族南渡长江,郡县官员、达官贵人以及部分百姓也随之南逃。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置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置郡和侨置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

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太守和县令。侨置郡县"皆取旧攘之名" 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多数侨置郡县形同虚设,实为流亡政府。

《宋书·州郡志一》:"自夷狄乱华,司 、冀 、凉 、青 、并 、兖 、豫 、幽 、平诸州一时沦没,遗民南渡,并侨置牧司,非旧土也。

唐朝国土辽阔,边疆郡县常遭攻袭,也设立侨置郡县安置沦陷土地的百姓。据旧、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等考之,当时若静边州都督府及诺州、祐州、德归、廓川、归定一类以蕃胡所置侨都督府、州、县,合有上百个,寄在北方边境如灵州、庆州、凉州、幽州诸州及宁朔、朔方、回乐、温池、怀安、良乡、潞县、范阳、昌平、蓟县、安次诸县境内;安史乱后渐废。此种侨都督府、州、县,虽与东晋南朝意在表示正统的侨州郡县性质不同,但同为侨置则一也。

宋元之际,疆土分裂,多方对峙,也设有侨州。据元姚燧所撰《邓州长官赵公神道碑》云:乙未(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徙邓(治今河南邓州市)、均(治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唐(治今河南唐河)三州民至洛阳西,以邓州治长水县(治今河南洛宁西),均州治永宁县(治今河南洛宁),唐州治福昌县(治今河南宜阳西);明年,襄樊(治今湖北襄樊市)亦徙洛阳。癸丑(宋宝祐元年1253年),又尽还徙邓、均、唐、襄樊诸州民实南;而宋已于襄樊、均设重兵,民还者无所归,乃于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北侨治襄樊,州西侨治均州。此诸州的侨置,与东晋南朝侨州的性质也是相同的。

【历史沿革】

尧、舜、夏、商时代,高唐属兖州之域。

西周时,周文王分封诸侯,高唐被封为姬姓的用国。

春秋时,高唐属齐国西界,称高唐邑。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春秋时高唐附近地图

秦朝时,高唐属东郡。

西汉时,划分郡、县,始置高唐县,隶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东汉时,高唐属冀州部清河国。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西汉时高唐地图

三国时,高唐属魏国冀州平原郡的侯国。

西晋时,高唐县属冀州平原国。

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侨置高唐县于今章丘县水寨村附近,属侨置冀州东平原郡。

北魏皇兴三年(469年),将刘宋侨置冀州更名齐州,侨置高唐县又属齐州东平原郡。

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复置高唐县,属济州南清河郡。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除清河郡及灵县,高唐又改属于济州部清河郡。

隋朝,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属博州,统辖高唐县、聊城县、堂邑县。同时,将刘宋侨置之高唐更名章丘。

齐鲁地名探究——上古爽鸠氏之墟,得名存疑——高唐

隋朝时高唐地图

唐贞观元年,高唐属河北道博州博平郡。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因忌讳"唐"字,遂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县为崇武县。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即位,恢复唐朝国号,复名高唐县。唐末,高唐属魏博节度使,又属天雄军。

后梁开平二年(908年),改高唐县为鱼邱县。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复名高唐县。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建后晋,因"瑭"与"唐"同音,是年改高唐县为齐城县。

后汉乾祜元年(948年),复名高唐县,属博州。宋朝废道,分天下为十五路。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州。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年),高唐属河北东路博平郡。

金时,高唐县属山东西路博州博平郡。

元朝,高唐初属大名路,后属东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为东昌,辖高唐等六县。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于高唐属高唐州,直属中书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县治所移于今地。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称州,统恩县、夏津县、武城县。高唐州属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清初,高唐州属东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为直属州,辖禹城县、临邑县、平原县、陵县。雍正十二年复归东昌府。

民国元年(1912 年),撤州设高唐县,属山东东临道。

民国17年(1928年),直隶山东省府。

民国25年(1936年),属第六行政公署。

民国27年(1938年),高唐沦陷,属伪山东东临道,同属国民党第四行政公署。

民国30年(1941年),将高唐县分为唐北县和唐南县,同年秋又合二为一,复名高唐县。

民国34年(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权属冀南第二专署。

1949年,高唐县属平原省聊城专员公署。

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署。

1956年3月,撤销清平县后,将其旧城镇划入高唐县。

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禹城县全境并入高唐,

1961年10月,恢复禹城县。高唐县仍辖原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