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01关于青铜镜

铜镜,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时期发展以来,一直到晚清,历史悠久而至3000多年,铜镜作为古代人最日常照容器具,几乎是居家必备的东西,是在玻璃镜传入中国以前,我国最普遍的家庭生活器具之一。铜镜经过铅锡磨砺光亮,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件艺术品,但古人常常也在背后铸造精美的图案,这些纹饰再加上特定的图案,最初只是作为贵族的祭祀礼器和陪葬品来用,自汉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铜镜的推陈出新,经过不断的演进和革新,汉代的青铜镜的数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再加上铜镜背后绘制的弧纹的平民化,使铜镜独具风骚,演绎出不一样的文化。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02汉代铜镜文化

汉代的“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在这个阶段里,国家进入大一统时期,汉朝子民得到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老百姓的经济生产不断的发展,在商周时期,青铜镜只作为贵族享用的玩意,到汉朝的繁盛时期,铜镜在这个阶段得到快速的发展。

当时汉朝设立专门的人来生产制造,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的审美需求,青铜镜在制作形式和铸造工艺上琳琅满目,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性,而且做工美观、形式多样,就单单数铜镜的种类,就有星云镜、昭明镜、规矩纹镜、画像镜、草叶纹镜、神兽镜的等 15 种不等。

铜镜的种类衍生出的繁多,不光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产物,其背后渐渐孕育出了铜镜文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内涵的体现。

随着铜镜的种类的增加,成为了当时最常用的一种金属物品,但是随着不断的走向平民,其数量是只多不减,为了人人有所区别,许多铜镜开始选用长的铭文,这些文字上面,通常是人们用来进行祈福,或是表达相思传情之物,列如在其上面镌刻的语句,如“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或是雕刻一些“长宜子孙”、“位至三公”这些吉祥语,希望家族兴起、人丁兴旺的一些内容。

除此之外,由于汉初的当政者信奉黄老之说,其上面的一些雕饰文案,如大地之母、星宿、团云等,表现出了道家的思想和信仰,祈求借助神灵的法术来使自己消灾解难、大富大贵。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03“阴柔”之美的起源

《系辞下传》中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阴和阳是我国古代人的智慧结晶,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古代人才思敏捷就发现事物的“相对论”,这种哲学观简单而言便是各种东西都有正反两面,列如我们所说的山,就有前面和背后之分,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两者是永不“面对面”的。

这点推及到人本身而言,就有了男女之分,《易传》中有言:“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继这句话中,“刚柔”的对立面就和八卦中的“阴阳”相联系起来。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铁血男儿所代表的“阳刚”和闺怨思妇所代表的“阴柔”是文人骚客中在其创作艺术领域中的最重要的两大美学灵感的来源,其中以阴柔之美的作品,在其创作中更有自然的灵动和隐逸之美,如唐代诗人王昌龄著名的《闺怨》一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种意象半为流水人家、桃花人红等轻灵纤巧这般的女子神韵,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在江南一带楚人多情且浪漫的审美观,

大家的共识是汉代最初的诸多文化都受到春秋战国时期楚人的的影响,这就在一定意识上符合汉朝人对于天真烂漫和追逐生命的体现,加上道家“自然”哲学观对于汉朝的影响,其阴柔之美是一种源自母性和生命情感流露的美学。

在老子一生心血的《老子》中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这段极具哲学性的子生命观,先不看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来看,老子所谓的“柔弱者生之徒”本身而言就是一种美。

所以阴柔的最原始意象并不是指女子,而是一种对于生命最原始的一种自然观。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04青铜镜纹饰与东方“阴柔”的联系

(一)“阴柔”与青铜镜中的图案和纹理组合

自古人们对于“阴柔”而言都众说纷纭,且随着时间的推逝,“阴柔”这两字便成为了女子,尤其为现在特别是东方女子的内涵外在美,这种意识,便是“阴柔”的广泛性渐渐缩小,最后终为指代女性,但是在西汉初期,还受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其“阴柔”还具有一定的哲学观。

比较著名的蟠螺纹镜中的伏螺钮座图案,圆中有方、方中有圆,其中各代表的“阴”和“阳”,道家哲学的观点便是“以不变应万变”中所归属的“刚”和“阴”,但人们在追求它的哲学观的同时,以铭文线条作为点缀之笔的基底地纹蟠螭细纹,这种“圆中有方”,更多的是人们赋予它“千秋万代、大富大贵”等美好寓意。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二)“阴柔”与青铜镜中的凹凸阴阳之说

老子对于阴柔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观,正如他形容婴儿是“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婴儿是最柔弱的,但是却又充满的生机勃勃,同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的庄子,他的观点便是对于生命的认知和反思,他较认同《周易》里面阴阳中的阴柔来反思和认同“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

故此《周易》里面的阴阳就和阳刚、阴柔对应起来,这些在汉朝青铜镜中,以自然之中的万生万物,通过自然中的灵兽在青铜镜中凹凸布局,这些图案装饰体现了阴阳学说中两者对应,对应了中国文化中自古较期盼圆满的意象。这些都在自然中有所体现,如道夜晚月亮的轮廓,从残缺到圆满,从凹低到高凸,有着生命最原始的“纯静”和“圆寂”,所以这种阴柔正是这一精神的化身。像是蟠螭镜中的蟠桃纹饰较为精以蟠螭的凹凸和线条的组合,总体呈现出圆满的形象。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缠绕方连四蟠螭镜


(三)“阴柔”与青铜镜中的象征意义中找寻精神信仰的依托

在古代生产力低的条件下,人们对未来的纷纭莫测全部借助于神灵的“仰仗”汉代生产条件低下,不得不仰仗自然的恩泽而生存,在这种“万物有灵”的古代社会,以“阴阳学说”来贯彻古代人对于神灵的敬畏,

比如青铜镜刚开始的用途,是在“好巫”的古代拿着青铜镜来占神问鬼,祭祀宗庙。

关于问神和好巫,是楚风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日常,楚风文化传入汉朝后,其自然中不存在的动物,如蟠虺、夔龙等富有灵性的动物,这些动物巫师口中的神兽,借助这些灵兽,让人们更加笃信“阴阳之说”。“阴”“柔”二种便在此相契合,

这些一方面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奇思妙想,最为重要的一面便是楚风文化对于汉朝初期文化的渗透。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05小结

铜镜作为日常生活中净面的一种生活玩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被历朝历代的文化不断渲染,铜镜后面所寄寓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随者时代的发展趋势。

关于汉代青铜镜,是在殷商时期人们发现了它不同的用处之后,加以创新,除了其本身含义上的高超技艺,在其背后的纹饰上还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汉朝是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文化兴盛的再次爆发,其中的道家的思想和阴阳之说等文化下,汉代青铜器,更多的还是抒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的“阴柔”之美的一种推崇,而其本身具有的古朴深厚的制造风格,让今天的我们耳目一新。

-END-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中国铜镜史》

特别提示:文章创作不易,烦请转载其他平台请提前告知,未经允许私自转载其他平台,后果自负。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于人潮拥挤中,相聚片首,还好与你共烹茶饮酒。

汉代青铜镜,及与之相关的东方“阴柔”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