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01關於青銅鏡

銅鏡,在我國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從戰國時期發展以來,一直到晚清,歷史悠久而至3000多年,銅鏡作為古代人最日常照容器具,幾乎是居家必備的東西,是在玻璃鏡傳入中國以前,我國最普遍的家庭生活器具之一。銅鏡經過鉛錫磨礪光亮,其本身而言就是一件藝術品,但古人常常也在背後鑄造精美的圖案,這些紋飾再加上特定的圖案,最初只是作為貴族的祭祀禮器和陪葬品來用,自漢以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銅鏡的推陳出新,經過不斷的演進和革新,漢代的青銅鏡的數量都有顯著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日常需求,再加上銅鏡背後繪製的弧紋的平民化,使銅鏡獨具風騷,演繹出不一樣的文化。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02漢代銅鏡文化

漢代的“文景之治”是我國曆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盛世,在這個階段裡,國家進入大一統時期,漢朝子民得到七十年的休養生息,老百姓的經濟生產不斷的發展,在商周時期,青銅鏡只作為貴族享用的玩意,到漢朝的繁盛時期,銅鏡在這個階段得到快速的發展。

當時漢朝設立專門的人來生產製造,為了滿足人們的不同的審美需求,青銅鏡在製作形式和鑄造工藝上琳琅滿目,不僅具有很大的實用性,而且做工美觀、形式多樣,就單單數銅鏡的種類,就有星雲鏡、昭明鏡、規矩紋鏡、畫像鏡、草葉紋鏡、神獸鏡的等 15 種不等。

銅鏡的種類衍生出的繁多,不光作為一種社會進步的產物,其背後漸漸孕育出了銅鏡文化,更是一種社會文化內涵的體現。

隨著銅鏡的種類的增加,成為了當時最常用的一種金屬物品,但是隨著不斷的走向平民,其數量是隻多不減,為了人人有所區別,許多銅鏡開始選用長的銘文,這些文字上面,通常是人們用來進行祈福,或是表達相思傳情之物,列如在其上面鐫刻的語句,如“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或是雕刻一些“長宜子孫”、“位至三公”這些吉祥語,希望家族興起、人丁興旺的一些內容。

除此之外,由於漢初的當政者信奉黃老之說,其上面的一些雕飾文案,如大地之母、星宿、團雲等,表現出了道家的思想和信仰,祈求借助神靈的法術來使自己消災解難、大富大貴。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03“陰柔”之美的起源

《繫辭下傳》中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陰和陽是我國古代人的智慧結晶,早在殷商時期,我國古代人才思敏捷就發現事物的“相對論”,這種哲學觀簡單而言便是各種東西都有正反兩面,列如我們所說的山,就有前面和背後之分,雖然是一個整體,但是兩者是永不“面對面”的。

這點推及到人本身而言,就有了男女之分,《易傳》中有言:“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繼這句話中,“剛柔”的對立面就和八卦中的“陰陽”相聯繫起來。

在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鐵血男兒所代表的“陽剛”和閨怨思婦所代表的“陰柔”是文人騷客中在其創作藝術領域中的最重要的兩大美學靈感的來源,其中以陰柔之美的作品,在其創作中更有自然的靈動和隱逸之美,如唐代詩人王昌齡著名的《閨怨》一詩: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種意象半為流水人家、桃花人紅等輕靈纖巧這般的女子神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在江南一帶楚人多情且浪漫的審美觀,

大家的共識是漢代最初的諸多文化都受到春秋戰國時期楚人的的影響,這就在一定意識上符合漢朝人對於天真爛漫和追逐生命的體現,加上道家“自然”哲學觀對於漢朝的影響,其陰柔之美是一種源自母性和生命情感流露的美學。

在老子一生心血的《老子》中寫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老子這段極具哲學性的子生命觀,先不看其中蘊含的“生命意識”來看,老子所謂的“柔弱者生之徒”本身而言就是一種美。

所以陰柔的最原始意象並不是指女子,而是一種對於生命最原始的一種自然觀。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04青銅鏡紋飾與東方“陰柔”的聯繫

(一)“陰柔”與青銅鏡中的圖案和紋理組合

自古人們對於“陰柔”而言都眾說紛紜,且隨著時間的推逝,“陰柔”這兩字便成為了女子,尤其為現在特別是東方女子的內涵外在美,這種意識,便是“陰柔”的廣泛性漸漸縮小,最後終為指代女性,但是在西漢初期,還受道家哲學思想的影響,其“陰柔”還具有一定的哲學觀。

比較著名的蟠螺紋鏡中的伏螺鈕座圖案,圓中有方、方中有圓,其中各代表的“陰”和“陽”,道家哲學的觀點便是“以不變應萬變”中所歸屬的“剛”和“陰”,但人們在追求它的哲學觀的同時,以銘文線條作為點綴之筆的基底地紋蟠螭細紋,這種“圓中有方”,更多的是人們賦予它“千秋萬代、大富大貴”等美好寓意。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二)“陰柔”與青銅鏡中的凹凸陰陽之說

老子對於陰柔是一種自然的生命觀,正如他形容嬰兒是“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嬰兒是最柔弱的,但是卻又充滿的生機勃勃,同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的莊子,他的觀點便是對於生命的認知和反思,他較認同《周易》裡面陰陽中的陰柔來反思和認同“自強不息”的陽剛之美。

故此《周易》裡面的陰陽就和陽剛、陰柔對應起來,這些在漢朝青銅鏡中,以自然之中的萬生萬物,通過自然中的靈獸在青銅鏡中凹凸佈局,這些圖案裝飾體現了陰陽學說中兩者對應,對應了中國文化中自古較期盼圓滿的意象。這些都在自然中有所體現,如道夜晚月亮的輪廓,從殘缺到圓滿,從凹低到高凸,有著生命最原始的“純靜”和“圓寂”,所以這種陰柔正是這一精神的化身。像是蟠螭鏡中的蟠桃紋飾較為精以蟠螭的凹凸和線條的組合,總體呈現出圓滿的形象。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纏繞方連四蟠螭鏡


(三)“陰柔”與青銅鏡中的象徵意義中找尋精神信仰的依託

在古代生產力低的條件下,人們對未來的紛紜莫測全部藉助於神靈的“仰仗”漢代生產條件低下,不得不仰仗自然的恩澤而生存,在這種“萬物有靈”的古代社會,以“陰陽學說”來貫徹古代人對於神靈的敬畏,

比如青銅鏡剛開始的用途,是在“好巫”的古代拿著青銅鏡來佔神問鬼,祭祀宗廟。

關於問神和好巫,是楚風文化中一個不可缺少日常,楚風文化傳入漢朝後,其自然中不存在的動物,如蟠虺、夔龍等富有靈性的動物,這些動物巫師口中的神獸,藉助這些靈獸,讓人們更加篤信“陰陽之說”。“陰”“柔”二種便在此相契合,

這些一方面體現了當時工匠的奇思妙想,最為重要的一面便是楚風文化對於漢朝初期文化的滲透。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05小結

銅鏡作為日常生活中淨面的一種生活玩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被歷朝歷代的文化不斷渲染,銅鏡後面所寄寓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依隨者時代的發展趨勢。

關於漢代青銅鏡,是在殷商時期人們發現了它不同的用處之後,加以創新,除了其本身含義上的高超技藝,在其背後的紋飾上還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漢朝是一個過渡階段,這個階段文化興盛的再次爆發,其中的道家的思想和陰陽之說等文化下,漢代青銅器,更多的還是抒發了人們對於自然的“陰柔”之美的一種推崇,而其本身具有的古樸深厚的製造風格,讓今天的我們耳目一新。

-END-

參考文獻:

《史記》、《漢書》、《中國銅鏡史》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未經允許私自轉載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漢代青銅鏡,及與之相關的東方“陰柔”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