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米尔斯理论博大精深被称为“标准模型”,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基变偶不变


杨振宁摘得诺贝尔奖是在1957年,是因为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而获奖的,宇称不守恒的论文发表在1956年。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杨振宁的最伟大成果不是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而是和他的助手米尔斯合作发表在1954年的杨-米尔斯理论。

杨-米尔斯理论刚发表时只是一个数学框架,并且还有明显的没有解决好的漏洞,用他的这套模型不能解决粒子质量的来源问题。在杨振宁发表论文之前,泡利也做出了和杨振宁几乎一模一样的工作,当时泡利认识到这套模型不能解决粒子的质量来源问题,故他放弃了发表。

后来,希格斯等人研究对对称性自发破缺时给出了希格斯机制,粒子质量的来源问题才算是得到了解决,杨-米尔斯理论的重要性也就逐步体现了出来。弱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就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统一,弱电统一理论是上个世纪足以和相对论媲美的辉煌科学成就,后来强相互作用也纳入到这个框架中。在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后,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框架上的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此之前强相互作用的渐近自由也摘得了诺贝尔奖。

杨振宁的理论是如此伟大,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奖,至于这套理论为什么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给出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的理论有缺陷,需要别人打好补丁才能使用;有人说他的原创性不够,别人做过类似的工作只是未发表;有人说合作者米尔斯早已去世;有人说杨振宁已经拿过一次诺贝尔奖……这些说法有些比较荒唐,不荒唐的也像是在为杨-米尔斯理论没有获诺贝尔奖找理由。其实杨振宁的理论已经创造出众多的诺贝尔奖,这已经是对杨振宁工作的肯定。杨振宁已经不需要再用一个诺贝尔奖表明自己的理论多么伟大了,即使再得一个诺贝尔奖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刁博


其实这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什么是杨米尔斯理论

其实,杨米尔斯理论有时候被过分夸大了许多许多。很多人都说杨振宁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之一。但是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只是“爱因斯坦之后”的伟大科学家,这不代表他真的做了和爱因斯坦一样的事情。爱因斯坦是提出了一套理论体系,几乎以一人之力构建了相对论。

而杨振宁呢?他和米尔斯的理论其实只是一个骨架,更确切地说只是一个数学框架(模型)。在这个骨架里其实很有很多需要查缺补漏的地方,他并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理论。而且,其实当年杨振宁在给物理学家讲解他的杨米尔斯理论时,有个叫泡利的科学家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质量”,当时杨振宁在台上都说不出话来。是的,整个理论的问题就在于“粒子的质量”问题,杨米尔斯理论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同一时期的泡利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只是他被“粒子质量”问题所困扰,所以并没有发表该论文。

后来,随着粒子物理学发展,希格斯等人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并填补了之前杨米尔斯理论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粒子的质量问题”,杨米尔斯理论的价值才被显现出来,在这个框架下,现代粒子标准模型被提出,并且统一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

所以,说是杨振宁和米尔斯最先提出了基础框架,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问题的,首先是框架本身有问题,其实当时代也有人做了一样的研究,只是觉得有问题而没有发表。

诺贝尔奖的潜规则

其次,我们都知道杨振宁拿过诺奖,是对称性破缺(宇称不守恒),这个论文一发表,他们知道吴健雄来做实验验证,并且当年就完成了验证,第二年他们就获了奖。

也就是说,杨振宁其实拿到了1/2的诺奖。而诺奖其实有规定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最好不要超过1个奖,所以,如果要颁给杨振宁杨米尔斯理论的诺奖,那就是再给他1/2,其实也是符合要求的。可问题是,米尔斯已经去世了。所以,再颁奖,杨振宁是要拿到1个奖的。1+1/2=1.5>1,所以超过了这个潜规则的要求。因此诺奖不大可能再给他颁奖。其实有很多科学家都有这个问题,比如:爱因斯坦。如果按照成就来看,他至少拿6个,可是他也只得到了1个而已。

最后,我要说,其实杨振宁的成就不需要诺奖来锦上添花了,他完全配得上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钟铭聊科学


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

杨米尔斯理论

其实杨米尔斯理论是早于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提出来的。但是当时整个理论本质上是一个数学框架,而且当时杨振宁曾经有一次在台上给别人作报告,下面大多都是大神,比如: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上帝之鞭泡利,费米等等。而当他讲完整个理论的时候,曾经好几次喷过爱因斯坦的泡利站了出来,指出了一个让杨振宁哑口无言的问题,那就是“粒子的质量”问题,当时杨振宁下不来台,是在奥本海默的帮助下,才没有被为难。

而这也是早期杨米尔斯理论没有被受到重视的原因。后来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这个问题才被解决掉。而现代的粒子标准模型的出现,更加确立了杨米尔斯理论的价值。

诺贝尔奖

杨振宁已经因为宇称不守恒拿到了奖,所以很难再拿奖。

其次,目前来说,诺贝尔奖给别人颁奖,一般是一个人在同一学科最多拿一次,居里夫人是1个化学奖,1/4的物理奖,其实是不违反规则的。而巴丁拿了两次1/3的物理奖,连1个都不到。

历史上,只有桑格一个人拿到了1+1/3=4/3个,分别是1958年(1个),1980(1/3个)除此之外,没有了。要知道这100多年的历史上,也就这一个人多拿到了1/3。即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也不列外。所以,杨振宁要凭借这个拿奖太难了。给杨米尔斯理论补漏和发展的两个团队拿到了诺奖。


科学美少男


很多人都在评论杨振宁的理论内容如何如何 ,当然每个人都有质疑的权利,毕竟一个东西提出来,那就要让人去理解和发表不同看法,以及提出不同的意见,毕竟理论的提出来就是为了证明一些东西的,但是在证明出来之前,任何理论都有质疑的空间,只要你有那个质疑的能力和道理,需要真才实学去用不同的理论去看待,而不是说一些没有用的话。

任何东西的质疑和反驳都要有足够的证据和说服力才行,而网上出现一些人去评论和质疑一个世界其他有名物理学家都承认的理论,感觉让人非常的搞笑,一个能作为未来物理学发展方向的框架理论,在网上的一些人眼中竟然不算什么,这是多么厉害的人才会这样的认为。

杨振宁在物理界上的地位业内人士没有人会质疑,而质疑他成就最多的就是我们国内网上的一些人,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获得尊重,但是在国内却被一些人瞧不起被质疑被喷,这个反常的现象表现出来了当前的特殊现象,关键是喷的这些人什么成就都没有,不知道哪里来的底气,要反驳应该拿出反驳的成就出来,而不是一顿瞎说。

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他的最高成就并不是因为这个诺贝尔奖获得的理论和发现,世界上他的知名度都是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但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并不是他的这个理论,只是为什么呢,正常来说他的这个理重要性高于宇宙不守恒定律才对,毕竟这是物理界公认的。

为什么他的这个更重要的物理理论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其实是因为有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重复在一个领域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获得过诺贝尔奖后,以后就算在同一个领域获得更高成就也不能再次获得诺贝尔奖,一个人可以获得多个诺贝尔奖,前提是你有那个能力,再者就是要在不同的领域。

再者诺贝尔奖获得条件是在某一个领域有巨大发现和做出巨大贡献,杨振宁的理论在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前没有完成,也没有获得理论性的证明,直到获奖以后不久他这个定律才初步完善,这个时候已经错过了机会,至于这些理论对与错,有多厉害,这个我们是外行人,没办法去对这些专业的东西进行评论,只是从基础性的方面来说他这个理论框架基础远远比那些利用基础获得突破的强,毕竟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好才能建高楼,没有基础那只是空中楼阁,任何的高科技都是从最基础的数学物理理论上建立起来的,构建基础框架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这也是为什么他获得世界物理界认可的地位的原因,也只有我们国内的一些网上的人认为是过度吹捧了,而世界上的科学家物理学家都认可他的地位,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无法超越的足迹


《宇宙物理体系》简介: 它全文9万字,历时6年完工。它对旧物理基础概念定义作了一次全面检查维修及重建。它以寻找物质基本性质即物性为突破口重建物理学。它增加了若干新的基础概念定义。它完成了对宇宙大自然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遍物象进行逐一解释,且逻辑自洽。


天山我才


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更多的是数学上的成就,是一个群的规范。这个理论跟很NB,但是这个理论不是标准模型,记住了,杨米尔斯理论跟标准模型不是一回事。


仰望星空却眼高手低


这个问题暗设了博大精深的理论就一定获得诺贝尔奖。所以质疑没有获得诺奖的杨米尔斯理论的博大精深,或者质疑诺奖的公正性。

那么我们来看看另一个更加极端的案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爱因斯坦获奖的成就是光电效应,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而不是他最博大精深的相对论。

因此,博大精深的理论不一定获得诺奖,没什么奇怪的。诺奖缺失掉一些重大成果,迄今也是最有价值的科学奖项。


明日Will


This theoretical model, already ranked alongside the works of Newton, Maxwell, and Einstein, will surely have a comparable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这个理论模型,已经达到了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提并论的高度,它将影响未来几代人的研究)。



以上这段话,是1994年美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奖项——“鲍尔奖”授予“杨——米尔斯理论”时的评语,对这个理论有非常高的评价。按照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轨迹,大致来说,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第一阶段:以牛顿的“引力场论”为标志;第二阶段: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为标志;第三阶段:以爱因斯坦的“相对场论”为标志;第四阶段,就是以杨——米尔斯理论为核心内容,而建立的“统一场论”(或者叫“规范场论”)为标志。所以说,杨振宁教授是一位能与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等伟大的物理学家并肩的理论物理学大师。这么说,是一点都不为过的。至少,目前仍然健在的物理学大师之中,没有成就比他更高的人了。

按理说,这么伟大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应该是不在话下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属性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主要是针对实验物理而设立的,只对那些能用具体的物理实验来验证科学理论的物理学家进行奖励,并不看重建立理论公式的物理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建立了著名的“相对论”,可是这并没有让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定律”被实验证明后,却获得了诺贝尔奖。同理,杨——米尔斯理论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基于杨——米尔斯理论所做出了的很多实验结果,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所以说,杨——米尔斯理论确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物理“标准模型”,它所奠定的理论基础孕育了一系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临时客


爱因斯坦也仅仅因为光电效应得诺奖,这是诺奖评奖的局限性,但大师们的地位不是靠诺奖奠定的。真正的大师都是理论架构师,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杨振宁是一级别,当然牛顿和爱因斯坦几乎靠一己之力,其他几位则是理论奠基人,越复杂的理论越难以理解,需要的智力贡献越多,能参与的人也越少,比如基于杨米尔斯场论的标准粒子模型。



把小熊还给她


问题本身就是错的。杨米尔斯理论谈不上“博大精深”,倒是确实很艰深。基于杨米尔斯方程发展出的规范场理论成了标准模型——也就是那一大堆夸克什么的——的基础,而不是这个理论被称为标准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