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萬壽興隆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北長街39號, 1989年8月1日,萬壽興隆寺被原西城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明代兵仗局佛堂,清康熙年間經兩次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敕改萬壽興隆寺。寺坐西朝東,規模較大,西至中南海,北至慶豐司,南鄰後宅衚衕。有房200多間,內有東向殿二進,南向殿四進,各殿均有配殿。山門3間東向,雕龍石額書"萬壽興隆寺";前殿3間,外額書"顯靈塵世",殿中額書"摩利支天"。後殿3間,額書"興隆寺",皆為康熙御書,現已不存。南向一層殿3間,二層殿3間,三層殿5間,四層殿5間,各殿均為硬山筒瓦頂。寺內原有米漢雯題寫的重修碑記、康熙三十三年興隆寺碑、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萬壽興隆寺養老義會碑、乾隆三十二年獻花會題名碑、乾隆四十八年養老義會題名碑及清同治、光緒、宣統年間碑多方,現多已被毀。有文物建築85間,建築面積1944.7平方米。

1949年解放後,萬壽興隆寺曾被作為老年太監的集中住所,這座寺院比較早地建立過養老義會,收留的基本是一些相對有些收入的中上層太監,算是比較高級的太監養老寺院。歷經風雨後,現寺址已為民居。十三五期間,西城區計劃騰退文保單位院落47處。這些院落和廟宇既是文保單位,又是民居大雜院。但它們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有的還和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所以騰退工作重新修建意義重大。在這次的騰退工作中,位於西城區(北海公園南邊)北長街北頭路西的清代古剎萬壽興隆寺也在騰退之列。

萬壽興隆寺原為明代兵仗局佛堂,裡邊供放有很多兵器,有皇宮裡的武器樣式庫房之意。兵仗局是宦官官署名。明八局(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之一,有掌印太監及兵仗局設掌印太監一員,提督軍器庫太監一員,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無定員。兵仗局掌造刀、槍、劍、戟、鞭、斧、盔、甲、弓、矢等軍用器械和宮中零用的鐵鎖、針剪及法事所用鐘鼓等。掌製造軍器。所屬有火藥司,清順治時十三衙門,武備院由兼管大臣、卿管轄,遂與宦官無涉。

據說明朝的皇帝和皇子們還在這裡使槍練棒習武。到清代這裡和斜對面的福佑寺都為清宮後宮的一部分。因清康熙皇帝玄燁生母孝惠章皇后佟佳氏就出生於兵仗局佛堂,但他的母親年僅24歲就去世了,真是紅顏多薄命。康熙讀書和出天花時“避痘”又住在福佑寺。有意思的是,據說,康熙能當上皇帝,是因為他出過天花。順治因出天花而死,而康熙皇帝的哥哥福全因在順治死時還沒有出天花,孝莊皇太后怕福全當上皇帝后萬一出天花再出事,所以和四位顧命大臣以及外國傳教士湯若望商議,決定讓玄燁繼位。康熙繼位後,對興隆寺和福佑寺十分關注,認為此二寺對他是吉祥之寺。康熙二十年(1681年)及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兩次重修興隆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修後為紀念生母,特改為“萬壽”興隆寺,並親題匾額。

在明代時,皇宮裡有大量的太監,據史料記載,約有一萬多人(有宮女九千多人)。這些太監到老年後,則要按律出宮。太監們晚年生活大多是在京城的寺廟中度過。在清代,太監以河北的大城、天津的靜海等地居多,如我國的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清末的大太監小德張等都是靜海縣人。這些太監們老年出宮,如回原籍,他們就會備受村民歧視。他們無後,本家的親戚又不願贍養,這樣他們只好又倒流回京,回京後也少有安身之處。所以少數有權勢、有錢財的宮中親信太監就出資修廟,在裡面設置太監們養老用的房間。這樣太監們出宮後到寺廟中養老就成為不成文的規則。

北京的很多寺廟都是太監出資所修,如東城的智化寺是明英宗時的太監王振所修,東城報房衚衕的法華寺是明景泰年間太監劉通所修,石景山區模式口的法海寺為明英宗時太監李童所修,西山碧雲寺為明天啟年間太監魏忠賢所修,西郊萬壽寺為明萬曆年間太監谷大用所修,西山鳳凰嶺妙覺禪寺(明照洞瑞雲庵)為明英宗時的太監尹奉所修,其例舉不勝舉。

到清末,大多數寺廟因各種原因不再接受太監養老,最後只剩北長街的萬壽興隆寺、鼓樓附近的宏恩寺、西郊藍靛廠的立馬關帝廟和西山大覺寺北的福順寺(又名響塘廟,在鷲峰森林公園大門裡的南邊,現為北京林業大學教學基地)等處還可居住太監。其中,萬壽興隆寺和西山順福寺居住老太監最多。因萬壽興隆寺距故宮最近。而順福寺位於西山,環境優美,很多下層太監飽受宮內的奴役之苦,年老後願遠離京城,安享晚年。

1924年,馮玉祥為了徹底剷除封建制,把封建的尾巴割掉,把在故宮後宮居住的清末代皇帝溥儀驅逐出宮。因為在他看來,如不徹底剷除封建帝制,就會有死灰復燃的危險,張勳的辮子兵扶宣統復辟鬧劇,後來袁世凱竟恢復帝制當上了皇帝,這說明很多人還有“皇帝夢”。宣統皇帝被逐出紫禁城,太監也被逐出宮,其中,窮苦太監們就集中住到萬壽興隆寺。由於清代萬壽興隆寺一直由皇宮管理,也就是由太監們實際管理,不像別的寺廟由高僧們住持。所以興隆寺還接納太監。1949年前後,就只剩萬壽興隆寺收養老年太監了。後來,萬壽興隆寺又有“太監寺”的俗稱。

太監們進住萬壽興隆寺是有條件的,要在出宮前加入“養老義會”,定期交納銀兩,進廟後才能給予食宿和養老送終,因此,萬壽興隆寺實際上就是太監們的養老院。宮中的太監們的這種養老義會方式,是清乾隆年間皇宮裡乾清宮總管大太監劉鈺和副總管太監肖雲鵬創辦的。因這種方法確實解決了太監們到老年養老的問題,所以很受太監們的歡迎,特別是下層太監們大多加入義會。當然像李蓮英、小德張這樣的有權有錢的太監,他們是不加入養老義會的。他們在北京的房產就有很多處,就連他們的養子都是腰纏萬貫。如在什剎海畔菸袋斜街路北的“鑫園澡堂”就是李蓮英的義子開的,這是北京的一家老字號澡堂,現在仍營業。另外,義會還在京南大興購置了大量的土地為太監養老資產。

接納老年太監們的寺廟還為太監們的後事服務,如辦喪事、停放壽材等,其收入也為廟產。因在寺廟中度晚年的大多是窮苦太監,所以太監們的生活是十分清苦和悲慘的。如萬壽興隆寺的老年太監,他們整天吃的是宮內送來的殘羹剩飯,屋裡是老鼠橫行,在夏天蚊蠅滋生。冬天則無法取暖只好受凍。很多老年太監不是老死,就是病死或凍餓而死。他們白天很少出廟門,夜晚以青燈為伴。直到1949年後由人民政府接管,他們的生活才得到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個別有學識的太監還以自身的經歷和所見所聞,撰寫了一些宮中軼事的筆記,因為有的宮內軼事在史料上沒有,而很多事件又是太監們親眼所見,這樣他們的寫作成為珍貴的資料。如一位著名的老太監修明的《老太監的回憶》一書,大部分內容就在萬壽興隆寺寫的。

在宮裡,不要說太監、宮女,宮內的皇后、嬪妃們,她們的生活也並不幸福,整天提心吊膽,不知那一天被殺。皇帝死了還要殉葬。如明成祖朱棣生前,因後宮的各種原因殺了很多女人。他死後,被殉葬的就有46人(有的資料說是30人),而且很多是年輕女子。明十三陵的東、西二井,就是埋葬為朱棣殉葬嬪妃們的地方。如果皇后、嬪妃們萬幸沒有被殉葬,便成了太后。現在故宮博物院的慈寧宮和慈寧宮花園已開放,這裡就是明清時歷朝太后們居住的地方。裡面住的是什麼樣輩分的太后都有,因有的皇帝很年輕就死了,這樣就出現一批太后,有老年的,有年輕的。她們整天無事可做,精神上很是空虛,只有以信佛唸經為伴。慈寧宮北邊的英華殿就是明清兩代太后們搞佛事活動的地方。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民國老照片


北長街39號--萬壽興隆寺

清末太監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