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的"超現實":雙眼所見,或許並非就是一切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篤信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樣的箴言,每個人也都固守著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標準,每個人也都希望用自己的那把尺度去丈量世界,權衡一切。

在繪畫中,這種帶有人性的"傲慢與偏見"在上個世紀便得到了較為普遍性的展示,逐漸融匯為超現實主義浪潮。

自從1925年6月,巴黎舉辦了第一次超現實主義畫展。確實沒有顛覆,就沒有重塑,在西方繪畫領域的這次巨大變革,掀起的不僅僅是一次繪畫的華麗變身,更是一次理想與幻境的歡喜重逢!

畫中的

很有意思的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顛覆的視覺,源於他們對於傳統理念的偏見,他們更加喜歡推翻成見!

自古以來,"偏見"對於藝術家而言,都是一項相當重要的議題。敏銳的洞察力,不斷促使著藝術家們用一種"偏見"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犀利而風趣的面對一切冷嘲熱諷。

我們欽佩這種勇氣,因為這種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接下里,我們看到的達利與瑪格利特這兩位畫家就是這種藝術家的代表。

達利:善於自我推銷,喜愛偽裝的夢境與幻覺

鼎鼎有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瓦多·達利,他的顯赫名聲似乎與他自我推銷的天賦有著密切的聯繫。他的確是運用一種"顛覆式的視角"來重新思考繪畫的價值與理念,以至於畫中所傳達出來的信息過於荒誕與難以理解。

達利作為超現實主義繪畫的一面靈活旗幟,他的繪畫是一種偽裝的夢境與幻覺,充斥著各種迷幻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神秘"要素,甚至可以說是非理性的

。不過,我們可以不認同他的這種理念,但是我們無法否認他那種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以及他的這種想象力所創造出來的畫面。

畫中的

達利 照片

大多數人異口同聲的讚揚達利是一個藝術天才,但是也有少部分人質疑他的這種行為。在有些人看來,達利的文章、口才以及荒誕不經的怪異行為,甚至他的鬍鬚都比他的繪畫更加引人注目!

長大後成為一名畫家,或許達利自己都想不到。不過通過達利的自傳《我的神秘生涯》可以得知,達利從小就是一位有野心、愛出風頭的人。在六歲時,他只想成為一名廚師。然而在七歲時,他便想要做拿破崙了。這種自我潛意識裡的野心與傲慢,在他今後的創造生涯中影響很大。現在我們看到他所創造出來的繪畫,總是充滿著迷戀、幻想,甚至妄自尊大。

其實,一開始的達利也並不是就沉醉於荒誕的夢境之中,而是童年時的記憶帶給了達利心理上的創傷。達利的童年生活備受政治活動的驚擾,並且他在潛意識中從小隱藏著自己對於父親的反叛情緒。後來弗洛伊德有關夢境和潛意識的理論,似乎使得達利解脫了自己孩童時所承受的苦痛和幻想。自從來到巴黎以後,達利就義無反顧地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的團體,並且運用自己的風格來作畫,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虛幻與真實,夢境與現實。

畫中的

達利 《記憶的永恆》

《記憶的永恆》:在諷刺與嘲笑之下的一次赤裸裸"宣戰"!

在最為著名的那一幅《記憶的永恆》作品中,達利毫不留情地表現出了自己作為一名超現實主義畫家,對於形式主義的諷刺與嘲笑。這是一次充滿個性的赤裸裸"宣戰",而宣戰的對象便是20世紀以來歐洲現代藝術的各種抽象形式。

達利憑藉著一個個偶然出現在自己腦海中的幻覺形象,從一種幻覺繼續到下一個幻覺,他就如同一個"妄想狂"一樣,使自己時刻處於一種近乎"瘋狂"的狀態。但是,在這種表面的創作行為之下,實際隱藏著達利內心深處潛在的目的,因為他勢必要把自己的藝術觀念與社會意識掩藏於畫中。這就好比1938年,弗洛伊德在倫敦會見了達利,饒有興致地對他做出了這樣一番評價,如今我們再看來,已經可以說是一語中的了。

你的藝術當中有什麼東西使我感興趣呢?不是無意識,而是有意識。

畫中的

達利 《怪物的發明》

《怪物的發明》:怪異荒誕景象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戰爭的預兆!

值得一提的是,達利還特別喜歡"雙重"或"隱藏"的繪畫主題。就比如,他在1937年創造的一幅《怪物的發明》。畫面左下角,刻意地描繪了一連串的側面像,包括了達利和他的妻子加拉的頭像,引向畫面中間的維納斯祭壇。在畫面遠處,我們可以看到燃燒的長頸鹿,左邊是一組令人生厭的怪異形象。畫中的一些人虔誠地彎著身子,還用肥大的臀部對著觀眾。這種怪異荒誕景象的背後實際上是一種戰爭的預兆。

難道這僅僅是純粹的夢境嗎?顯然不是,這也是畫家達利對於現實社會的一種情緒反饋與內心焦慮。這幅畫為什麼被解釋為"戰爭的預兆"呢?原來達利自己也解釋到:

按照偌斯特拉丹姆斯的觀點,怪物的出現就是戰爭的一種預兆。這幅畫是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之前幾個月的維也納附近的賽麥林山區畫的,它具有預言性的特點。

達利繪畫創造的理念是顛覆性的,充滿幻想與非理性的,但是這也並不是一種完全意義上的對於現實傳統的全盤否定與排斥,他的靈感來源於現實,並且包容、預見現實


瑪格利特:顛覆既有視角,才能看清世界,選擇看見"真正的事實"

熟悉一些西方藝術的人,對於瑪格利特肯定也不會陌生。同達利一樣,瑪格麗特也是喜歡用一種超現實主義的風格來作畫。

被譽為"超現實主義大師"的他,運用著巧妙而且有趣的靈魂,狠狠地衝擊著人們僵化的思考,粉碎了你我對於傳統繪畫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畫中的

瑪格利特 《形象的叛逆》

在《形象的叛逆》中,瑪格利特在畫好的菸斗下面留下了這樣一段文字:"這不是菸斗!"這明明畫得就是一個菸斗嘛,為什麼畫家他自己反而說這不是一根菸鬥?同時面對菸斗圖像與"這不是菸斗"文字的時候,我們必然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原來,瑪格利特信奉的是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物體、物體的形象以及物體的名稱之間都不存在不可轉移的聯繫。因此,他總是出人意料地把一些毫不相關的東西組合在一起,就像文學中的意識流一樣,思緒在一種無目的的流動中,繼而把不相關的東西聯繫起來,而又產生新的意義。正如這樣一幅《形象的背叛》,畫家瑪格利特是在有意混淆圖像與真實含義之間的聯繫,試圖來引發我們更多有意思的聯想。


瑪格里特繪畫帶給我們的內心啟發:不妨嘗試用一種主體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瑪格利特的畫作,呈現出一個我們似乎未曾真正接觸的世界。當我們被束縛於單一維度的枷鎖之中時,我們都會普遍地認為萬事萬物只有一種單一的形態。實則不然,有時候的現實,甚至比幻覺更不真實。

瑪格利特無疑具有十分敏銳的洞察力,這是一種以主體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世界的方式。我們在秉持一個觀察者身份的同時,永遠只會看到結果,只能看到我們所熟知的、被束縛的形象。然而,當我們改用一種主體的視角,就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因為人的思維轉變而相應發生改變的。

畫中的

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誠如,瑪格利特通過繪畫的這種方式,以單純的思考方式扭轉人類偏見與先入為主的態度,繼而開拓我們看待整個世界的視角。亦如他曾經所說的那樣,我們眼見的一切,都隱藏著某些未知之事,而我們總是好奇那些未知之事究竟為何。想要洞察到"真正的事實",我們不應該只聽別人怎麼說,而是要選擇相信自己,嘗試用自己的那把尺去衡量一下。

看得多,才不會被混淆;看得久,才不會只看見自己想看的畫面。當我們不再認為雙眼所見就是一切,才能看見真正該看見的東西。不再迷信習以為常的有色眼鏡,不再屈服於熟悉的偏見,不再因為潤過的視覺而執迷於病態的感情,不再成癮於自我判斷的無暇……

畫中的

超現實主義繪畫作品

說到最後,我想用凡·高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肉眼所見的現實,永遠都在改變,就如瞬間出現又消失的閃電,而人們卻總是輕易地被匆匆一瞥所矇騙。"雙眼所見,或許並非一切。我們多看一點兒,看久一點兒,推翻既有的成見,或許會發現另一番美妙的"桃花源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