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用户938953443692


法国人也知道啊!

一战时,德国人搞施利芬计划,就是取道比利时绕过德法边境,打击法国侧后方,差一点就打进巴黎!吃过这么大的亏,怎么可能还不长记性?

马其诺防线的指导思想不是我们想像的静态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极致的堑壕战战略。法国人希望用少量兵力堵住德法边界,主力部署在法国比利时边界,一旦德国入侵比利时,法军就迅速进入布防。通过连续防线消耗德军锐气,迟滞德军进攻,然后汇集英法联军主力进行决定性反攻。法国人本想先期进入比利时布防,把比利时也堑壕化,但是比利时人可不愿意给法国当肉盾,把自己的国土变成战场,英国人也不希望法国影响力太大,于是这事就没了下文。

法国战役开打时,德军首先攻入荷兰比利时,法军立即按照预案北上应对,不料德军装甲部队主力穿越比法边境的阿登山区,打了法国人措手不及。他们没估计到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远大于传统步骑兵,于是在古德里安的狂飙突进中被打崩了。


这是整体战略思想落后酿成的惨剧,不是战术失误!

其实法国也注意到德国装甲师在大放异彩,也开始组建自己的装甲师,但这不是一朝一夕可成。法国人之前没有组织研究实践,仓促之下当然不能如臂使指。

我们也不要笑法国人保守,我军还不是曾经迷信老一套防御战略,直到海湾战争第三次浪潮,多少将领扪心自问,如果挨炸的是我们怎么办?

军事战略调整本来就有一定赌博性质,当年美帝迷信麻雀中距弹,让F4取消了航炮,结果被米格机吊打——不仅是米格21,还有我们的歼5(米格17)。


真正鳄鱼不哭


法国人又不是傻子,你以为他真的料不到德国人会绕开马奇诺防线,从荷兰,比利时的低地国家过来?其实说句实话,如果真的让这些所谓的绕开马奇诺防线,就可以打到法国巴黎的这些人过来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德国人失败的会更惨!

马奇诺防线,它的主旨设计理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就开始诞生的,为了阻止来自于东欧方向的其他势力的威胁,所以法国人设计了马奇诺防线,本来马奇诺防线防御的地方,包括法国北部,也就是把整个防线延伸是荷兰,比利时等地区,然后形成一条完整的马其诺防线,隔绝整个欧洲。

但是后来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相继退出以后,马奇诺防线到了北部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缺,这个巨大的空缺也是让德国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德国人原先的计划就是实施右勾拳战略,也就是派出军队直接绕过吗?请我防线从荷兰,比利时进攻,如果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来讲话,就好像从右边打出一记右勾拳。

但说实话,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没有笨到说故意留出来这么大一个空档留给德国人钻,所以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战略部署。

马奇诺防线主要就是法国人负责,英国人并不参与,与此同时,法国还需要控出一批部队,和过来的英国远征军一起汇合,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干什么?等到德国人真的从荷兰,比利时进攻的时候,这批部队迅速开出法国北部,进入荷兰,比利时阻挡德国人的进攻,这样的话,德国人进攻将会迟滞于荷兰,比利时等地,不会影响法国北部,以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悲剧重演。

所以德国如果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直接实施右勾拳战略,那德国人简直就是找死。当然幸亏这个时候曼施坦因提供了第二种方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也正是德国人之前的战术失误,让德国人知道自己的战略意图,被英国人,法国人知道了以后,开始实施曼施坦因的计划。

仔细看一下曼施坦因的计划,要再看什么地摊文学,说曼施坦因就是甩锅!曼斯坦因的作战理念其实就是将计就计,你不是以为我会进攻荷兰,比利时吗?那我就进攻这两个国家,但是我派出所攻击部队不是主力部队,我要把真正的作为突击力量的主力部队,装甲兵集团和质量,并全部集中于阿登森林地区。

进入荷兰,比利时等地以后,原先驻守在法国北部的法军和英国部队将会迅速增员荷兰,比利时而我的装甲兵集团将会从阿登森林冲出来,然后沿着原先驻扎英国,法国部队的法国北部国境线,直接将英国远征军,巴黎两个目标彻底隔绝开了。

与此同时,部队将法国本土和英国远征军隔绝开来以后,英国本身的补几就是一个问题,英国人接下去作战的理念,作战的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与此同时,还要做出一副彻底切断英国人回家路线,也就是把整个大西洋北岸全部占领,将英国人彻底做包饺子的一种态势。

这才是真正的后来德国人用来出奇制胜的一个方法,靠原先的那一套想当然呐,输得连底裤都没有。


漩涡鸣人yy


其实雷诺和戴高乐等人都反对耗费巨资修建马奇诺防线,他们认为这些钱还不如用在飞机大炮装甲车方面。而且英法的军官也已经料到德军不会正面硬扛,而是绕到法国北部。法国计划从比利时方向再修一道防线,和马奇诺防线连起来。当时法、比防线的阿登高地崎岖难走,并不适合德国装甲部队通过,因此这也成了法国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天算不如人算,1940年5月德国发动进攻,先让英法联军支援荷兰,然后再趁虚直入,并很快将英法联军逼至敦刻尔克。

马奇诺防线现在已经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马奇诺防线的修建主要还是当时法国元帅霞飞极力支持,他是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取得胜利而奠定了历史地位,上海的霞飞路(现在的淮海中路,1915年至1943年曾命名霞飞路)就是以他命名。

有点讽刺的是,修建马奇诺防线的一个理由就是节省国防人员开支。为法国争取2~3周的缓冲时间,构筑法国反击作战的据点,迫使德军绕道比利时或瑞士,从而避免法国本土遭到入侵。法国人对于马奇诺防线寄予厚望,其为了抵御空中轰炸、大口径火炮攻击,而搭配了各种火炮、壕沟、堡垒、医院、工厂等军事生活设施,在较大的工事中设置设计了有轨电车。

德军从阿登高地进入法国后,在1940年6月14日便攻下了巴黎。而在1944年6月,盟军反攻的时候,同样绕开了德军把守的马奇诺防线。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法国进行核武器计划后,马奇诺防线的地位就更加尴尬了,逐步被弃用,某些工事甚至被改成红酒酒窖、农场,甚至迪斯科舞厅……


航空之家


马奇诺防线如今已经成了法国人的笑柄,这个耗资巨大、工程庞大的防御工事,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德军绕开了坚固的马奇诺防线,直接穿插到法国后方,打了法国一个措手不及,法国也成为二战中第一个淘汰出局的大国。那么,如此简单的道理,法国人为什么想不到呢?

一什么是马奇诺防线

看下面这张地图,法国和德国交界处的那条红色实线,就是马奇诺防线。那么这个马奇诺防线有多牛逼呢?

马奇诺防线修了十一年,法国每年的国防开支有一半投入其中,整个工程耗资达50亿法郎,说是以举国之力来修这条防线也不为过。马奇诺防线一完成,就被视为超现实工程,是人类当时工业设计的巅峰。

马其诺防线工事南起地中海沿岸法意边境、北至北海之滨的法比边境,全长约360公里,整个工程土方工程量达1200万立方米,耗混凝土约150万立方米,耗钢铁量达15万吨。整个防线共构筑各种用途的永备工事约5800个,密度达到每公里正面15个,工事的厚度最厚达3.5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达3米,即使是大口径炮弹砸过去,也相当于挠痒痒。整个防线由一组组相互独立的筑垒式防御工事群构成。每一组工事包括一个主体工事和一些观察哨所,相互间以电话联系。主体工事一般距地面30米,其中有指挥部、炮塔、发电设备、修理设备、医院、食堂、宿舍等各类设施,工事外面则密布金属柱、铁丝网,号称固若金汤。

马其诺防线全线共部署344门火炮,建有152个炮塔和1533个碉堡,所建地下坑道全长达100公里,道路和铁路总长450公里。为了避免长时间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生活造成士兵体格下降,法国人还在要塞内部装上暖气系统,以保证洞穴的干燥和恒温。每一个要塞里都建有一个大厅,平时用来放电影、演话剧。一旦遇上战事长时间无法出去,士兵们则可以到这里接受由高功率灯泡强光模拟的“阳光”照射。

一句话,德国人要想攻破马奇若防线,可能性无限趋于零。

二法国人为什么要修马奇诺防线

那么,问题来了,法国为什么全国勒紧裤腰带,也要修这么条防线呢?这事还得从一战说起。

一战中,马克沁机枪和铁网的组合,无情的收割者这士兵们的生命,参战的国家,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损失惨重。以英、德、法这三个国家来说,法国士兵死亡人数133万,德国186万,英国74万,这样看来德国似乎是伤亡最大的。但是,由于主战场在法国,对法国的平民也造成了大量的伤亡,而且法国一战时法国总人口约4000万,德国约5000万,比法国整整多出1000万,所以法国的实际伤亡比要高于德国。

而且,早在一战开始前,法国的生育率就开始持续走低,人口一直增长不起来。而老对手德国人口却蹭蹭的往上涨。到了二战前夕,法国的人口总量才4000万出头,而德国已经将近7000万了,就体量来说,法国已经不是德国的对手了。

所以,二战前,法国的心态就是,打仗可以,但是别在我的国土上打。而且我也没有那么多本钱和德国硬刚,所以就修筑防御工事,企图把德军挡在国门外,众所周知,防御的一方伤亡总是要比进攻的一方小得多。这基本就是法国为什么修马奇若防线的原因。

三为什么马奇诺防线被德军轻易绕过

还是看图说话,从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在法国和德国中间,还夹着个小国比利时。但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修到法、比交界处就戛然而止,并没有继续向法、比边界修过去。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比利时的阿登地区是德国最有可能进攻法国的路线,但是那也山高林密,地势崎岖,法国人认为德国的装甲部队很难通过阿登山区,所以不需要设防;

第二,法国人其实心里希望德国占领比利时,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几个欧洲国家心里的小九九了。在几个欧洲老牌强国中,英国孤悬海外,一直奉行的是大陆均衡政策,巴不得对面几个国家天天打来打去,万一哪天不打了,英国反倒没了安全感。而法国和德国毗邻,一旦德国进攻,法国比必定是一个遭殃,所以法国希望德国占领比利时,这样直接和英国隔海相望,分出一部分压力给英国。

但是,让法国人没有想到的是,德国经过古德里安的人军事改革之后,战术脱胎换骨,已经完全不是一战时的那种打法了,坦克集群穿插迂回,很快就从阿登地区攻入法国,后院失火,法国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占领了,法国只得投降。

其实,说到底,还是法国人思想僵化,用一战的战术来打二战,痴迷于壕沟加炮塔战术,马奇诺防线,说白了就是一条加强版的一战壕沟。但是,时代变了,一战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德国人都已经在玩“闪电战”了,法国人还一厢情愿的想着怎么和德国打阵地战,不输才怪。


历史风暴


实际上法国人想到了,但是很无奈,被队友坑了。

法国防御德国,并不只有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也修不到那么长。而光靠马奇诺防线,是防不住德国的。马奇诺防线也只能修到卢森堡边界那里,旁边的比利时也是德军入侵的路线。法国抵御德国的入侵路线其实非常长的,法国比利时联合才是一条完整的防线。这就要看比利时的了,比利时这个国家太善变,在德国法国中左右逢源,一战结束后,比利时跟着法国人收拾德国,而希特勒重整军备后,比利时立马宣布自己永久中立,想避免德国报复。结果,事与愿违。

法国曾经考虑过阿登山区,三十年代时,贝当带着一大批军事专家实地考察过阿登山区,考察结果是,阿登山脉不可逾越,德军无法穿过阿登山区的森林。如果是这样,法国比利时的防线合在一起,非常完整。战争开始前,比利时拒绝了法军入境帮助加固要塞的想法,想让德国尊重自己中立。然而战争开始之后,德国B集团军进攻荷兰比利时,调走了英法主力,C集团军佯攻马奇诺防线,左右拉开之后,A集团军进攻阿登山区,阿登山区的五个师很快就被德军打崩溃了。法国知道德国人会绕开,但是比利时并没有和法国一起防御,法国北部集结的军队,也是防御德国绕开马奇诺防线用的。但是被德国人突破的阿登山脉,是被法国人看做是无法跨过的,偏偏就这里被忽视,偏偏就是这里被突破。

法比防线是很完整的,马奇诺防线无法攻克,让德国人绕开,法国人想进入比利时同德军决战,结果,英法过去了,而且还去晚了,但是那里只有德国的一个B集团军,A集团军从阿登山脉直插法国腹地,法国就是这么输的。


军武文斋


在第二次世界战争中,德军轻而易举地绕过马奇诺防线,来到法国的后方,一个出其不意的突袭将法国打败了。这条耗资巨大、工程庞大复杂,布满了碉堡,掩体和地道的马奇诺防线,却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被德国绕过防线来到法国后方,这事情在后来也成为了一个笑柄。

那么,为何一个防线普通人都能想到绕开走,为何法国还想不到呢?

一、当时的背景与马奇诺防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仅仅用了几周的时间,德国便侵入法国。一战中人员伤亡惨重的几次战役都是发生在法国,其中有著名的索姆河战役,还有仅次于其的称为“绞肉机”战役的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法国总计伤亡人数超过当时法国人口总数的50%。

法国在签订停战协定后,吸取了一战惨重损失的教训。于是决定提前准备,为了防备将来可能发生的再次入侵而采取措施,那就是在法德边境修建起了一堵高墙,用于抵御外敌。

图片中红色的线,就是为防止将来发生再次入侵的马奇诺防线,马奇诺防线工程庞大,南起地中海沿岸、北至北海之滨,全长约四百多公里。整个防线工事的厚度最厚达3米左右,装甲塔堡的装甲厚度约3米,即便是大口径炮弹打在上面也无济于事。防线高度最高可达30米,其中指挥部、炮塔、救治医院、人员宿舍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防线内统一采用电话进行通讯,外侧密布柱子和铁丝网,整个防线由一组组互相独立的防御堡垒群构成。

二、马奇诺防线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原因有三点:

第一, 在地理位置上,法国和德国之间的边境相对而言比较平坦,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防线来作为战略缓冲的一个缓冲带。在德国,有齐格菲防线抵御外敌,而法国什么都没有,这时需要建立一个防线来抵御德国的直接入侵;

第二,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之间有一个森林地区,名叫阿登地区,这里地势复杂,不便于大规模军队和坦克进行作战,当时的法国参谋把此处作为天然保护带。而且这里也有一道防线,叫马斯河防线,需要渡过马斯河才能对法国发起进攻;

第三,当时的比利时,在战前的态度处于中立,是法国比较好的战略缓冲区。如果德国的部队翻越阿登山区,那么必须至少需要花费10天的时间。即便德军选择翻越阿登地区,那也是十天后才能到达马斯河防线发起进攻,这时候也足够法国有至少9天的时间召集军队来抵御敌人。

为此,法国不惜花重金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另一边建立马奇诺防线,连夜赶工,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正面冲突的话,花的钱不仅仅是修个防线那么简单了。就此,一条宏伟壮丽、投资巨大的防线就这样诞生了。

三、变成“绣花枕头”的马奇诺防线

这是一个讽刺的故事,这还得从修建马奇诺防线的原因说起。当时修建的原因就是节省国防人员开支和战争的损失,能够为法国争取3周左右的时间来构筑法国反击战的根据点,从而迫使德军绕道其他国家,这也就避免自己国家被敌人入侵。因此,法国人对于马奇诺防线是十分看重。

为了抵御空中的飞机轰炸,配备了各式各样的火炮;

为了抵挡敌人火炮的攻击,修建了壕沟、堡垒;

为了及时救治伤员,搭起了医院,还有其他工厂等重要军事设施,甚至在较大施工的程中铺设了有轨电车,方便施工材料的运输。

但因为法国军方的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失败。那就是法国没想到德国军队就是从阿登高地这个地区进攻。对于法国的设想,德国军队在地面依靠坦克这一装甲机械化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穿越了法国认为不可能穿越的地带,这种行进的速度远超步兵两条腿的步伐。由于进攻速度相比法国预想的快了好几倍,导致法国没能及时增援兵力,最后法国没能抵御德国的进攻,战争以失败告终。

总结

二战结束后,马奇诺防线逐步被弃用,其中的一些地方甚至被改成酒窖、农场,甚至还有迪斯科舞厅,没想到这一项宏伟工程结果竟会落到如此下场。这也说明了法国思想太过固化,没能灵活变通。其实这不能全怪法国,当时的坦克还是第一次作为一种突击兵器使用,也就是说这是德国的一种战术上的变化,过去没人想过甚至试过这种打法,而这种提议在战前也反对过,德国的许多有经验的将士也不太相信用坦克来打仗,更没想到最后会有这般奇效。


闲来读史


足够的自信便是自负,马其诺防线也是法国人最为得意的败笔,之所以会如是说,相信大家只要仔细分析那段历史,便能够轻松看出其中端倪。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不是不道理,如此浅显易懂,法国人为何想不到?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揭秘!

我想很多关注过世界大战的朋友都对马奇诺防线很熟悉吧,马其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修建的一处重要的军事防线。

全长约390公里,整个防线是用钢筋混凝土打造的,十分坚固,修建这条防线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

这条防线从法国境内一直修到了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几乎横跨了半个欧洲,可谓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这条防线却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法国采取全力进攻的战术策略,结果吃了大亏,后来在英国的帮助下逐渐防御才慢慢稳住了战线,战术策略所以由全力进攻转为了全面防御。

其实当时法国在马其诺防线修建好之后就考虑到德国有可能绕过防线突袭法国后方,但是经过当时法国当局分析。德国要想绕过去,就必须经过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然后从阿登山脉进入法国地区进入。

因为当时法国并没有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也没办法进行专门的军事演练,所以法国部队在大概看了一下阿登山脉的地势之后就分析得到,德国部队不可能翻越阿登山脉从而进入法国腹地的结论。

而且法国当时也表示愿意为比利时加固防御要塞,共同抵御德国军队,但是比利时政府拒绝了,他们想要跟德国和谈,表示自己中立,于是法国部队便退回了防御。

德国军队的战术

但是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军队改变了战术,让两支部队驻扎在马奇诺防线前面驻扎佯攻吸引法国军方的注意力。

然后另外派出一支飞行小队迅速攻占了比利时和荷兰的交通军事要塞,打的比利时和荷兰毫无还手之力,数日后比利时和荷兰政府面对德军的狂轰狂炸被迫宣布投降。

比利时和荷兰地区地势开阔平坦,方便重型武器进入。就这样德国两个装甲师部队长驱直入,然后顺利通过阿登山脉进入了法国的北部,两个装甲师部队进入法国北部后,并没有等待后续部队的支援,直接以猛烈的炮火打下了法国的北部,然后迅速攻陷了法国的大后方。

接着他们开始进攻马诺防线的后面,马奇诺防线被两面夹击苦不堪言,最后彻底的失去了防御作用,就这样德国顺利攻占了法国,打败了英法联军,法国被迫投降。

最坚固的盾,最锋利的矛。

说到底这场战争的胜利,还是法国军事思想的不够成熟,一味的相信。马奇诺防线是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过分的保守主义和经验主义让法国军队全面溃败,不管是一味的进攻还是一味的防御都不是最好的。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法国人民自由散漫,向往和平本该是美好的,但在那个人吃人时代却是害了自己。

用现在的军事眼光来看待,马奇诺防线一无是处。但在当时如果法国能利用好阿登山脉和马其诺防线这场战役也还胜负未知。

惨痛的历史和血与泪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身足够的强大,才能面对来自各方的压迫,不惧任何的挑战。


大国布衣


马奇诺防线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内修建的,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个时期为什么特殊呢?因为在这两次世界大战争相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像坦克群、毒气弹等等,可以说中间这短短的21年里,所有的东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开上帝视角的话,会很简单的就想出绕开防线,可是法国为什么想不到?那是因为当时法国还固守一战时的阵地作战思想,认为德国不会绕过阿登山脉迂回进攻,所以耗巨资来构筑了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从1927年开始修建,到1936年才完工,耗时九年,全长七百多公里,平均每公里就耗资达百万美元。马奇诺防线堡垒林立,并筑有坚固的地下工事,包括地下铁道、隧道、公路和各种生活设备。可是当时的法国人还认为战争会像一战一样,是长期的阵地战。

其实也不是所有法国人都没看出问题,比如戴高乐在三十年代初,也就是马奇诺防线还没完工时,就写了一本《建立职业军》的书。在书中他对比了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地理形势,分析出法国唯一可靠的防御措施不是构筑要塞,而是建立一支由十万人组成的分编成六个机动装甲师的职业军。但很显然,没人重视。

1938年戴高乐在法国庆祝国庆演习上,指挥他的坦克亮相,但是观看演习的吉罗将军却说:“只要我活着,你就别想在我的防区看到你的理论付诸现实。”是的,这就是现实。

有句话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像法国修筑马奇诺防线的事并不少见。比如1940年11月英国已经使用航母搭载飞机成功轰击了意大利的塔兰托港口,宣布制空权的到来,可是获胜的英国却没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依旧沉迷于水面舰队的传统交战方式。所以次年的11月,当丘吉尔下令远东舰队奔赴太平洋战场与日军作战时,又反过来被日军航母舰载机击沉。

任何事情都是守旧易,创新难。能着眼未来及时改变策略的没有多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需要被打疼才会醒过来,像法国为什么建了这么一个豪华防线,还不是因为一战打的就是阵地战。可是直到他们修完了马奇诺防线,也还没有马上被打疼,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再说教训了丘吉尔的日本,不也是大力发展鱼雷和大和号战列舰吗?没有认识到制空权的重要性,不把飞行员当宝贝,打到最后还没飞几个小时的就上了战场。

所以说,战争也好,生活也罢,人都需要有创新精神,打破守旧思想的禁锢,能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盲点,并且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认知,方能取得先机,打赢未来战。


邯郸醉


马奇诺防线在技术上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它制止了德国的入侵,符合战术要求。但是这种固定防线限制了法国的战略决策,让法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成为单纯防御的。这是用一战的思想打下一场战争。就像用最新的二代战斗机打下一次空战一样——贝卡谷地之战。

一战后,军事技术突飞猛进,产生了坦克,全金属单翼飞机,陆军车辆也有了长足发展。陆军机动能力大大提高。

进攻作战始终是战争的核心。这就是德法两国的战略差异。这直接影响了两国的战略部署和对战局的考量。因为不相信机动作战能力,法军没有机械化部队,一切部队都是防御型步兵师。必须依据阵地作战。法国军队是知道德军会绕过马奇诺防线的。但是比利时境内地域狭窄。比利时也建立了很多防御要塞,适合进行防御作战。只要英法联军能够及时赶到就可以阻止德军推进。

以上都是防御战略。所以在德军入侵波兰的时候,英法联军无所作为。比利时也拒绝英法联军进驻,害怕引火烧身。如果没有马奇诺防线,英法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就会在德国进攻波兰的时候进攻德国莱茵河地区。迫使德国放弃战争。

马奇诺防线最大的问题就是限制了法国的军事发展思路,舒服了法军指挥官的作战思想。

德军从阿登山区突破,根源还是进攻战略。即使没有马奇诺防线,德军也会从比利时入侵法国的。因为普法战争就是正面进攻的。这有点像诸葛亮出祁山攻打曹操。正面进攻风险和难度都很大。

法国的非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很慢,对阿登被突破后的后果估计不足。如果德军普通步兵从阿登突破,影响也不大。而机械化部队不适合山区作战的固定思维,限制了法军的想象。

马奇诺防线阻止了德军的进攻,马奇诺防线确实无法攻破,仅此而已。

法国败在军事僵化,把上一次战争经验作为法宝。失败者总是用上一次战争经验打下一次战争。而不考虑武器装备的变化。用新式武器打旧式战争。

教训就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赢的战争,几十年后换成飞机大炮就打不赢。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马斯诺本身就是一战结束后修筑的,这个时候法国对军事思想的认知还停留在堑壕战这个水平,谁能想到到了二战军事思想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一战中坦克只是辅助装备,到了二战,在天才的德国军事家古德里安的推动下,已经将机械化作战作用的非常灵活了,而法国的坦克还在分散使用,这就说明法国的军事思想是何等的落后。

自诩为欧陆军事第一强国,只不过是外强中干。

另外当时英法也没想到德国真敢对自己下手,张伯伦的绥靖计划一味迁就德国,导致德国胃口越来越大,这就是养虎为患的后果。

法国的过度自信马斯诺防线的作用,而将大部分部队投入到这一线,忽略了阿登方面,英法联军统帅部参谋人员太失职。

对比法军不得不说德国的军事素质确实是一流。就算德国越过了马斯诺,你还可以再组织下一道防线,为何3个月就亡国了。

综合来说法军的战术思维,兵员素质,动员能力,指挥能力全方位落后德军,焉有不败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