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正的操守


早就听说过吕蒙正的《寒窑赋》,却从未读过,直到今天在朋友圈里看见了朋友的分享,才算真正的读过了一遍。文章的确写得不错,既有华美的文采,更有深刻的内涵。

这篇文章应该是在吕蒙正经历了人世的沧桑巨变苦难繁华之后,早已心性淡泊云淡风轻的晚年时候,回首往事,做出的一个人生总结。


初读之下貌似他通篇强调的都是时,运,命,有点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的意思,仿佛一切都早有天命,该来的总会来,不该你有的再怎么强求也是没用的意思,既是消极,也算淡泊吧,不管怎么说,都像是完全抹杀了主观努力的积极作用。


只是再细品时,才发现他的重点还是要落在头两句上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或者说是最后面的那两句: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他的这个首尾呼应,大意总归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总要有一定的操守,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中,该坚持的总要坚持下去,至于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多么重要,贫贱时豁达心胸坚守隐忍就是,富贵时放开怀抱坦然处之就是。这的确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事态度。

吕蒙正这个人不仅在文章里把这个道理说得很明白透彻,在他的一生中也确实是把这个道理执行贯彻得相当到位的。你看,人家穷困潦倒的时候也没有自轻自贱,而是胸怀大志刻苦攻读,后来富贵发达了也没有得意忘形,始终头脑清醒作风正派。所以,他不仅自己安享天年留名青史,自己的侄孙辈也是人才辈出,吕夷简吕公著也是一代名相学问大师。可见,人家不仅个人志虑高洁,整体上的家学家风也是很清正不俗的。


说起来最初知道吕蒙正这个人物,还是在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里面,提到了吕蒙正年轻时极度窘迫,有一次都快饿晕了,好不容易在路边市集上和一个小贩赊了个瓜吃,结果在把瓜磕向河边石桥的桥柱子上的时候,却不慎失手把那个小甜瓜掉到河里去了,引得众人哄堂大笑,纷纷奚落他就是一个饿死鬼的穷酸命,却没想到人家即便是在那么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也没有自暴自弃,最后终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了,该有多么强大的心理素质啊。


并且,吕蒙正在发达之后也是始终头脑清醒的,不仅善始,而且善终,这一点更是许多人做不到的。


同样是《三言二拍》里的一个野史小故事吧,讲的是另外一个宰相,富贵已极,奢侈无度,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就说一个细节啊,他家里每天吃的山珍海味先不提了,就单是吃剩下的米饭都要随手倒掉几大桶。他家隔壁是个寺庙,两家中间的院墙下有条水沟相通,他家每天倒掉的剩饭都顺着水流经过隔壁邻居那里,老和尚看见这么多的上好米饭白白丢弃觉得可惜,就天天拿笊篱捞上来淘洗干净,晾干了保存着大缸里,久而久之的就攒下了十几大缸,和尚庙里人少吃不完嘛。后来某一天这个宰相犯了事罢了官,家业被查抄了一个干净,老老小小几十口子享福惯了,谁也不会赚钱,天天窝在家里饥寒交迫哭天抹泪的,隔壁的老和尚看不下去了,就把以前积攒的那些剩饭拿出来,送给他们泡软了吃下去。结果这个宰相吃得香甜无比,吃饱了以后又觉得奇怪啊:你一个穷和尚哪里来的钱买的这么上好的大米呢?老和尚就把他领到自己家的仓库里,指着那十几大缸的风干米饭告诉他,这可都是你们家以前吃剩下扔掉的啊。当时这个宰相就傻眼了,回去以后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既羞愧难当也追悔莫及,感觉自己这么暴殄天物实在是罪有应得,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于是当晚就自杀了。


和这个反面典型相比,人家吕蒙正的确是不忘初心的,他的千古留名也是有原因的。其实所谓的穷通变达因缘际会,再多的改变也无非都是外在的浮华吧,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之下,知道自己真正的目标,清楚自己要去的方向,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吧。

吕蒙正的操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