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名师一定就是好老师吗?为什么?

靓眼看世界


我相信好老师有能力成为名师,名师里自然也有好老师,但要说名师一定就是好老师,就有些武断了。

我刚教高中的时候,学校实行的是导师制,分配给我的导师,应该算是名师的行列,同时也是我们学校出名的好老师!

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我们语文学科的各大参考资料上,我们当地市面上出现的语文学科高中的主流资料的编纂,基本都有他的参与。而且他同时担任学校重点班的语文教学,自己又是班主任,不管是他自己的班级还是所教的重点班,语文成绩基本都是平行班级前列。不管是从自身实力还是教学水平,或是教授出的学生水平来看,这位老师都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

当然,他和那些名声在外的名师不一样,他不轻易走穴,如果不是学校委派,一般也不会跑去各地去开讲座。他在教学和管理班级之外,唯一的爱好就是坐在电脑前干他的各种活儿:承接各种试卷的命题、编纂各种学习资料。每天早上五点他会准时坐在办公室敲键盘,风雨无阻。

这是我心目中的名师,也是学校、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老师!

但同时,我还遇到过一些所谓的名师,有才不配位之嫌。

我们学校算是比较开放,实行的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经常会请一些名师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座,每一次来都是大张旗鼓,花大价钱把人请进来,学生上自习,老师停课去听讲座,会前会后点名签到,会上认真做笔记。听的多了,很多名师就感觉一般,记得最尴尬的一次,是一个语文学科的带头人讲座,而我一年前恰好去衡水学习的时候听过他的讲座,时隔一年,我发现他的讲座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开场白和一些暖场的笑点都一样。那是我第一次深刻的认识到,原来所谓的名师,竟然可以一个讲座内容用那么久,而且到哪儿都一样。

后来跟我的导师聊的多了,就明白了有一些外出讲座的名师,是集全校老师之力打造一个专题,然后由一个形象好气质佳,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进行对外输出,你去听他讲一节课,那叫一个神!但你要是让他连续讲十节八节,体验就会陡然变得极差。这样的名师,是包装出来的,而非真正拼杀出来的!

作为老师,名师一定是要在一线闯出名堂才能称之为名师,其他的包装、粉饰一定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不然所谓的名师,指不定哪一天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笑话。不曝光,大家都是神,一旦暴露在公众视野中,分分钟被人打假。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教学成绩做支撑,你大可以说自己是知名学者,知名教育工作者,但不要说自己是名师!


金牌小书童


家长千万不要迷信名师。名师的教学水平可能(我是说可能)会比非名师高那么一点点,但不一定是最好的。

在教育界一直有一个争论,一个班级要想取得好成绩,是老师重要,还是学生重要?举个真实的例子,很多年前,我所在的县城一所初中有一位教师,当时还没有名气,她所带的班级每次中考都成绩平平。后来某一届她恰巧教自己的孩子,利用这层关系,将她的女儿小学时同学的尖子生全部招入班中。(老师的孩子大多数成绩都不错,这个孩子小学的班级也是所谓的名师班,学生素质极高。)这届学生中考时成绩爆表,她也一夜成为名师,成绩好,生源就好,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没有高素质的学生,谁教都一样。

但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建议去名师班级,不是因为老师教学水平真的有多高,而是名师所带的班级学生的素质比普通班级要高一档,班级学习气氛好,各科任课老师会尽量选择负责、有水平的教师,占尽先发优势。在班里管理上老师也可以放开手脚,对调皮、不爱学习的学生敢于管理。孩子在这种班级中学习,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压力,也更能激励孩子学习的斗志。

我们在这里只探讨教学方面,对个人道德品质方面不做过多的品评。名师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师,但他的班级却是最好的班级。





一叶落尽秋


这个还是要分情况来看。首先,教育部门对‘名师’荣誉的颁发是有一定要求的,其中教龄、教学成绩、所获得的荣誉等都有硬性要求,而且还需要通过层层考核,最后才能获得‘名师’的称号。所以,能评上‘名师’那还是要有点本事的。

但是,对于这个‘本事’,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含义。虽然要评上‘名师’很有多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对于有些人来讲难如登天,而有些人却是轻而易举,关键在于三个字――会来事!

众所周知,教师的那些荣誉只要你有门路又肯费钱费心,那也是手到擒来的。至于教学成绩那就更不是事了,随便伪造一些材料没人会真的去学校细查的。所以,有些所谓的‘名师’其实并不是教学的‘名师’,其教学专业水平是值得怀疑的。

再则,评上‘名师’之后的老师,经常要出去开会学习,很多精力会花在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上。试想这样的‘名师’,你还能指望他能对你的孩子有多大的用心。

教师作为一门教书育人的行业,最好是能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样才能对教育有着深刻的思考,以及对学生真心的关爱!


老陈醋教育观


所谓好老师,一个“好”字,是家长的交口称赞,是社会的口碑相传,是没有仪式的无冕之王。所谓名师,一般是教育有关部门赋予少数老师的荣誉称号,类似于大师、大叻之类人物。

非得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我的看法是: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名师还一定是好老师。

先说好老师不一定是名师。

家长和社会评价说一个老师“好”,大体上有这几方面:

一是老师教学水平高,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好,能够帮孩子和家长圆升学梦。像一些学校的毕业班把关老师,能凭本事帮学生挣到更多的考分。

二是真心对待学生,视孩子为己出,赢得家长和孩子的高度信任和爱戴。像我老家信阳一位小学老师李芳,用身体挡住飞驰来的车子,救下小学生,不幸以身殉职,被誉为最美女老师。

三是能坚守平凡的岗位,多少年如一日,真正的实干家。很多乡村老师,在一所学校一干就是一辈子,是中国教育的奠基人。

这些好老师,他们可能不会上媒体,不会写论文,不会做演讲,没有成体系的教学理论,没有鸡汤式的教育名言,没有闪光灯下的获奖感言,这一辈子也许只有学生和家长记住了他们,只有当地百姓记住了他们,正所谓大爱无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们不是名师,但是教育上的真正的无名英雄!

再说名师不一定是好老师。

任何事物只要沾上个“名”字,就可能要与名声、利益、好处、手段、追逐等勾兑在一起了。名师也不例外。

如今,教育管理部门不断封冠加冕,顶着“名师”名号的老师越来越多了。但名声、利益、权力的渗透,已经让人们对名师逐渐失去了敬重与好感,名师的含义似乎发生了很大变异。

对于名师,人们通常有“三问”:

一是名师的教学水平真正赫赫有名吗?回答是否定的。不少名师属于“包装上市”型的,凭三寸不烂之舌,凭几句鸡汤式的教育名言,凭并没被实践确认的自创理论,一路顶着光环前行。如何检验这类名师的成色?一个办法,教一个普通班级,把成绩真正提上去了,才算名副其实!

二是名师的成名过程经得起推敲吗?要成名师,就要有论文、有奖状、有高职称。一些老师为了尽快圆名师梦,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其中最为人垢病的就是论文抄袭。最近被媒体曝光的深圳名师胡红梅女士就是一个令人惋惜的例子。至于拉关系走后门,用下三烂的手段来换取上升跳板者更是让人深恶痛疾。

三是名师的社会评价度高吗?不一定。名师往往活在领导的信任里,活在耀眼的光环下,活在精美的包装里。在不知就里的一般人看来,名人出书、到处开会演讲、各地巡回上公开课,各种荣誉加持,似乎是老师中的翘楚,可多数一线老师并不认同,觉得他们大多是无非眼高手低,全凭嘴上功夫。

多年前,我也曾经迷信过语文教育大师魏某先生的理论,奉他为圣人,拼命学他。可是最终发现,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教法才是最好的,而他的所谓理论体系,不少确实缺少实践检验。

其实检验名师成色的办法很简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课堂上见,教学成绩上见就是。

您身边有哪些好老师?有没有名师浪得虚名?


语文阿里之门


名师应该是好老师,但是也有个别名师名不副实。

名师是怎样练成的?

名师是一点一点熬上去的。至少要在这几个方面有“干货”,荣誉、课题、论文、专著及是否为骨干等,以上这些方面,至少都应该是省级水平的才行。课堂教学,参加过省或国家级比赛获奖,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

评选名师的过程,主要是看以上材料原件,来最终认定。

就是说,如果你全部靠自己的努力工作,完成了上述的积累,你应该很优秀,你确实够名师。

如果你想靠不正当手段积累当名师的素材,其实也不太容易。

我们区域有一位长白山名师,2019年教师节时,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称号,是区域唯一一名评上正高级的老师,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情理之中。因为她的工作,大家都了解。

名师不仅仅是个荣誉,而是要发挥作用的。

我们区域的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带一批成员,经常开展教研活动;要参加送课下乡活动;要承担市区教师培训;主持相应课题研究等。

自然的,名师也要带班上课的,和其他教师没有区别。教学质量也要在前边,否则,名师的含金量会引起质疑的。就是说,当个名师,压力也是很大的。

名师良莠不齐,有的名师开始了商业化运作。

名师在一定阶段内确实很优秀,但是保持这种优秀不是容易的事。

我在不同的地方听过同一位名师的课,发现他讲的竟然是同一课。就像书法家,走到哪里都写同一个字一样。

有的名师充分利用了“名”,卖自己编写的资料,到处有偿演讲,似乎也有了经纪人。

至于某个名师公然抄袭别人的著作,更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因为这种抄袭很容易被查出来,这种很傻很天真的名师倒是很少见,她身败名裂也是正常。


管窥苍穹


名师就一定是好老师吗?一级老师讲课就比二级老师好吗?优秀班主任就比没有优秀班主任称号的班主任优秀吗……这些类似的问题,其实答案都一样,不一定,不绝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杂音和回答,就是因为在许多荣誉评定的过程中,会出现人为的操控因素。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各校都在评选地方名师,我们可以说,很多地方名师当之无愧,但也有些名师也确实名不副实,最近闹的满城风雨的“胡红梅抄袭”事件在这方面就给我们又上了很生动的一课,让业外人士打开眼界,人们从中应该能领悟到的很多东西,原来很多荣誉的光环是可以人为的制造出来的。

所以说,名师就一定是好老师吗,我们的回答是不一定是。不是凭真本领当上名师的一定不是好老师。

那么,凭真本领当上名师的就是好老师吗?当然也不是。因为一位所谓的好老师,除了教学质量突出之外,还要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除了把课上的精彩之外,最主要的是交给学生优秀的品德。而名师的评定里缺少了学生这一方面的评定参考。

事实上,好老师只存在于学生和家长的言谈当中,学生及学生家长认可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我用相声说教育


《高考,从固定制走向自选制》

郝峰涛

高考,为什么是“语数外+文理科”?科学吗?合理吗?符合教育成长吗?

大问题只是一个小矛盾:人到底是全科发展,还是优科发展呢?高考能否从固定的学科制,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选制呢?

论一: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人都是以“中心发展”为模式,以某一方面为核心,进而带动相关或相近方面的学习,而强迫性均科发展实际是去“中心”化,大量而无用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同兴趣、方向和高度一块埋葬。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和兴趣,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天才高于优科,优科高于均科,均科只能算是个人才。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论四: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所以,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均科观。天才源于天赋,优科源于兴趣,均科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教育,当不当“育人为先,选才为后”呢?

一,高考要不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中小学可不可以让孩子在“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自选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科目作为参考,多一些包容,以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呢?

三,学生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四,学习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强加给孩子的学习目的都是陷阱,因为孩子的未来只属于他自己!

五,学习的四重境界:知识之境――课本知识是孩子学习的全部;精神之境――精神诱导孩子进行知识学习;兴趣之境――孩子以兴趣为中心进行学习;天赋之境――孩子以天赋异禀的引导学习。

中国孩子无童年,教育当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鸭式和应试观,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给天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致敬:

千千万万的孩子才是我们的事业,若您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大道者至简


搞名师,先进工作者评选等这些称号一般都是体制内的现象。

说句实在话,这些先进或者名师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注了水”的。

体制内那些事大家也都应该略有耳闻,个体要脱颖而出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还要有手腕。

这些手腕包括了:对上谄媚、溜须拍马的文化,权力关系资源,为人处世的圆滑和世故,向官方主导价值观靠拢,投其所好的公共场合的造假注水等形式主义。

这个年代,有能力的人不少,但兼具智商和“情商”的人是极少数。尤其是知识分子阵营,但凡文人,很多都带有一点自视清高的意味,多不屑于那一套溜须拍马,左右逢源的处事艺术,这样一来,难免就会在体制内“先进”的评选中败下阵来。

更何况,谁才是真正有资格的选举人?是你服务的对象。学生应该成为名师的评判主体,以此类推,患者对医生、人民群众对公务员,消费者对商家等等。

而我们体制内的评选主体和规则是什么?是领导,评选机制不是从下而上而是从上而下的,下边的意见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参考,更何况,下边的意见还可以操纵。

这次疫情,医疗系统内先表彰了一批先进工作者,其中之一就是提出“可防可控,人不传人“的、去武汉的第二批专家之一王**,你觉得讽刺不讽刺?

这样一来,你觉得名师一定是好老师吗?我相信你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孙卫华


我可以很肯定得说,名师绝对不能和好老师划等号,而且是风马牛不相及。而且迷信名师是万万不可取的。


名师是如何产生的?

不可否认,有很多名师都是通过自己扎实的学术水平或者是得体的为人处世让自己成为名师。但是也有很多所谓的名师是通过炒作产生的,例如之前新东方旗下的泡泡英语假名师丑闻,还有最近很火热的美女校长胡红梅。很多个人,或者机构,通过网络平台来包装自己,打造名师效应,来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这些所谓的名师往往不具备好老师

的特质,只是有经济效益。


什么是好老师?

好老师的标准是可以通过自身扎实的学术水平和表达能力,把自己要教授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最终学生掌握并可以学以致用。但是某些“名师”不具备这些特点,他们更像是吉祥物,经济价值远远大于教育价值。很多名师学术能力有限,表达能力不强,没有耐心和细心,最终导致学生根本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知识和得到进步。


如何辨别好老师和名师的不同?

首先,一定要看这个老师对某个科目的专业程度。我举个例子,如果有个老师讲英语的定语从句,解释半天没有解释清楚,而且最后学生问问题也没有解决,这种老师绝对不是好老师。


此外,一定要看老师能不能把学生教会。很多名师是自己学得很好,但是教课能力很一般,上课没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就凭着感觉讲课,这样的老师也不能成为好老师。


还有一些老师教的不错,学术水平也很高,但是没有耐心和细心。遇到学生问问题不但没有解释,反而觉得厌烦,甚至大声斥责学生,这样的老师是师德有问题,也不能称得上是名师。


新视野教育字幕组


“名师”不一定是好老师!

很多好老师终身无缘“名师”!

——这是铁定的现实。

什么是“好老师”?

所谓“好老师”至少应具备三个要素:

A、良好的师德师风;

B、充沛的工作精力;

C、优秀的教学业绩。

前二点,一般的老师都具备,但是“教学业绩”这一点,是核心指标。如果一位老师能长期保持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优秀,那么,他(她)十有八九就是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

因此,“好老师”是人们对老师的发自内心的评价。而最具权威的“评价者”是学生和家长。


“好老师”不是一种荣誉称号,而是一种工作评价。它没有具体的成文的评价细则,学生和家长说谁是,谁就是!

在我们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这样的老师真的挺多!

什么是“名师”?它是怎么来的?

名师,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特定的评价标标和细则,经过打分评比出来的一种荣誉称号。

比如,我们市每年年底会进行一次“名师”评选活动。一般还会给县区或学校下达一定的指标名额,然后依据统一的评比细则打分。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老师再多,也不得超标;当然,老师再不行,指标不会白白浪费。

据“三味”了解,在评选“名师”时,基本上全凭“荣誉证书”讲话,诸如“先进教育工作者”、“年度优秀教师”、“德育先进”、“教学管理先进”、“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啦,当然还包括教学奖、课题证书、发表论文及奖证、课堂教学比武等等……都按证书原件打分,计分高者,予以推荐申报。

至于象胡老师那样还出版过著作,经常讲学培训的,那是绝对的“特殊条件”,无人敢于与之争高下。


如此评比出来的“名师”,通常连本校老师也不知“名“,至于学校和家长,就更不清楚谁是学校的“名师“。

“三味“也是偶听老师讲某某是“名师”才知道,可仔细一回想,怎么每年的教学成绩咋不出名呢。

总之,“名师”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各种奖惩评比出来的一种荣誉称号。“名师”的特长多在于教研(而非教学)和讲学(而非讲课)。

你认为是不是这样呢?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