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紙幣制度是否多以失敗而告終?為何?

鄉村野鳴


紙幣,是經濟持續繁榮下貨幣的“羽化成蝶”,是信用體系逐步完善的優化表現。它的興衰,直接反應出社會經濟體系和信用體系的此起彼伏。宋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幣的朝代,“交子”的興衰,反映出貨幣改革中需注意的各項因素。少荃就以宋朝紙幣為案例,簡單探討紙幣制度的失敗原因。

就北宋商業經濟的發展角度看,交子的發行與流通在當時是極具潛力的,極有望能在貨幣制度改革中完成實質性的突破。但貨幣制度的革新是建立在穩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環境之下,一旦大規模的戰亂、天災、人禍的發生,古代農業為主的脆弱經濟結構極易受到衝擊,紙幣制度則會在市場價值和人為操縱兩方面的壓力下崩毀,而以失敗告終。

宋朝,難得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風氣

宋朝能誕生世界上第一張紙幣,自然有它其中的道理。

從繁榮程度上看,宋朝應該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達到了頂點。宋徽宗時期人口已達一億,是漢唐的兩倍有餘,而且人均收入急劇增加;唐朝的繁榮有目共睹,但也“坊市封閉”,而宋朝已經將商業區和住宅區開始融合,夜市的禁令取消,開始出現現代化城市的面貌與雛形;“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與繁榮,在宋朝達到了頂峰。

宋朝統治階級對民間經商貿易有如此開放的格局,離不開完善的商業稅收制度和超前的“親富風氣”。

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緩急盜竊發,邊境擾動,兼併之財,樂於輸納,皆我之物。稅賦不增,無愁嘆之聲,兵卒安於州郡,民庶安於田畝,外之租稅足以贍軍,內之甲兵足以護民。

這話是宋太宗趙匡義說的。天子重商,上行下效,宋朝的士大夫們更是對商人給出了肯定。蘇轍“貧富相安是安定之本”。南宋的葉適更是給出超現代的發言“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富人為天子養小民,又供上用,計其勤勞。”

宋朝自上而下打破了重農抑商的封建理念,可以說徹底釋放出了商業的潛力。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商業文明形態。巨大的商業貿易,給貨幣的流通帶來了挑戰,一種更便捷高效的貨幣制度被催生——紙幣。

紙幣的興起

早期“交子”紙幣是在相對封閉的四川地區產生。

由於四川地區相對獨立,多以內部貿易而繁榮,加之四川缺銅而代以鐵幣。鐵幣在同外部貿易中與銅幣的比價是10:1,鐵幣攜帶不便的缺點凸顯。宋初四川的茶葉、馬匹同外界交易日益增大,更加劇了鐵幣的不便性。

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人十六戶主之。——《文獻通考·錢幣考》

交子最開始由蜀中十六名富人聯合集體“發行”,後經地方官大力推行下,交子開始步入官方視野。到宋仁宗初年才正式變為官方紙幣,開始由政府發行。

難能可貴的是,宋朝政府發行交子紙幣時,也是設置了準備金作為發行保障。因此交子的面值與交易價值相當穩定,很受民間歡迎。交子的出現帶動了新一輪的商貿交易量,在最開始的一段時間甚至出現“價值溢高面值”的現象。鐵幣開始推出流通(良幣驅逐劣幣)。

通貨危機

在交子還未更進一步完成全國貨幣化時,邊疆浩大的軍費和王安石變法,打亂了紙幣健康的發展節奏。

邊疆物資軍費的不斷攀升,導致交子進入超髮狀態,紙幣開始出現貶值;而為了加快向民間吸納財富,之前由私人運營的茶葉,馬幣等戰略經濟開始轉入官辦,此舉雖然“吸金”高效,但間接造成民間貿易的疲軟,交子的民間流通速度減弱,進一步加劇了紙幣的貶值化。新發行的交子出現“以一兌四”“以一兌五”的崩塌式下跌。紙幣交子的崩毀,民間又開始重新拾起鐵銅貨幣。

危機因素

其實在前期,紙幣交子的增發是同法定貨幣準備金相持平的,這是一個保險狀態,是不需要過多透支官方信用的。因為即便發生擠兌,也有足夠的銅錢支撐紙幣的價值,這時候的紙幣是堅挺的。

後期隨著經濟貿易加大,市場上的流通紙幣不足以支撐時,保險的方式是:增加紙幣發行量的同時,也增加儲備金的數量。但儲備金留在官方手中並不能發揮市場價值,因此開始將合適比例的儲備金轉化為紙幣流入市場(官方開始用信用承擔這部分紙幣的價值)。

社會大環境安定繁榮,則有利紙幣逐步貨幣化,真正意義上形成穩定價值貨幣,這是紙幣制度成功的關鍵。一但天災戰事的發生,社會資源將向某區域進行轉移。轉移最理想的情況就是民間自願捐贈,這就不依靠增發貨幣來“間接完成對民間財富的吸取”,但理想與現實是不一樣的。

後記

官方超額髮行紙幣雖然能造成通貨膨脹,但如何解決則是要看後續能否為多發行的紙幣價值,填充實際的社會財富或者回收多餘社會財富的部分“信用紙幣”。

但對於宋朝來說,歷史並沒有給足她充足的時間來完成後續的補救與重建,便被淹沒在歷史車輪的洪流中,消失了。

【其實】少荃並不是學經濟的,更對貨幣經濟知之甚少,全文只是自己從書中理解學習而來。當然,肯定有主觀的判斷和認知,所以文中出現不符經濟歷史規律和缺少關鍵的因素內容,希望大神多加指正,少荃必當受教。


少荃經史屋


紙幣發行的基礎是什麼,準備金,就是看你政府的黃金儲備有個多少。

我國古代有兩個時期政府發行過紙幣,

一是宋代發行的交子和會子,以鐵錢為後備金,政府允許用紙幣抵一半稅,所以信用得到了維持,能夠發行下去。

二是明代發行的大明寶鈔,剛開始發行時以政府信用做抵押,前期流通還算穩定,但後期政府的政策使寶鈔信譽大跌,老百姓能拿金銀換寶鈔,卻不能再換成金銀。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搶劫。寶鈔的破產是必定的。


刀筆傳神


紙幣在古代行不通在我看來有兩個方面。

第一,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制度,說白了什麼事都是皇帝一人說了算,什麼君無戲言聽聽就好,千萬別當真!所以紙幣的發行是沒有什麼公信力的。莫說紙幣,就是免死金牌,尚方寶劍之類的東西,也是皇帝說它有用他就有用,皇帝說它沒用,那就連廢鐵也不如。君不見明朝開國六公爵第一重臣李善長手握兩塊免死鐵券最後被夷三族!

第二,就是財政制度的問題,準確的說是儲備金的問題,朝廷發放多少萬兩的紙幣,卻未必回收上來同等數量的銀子,到最後紙幣崩潰是必然!而造成這種現象一方面當然是因為朝廷大興土木,軍費,貪腐等等致使國庫虧空儲備金崩潰,另一方面則是歸功於我國勞動人民的一種特性:會過日子。由於古代金銀產量並不高,所以民間流行貨幣大多以銅幣為主,偶有金銀也都是些碎銀子。(電視上那些拿出一把銀子結賬,動輒幾十上百萬兩的情節看看就好,千萬別當真)那麼,老百姓得到這些散碎金銀一般都不會花掉,而是攢起來,攢多了就打個鐲子呀,長命鎖呀,菩薩呀之類的物件。而金銀產量就那麼多,這就導致朝廷的銀子越來越少。(可參考明崇禎年間朝廷賬目上每年有400萬兩進賬,卻連袁崇煥80萬兩的軍費要求都無法滿足,不是朝廷沒錢,是沒銀子)

如果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問題呢?所以,古代紙幣的發行量與儲備金的比例失調且越來越失調是紙幣崩潰的根本原因。


斜月我就吟風


這個問題要把元朝的紙幣制度作為麻雀來剖析一下就能回答以上問題。

元朝的紙幣制度看上去很完美,但最後導致了國家財政的總奔潰,是促使其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

忽必烈大帝繼位以後,把貨幣發行權收回中央,發行之初,幣值穩定,運行良好。通過控制發行量,設置金銀平準庫,完備的回收制度以及嚴格打擊偽幣等措施使紙幣制度相對比較成功。

到忽必烈統治末期,元朝的征服擴張基本停止,其財政收入驟減,財政支出壓力倍增。為緩解壓力,紙幣開始逐步超發。幣值下跌,通貨膨脹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導致財政總奔潰!


埋首故紙堆


我國古代時期,宋朝、元朝以及明朝都曾發行過紙幣,結果均以失敗而告終。

因為篇幅有效,今天只講講明朝發行的紙幣為什麼會失敗?

明朝建立後隨即印行了“大明寶鈔”,但朱元璋汲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不敢廢除銅錢,在京師和各省設立寶源局,專事銅錢鑄造。在紙幣與銅錢並行的情況下,從洪武朝開始發行,到正統朝崩潰,明朝的紙幣只流通了六十多年。

洪武八年發行的大明寶鈔,署洪武年號,分為一貫、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等六種。明中央政府規定寶鈔一貫等於白銀一兩,銅錢一千文;黃金一兩等於寶鈔四貫。民間可以拿金銀去跟政府換取寶鈔,但政府不用金銀跟人民兌換寶鈔。市場交易只能使用寶鈔與銅錢,不準使用金銀。

這樣的行為典型的就是政府耍流氓,隨之緊接著寶鈔不斷地貶值,從洪武朝到正統朝,各朝政府無不努力節制寶鈔的發行,擴大寶鈔的稅收,藉以減少市面的流通量,達到穩定或提升鈔價的效果。事實的發展剛剛相反,鈔價還是持續下跌,甚至在市面上已經不易看到寶鈔流通的情況下,鈔值還是無法恢復。宣德與正統兩朝,我們看到政府確實用盡辦法,停造新鈔,擴大寶鈔支付的稅收或各種犯罪的罰款折鈔的規定,減少官俸的寶鈔支付或各種使用寶鈔的開支,等等,寶鈔最後還是出現惡性通膨的現象,以致於退出市場流通。



七品闡史官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自己粗略的瞭解分享拙見,首先古代紙幣制度基本都是失敗的,但也有部分朝代短暫成功過,原因主要是:

古代紙幣發行依賴於皇家權利和信用,而國家又缺乏全國性的金融系統,缺乏對紙幣發行的信息統計與管理調控,就形成發行紙幣缺乏等價的準備金,即實際的金銀,發行量隨意,沒有任何限定,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例如明朝失敗的大明寶鈔,朝廷主要用於日常開銷,獎賞功臣等,朱元璋在朱棣蒙古出征得勝歸來後,高興的賞賜了朱棣100萬錠寶鈔,而對於朱元璋來說,這樣的賞賜可以隨意寫個數,朱棣也沒把他當成賞賜,猶如一張衛生紙而已,可見當時的紙幣制度是失敗的!


懷舊愛好者


是的,中國古代是全世界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但是縱觀歷史紙幣很難流通,更不要說去替代金銀銅等金屬貨幣了,那麼為什麼都不會成功呢?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1.各個朝代的紙幣

唐代出現了“錢荒”。為解決這一難題,唐憲宗元和年間出現了飛錢,但飛錢還屬於匯兌工具,不是政府發行的貨幣;宋初,“錢荒”繼續,成都一帶出現了“交子”,交子不是法定貨幣,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在民間流行的交子基礎上正式發行“官交子”,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法定紙幣。《宋史•食貨志》裡說,當時的宋朝做起了無本生意,“官無本錢,民何以信”,在這一情況下交子一再貶值。最終無法擺脫被民間棄用的結局。原因大致是因為政府無信無錢。元初,元世祖忽必烈決定用紙質“寶鈔”,元朝印行的紙幣有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等不同版本,隨著元代經濟發展緩慢,朝廷的財政開支卻日益龐大,為解決財力不足的問題,加大發行量,寶鈔的信譽逐漸喪失。人們逐漸棄用。 朝建立後也印行“大明寶鈔”,在紙幣與銅錢並行的情況下,紙幣的信譽迅速下降,寶鈔“積之市肆,過者不顧”,正德以後朝廷遂放棄發行;清朝的貨幣規定銀兩和制錢是正式貨幣 ,“官票”和“大清寶鈔”。這兩種紙幣同時運行,合稱“鈔票”,這也是民間把錢俗稱為鈔票的由來。發行當年,京師所在的順天府就推遇阻,其中以“官票”的阻力最大,因為它面值大,又不能兌換成真正的銀兩,所以商人普遍拒絕接受。在朝廷的強力推行下,“鈔票”又勉強維持了幾年,但貶值程度相當驚人。

  

2.失敗的原因

 在古代改的官員們認為,紙幣和金銀等貨幣是一樣的,價值多少都由朝廷決定,朝廷定多少就是多少。但實際上紙幣幾乎沒有使用價值,它的貨幣價值體現在國家信用上,沒有國家信用的支撐,紙幣一錢不值, 原因大致是因為政府無信無錢。當時的政府大都把民眾當做斂錢的工具,而這紙幣本來的作用是方便市場流通、活躍和完善金融市場 ,失敗很大一部分是沒有計劃,沒有節制的大量發行,就是把紙幣成了一種強迫的公債行為,必然使其失去信譽,進而引發通貨膨脹和金融市場的混亂。


逆生長的向日葵


缺乏信譽,紙幣需要信譽支撐。每個朝代衰落的時候,必定是紙幣首先貶值。每當經濟不景氣,當權者可以濫發紙幣,而後果缺失普通百姓來買單。


文人一騷客


剛開始發行時以政府信用做抵押,前期流通還算穩定,但後期政府的政策使寶鈔信譽大跌,老百姓能拿金銀換寶鈔,卻不能再換成金銀。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搶劫。


圷一站守候


古代中國經濟體制不完備,沒有很好的準備金計劃,濫發紙幣現象較多,人們擔心紙幣貶值,不願意長期持有紙幣。即便是到了民國時期,也有國民政府大量發行“法幣”,導致民眾手裡的錢不斷貶值,造成嚴重通貨膨脹的現象,買根黃瓜都得背一袋廢紙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