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埋沒的人才––孔子求職艱辛歷程啟示錄

被埋沒的人才––孔子求職艱辛歷程啟示錄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富聖明的文化人,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這樣一個奇才,卻仕途不順,求職過程中屢遭拒絕。

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內亂,三十五歲的孔子離開魯國,想在齊國施展才華,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卻被賢相晏嬰阻止。直到公元前515年,在齊國待了三年的孔子得不到重用,只好返回魯國。

求職無望,孔子只得繼續興辦學堂,教授學生。公元前505年,魯國季氏家臣陽虎執掌朝政,他野心勃勃,卻認為自己能力不夠,便請孔子來輔佐自己。於是,孔子被任命為小司空,從此步入魯國政壇。

公元前502年10月,陽虎獨霸魯國政壇受挫,逃離魯國。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擔任丞相之職,孔子治理下的魯國繁榮富庶。

被埋沒的人才––孔子求職艱辛歷程啟示錄

公元前497年,孔子與掌握魯國命脈的三桓勢力矛盾激化遭排擠,五十五歲的孔子被迫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到其他諸侯國尋找出路。

公元前496年,孔子帶領弟子來到衛國。衛靈公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準發給他俸粟6萬,但並沒給他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在衛國待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孔子被迫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衛靈公性格怪異,對孔子時好時壞,而孔子離開衛國後,也沒有合適的去處,只好又返回衛國。

被埋沒的人才––孔子求職艱辛歷程啟示錄

公元前484年,齊國攻打魯國,孔子弟子冉有率魯軍擊敗齊軍,於是他請求執政大夫季康子重新重用孔子。當年孔子已經六十八歲高齡,周遊列國十四年,至此結束。

回到魯國,孔子仍有心從政,因為與權臣理念不同,仍被敬而遠之。

孔子臨終前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肯採納自己的主張。”


被埋沒的人才––孔子求職艱辛歷程啟示錄

孔子的求職歷程告訴我們:

一、沒有平臺,能力再大也無處施展。

二、人事招聘常常也會走眼,真正的人才被拒之門外。

三、被辭退的不一定是庸才,人才遭遇打壓是常態。

四、重視人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委以重任,充分信任,給足人才施展才華的空間。

五、能否發現人才,留住人才,領導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