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安家》中,罗晋饰演的徐文昌和妻子张乘乘假离婚,谁曾想,一日他提前回家,却发现妻子和另一个男上正在床上。

罗晋轻轻关上门,妻子听到后,对着罗晋痛哭,说自己只是“激情犯错”,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而已,只不过她是个女人而已。


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她为了挽回丈夫,用了三个方法。

一是道歉,请求原谅。

二是提议让老公也出轨一次。

三是当老公分手心意已决,她又频频出现在罗晋门店,和新租的家中,企图重新撩拨。

前妻第二次去骚扰罗晋时,同罗晋合租的孙俪救场,穿着男式衬衣,裸露着双腿,对前妻说,“你压着我的人了”。

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前妻张乘乘看到孙俪衣衫不整的样子,变得歇斯底里,一副被背叛的受害者模样,愤然离去。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心理现象。

明明是先出轨(或者是先提分手)的一方,在看到对方开始新感情后,为何自己会感到异常的痛苦,甚至想要拼命挽回?

对于不少人来说,一段感情要经历三次心理上的分手。

第一次,是两人分手后的空窗期。

这个阶段,哪怕有不舍,可似乎只是一些小小的难过,感觉随时都有挽回的希望,并且潜意识中,依然觉得对方归自己所有,甚至期待对方放不下自己。

第二次,是其中一人开始了新的感情。

这个阶段,对于尚在原地的一方来说,特别痛苦。仿佛是自己的东西被人夺走,虽然已经分手在先。

剧中罗晋的前妻就属于这个阶段。

第三次,是两人各自重新开始,这是一段感情真正的结束。

这个阶段,要么达成平衡,各自安好。

如果新对象与前任悬殊过大,较弱的一方会过得不爽,怀念过往。

这实际上是占有欲的表现,不论感情的存续与否,心理上曾经和对方视为一体,当不得不重新将“自我”从关系中分离出来时,这种失去感所带来的痛苦,远远大于在一起的快乐或者问题。

简言之,拼命挽回的一方,在意的未必是爱,而是失去。

01

什么是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

人类天生不喜欢失去,哪怕只是想象中拥有过。

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相亲的时候,对方的条件够不到自己内心的标准,可又不忍完全放弃,就一直吊着对方胃口,说是多了解一些,先当朋友相处,实际是在当备胎,寻求更好的对象。

备胎通常并不自知,可当有一天备胎不再热情地聊天、陪玩、一起吃饭看电影时,原先掌控局势的一方会怅然若失。

就好像自己看中的衣服,被别人买走穿在身上,哪怕试穿的时候,自己并不是特别喜欢,当得知自己得不到的那一刻开始,这种失去的痛苦就被放大了。

正如《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感情中,与其说是失去了才懂珍惜,不如说,是失去了,才知道自己内心有多痛苦。

这种痛苦的感觉,在心理学中,被称作“损失厌恶”。

就像捡了200块,心情变得特别好,可是又被偷走了,心情会变得比捡钱之前还要糟糕。


可实际上,这200块本来就不是你的。理论上一分钱损失都没有,可是心理上就是认为损失了这“白来的”200块。

在我们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损失厌恶心理,会变成幸福的阻碍。

有些人,明明在一段感情中,过的并不幸福,可是往往无法鼓起勇气转身离开。

以前有个朋友,异地恋,她要面临毕业后工作仍然异地的可能,而且,男友说话特别伤人,可她就是下不了狠心说分手,因为每一次短暂的相聚,都放大了她的欢喜和悲伤。

这就是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也就是说,因为损失厌恶心理,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往往会高估这样东西。

一方面是高出来的“拥有评价体系”,一方面,是放大数倍的“损失痛苦”。而失去的痛苦,总是大于得到的快乐。

两者一起,导致她优柔寡断,不能理性看待感情,追求幸福。

她担心分手后,找不到同样好的男友(哪怕在旁观者眼里,这个男友并没有太好),因为她一想到失去,就不自觉的放大了相处时的快乐。

所以,本来也许5分的男友,放在可能失去的环境下,这个5分,就变成了七八分。

这也就是,为什么旁人都觉得不好,自己却舍不得分手,或者是分手后,仍然对前任念念不忘的原因。

02

多少快乐才能抵消“损失厌恶”的痛苦?

如果像《安家》中罗晋的前妻,因为自己出错,损失一个原本不想失去的男人后,她要寻找到一个什么样条件的男人,才能使自己不陷入“损失厌恶”的痛苦中?

答案是,与剧中罗晋同等条件下,需要2.5个新的罗晋,才能抵消失去这一个的痛苦。

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为什么呢?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他让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的任务是卖掉一个咖啡杯,第二组是从第一组处购买杯子,第三组可以自由选择,拥有一个杯子,或者得到同等价值的一笔钱。

然后让三组学生分别给咖啡杯标价。

结果是,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估价2.87美元,和3.12美元,价格非常接近。

而第一组卖家的估价为7.12美元,高出了一倍。

这就是塞勒教授提出的“拥有什么,便高估什么”的禀赋效应。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很多实验中,都出现过大约2:1的比例。也就是说,只有当获得的快乐是失去的2倍时,失去的痛苦才得以抵消。

这也从另一面验证了那句话,“不是不背叛,是背叛的砝码不够”。

同样的,有些失恋的人,习惯于用一段新的感情,去掩盖失去的伤痛,这样真的有用吗?

其实,用这个实验也可以解释。

在微博上,曾看到过一个女人对前任的无法放手。

他们是学生时代的恋人,两人都来自小城镇,家境一般,男生比较现实,就像电影《致青春》中赵又廷的角色,每一步都要计算好,去搭建自己人生的高楼,所以,为了更好的前途,男生提出分手。

女生不甘心,也暗暗努力,最后嫁了老外,移居国外。本来云淡风轻过日子,可是得知前任男友移居到国外大城市,并娶了一个格外优秀的女生时,她心中的岁月静好全被打翻。

心理的失衡,是因为比较。

比较的背后,是因为她并没有比前任的日子好太多,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心里的失落感呼之欲出。正如一个乞丐不会嫉妒百万富翁,只会嫉妒比他略好一些的乞丐。

对方变得更优秀,日子过得比自己更好,她心中失去的部分变得更大。


在她潜意识中,仍然对对方抱有期待,期待对方没有放下自己,甚至在心底某个角落,依然认为对方属于自己。当现实与假想违背,这个落差便搅乱了她的岁月静好。

只有当新的感情优于她前段感情很多时,她才能说服自己放下。

有时,真的不是放不了手,而是没遇到更好的。

有时,你以为的挽回,其实是恐惧失去。

03

“损失厌恶”的日常运用

“损失厌恶”这种心理现象常常应用在经济领域,在面对等量得失的情况下,人们对收益和风险的偏好也不同。

心理学:《安家》前妻出轨,再找2.5个罗晋,才能抵消失去的痛苦

先以感情中的相处为例。

当着眼在男友的优点时(已经确定的收益),和未知的感情(分手重找)时,人们通常愿意选择已经确定的收益(抓得到的现有幸福),表现为害怕失去现男友。

可是,当着眼在男友的缺点,和未知的感情时,人们通常愿意搏一把。就像亏损之下,用赌一把翻身的心理。

也就是说,平淡的感情中,想要维持,就多看看对方优点,不要总拿他的缺点去对照别人家老公的优点,否则,这段感情多半会越来越不顺眼。

反之,如果想要结束一段感情,就多想想让你想要离开的缺点,别又舍不得他给的零星半点的好。不要拖泥带水,别试图在感情中寻求完美。

同样的,也适用于感情中的自处。

有个朋友,之前全职主妇,时间久了,老公视其付出理所当然。

她希望老公适当分担家务,有空陪孩子一起玩,在老公眼里,都是她在多事。

两人为此没少吵架。后来她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运动保持身材,发展副业赚钱,下午接完小孩备好晚饭,把孩子丢给老公,自己化好妆约着小区其他妈妈出去看电影。

等到妻子不再围着他转时,这个老公终于在饭桌上主动和老婆开始聊天。往常都是自己在玩手机。

一段感情中,没有自我毫无保留的付出,往往会不被珍惜,当你把关注点放在自我成长上,有自己的生活时,对方会意识到,他可能在失去,所以会反过来开始珍惜。

第三,客观看待感情和自我。

对拥有的东西视若无睹,恐怕是人类的共性。

了解了“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后,可以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每一段值得珍惜的感情,因为一旦当你失去了,你需要找到比原先好至少两倍的,才足以抵消失去的痛苦。

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

因为,自己对自己拥有的特质,容貌、才华或者其它,也存在着禀赋效应上的“高估”,也就是常说的“眼高手低”。

当一个人无法客观看待自己时,在感情中,容易强势,因为会对自己的每一分付出,都期待对方有十分的回报。

同样,这样的人在相亲市场上,未必能够匹配到自己期望的理想类型,从而造成受挫的心理落差。

结束语:

从古至今,前人留下不少后悔的句子,

有感情上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亲情的“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成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有误入歧途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有婚姻中的选择“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无论是哪种情况,失去的痛苦,总是大于拥有的快乐。

再次获得的难度,远远高于珍惜现有的幸福。

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不仅仅适用于理智看待感情,洒脱放手。

同样也适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失去的时光也格外沉重。

前人无数后悔经验的累积,和心理学的科学印证,共同给出一剂预防后悔的药丸。

那就是,珍惜当下时光,珍惜眼前人。

请细品慢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