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會國畫的都會書法是真的嗎?二者有什麼聯繫?

大器書法幽默風趣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第一 首先水墨畫是由水和墨經過調配水和墨的濃度所畫出的畫,是繪畫的一種形式,更多時候,水墨畫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也就是國畫的代表。也稱國畫,中國畫。墨水畫是中國傳統畫之一。墨水是國畫的起源,以筆墨運用的技法基礎畫成墨水畫。線條中鋒筆,側鋒筆,順鋒和逆鋒,點染,擦,破墨,撥墨的技法。墨於水的變化分為五色。畫成作品,題款,蓋章。就是完整的墨水畫作品。

第二 從每一幅山水畫,國畫中,我們不難看到,每一幅幾乎都有提筆寫字的。不管是詩句還是名言,幾乎是國畫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所以,會畫國畫都會書法是真的,因為你既然畫國畫,那難免少不了用毛筆寫字,這是一整套體系其實。

第三我們都知道書法和國畫的創作過程是“意在筆先”的過程,這“意”指的是人自身的意境感、氣息丹田,胸有成竹的狀態,腦子裡、心裡面早已經有了國畫、書法的畫面,筆法、筆勢、筆意早已經醞釀成熟,下筆便可以水到渠成了,寫意效果油然而生。綜上所述,只有那些書法功底很深厚的藝術家,其筆下國畫水平也是出神入化,同樣,國畫可以體現濃厚的文化底蘊,那麼書法功力也絕不遜色,真正的“以書法入畫”。


郝珺設計館


這個觀點是對的,中國書畫開始形成有記載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其中“竹林七賢”最為代表。國畫六法的運用是古代傳統意義概念,如今一般人都不寫毛筆字了。所以站在時代角度,書法也是考量當代國畫的一大因素。筆墨的表現變幻莫測,歸結起來,大凡用筆有正、側、順、逆,橫塗豎抹、拖泥帶水、渴染干擦,一法至萬法通。所謂無法而法才為至法。墨分濃、淡、幹、溼、焦,施之於毫素,變化於筆端,心手雙暢,神韻頓生,故而普通愛好者,瞭解和掌握六法,便於理解古人品評繪畫的標準和著眼點,中國書畫能通神妙之境,其實,並非虛妄之言。如果連書法都寫不好,談筆墨功夫也是片面的。所以要想畫的好同時必須加強書法訓練……



水墨丹青之人生


是真的。啟功原本是個畫家。

啟功先生小的時候家貧,為了謀生跟隨老師學習國畫。

先生的畫有童子功,到了青年時代已經把國畫畫的很出色了,但有一點字寫的不好。

有一次,他舅舅前去討畫,對他的畫讚不絕口,他準備在畫上題字,他舅舅忙說,別寫別寫,你畫是真好,字大丑了。千萬別寫!啟功那個尷尬啊,於是發憤鑽研書法,甚至把黃金分割理論都用上了。最後自成一體啟體。在後來啟功的書法風頭蓋過了自己的國畫。

其實啟功當時字並不醜,但比自己的畫差多了。為什麼這麼說?凡是會國畫的人,他們的控筆能力都不弱,對筆墨紙的掌控、字的結構組合等能力相當強,縱然說書法有點差,也絕對比一般人強。就像啟功先生一樣,書法不大好,稍加練習,書法水平就上去了。

因此,會國畫的人,書法也差不到哪裡去。


天中照心


都說會國畫的都會書法,但是我卻稍微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原因是會國畫的都稍微會寫毛筆字,不一定都會書法,原因是書法書法,是書寫的法則和技巧,不一定用毛筆寫出來的都叫毛筆字,畫家,尤其是畫國畫的畫家,他們一般畫畫的工具都是毛筆,可是他們用毛筆寫出來的字一定是就是書法嗎?不一定吧!他們只不過是經常使用毛筆,對毛筆書寫具有一定的熟練度,只有經過書法技法訓練的,有過鑽研臨摹的學習,書寫出來的才能叫做書法,現實中有好多的畫家寫出來的字根本沒有藝術可言,只不過是留下一個記號而已,代表著是自己的畫作而已,僅此罷了。

關於二者的聯繫,二者的聯繫在於書畫同源的書法,書法的源頭就是會畫,因為最開始的時候,還沒有文字的產生,人們依靠圖像來辯識,也就出現了個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其實是對書畫同源最好的解釋,那時候畫就是字,字就是畫,兩者密不可分,合二為一,比如旦,月,日這些象形字,特別形象,分明就是一幅畫,二者的起源是相同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差別,各自有各自的特點,也就是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在差異化的同時,又有相同的祖先!就像分家的孩子,雖然各自成家,但是始終流通的是文化的血脈。





姚若兮


繪畫在中西方都有一定的歷史,也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西洋畫和國畫就像是並行的選手,很難評定哪個厲害,那個更有內涵。

而書法則不太相同,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書法創作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篆隸楷行草,無不充滿著韻味,中國書法很講求意境,書由心造,書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各朝代更迭而越發光彩,同時流派也越來越廣泛。

最早闡述書畫同源這個道理的是趙孟頫 ,曾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在這個時候在繪畫創作中大量使用以寫代描,用書法的筆法來創作,這與宋朝的宮廷畫是有很大區別的。再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畫被賦予了更多的魅力,兩者相互豐富彼此,成就了彼此。

“文化”的定義,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琴棋書畫,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基於上面的兩點,我們聽過西洋畫,卻很少聽說西洋書法,書畫本同源,書法有豐富了繪畫的表現形式,所以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陝西藝宣書畫研究院蒲


簡單的說,書畫同源是指書法和國畫,相輔相成,國畫離不開線條的運用,而這個線條當中,蘊含了書法的造詣和用筆,線條的韻律、生動,也是一幅作品的精神和品位。主要是用的毛不同,筆鋒不同,一般書法用比的比肚比較圓,筆頭很粗吸水性較好,多為羊毫。國畫用筆,筆頭較細,有羊毫,和狼毫。多為長鋒。






純手繪畫子沐


真正研習中國畫的畫家,他都知道書法的重要性,不單是畫好畫後要落款,尤為重要的是中國畫講究筆墨,講究線條。謝赫在六法論中講到: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法成為中國畫的創作規律和理論體系。六法中的骨法用筆就是以書法中的書法用筆,當然也有墨法,水法等。筆墨是中國畫的基礎,沒有筆墨,就看不出中國畫的魅力所在。我們常常說的筆墨功夫好,這個人書法一定好。

中國傳統繪畫領域出現了許多繪畫與書法都有很大成就的人物,比如唐宋元明朝時期的倪瓚、黃公望、王蒙、趙孟頫、唐寅、孫克弘、沈周、仇英等,近現代陳少梅,黃賓虹、李可染等大家。

書法和中國畫的關係密不可分,書法是世界上惟一能以文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是無聲之音、無形之相。線條的最高藝術形式就是書法。古人把草書的線條能表現抽象的意義觀念應用到了繪畫之中,有一筆書、一筆畫,書畫同源。畫借力於書法,書法又兼顧畫的造型之美,所以它們是親屬關係。

詩書畫印,四合為一,詩書畫印是中國畫的一個特點,這在西洋繪畫是沒有的,這四者結合相得益彰,相互輝映,使藝術作品更加完整,更有特色,既能豐富畫面,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所以研習中國畫,必須要研習書法,還要懂詩詞,要有文人情懷。用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在題《枯木竹石圖》中說的四句總結二者關係:“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分通,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即書畫同源。











渃溪國畫


您好,我是青翁文化,很榮幸和您探討。

您的問題,會國畫的都會書法嗎?您想表達的潛臺詞就是可以達到書畫雙絕嗎?鄙人的觀點是:少之又少,因為國畫和書法是兩門不同的學科。

我們先來看什麼叫國畫?國畫是我泱泱中華獨有的傳統藝術,“國畫”一詞起源於漢朝,也叫繪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的題材分為人物、山水、花鳥;技法分為工筆和寫意。至於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鉛筆畫、鋼筆畫等那都屬於西洋畫範疇,不屬於我國傳統藝術。

――歷史上的繪畫名人有吳道子、閻立本、王維、張擇端、趙孟頫、倪瓚、唐寅,文徵明、董其昌等。

△“畫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再來看什麼叫書法?書法就是書寫的方法。自夏商周開始,集大成於魏晉,五體具備,技法已到巔峰。

――書法名人則有二王,歐柳顏趙,蘇黃米蔡等。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繪畫注重結果,書法注重過程。兩者同樣是高雅藝術,都是技術活,看似有關聯,實質有很大區別:

首先,繪畫講究可塑造性和可修改性,書法講究“一次性”。作畫的過程中,即使有一筆失敗了,但是並不致命,還能再進行修改和塗抹進行遮掩。書法則不然,下筆穩準狠,意在筆先,一旦落筆,就意味著無法修改。一個點畫失敗,整個字的結構就失敗,一個字失敗,整副作品就前功盡棄了。

其次,繪畫界和書法屆普遍存在的矛盾現象。有些人書法寫的很好,但他完全不懂國畫。有些人畫的很好,卻連落款的字都寫的很差。有人會說,難道就不能同時發展,書畫雙絕嗎?有,但這樣的人幾百年一遇,實屬天賦異稟,人中龍鳳。

要想書畫雙絕,談何容易?除非邊學書邊學畫,同時進修,歷史上真正能做到書畫雙絕的人有嗎?――有,就那麼幾個,例如趙孟頫、文徵明、唐寅、董其昌等。但讓他們揚名立萬,千古流芳的不是他們的畫技,而是書法。

△董其昌 山水圖

國畫是國畫,書法是書法,屬於兩個不同的領域。不必再糾結“書畫同源”、“書畫全能”,那只是一種美好的讚譽,有生之年,能在一個領域有所建樹已是難能可貴。

如果有人問,會國畫的都會跆拳道嗎?會國畫的都會變魔術嗎?你可以明確的告訴他:絕對不會!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青翁文化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會國畫的都會書法”,這種說法不正確,但是國畫和書法二者之間不是完全割裂的,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為什麼說會國畫的不一定會寫書法呢?這是因為國畫分為好多種,從繪畫材料和表現方法來分類,國畫有水墨、重彩、淺絳、工筆、寫意和白描等。其中畫工筆、白描、工筆重彩等的畫家中,可能就存在寫不好書法的畫家。首要的原因是由這幾種國畫種類的繪畫技法所決定的,例如白描是以線為表現手段的一種獨立的繪畫藝術,它依靠線條本身的剛柔、粗細,精巧、方圓、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同時線條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審美效果。這些畫家都是用極細的線條均勻地、細微極致地勾勒景象,例如樹梢、葉脈,人物的鬍鬚、毛髮等,畫的要根根可數,因此畫這樣的國畫,一般書法用筆是無法實現的,要用工筆畫的專用筆。工筆畫勾勒線條的毛筆,常用的有葉筯筆,衣紋筆,花枝等,還有大紅毛,小紅毛,蟹爪,狼圭、紫圭等等。這些筆的特點大多是細、長、硬,除了寫蠅頭小楷外不適合於書寫書法,常年畫這些畫種的畫家也早已養成了用小筆、細筆、硬筆畫畫的習慣;還有畫這些畫,起稿落墨之後畫面就不能改動了,畫家在起稿時一定都是靜下了心,才能精細準確地表現物象比例,而在用筆上則採用強弱、輕重、緩急等手法,線條才會有粗細、長短、曲直之變化,部分畫家用慣了小筆,再握大筆寫字就很難習慣了,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們平時也不會用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因此,在現如今也就難免出現寫不好書法的畫家了(當然除了寫蠅頭小楷之外)。

但自古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中國書法和國畫的使用工具最基本的都是毛筆、墨汁與宣紙。中國畫講究的“骨法用筆”同樣適用於書法創作,“骨法”指形體結構,就是以線條為主要表現形式,線條是書畫藝術的生命力。國畫和書法,它倆也有共同的用筆用墨技巧,最後還有共同的審美與意境追求,都強調“以形寫神、以形寫意”。在中國書畫史上,有以書入畫者,也有以畫入書者,畫家兼書法家的也是名人眾多,例如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濤,八大山人,現代的齊白石等等,他們除了在繪畫上的成就之外,也是享有盛譽的書法名家。書法給他們的繪畫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他們的書法又得益於在繪畫形式美方面的啟發,使書法所表現出不同於純粹的書家的魅力。

中國畫以“詩書畫印為一體”,在世界藝術史上大放異彩,中國畫中的書畫結合,顯其作者高超的藝術水平。無論是畫中的落款還是題字,不僅起到點題與說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豐富畫面的藝術構成,加深畫面的深層意蘊,啟發觀者的想象,因此對於現代的畫家(毛筆已不是現代人的書寫工具)來講,加強對書法的學習也是他們的必修課之一。








張根喜GX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一致的,因為中國畫與中國書法,按古人的說法是“書畫同源”,書與畫都是在中國文化的一個之脈上的。

因為中國畫與中國書法在用筆上基本一致,國畫作品完成了作者要落款“作者寫於戌亥年四月杭州西湖”,而書法作品完成後作者也要落款“某某年顏真卿書”等等,這裡國畫的“寫”和書法作品的“書”是一致的,都是用毛筆在宣紙上寫。

二是畫與書在用筆方式上基本相同,尤其是國畫,講究的是用筆勾線,之後上色,尤其是畫梅花的筆法尤為明顯,梅花的枝條是寫出來的,它講究的是枝條的寫意、挺拔,枯燥、枝條粗細的頓挫。

所以說,會國畫的書法應該不錯,會書法的國畫也應該孬不了,因為書與畫是一脈之枝,相連相通的。

但是也有個別,大家知道書法大家啟功書法十分了得,但當初啟功是畫家,那時由於啟功的字不出名,很多人在得到他的畫作之後,特意告知啟功不要署名,而要找書法好的代筆。這對啟功的刺激很大,之後他注重了對書法的學習,下了不少功夫,到後來啟功的書法在國畫之上,所以人們就不再求他的畫,而是轉求他的書法了。

這類類似的例子不少,我也被找過為他人的國畫作品代筆題字的,這並不能說明書畫不同源,而是說明這種人書畫的側重點不一樣,畫畫者把心思的重點都用在了繪畫上,練字的功夫下的少,由此也就出現了上述情況,只要繪畫者在繪畫的同時對書法稍稍下些功夫,他的書法也不會太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