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王明陽:給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生命的淨土

《天道》這部電視劇是根據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來,王志文在裡面飾演一號男主,一位深不可測,又對紅塵俗世極其不屑的“鬼才”丁元英。

很多人覺得《天道》裡面個個是“高人”,他們“高”的境界不同,深度不同,人生追求的終極目的也不同。

丁元英是“高人”,他追求的是一種精神的“無我”狀態,欲求達到天人合一,卻又站在佛門的邊緣,邁不進又退不離。

芮小丹是“高人”,她來去自如,行止由心,像一陣清風,沐浴了別人又不貪不戀的果敢放下。

肖亞文是“高人”,她懂得識人便是為生命打開了一扇窗,知緣,惜緣,卻又不故意攀緣。

……

這些人物裡,“高人”無處不在,他們都是精神境界的強者,是社會的積極能量,但在劇中唯有兩人是以一種“反叛”的“高人”存在,一個是王明陽,一個是沈楠。

今天,我們只談王明陽,一位高智商犯罪,又極度追求精神世界,讓那顆一直無處安放的靈魂,在芮小丹的幫助下最終得以尋到了一塊生命的淨土,靈魂的歸宿。

《天道》之王明陽:給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生命的淨土

那無處安放的靈魂

劇中這樣介紹王明陽:王明陽38歲,美術學院本科學歷,未婚,黑惡集團軍師,此人精通法律和社會學,沉著、殘忍,心理素質穩定,智商過人,曾親自策劃、指揮過12起惡性大案,內部人稱“冷麵諸葛”。

當王明陽被抓後審理時,卻一直沉默不語,任誰都無法撬開他的口,因為他的自視清高,覺得沒有人有資格與他對話,誰都無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且認為說什麼都是多餘。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導下,三天以後和王明陽進行了一場長達八小時的“靈魂”對話,終於撬開了王明陽那“高傲”的嘴。

“靈魂歸宿感。”丁元英解釋說:“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幫他找塊乾淨的地方歸宿靈魂,他需要的不是懺悔,而是一個可以懺悔的理由。”

王明陽一直以“強者”、“修養”、“生存藝術”自居,但芮小丹卻犀利地指出,說他只是一種“懦弱的生存哲學”因為強盜的本質是沒有能力與自信與真正的強者去公平競爭,只能從別人手中去破格獲取,即在別人本身擁有的基礎上去用“搶”的方式,希望達到一種與別人相當的財富或地位。

王明陽在與芮小丹激烈的探討中,從《聖經》裡的神學觀點、救主文化、社會價值談到人性難以步入的窄門,終於觸碰到了他內心最敏感,最柔軟的地方,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為他自己所犯下的所有過錯贖罪,卻依舊還是不願出賣同謀。

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係而具有的極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門。耶穌為拯救世人甘願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獄,是靈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緣於神的‘約’,緣於神的應許。但進不得窄門也同樣緣於‘約’,緣於神的應許。窄門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價值。”

因為在他的意識裡,“出賣”等同於“背叛”,他可以以死謝罪,找到自己的靈魂歸宿,卻不願“背叛”他的道義,讓自己在出賣別人時也看不起自己,他搖擺在“江湖義氣”與“人性尊嚴”之間。

可是,正如芮小丹後來指出:“拿根稻草當柱子去支撐靈魂,至少讓我覺得你對你的學識和智商不夠尊重。”

此刻的王明陽,徹底崩蹋了,他的強以支撐他尊嚴與孤傲的東西瓦解了,芮小丹把它的靈魂深處扒得乾乾淨淨,他那無處安放的靈魂終於得以解脫,找到了生命真正意義上的歸宿。

芮小丹說:“還人性一個清白,還社會一個公理,你的靈魂就得救了。”

《天道》之王明陽:給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生命的淨土

生命的淨土

何為淨土?淨土是佛教術語,指清淨、莊嚴、無汙染之地。

這個清淨和無汙染不但包括周圍的環境,還包括了精神和心靈的潔淨。

生命的最高價值便是追求一種生命的高度,這種高度定會上升到靈魂,上升到精神所追求的無限價值上去。

如何追求靈魂的高度,生命中的淨土?這也就離不開上面所說的進“窄門”。

想要去淨土之地,進窄門,必是先修心, 修妄心,修真心,修出離之心,實則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正其身必先立其形”意即修身養性,從本我出發,從內涵、學識、見解、精氣神裡不斷修煉出一種高尚無我的境界。

只有在尋找生命淨土的過程裡,才能淨身、淨言、淨心、淨性、淨家、從而達到淨國之路。

王明陽以為自己對生命的參透與誤解,實則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對一直所追求的靈魂境界未找到可安放的歸處,他渴望得到精神的振救,讓自己的人格與精神都站著,但是卻又因為所為與所願相悖,以一種自我的方式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是,這一切卻在與芮小丹的這一番辯論裡擊垮了,把以前他以為的“高度”擊得粉碎。

他知道自己是將死之人,又哪裡有資格去獲得這種靈魂的淨土,可芮小丹卻幫他找好了,靈魂的淨土不在一生的長度裡,不在啟程裡,也不在無常裡,而在一呼一吸,起心動念之間,哪怕一小時,一分鐘都可以清洗自己的靈魂,生命在於覺醒,而非“我執”。

淨土在哪裡,原來我們一生尋找的生命淨土,一直在我們心裡。

王明陽茫然地問:“天國在哪兒?”

芮小丹莊重地說:“天國在你心裡。”

《天道》之王明陽:給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生命的淨土

對生命的探索——“向死而生”

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向死而生”。——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在提出“向死而生”這個概念的時候,並非指要先行去死亡,而是在“死”的過程中去體會“亡”的結果,重“死”而知“生”的可貴,在“向死”中才能有強烈的“生”的存在感,也正如《孫子·九地》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同樣的道理。

人唯有面對死亡的威脅與恐懼,才能對生命有所敬畏,才能在“生命的倒計時”裡覺醒,才能迸發出生命的光彩,活出生命的高度與無限的可能。

“向死而生”便是不再執著於人類肉體的快感與自我滿足,更多的是尋求更高維度的生命體驗和感悟,從而到達精神與靈魂的淨土。

我們總是被生命的表像所迷惑,生出妄心、痴心、貪心、色心,於是在這種執迷不悟和迷幻當中走向了一條墮入地獄的不歸路,正如《天道》裡芮小丹對王明陽所說:

“文明對於不能以人字來界定的人無能為力,我除了鄙視和震驚,不會再有第三種反應。人的法則是,一顆陰暗的心永遠託不起一張燦爛的臉,這不是衛道士的說教,這是人性。”

王明陽終是在芮小丹的點撥之下,在生命最後的時刻尋得了一方安放靈魂的淨土,雖未無法洗清他所有的罪孽,但至少在生命的盡頭,他的精神是站著的,靈魂有了依附,他終為自己找到了一處生命的淨土。

完成整個生命的探索就是從生到死,從存在到消亡,從追求肉身的外在滿足到靈魂解脫的內在昇華,就是“向死而生”。

我們終其一生得以追求的生命真理,得以尋找的靈魂淨土,無處安放的人生歲月,終將會在頓悟中,在覺醒中,在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中得以超脫與安放,那真正屬於自己的一方淨土!

原來,淨土就在我們的心裡。


-END-

我是“聚光燈娃娃”,感激你欣賞我的文章,喜歡請關注我,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