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是卖梨的郓哥害死了武大郎?


老版《水浒》里,郓哥是最让人揪心的几个人之一,从个人的角度说,甚至没有之一。

郓哥家境贫寒,父亲生病,只能靠他卖梨挣几个小钱维持生计,勉强过活。他和武大郎一样,在阳谷县都是被别人看不起的人,所以两个人结伴,一起出摊,一起回家。他卖不掉梨子的时候,武大郎给他几个炊饼让他拿回家给他爹吃,所以他对武大是非常感激的。在《水浒传》中,武大年龄不小了,却没有孩子,看上去和郓哥同病相怜,有点拿郓哥当孩子的感情。

正因为他们俩都是被别人看不起的人,经常被别人欺负,不仅是西门庆这种人,还有王婆这种势利眼,甚至还有其他的街坊邻居,也都嫌弃他,所以当武松突然以打虎英雄的身份出现的时候,对武大和郓哥来说,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强大的保护神,让他们觉得自己再也不会被别人欺负了。所以,老版《水浒传》对这段处理得很好,郓哥经常跟着武松来回转,求武松教他武艺,以保护自己,武松对他也不错。

所以,武松在阳谷县当差的时候,不仅街坊邻居对武大高看一眼,对郓哥的态度也有好转,对他也没有以前那么喜欢欺负了。也就是说,郓哥相当于武松和武大的半个亲人,而孤苦无依的郓哥不仅把武松当偶像,把武大当亲人,也是把武松和武大都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看待的,他们的事也就是他自己的事。从这个角度看,郓哥后来的一些行为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之后给武大报信,就不只是挑事儿了。

首先是在武松押送犯人走后,西门庆的手下欺负过郓哥。这一方面可以视为郓哥和西门庆结怨的一个起点,另一方面也是郓哥比较深的体会了武松走后,他和武大又都重新回到了以前被人看不起、被欺负的地位和状态。其次是,他发现了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的事情后,马上给武大通风报信,这是因为他把武大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而武大一开始对他的话也没有马上相信,只是回家后劝潘金莲注意邻居闲话。

之后郓哥再次发现潘金莲和西门庆偷情,并设计帮助武大捉奸,他在前面纠缠王婆,让王婆来不及通风报信,给武大直接冲上去捉奸创造机会,他也是好心,并没有什么恶意,在他的价值观看来,这也是帮武大。至于西门庆狗急跳墙,看到武大之后不仅没跑,反而给了武大一脚,踢伤了武大,这是西门庆的问题,不是郓哥的问题。也是在这次捉奸反而被打的过程中,武大和郓哥都确认了,没有武松撑腰,他们的地位低到了什么程度。

老版《水浒传》里,武大被毒死之后,匆匆火化,西门庆为了隐藏真相,不仅收买了何九等人,而且派人殴打了郓哥,威胁他,不让他对武松说实话。郓哥显然也是被打怕了,所以武松归来之后,找郓哥了解武大之死的真相,郓哥一开始也不敢实说,而是一直试图躲避武松。直到后来被武松逼迫,才说了实话。而武松杀死西门庆之后,被刺配流放的时候,没有什么人去送他,只有郓哥一直跟着他,送了很远,而且哭了。

武松的精彩才刚开始,但对郓哥来说,武大之死,武松走了,他爹也死了,他就完全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那种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所以当年看电视剧到这里的时候,倒是并不担心武松未来的命运,而是很想知道没有了武松撑腰,郓哥后来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但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社会,郓哥这样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底层,又何止千万!而武松这样的人的存在,在梁山替天行道,就是为了让武大不被害死,让郓哥能有活路。


萧武


说是郓哥害死了武大郎,郓哥说,“这个锅俺不背。”

郓哥和武大郎都是干个体的,武大经营的是自产自销的炊饼,面向的是光大普通百姓。郓哥却是个时令水果商贩,主要客户是那些达官贵人。虽然都是游走小贩,但他们并非同行,所以算不得冤家,平常间不是你送我俩饼,就是我给你仨梨,吃着饼就着梨,晒着太阳,聊聊生意,俩人早已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郓哥绝没有害武大的道理。

非但没有相害之心,而且还有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义气!要不然,郓哥断不会和武大一起去捉奸,那浑水可不是好趟的,西门庆可不是好惹的主,事实上,郓哥为此也付出了代价,挨了顿揍不说,还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

按说,像潘金莲这样的淫荡女子,以前肯定也有瓜田李下的蝇营狗苟事情,郓哥也一定有所耳闻。那么为什么以前他都没告诉武大,而现在却不但告诉他而且还要自告奋勇的前去一起捉奸呢?

原因很简单,以前那是实力不允许啊,想武大,三寸丁,担两筐炊饼都累的不行,万一发生与人干仗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字,“输”,非但于事无补,反而还给武大添堵,权衡利弊,干脆来个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或者,郓哥也曾跟武大提起 ,但武大也是思量再三,选择了忍气吞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为什么这一次就忍不住了呢?原因很简单,现在情况实在是不同往常,打虎英雄武二郎,披红带花,招摇过市,威名远扬,有了这么个兄弟,岂能再受那鸟气 !是谁他妈的还敢在俺头上拉屎,走!干他去!

实际上西门庆当时也吓得无处躲藏,若不是潘金莲的激将法,“看你平日里也威风堂堂,七尺的汉子,竟也怕他三寸矬子!”怕是这怂包也不敢上去就是一个窝心脚 。

但潘金莲就不怕武二郎吗?毋庸置疑,她肯定也怕!但她就如同世上偷情的人一样,“色胆包天”!试问哪个出轨的人不有所顾忌,但若为风流故,也就无所顾忌了!

当大郎说:“娘子莫要害我性命,我兄弟回来不会饶你……”潘金莲还是一狠心捂住了被子,这女人落得千古骂名,也就于此也,为了风流快活,无所不用其极也。

武大死了,害他的人是王婆潘金莲西门庆,但其根本原因就是“色字头上一把刀”。

至于郓哥,对武大的死,他唯有痛恨,没有悔恨。

所以武松回来了,他赶紧去通风报信,好让武松给武大报仇。

不知那些说郓哥害死了武大的人,究竟是何居心?




七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种懦弱的说法。

其实很简单,如果郓哥不去告诉武大郎关于通奸的真相,武大郎就不会去捉奸,也不会被西门庆打伤。

不被西门庆打伤,就不会出现武大郎因没有人帮着看病。

不存在没有人帮着武大郎看病,武大郎就不会威胁潘金莲说武松会回来报复。

那么,武大郎就不会被潘金莲害死。

话不是这么说。

诚然,郓哥是被王婆殴打以后,为了出气才告诉武大郎真相。

但是,郓哥是否告诉武大郎,同武大郎被打被杀并没有关系。

这是因为,郓哥不能预料到武大郎捉奸以后会被殴打,甚至会被杀害。

甚至不能预料到武大郎会去捉奸。


郓哥本来目的只是爆点料而已,出出气。

他如果是有目的想占便宜,就应该借机向武大郎要钱。

结果,武大郎仅仅请郓哥吃了一顿饭,郓哥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说明,郓哥毕竟还是年轻,一时冲动而已。

但郓哥爆料这件事,不代表武大郎就会去捉奸。

捉奸完全是武大郎自己的选择,不是郓哥强迫他去捉奸。顶多是武大郎表示要捉奸后,郓哥想了个办法帮他,目的也是让王婆出出丑而已。


所以,郓哥爆料和武大郎捉奸没有必然联系。

武大郎也完全可以知道这件事以后,等着弟弟武松回来以后再说。

捉奸是武大郎的选择,不能责怪郓哥,郓哥最多是帮了点忙。

再说,捉奸导致武大郎被打伤,也是郓哥甚至武大郎自己无法预料的。

其实,如果不是潘金莲教唆西门庆打人,根本就没有打伤人这回事。

西门庆完全可以推开武大郎就跑,武大郎难道拦得住吗?

西门庆是在潘金莲的教唆和讽刺下,才将武大郎踢伤。

这事也根本不是郓哥能够预料的,不能责怪他。

最后也是同一个道理,毒死武大郎是郓哥做梦也想不到的。

正常来说,通奸虽然是罪,前提是事主去报官。如果武大郎不去报官,西门庆和潘金莲也就没事。

退一步说,武大郎就算去报官,他也缺乏可靠的证据。

因为当时只有他一个人看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在一个屋子里,也没有在床上捉住。

人家说捉奸在床,没在床上捉住,你告状也没用。

所以,潘金莲似乎没有还是武大郎的理由。

就算怕武松回来算账。以武松的个性,也不是随便就杀人的。

不然武松后来发现哥哥死了,也不会先去告状,告状失败了才去杀人。

武松回来知道这件事以后,最多去找西门庆讨公道,打他一顿而已,也不是什么大事。

之所以潘金莲、西门庆要害死武大郎,主要还是为了要长期在一起。

当年的制度是,只有男人休妻,没有妇女主动要求离婚。

而武大郎被打的吐血了,尚且没有要求休妻。

为啥?

一是武大郎懦弱,其实之前潘金莲在老家就曾偷过汉子,这点武大郎也知道,忍气吞声就算了;

二是武大郎条件差。潘金莲如花似玉,是个美人,不是因主人家报复,武大郎是不可能娶到这样的老婆的。如果休妻,即便有武松资助,没钱又相貌丑陋矮小的武大郎,未必能够再婚。

所以,武大郎不太可能主动休妻,那么潘金莲和西门庆就不能在一起。

当时两人通奸的如胶似漆,人家说色胆包天,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在一起的。

况且,这样偷偷摸摸,万一被捉奸在床,两人都要坐牢,也是很大危险。

所以,在王婆唆使下,两人干脆下毒手将武大郎还是,一了百了。

显然,打伤武大郎,武松回来最多打人报复,将西门庆也打伤。

但杀死武大郎,武松就很有可能会杀人报复,正常来说西门庆、潘金莲不可能选这招。

不但郓哥,就连武大郎做梦也没想到会被潘金莲毒死,不然他多少会有戒备。

所以,武大郎被杀和郓哥没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责怪郓哥多事,才导致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但郓哥将奸情爆料给武大郎本没错,也是正义之举,哪怕郓哥有自己的目的。

后面一系列的事,同郓哥无关。

这就相当于,我看到有头疯牛要撞倒小朋友,我去赶牛。结果牛朝着傍边跑,撞翻了一辆三轮车,死了三四个人。

我赶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后面的事情不是我能够预料的,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赶牛的人,罪魁祸首是疯牛。

有人不去骂西门庆和潘金莲,反而怪郓哥多事,这就属于标准三观不正的人。


说难听的,潘金莲和西门庆既然如此如胶似漆,恐怕迟早都会下毒手还是武大郎。

如果没有郓哥这一闹,把事情公布于众,说不定武大郎死的不明不白,武松也无法知道真相。

武大郎到后来也是冤死鬼。


萨沙


武大郎之死有两个致命因素:①郓哥就是导火索、搅屎棍。②武大郎受伤后对潘金莲的那番话,直接就是催命符!


武大郎不光生的矮矬猥琐,关键是没本事没钱。老婆一贯红杏出墙,他难道不知道?他知道,由着她,将就过一家儿人。从潘金莲嫁给他开始,跟那张大户就没断关系,张大户死了,别人照样臊皮,在清河县实在住不下去了,才搬至阳谷县。


《水浒传》书中有一段描写,把武大,武二,潘金莲三人的心理,武大与金莲的关系都交待的很清楚。就是潘金莲调戏武松之后:武大挑了担归家后见厨下妇人哭的两眼通红,问是怎么回事,妇人颠倒说武松调戏她。武大道:“我的兄弟不是这等人,从来老实,休要高做声,吃邻家笑话。“武大撇了老婆来叫武松吃点心,武松不应只顾出门去了,第二天让土兵来搬了行李回县衙住,武大赶出来叫道:“二哥做甚么搬了去?″武松道:“哥哥不要问,说起来装你的幌子,你只由我自去便了。”


潘金莲说武松调戏她,武大信吗?不信,知道老婆的禀性,兄弟的为人。潘金莲调戏武松,武松告哥哥了吗?不告,告了有用吗?告了白给哥哥添堵,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武松也想将就哥哥过一家儿人。

郓哥挨王婆打时,那西门庆与潘金莲偷情可不是一遭两遭了,一条紫石街就没人知道?有人告武大吗?没有,一是西门庆惹不起,二是武大窝囊,告了也是给他惹祸,又不能怎么样。武大自己没一点察觉?不可能,每日归家老婆脸都喝的红红的,“酒是色媒人”,武大深究了吗?没有,睁只眼闭只眼,将就过日子吧!



偏这郓哥小孩子家家的不通世故,想不到这上面来。就因为要把几个雪梨卖给西门庆,被王婆拦住打了一顿,就来将武大的军。

郓哥寻到武大,看着武大说:“这几时不见你,怎么吃得肥了?我前日要籴些麦稃,一地里没籴处,人都道你屋里有。”武大道:“我屋里又不养鹅鸭,哪里有这麦稃?”郓哥道:“你没麦稃,怎地养得肥嗒嗒的?便颠倒提起你来,也不妨,煮你在锅里,也没气。”武大道:″含鸟猢狲,倒骂得我好!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郓哥逍:“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




那郓哥连骂带将,是个人脸上都挂不住。武大被逼无奈不但请郓哥喝了顿酒,还定下了捉奸行动,结果可倒好,武大挨了窝心脚,疼痛难忍不说,茶饭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奈何叫老婆来分付道:”你做的勾当,我亲手捉住你奸,你倒挑拔奸夫踢了我心!至今求生不生,求死不死,你们却自去快活,我死自不妨,和你们争不得了。我的兄弟武二,你须知他性格,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你若肯可怜我,早早服侍我好了,他归来时,我都不提。若你不肯看觑我,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



这武大千不该万不该,不合拿兄弟武松来威胁妇人,可好,一碗砒霜要了你命,不让你跟你兄弟说话了!


寻桂子


从故事情节来看,郓哥卖梨,武大郎卖烧饼,他们同在一条街上做生意,武大郎虽然愚笨无能,但他毕竟是年龄大、社会阅历深的人,常常帮助初涉世事年少的郓哥,久而久之二人成了望年之交,并逐渐发展成患然与共的铁哥们。

施公这种写作手法就是为下文做辅垫。郓哥被王婆打过,他怀恨在心,郓哥平时就听到过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私通,终于有一天看到西门庆和潘金莲同床共枕,报告给武大郎。不难看出小小年纪的郓哥就能找茬报复,而且选择的是把武大郎做使用工具,让事态扩大化,从而实现个人的报负目的,显得小郓哥机智聪明,把武大郎的愚笨再次跃然纸上,武大郎真也笨得太很了,难道你就不会查言观色,就是别人不说,你应该知道丑男娶美妻,别人会给你戴绿帽子,这些都是为衬托郓哥更聪明,武大郎更愚笨。直到笨到什么程度呢?亲自捉奸。我说武大郎啊武大郎,凭你个不足五尺的三寸丁谷树皮的能耐,在那样的社会呈能,岂不是自讨苦吃吗?你老婆会向你吗?西门庆这恶霸会屈服你吗?笨人只笨到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境地,小小孩子把你调动起来,他虽没什么恶意,但把你推到了死亡线上。


笨人有笨人的想法:你西门庆骑到我武大郎头上尿尿,我捉住你看你咋办?到头来,武大郎把西门庆和自己老婆睡觉抓个正着。西门庆心怯逃窜被潘金莲叫住,西门庆明白她的意思,你一个堂堂八尺男儿还怕这个三寸丁谷树皮,西门庆痛打武大郎致成重伤,卧床不起,最后被这三人合谋毒死。施公点明了不管在怎样的社会象武大郎这种人就是垃圾,娶个美貌妻子最终是鸡飞蛋打,没命享受,难免一死。

潘金莲这个封建社会制度叛逆者,至死面对武松毫不畏惧,我潘金莲为什么要苟且偷生呢?一个连自己的老婆都保护不了的男人,还有什么可以同情的,我潘金莲害死他死而无憾。潘金莲满腔血泪的控诉,正是他对封建势力统治者男尊女卑的抗争,她的抗争是失败的,结局是成了武松的刀下之鬼。



武大郎的死并非象提问者说的是被郓哥害死的,有了郓哥这赔衬角色,使情节层层波澜,潮起潮落,悬念暗伏。武松为兄报仇杀了潘金莲比官府杀潘金莲更有理有据、更有说服力、更精彩。

施公让武松收拾潘金莲,象一把匕首,直刺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心脏,鞭挞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丑恶嘴脸,那些套在妇女脖子上的枷锁将被砸烂。毛泽东主席说:"哪里有压追,哪里就有反抗"。这些情节正是武松作为的lo8将一员,对封建王朝的痛击,也是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彰显了施公大师风范高明去处。


小李子情怀2O19036


回答问题之前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出轨,有了婚外情,你是否会积极主动的去告诉人家的配偶,并且毫无目地的去帮助别人共商捉奸大计?估计99%的人都会说:关我屁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那1%的人去做,一定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或者另有所图。

《水浒传》中卖梨的郓哥是这1%的人,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与情绪赌气传话,使一场简单的婚外情演变成一场惨烈的情杀案,导致三人惨死二人入牢。

与其说武大郎被心狠手毒的潘金莲所毒杀,还不如说,善良懦弱的武大郎是被吃瓜群众郓哥害死。

首先,郓哥把潘金莲的偷情告诉武大郎,让武大郎怒火攻心。

美丽多姿的潘金莲本是有钱人张大户家的使女,张大户图谋不轨,引起年轻气盛的潘金莲的反抗,张大户恼羞成怒,就倒贴陪嫁把她嫁给了又穷又丑的武大郎。武大郎天上掉个大馅饼,但也因此受到不少浪荡子们的骚扰,只得背井离乡。一天,潘金莲的晾衣棍掉下来,打中了西门庆的头。作为成功人士的西门庆看到是一个美貌的少妇,不怒反喜,色眯眯的盯上了潘金莲。正当两人脉脉含情之际,这一切让擅长作媒拉纤儿的王婆看了个正着。王婆为了蝇头小利,经过一番精心设计,使寂寞难耐的潘金莲与风流成性的西门庆勾搭成奸。

卖梨的郓哥本想找西门庆兜售一筐梨赚得一点小钱,被人唆使强行闯到王婆家寻西门庆。不料却被放哨的王婆责骂打脑壳。郓哥恼羞成怒,去寻武大郎揭露奸情。

奇怪的是,郓哥就是个走街串巷卖梨的,满大街的人,他为什么偏要把梨卖给西门庆?当别人告诉他,西门庆在王婆家与潘金莲鬼混时,他要硬闯进去看个究竟。他与西门庆、潘金莲、武大郎没有私人交情,为什么要多管闲事呢?“我指望去赚三五十钱使”,这句话是他的目的——为钱。西门庆有钱,他一定是想借此来敲诈一笔。小商人的唯利是图,可见一斑。

其次,郓哥精心策划并实施武大郎捉奸,把武大郎推入死地。

郓哥向武大郎揭发奸情后,得了武大郎""几贯钱、几个炊饼″,外加一顿酒,就主动帮助武大郎捉奸。郓哥年纪虽小,但是在街道上混惯了,对潘金莲偷情的形情门儿清。他替武大郎精心设计一套捉奸计划。

第二天,按照计划,先由郓哥缠住王婆,防止她阻挠武大郎的行动。然后武大郎直接闯入潘金莲西门庆厮混的室内。西门庆慌了手脚躲进床下。潘金莲临危不乱,唆使西门庆与武大郎厮打。人高马大的西门庆一脚踹中了矮小的武大郎的心口,武大郎顿时倒地,口吐鲜血。回家几天后就被潘金莲药里下砒霜,在夜里一命呜呼。

老实懦弱的武大郎,本身不想与潘金莲撕破脸。不曾想,在郓哥的讽刺挖苦、怂恿激怒下,怒气冲冲地去捉奸,结果葬送了自己的生命。郓哥帮助武大郎捉奸,并不是因为他的豪爽仗义,而是为了报复王婆对他的羞辱和打骂,替人捉奸只不过是他发泄愤怒的噱头而已。

最后,武松归来,郓哥的证词使悲剧进一步恶化。

武大郎死后,武艺高强的弟弟武松找郓哥问情况。郓哥第一句话就说:""只是一件,我的老爹六十岁,没人赡养,我却相伴你们吃官司耍。″武松当即掏出五两银子给他,并承诺事后给他十四五两银子做酬劳。

这些钱应该是郓哥几年的收入,他只需动动嘴就可以轻易得到。有了郓哥的有力证言及人证,武松捉奸诈的王婆、杀淫荡的嫂嫂和风流的西门庆就名正言顺、顺理成章了。

一场婚外情,一人死后又搭上两条人命。

试想,武大郎如果没有郓哥的激怒与唆使,他敢执火明杖的去捉奸吗?作为弱势群体的武大郎能讨得一房美貌的妻子的确幸运。不管潘金莲如何在外面彩旗飘飘,但始终没有提出离婚,最起码,武大郎在劳动之余,还有一个家,有一碗热汤热饭在等着他。

而这个卑微小人物的正常生活,却被好事的郓哥打破,甚至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郓哥作为一个小商贩,靠着自己的无懒向富人西门庆讨得一杯残羹冷炙,靠着自己的无聊去向老实人武大郎索要一些赏钱,靠着自己的示弱向强人武松博得一些财富,这种小伎俩、小手段都无可厚非。然而,由于他在王婆那里受挫受辱,就别有用心地去找武大郎告状,甚至还不计后果的帮着武大郎捉奸。而结果是:他要报复的王婆进了监狱,他赖以谋利的西门庆被杀,与他无关的潘金莲被杀,无辜的武大郎惨死,英雄武松因杀人入狱。

一场有伤风化的婚外情因三人的死亡、两人的入狱画上了句号。

并不是说奸夫淫妇西门庆潘金莲的死就值得同情。在法制社会,一切违法乱纪都可以举报,由公安部门来解决,凭借个人的意气用事只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私信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有书共读


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郓哥在武大面前捅破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奸情,还出主意撺掇武大郎捉奸,最终导致武大郎捉奸不成,反被害的情况。

那么郓哥到底是不是诚心要害武大郎呢?其实不然,且听我细细道来。

01.一筐雪梨引发的捉奸

郓哥当时年纪十五六岁,在当今社会只是个初中生的年纪,但是在那个时节,郓哥已经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了。

郓哥的主要营生是走街串巷、进出酒肆茶楼,卖一些时令水果。在阳谷这个小县城,手里有闲钱的就那么几位,其中又以西门庆是郓哥最大的主顾。

西门庆不但爱吃水果,而且为人豪爽,经常会给郓哥一些消费,所以在郓哥的心理西门庆就是他的财神爷。

可是这个财神爷却被王婆给抢走了。这天郓哥弄了一筐雪梨想要给西门庆送去,逛遍了大街小巷都没找到西门庆的踪迹,后来遇到人说西门庆勾搭上了武大郎的老婆,整天在王婆那里逍遥快活。

郓哥在得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武大郎,而是想着要给自己的财神爷保守秘密,可是没成想却在王婆那里吃了闭门羹,这下惹恼了郓哥。

02.郓哥不忿告密武大郎

恼羞成怒的郓哥开始威胁王婆,要把事情告诉武大郎,可是王婆却不把郓哥放在眼里,反而连骂带打,把郓哥轰出了茶肆。

被打出茶肆的郓哥,越想越生气,最后决定,既然你王婆要吃独食,那么我就把锅砸了,大家谁也别想吃,遂决定向武大郎告密。

03.利己主义者郓哥

其实郓哥告密与否并不是因为和武大郎感情好,或者路见不平。完全是因为一己私欲,怎么做有好处怎么来,这也符合一个从小混迹街头小混混的形象。

郓哥在武大郎捉奸被杀的过程中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利益。

第一、得知潘金莲出轨后,想着去偷情场所卖梨,同时多要点赏钱。

第二、被王婆阻拦后,恼羞成怒告密武大郎,同时在武大郎那里混了一顿酒肉。

第三、告密之后,给武大出主意捉奸,同时表示愿意帮忙,得到武大郎的几贯辛苦钱。

第四、武松调查武大死因后,出面作证,但是同时得到武松的五两银子。

从这几次事件来看,郓哥对于武大郎的生死完全是漠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有没有钱拿;但是反过来说,郓哥主观上并没有想要害死武大郎,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没有受到控制。

其实最终导致武大郎被杀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武大郎的一句话:“我的兄弟武二,你须得知他性格。你若不看觑我时,待他归来,却和你们说话!”



三点文墨


为何有人说是卖梨的郓哥害死了武大郎,这样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武大郎自身没有多大实力,本来似乎注定打光棍一辈子的人,却阴差阳错,天上掉下来一个白天鹅,武大郎贪心作崇,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悄悄把这只白天鹅抱回了家,视若珍宝,让他尝到有个美丽媳妇有个家的温馨,美好,潘金莲这种见过世面,美貌不可方物的人,内心怎么会喜欢这么一个猥琐,没有多大能力,软弱无能的人,内心看不起,反感她,一有机会,遇到好的随时可能红杏出墙。

潘金莲这样美貌的女子,让武大郎一时占了便宜,武大郎一定感觉老天垂怜,拣到宝了,想不到自己这样的人也能拥有媳妇,最初一定感觉挺幸福的,然而,祸却埋藏在幸福之中。

卖梨的郓哥是一个贫苦的小市民,眼界小,平时为一日三餐,活下去而努力奔走,他没多大头脑,不考虑后果,为了一己私欲,陷武大郎于危险之中,男人知道自己媳妇为自己戴了一顶绿帽子,而旁人却在一旁一味煽风点火,假装正义,这样刺激别人,其目的却只是想混一顿饱饭,逮到机会报一己私仇,郓哥这样没文化,没人品的小市民,这时挺可恶的,这时的人头脑极易发热,失去理智,极易做出不理智,极端的事情。

假如郓哥不刺激武大郎,不去捉奸,就不会被一脚踢伤,后来被下药毒死,死的那么惨,武松上京城办事之前,一再交待如果有人欺负武大郎,叫他不要计较,等武松回来再做计较,被郓哥一激,什么都忘了,两个没多大力量的人大白天去捉奸,根本对付不了会武艺的狡诈西门庆,把事情搞大,不可收拾,最后落的身死,武松回来还要替他报仇,杀人犯罪,几条人命没了,最后害武松入狱,毁掉了武松的大好前程。

如果不去捉奸,等武松回来解决,就不会酿成这样狼狈,不可收拾的局面。

无论你因为什么事情,为私仇杀人犯罪,总是一场悲剧,解决问题有很多种方法,不一定非要去现场捉奸,走极端,那么危险的事情。

当然有人会说不去捉奸,忍下去是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这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


三国水浒历史狂


确实可以说卖梨的郓哥害死了武大郎,武大郎天生丑陋,并且没本事没钱,天天靠走街串户卖炊饼为生,按现在话讲就是个穷屌丝。潘金莲原来是准备成为大户人家的小妾,可是她不愿意,还得罪了人家。出于报复潘金莲,大户人家把她嫁给了武大郎。武大郎虽然是个穷屌丝,可并不代表他就傻。所以妻子金莲出轨,作为丈夫能不知道吗?答案是肯定知道的。那他为什么没有去抓奸呢?原因是作为都头的弟弟武松外出公干,自己去抓奸是万万斗不过西门大官人的。所以他在等,等他打虎英雄的弟弟出差回来,为自己主持公道。

郓哥作为和武大郎同为社会底层的人,是靠卖水果为生。不像现代有大棚,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并且大家都吃的起水果。在古代能吃的上水果,并且在冬天能吃的起水果的人都是非富即贵。所以作为水果商的郓哥,把目标放在了阳谷县首富西门大官人身上。为了把梨卖给西门庆,天天像狗仔队一样追着西门庆。可是现在的西门庆的心思都在潘金莲身上,哪有兴趣去买郓哥的梨啊。郓哥为了卖梨追到了王干娘那里,撞破的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好事儿。郓哥想以此事要挟西门庆买他的梨,可是西门庆是什么人物,什么没有见过,哪能受郓哥的要挟。结果郓哥不但梨没有卖成,还挨了西门庆一顿毒打。

郓哥心想你过初一我过十五,你不让我活,我也不能让你西门庆好过。所以就跑去找武大郎,把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武大郎。本来是件心照不宣的事,现在被郓哥把窗户纸捅破了,闹得人尽皆知满城风雨。作为男人的武大郎已经被逼到了墙角退无可退,他已经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扎到沙堆里逃避现实了。所以武大郎愤怒了,抄起扁担就赶到了事发现场王干娘家里。结果也正如大家预料得一样,武大郎被西门庆打成了重伤。

武大郎在家养伤期间期盼着二弟赶快回来为自己主持公道,可是这一切都被潘金莲看在眼里。潘金莲是知道武松得厉害,她害怕了,找到王干娘和西门庆商议对策。三人合计索性一不做而不休,要用毒药毒死武大郎。在一个风高夜黑得晚上,一声“大郎该吃药了”,武大郎喝了潘金莲给他端来得药,之后一命呜呼。

所以说郓哥是武大郎之死得导火索,一点也不为过。


石葵读书


潘金莲为什么会嫁给武大郎,其实也就是将武大郎当做一个遮羞布,为她的放荡行为做最后的遮掩,电视剧中对潘金莲的演绎已经是属于美化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潘金莲会和西门庆勾搭在一起属于再正常不过得行为。

武大郎心里最明白潘金莲是什么样的人,不论是在清河县,还是搬至阳谷县,看破不说破,这是武大郎同潘金莲之间的相处之道,为什么?武大郎还是有自知的,自己的模样,财力是无法娶一个貌似潘金莲的良家女的,为了脸上一点薄面,也就将就的过了。

而偏哪郓哥因年小不知其中事故,只因在王婆哪招了罪,便将此事直接捅了个明了,这下武大连最后一点薄面都被戳破,能不恼羞成怒,便有了后面的窝心脚,砒霜药,所以郓哥便是哪害死武大郎的源头,因此,有些事情,耳听不一定为真,眼见不一定为实,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并不是非白即黑,凡是多思少言,莫要做哪害了人的郓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