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


【人物檔案】

馬俊明,字石新,1954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國書法學院,幼年發矇於中國書法篆刻家李文新、徐柏濤先生,後又授中國古文字書法名家康殷先生指教。在漫長的書藝道路上以古人為宗,以篆隸書為主,篆刻以漢印入手,取自吳昌碩、鄧石如之刻風,博宏於方寸,五十年之久持之以恆,一生與書篆結緣形成自己的書風。70年代就曾參加市區等大展,作品曾多次在京城各報刊發表,76年參加全市青年書法比賽並獲獎,並發表在《中國青年報》上。1986年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華,為首相和團十幾人位大使刻印,1998年應日本書道聯盟邀請在東京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同時講學傳授中國書法篆刻藝術,接受日本電視臺專訪同時播放,回國後又接受北京電視臺採訪,《今日我上鏡》並播放。

自1998年至2008年應加拿大駐華使館邀請,赴加拿大、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渥太華文化交流,宣傳祖國文化,在加期間,作為一名藝術家,汶川地震時組織多次義賣捐款,得到了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並得到中國駐加使館頒發的愛心證書。作品被加各省博物館收藏,得到了國際友人的好評。藝術回報社會,回國時在海口團委的組織下,為汶川震後的30多位學生和6位老師指獻每人一幅書作鼓勵學生們,重建家園的愛心,得到稱讚。

2015年隨市文聯赴新疆、南疆慰問部隊官兵和援建官兵,並登上海拔五千多米的紅旗拉普前哨銷為官兵寫作品,留下了藝術家的問侯和墨寶。2016年1月新年隨市文聯赴三沙市慰問,為保衛祖國海疆的戰士、官兵送上新年的問候併為官兵送上墨寶,為三沙小學校題匾。2016年8月隨市文聯赴突尼斯、約且進行國際文化交流,舉行多場文化活動,為友人和青少年書寫作品,併為領導人治印多方,得到好評和稱讚。2016年4月隨文聯到四川什邡災區講學,為當地教師傳授中國書法藝術。2019年末,當選為北京國風書畫普及教育學會的副會長。

幾年來曾授邀在市政協、各大專院校、書院、社區講學,傳授中國書法藝術,培養一代新人。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50cm×160cm


意與古會,妙道天成

——走進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記者 趙藝瑤

馬俊明先生是一位當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家,多年來他潛心研究翰墨書法和金石藝術,筆耕不綴,並以刀刻見長,書印並進,篆隸相融,既能揮灑出書體精緻典雅的氣韻,又能在方寸之間捕捉萬千氣象,深厚的藝術功底和淵博的學養氣質,讓他在充滿美感的藝術世界極為暢達快意。

縱觀他的篆書作品,樸拙婉轉,自然流暢,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奇正之風,而篆刻則宗法秦漢,可見其高古閒雅的藝術格調。他用中國最為傳統的筆墨,執著於樸實流美、淡雅俊逸的書法篆刻創作,從而以書印載道,用文人的情懷解讀書法的真諦,用鐵筆刻出華夏文明的精彩。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曾為其題寫“書存金石氣”,從中便不難看出馬俊明先生對傳統藝術“妙道天成”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積賢為道( 圓光)  40cm×40cm


貴在勤勉,持之以恆

馬俊明生於北京,他自幼酷愛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尤其痴迷於書法篆刻藝術,這使他在幾十年的人生中專注於藝術,苦練功夫,堅守著內心的執著。“那時全國各地掀起了學習雷鋒的熱潮,學校舉辦展覽進行宣傳,當我看到那些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的書法時,頓時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馬俊明回憶起初次接觸書法時的場景。

當時正好學校的美術老師習得一手好字,於是在這位啟蒙老師的諄諄教導下,他開始學書臨帖,走上了漫長的書藝道路。從隸書入手,馬俊明反覆摹寫秦漢碑版書法藝術,後又精心揣摩楷書、篆書等幾種書體,在“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的長期執筆臨摹中,他書寫的字體已然有模有樣。

“文革”時期,由於馬俊明身兼學校的宣傳工作,每天抄寫大字報,而這段艱苦的歲月為他的書法習練鋪墊了深厚的基礎。雖然沒有經過院校專業系統的訓練,但在辦宣傳欄的過程中,他謙虛好學,勤勉耕耘,在中國書畫藝術的海洋裡廣獵博採,不僅臨池各種古今書體,而且對美術的構圖、設計、編輯等方面駕輕就熟,伴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他的眼界也愈加開闊。期間,深受啟蒙老師的影響,他在漢隸上主攻溫潤典雅的《史晨碑》,楷書上以積羽沉舟的精神,深追顏體的精髓,潛心苦學,遍悟碑帖,在諸體並臻中暢遊古今。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李白偕友同遊詩一首( 甲骨文)  160cm×60cm


書藝世界浩瀚無邊,為了提高書法的水平,馬俊明還到北京琉璃廠觀摩書法作品,體悟漢字的線條藝術之美,其中萃文閣懸掛著眾多優秀的名家書法篆刻作品,對於當時年僅13歲的他來說,這是一座極具文化魅力的藝術殿堂。

馬俊明給記者講到一些趣事:“當時的翠文閣大門時常緊閉,因為比較內斂,不敢推門而入,所以我就趴在窗戶上觀摩。後來冬天我在抄寫書法作品時,正好被著名書法篆刻家李文新先生髮現了,他擔心我在外面被凍著,便把我招呼到店內。”而正是他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對於書法的執著熱愛,讓李老先生收為徒弟,從此走上正統的書藝道路。可以說,勤臨帖、學經典、能吃苦、不放棄是他學藝的秘訣。

“學貴以恆”也是李文新先生對馬俊明在學藝之路上的殷殷期盼。馬俊明回顧了幾十年的書藝經歷,他說道:“其實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而我也確實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做到了這一點。”

馬俊明在搞文化宣傳工作的同時,始終高舉傳統藝術的大旗,在李先生的指導下,長期浸淫在書法篆刻的精神氣象中,他把《說文解字》作為臨帖範本,研味碑帖,詳覽書論,汲取營養,厚積薄發,以隸書筆法入篆,以篆書筆意入印,書印相參,古穆嚴謹,樸厚靈動。堅忍不拔的品質精神,讓他在這片浩瀚汪洋中得碑帖之法,充分咀嚼,探幽索隱,尤其對於《說文解字》中的五百四十個部首,熟記於心,筆力和刀勢氣脈相通,使得篆書有渾融清健之風,篆刻得古雅俊秀之韻。無論是書法還是印章,他立意高遠,以古為宗,集百家之長,如今已然達到騰蛟起鳳、氣貫長虹的思想高度,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自作詩《學篆有感》  180cm×60cm


傳承文脈,樸實溫雅

書法藝術歷來有真草篆隸行之分,其中篆書多由甲骨文和金文演變而來,它的結構繁雜、變化無定,曲奧古拙的結體增加了書寫難度。而馬俊明卻不懼艱難,他常年如痴如醉地研習著篆體書風,從經典中追根溯源,兼通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等藝術內涵,可見其曠達的胸襟和博學的才氣。

楊守敬曾在《學書邇言》中指出:“謂學書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見次之,多寫又次之。此定論也……而餘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筆如雅,不落塵俗;二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於行間。古之大家,莫不備此。”馬俊明的篆書造詣,與他的“多寫”“多看”“學富”是分不開的。他在高深的古文字書海中探針尋寶,孜孜以求,深厚的傳統文化不僅滋養了他的筆墨,更讓他的篆書有了精氣神,進入到更高境界。

中華文字有著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古老的文字最初源於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殷商之時出現了甲骨文的基本藝術形態,而端莊凝重的石鼓文是先秦流傳的石刻文字,還有銘鑄在銅器上“金文”,氣度雄偉,至秦朝才構建出了小篆的法度。文字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演變形式,而這個過程則表現出篆書如何這樣結體的緣故。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觀史自知千載事,為知宜立一家言(甲骨文對聯)  160cm×33cm×2


馬俊明熟讀史論,故在習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追根溯源,“學習篆書要從後往前學,從篆書發展演變過程中不斷求新。”他給記者講道,“我曾經參加北京青年書法篆書比賽,現場抽到‘發揚傳統,繼往開來’的詞彙,當時腦海裡對於‘繼’字的篆體寫法有些恍惚,便想到老師的教導,最終變換了招數,採用楷篆的筆法和結構書寫出這個字體。”而正是由於有著深厚紮實的傳統古文字功底,他才能胸有成竹,揮毫潑墨,用柔美嚴謹的線條詮釋書法藝術的內涵和精髓。

馬俊明的篆書從臨摹古代名家書帖而來,他認為,“治書之道,在於學習傳統,繼承經典,體悟筆墨變化的真諦,從中產生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是書法家需要鑽研的課題。”

篆書歷來有大篆和小篆之分,他的大篆多取自吳昌碩的書風。作為書畫篆刻的一代宗師,吳昌碩中年之後,便以《石鼓文》為臨習對象,數十年的鑽研使得他的篆體渾厚凝練,氣度雄偉,有金石的筆意,兼容線條的陽剛之美,作品別開生面,自成一體。馬俊明吸收其貌拙端嚴、磅礴大氣的結構和筆意,更為強調蒼古渾樸的墨法和格調,穩健沉雄的線條是其性情的真實寫照。他的小篆深追鄧石如的清秀靈動,在筆法上求變化,不作矯揉造作之勢,用筆豐厚遒美,線描圓潤婉通,墨色簡淨凝重,自然質樸,甚是精道。他還借鑑當代名家,汲取康殷、劉炳森等書法大家的藝術元素,基於傳統的藝術結構,不斷在用筆用墨上求突破。

著名作家季羨林曾說:“學者書法不僅講求書法的典雅清正,而且要求書法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學者書法不僅是藝術,而且是文化,同時也是學者對漢文字的美化和文化。”而作為傳統的書法家亦當如此。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馬俊明有著深厚的文史哲知識,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篆書的筆墨趣味中,不僅在提按頓挫之間收放自如,表現出遒勁老辣的氣勢,一招一式之間更蘊藏著當代人文風範的意境和氣韻,藝術精神的傳承是他至高的追求。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王羲之《蘭亭集序》   160cm×33cm×4


觀馬俊明的篆書作品,《沁園春•雪》是他為北京市政府新辦公樓書寫的佳作,長達丈八的作品如今懸掛在政務大廳之中,他取法高古,運筆穩健,書作風骨雄奇,意蘊深遠,雖沒有酣暢淋漓的勢態,但氣格超邁,筆畫間洋溢著靜和的拙韻之氣。整幅作品的佈局參差錯綜,乾淨利落,流順暢達,典正樸實的筆墨既有著篆書體系的豐厚變化,又詩書合一,雄美靈動的體勢和輕重疾徐的節奏變化,讓其散發著凌厲浩蕩的奇趣和風味。

採訪過程中,記者觀察到馬俊明先生書寫的鐵線篆,勻勁挺瘦的線描讓人無法相信這是用毛筆勾勒,只見筆墨綿延而下,平實通暢,自然遲滯,韌性十足,結體之間呈現出意態,它們相互衝融,沉著而不失神采。多年來他艱苦跋涉,已然熟練掌握了各種形式的篆體風格,豐富了線描的弱態,用筆用墨既不掩藏,也不張揚,可見其深厚的篆書功底和藝術素養。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篆刻《美意延年》 30cm×30cm


金石之氣,疏宕清朗

馬俊明不僅精於書法,同時還觸類旁通,博採眾長,致力於篆刻的研究,在他的心靈深處,水墨的淡雅和印彩的豔麗,極大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自師從李文新先生之後,他在書刻相濟的藝術世界裡,筆耕刀耘,上下求索,深受李先生“古厚朴拙、渾若天成”金石特色的影響,他深追秦漢之風,取吳讓之、趙之謙、鄧石如、吳昌碩之印法,博宏於方寸之間,容納萬千氣象。

他的師爺著名篆刻家魏長青先生主張:“治印必先習書法,印中之章法、篆法,乃至刀法,皆與書法有源流之系。”在傳統理念的啟蒙和薰陶中,他深入研究漢字的源流和篆書的演變,並把其寫法充分用於篆刻創作,揣摩古人和當代大家的刀刻手法,品味其中之妙意,將精巧的構思融匯於心中。長期以來,他以端正嚴謹的態度治篆,匠心獨運,大膽用刀,健筆凌雲,在篆刻方面有著頗高的造詣,拙中見奇、疏宕清朗是馬俊明獨特的印風。

馬俊明的金石作品多為長方形或正方形,他與古為徒,取法乎上,通過對古文字素材的把握,以凌厲的刀法在傳統中求新意,在蒼勁中求情趣。創作時,他繼承了“疏可走馬,密不容針”的藝術形式,強調“知黑守白”和“知白守黑”的審美觀念,“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筆畫、不同的疏密,在金石上的表現包含著線條的變化。”馬俊明告訴記者。鄧散木在《篆刻學》雲:“治印之必須言章法,猶之大匠建屋,必先審地勢,次立間架,俟胸有全屋,然後量材與構。”馬俊明用純熟的筆墨和奏刀之法,“以書入印”,穩健求奇,隨形佈勢,點線別緻,跌宕生姿。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篆刻《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0cm×50cm


精深的藝術學養,讓馬俊明在翰墨金石的藝術處理上,構建出自己的獨特風貌。由於篆刻以堅硬的金石為材料,當刀鋒一瀉千里的時候,印邊、印文便出現了自然的破損齒輪,他主張“上殘下不殘,左殘右不殘”的金石效果,小小的印面之上,線條或細挺,或粗壯,筆意清晰,博大精微,章法奇特,不同的字體有著不同的切鑿之法,作品營造出清健洗練的“殘缺美”的新意趣,生動而不單調。

“筆墨當隨時代。”《祖國萬歲》是馬俊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週年所作的篆刻。為了深入篆刻藝術的更高境界,他不僅在書法上把握線條的構造,得益於“書畫同源”的藝術觀念,他還致力於國畫的探索,這枚作品有著寬博明朗、氣局開張的勢韻。他用“鼎”歌頌祖國的繁榮昌盛,腹部書寫著“祖國萬歲”四個篆體,雖然沒有刻意模仿石刻的斑駁意象,但書畫之間洋溢著粗壯渾穆的金石之氣。結體的線條寬放,有漢印之風範,多處奏刀剛勁雄健,中鋒直入,側鋒淺出,駕輕就熟的運筆、疏密穩健的佈置,使得作品頗有高古奇拙、渾樸凝練的玩味。這幅篆刻構思巧妙,他用嫻熟的古人技法錘鍊當代的藝術語言,榮獲了文化部等權威部門頒發的“最佳創作獎”。

馬俊明善於創作,還曾先後為相聲界四十餘位名家治印,他對於不同的書體,採取不同的處理手法,意在筆先,落刀如雲,法古出新,抒己道心。

他堅持不懈地在書法篆刻領域追求和探索,為藝執著,勤學苦練,博學多通,書印皆能,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做出了貢獻。1998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訪華,被他沉著穩實、古雅暢達的高超造詣所吸引。馬俊明受邀去日本東京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當時現場被要求在7毫米的金石上操刀示範,刻制邊款,他通過熟練把握篆體的運筆和結構,精心思量,胸有刀刻,借中、側鋒之力,以舒展取勢,信手捏來,作於石上,行雲流水之氣勢不可擋,細挺的筆畫頗有古韻,虛實相生,疏密得當,生髮出拙美博大的視覺效果。他用三分鐘的時間完成了這枚印章刀刻,其篆刻已然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篆刻家應該掌握更多的藝術手段和文字的豐富變化,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馬俊明如是說。


書法篆刻家馬俊明的藝術世界

▲ 馬俊明作品:篆刻《百福印》 55cm×180cm


他曾多次前往土耳其、突尼斯、加拿大等國家參加文化交流活動,併為各國領導和國際友人制印,作品刊登在各類雜誌、報刊之上,受到了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評價和讚譽。

馬俊明不僅是一位博學多識的藝術家,同時也熱衷於慈善事業,他以書法篆刻藝術為交流媒介,進行各種公益捐助活動,尤其四川汶川發生強烈地震災難時,他積極配合大使館,與當地華人、華僑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捐款、義賣和表演活動。近兩年來,他又參與了北京國風書畫普及教育學會的工作,擔任教師教授學生們書法藝術,不斷以翰墨文化踐行著社會的責任與擔當。

劉熙載在《書概》中曾說:“筆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馬俊明亦是如此,他以古為宗,在書法篆刻領域鍥而不捨地暢遊,以文化養筆墨,以筆墨育刀刻,以刀刻潤身心。藝術是條無止境的道路,正是由於清醒地認識到藝術生命的漫長,他如今還在堅定地前行,相信未來他可以勇攀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