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

MinRinDa-


首先,虽说“告老还乡”在中国古代,是官员们职场生涯的基本套路。但并不是所有的年代都这样,比如北宋年间,高官们别管老家在五湖四海,退休后几乎都奔一个地方:洛阳。

北宋年间的洛阳,是大宋王朝的“西京”,地理上依山傍水,自然环境宜居。外加北宋优待文官,高官薪水本就高得吓人。从宋仁宗年间起,北宋的退休高官不但能领到全额退休金,还可以担任“应宫使”之类的兼职,啥事不干就多拿好几份退休金。另外还有“恩荫”,也就是子弟学生都能沾光,跟着递补做官。这样既能毗邻汴京,还有有门生子弟围绕身边。对于有钱有闲的高官们来说,养老?洛阳当然是首选

当然,选在洛阳养老,对于北宋高官们来说,退休去洛阳,还有一个“只可意会”的目的:洛阳毗邻汴京,自己与昔日同僚们住在这里,日常就能勾搭连环,朝中有个风吹草动,也能及时知道。等于是汴京之外,又一张能量巨大的权力网。意义相当重要。不信就看司马光等旧党们,“熙丰变法”时一个个失势,低调“退休”在洛阳,宋神宗驾崩后接着就雄赳赳杀回来,迅速把“变法”踩了个稀巴烂。洛阳,就是他们逆袭的跳板。

有这么多好处,当然就啥“乡土情怀”也不顾,整个北宋年间,洛阳城都是高官扎堆,城里的豪宅也是林立。比如有着“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名言的旧党领袖文彦博,其在洛阳城的住宅,占地面积就有几百亩,而且里面一半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堪称是天价园林豪宅。其他高官的宅邸,也基本是这类操作,都是既求最好更求最贵,生活无比滋润。

但这滋润生活,说到底还是朝廷买单,而且是朝廷大把的钱砸在洛阳,养一群白吃饭的老人家。以靖康之耻前,宋徽宗年间的淮南转运使张根的吐槽说:淮南二十个州一年的赋税,竟还不够养洛阳城里这些“老大人”们。再看看靖康之耻时,那些担负守土之责,却只能啃着黑豆作战的羸弱宋兵们。可以说,“积贫积弱”的大宋,也是被这帮“洛阳老大人”活活吃死的。

而比起北宋高官这操作来,大部分的年代里,官员“告老还乡”也基本是人生首选。至于原因,也不止是落叶归根的情怀这么简单。比如2001年杨立新主演的电视剧《海瑞》里,内阁首辅徐阶告老还乡时,徐阶弟弟吐槽他的那段话:“哥哎,就皇上给您那点银子,是够吃的还是够喝的,还是回家吧,咱家的地可不像以前,现在一眼都望不到边喽。”

这段虚构的剧情,却恰恰道出了官员“告老还乡”的真实原因:这回家后的“养老生活”,实在是太诱人了。

比起宋朝来,明朝官员账面上的薪水极低,以至于明朝都亡国了,明朝遗民顾炎武还在哀叹大明“百官俸禄之薄”。但低工资的明朝官员,特权却是奇多,很重要一项就是“优免”:明朝正二品的文官,就可以享受“优免”八千亩土地赋税的特权,真正执行起来,那就能免则免。只要有个“官身”,丁点赋税劳役都不用担。

如此一来,官员“优免”的钱粮赋税,当然就甩给小民百姓买单。扛不起的老百姓们,只好把自家的土地“献”给官员们,宁可在官员家里做个佃农。如此操作下,哪怕这些官员们,平时一幅清正廉洁的“清流”状,但其老家的土地财富,也是不知不觉间就膨胀。以明朝学者聂豹的怒斥说:“凭借朝堂优免之厚恩,阴食吾民之膏髓”。

而作为聂豹“好学生”的大明首辅徐阶,就生动验证了这番怒斥。他退休时的财富,何止如他弟弟夸耀的那般“一眼望不到边”?当时他名下的土地,已有六万顷之多,家里的仆人佃户更多达千人。他作为内阁首辅的那点俸禄,与之一比确实不够看。

甚至到了明末时,徐阶这惊人的财富,也都成了小儿科。各级官员的仕途生涯,基本都是人前充清官,人后靠着“优免”特权,悄无声息的搂地捞钱。比如董其昌这种从三品的参政,都能囤积万顷良田。至于高官家族?那更富到瞠目结舌:无锡的华家,每年仅地租收入就有四十八万两白银。苏州钱家地跨三州,地租九十七万两白银。嘉兴的尚家积财百万两白银……家家富可敌国。

家乡产业如此丰厚,“退休生活”如此值得期待。这些高官们如何不思乡心切,只要退休,当然就撒腿往家乡跑。“前明富家甚多”的感慨,也成了晚明一大“标牌”。

可这“幸福生活”,说到底是钻了“优免”的空子,挖着朝廷的墙角。丰厚的家产收入,更是“阴食吾民之膏髓”。看过这真相,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看似繁华的大明朝,会在十七世纪被轰然“挖塌”。被吸够了民脂民膏的苦农民们,为什么又会揭竿而起?

一个看似简单的“官员退休去哪”的问题,其实就是个醒目的晴雨表,浓缩了多少兴衰教训。

参考资料:毛于久《宋朝退休干部为什么喜欢去洛阳居住》、刘洋《宋朝公务员的工资清单》、商传《走进晚明》、万琪《明朝文官俸禄探析》《明史》《国史唯疑》


历史风云录


古代官员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还乡,衣锦还乡,乡愁等等,其实,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个: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围绕皇族服务的内亲外戚们居住的地方。你为官时,为了服务皇族方便,或赐或买一家宅子,当官做事。你辞官了,再占着,不合适。因为,人满为患。这就相当于现在,领导退休了,办公室,也就没了。

第二,退休下来的官员,实际上,还是拥有很大影响力的,人活着,不知不觉,就想使用这种影响力。一旦使用,皇帝就会顾忌,因此,还是离开吧,免得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不想怎么作为了,起码,能够安享晚年,同时培养后人。说不定,家里再出一个大官,就能再繁荣几代。

出于这三点的考虑,古时候官员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观的讲,古时候官员,生于京城长于京城的,不多。因为,京城是皇族和皇亲国戚们住的地方。


董江波


古代官员致仕(退休)后,大都会选择回老家,即便应皇帝要求留京,但是过段时间也总会不断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当年张廷玉便是如此,为了回家几经周折,甚至差点身败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发现苗头不对,以病老为由,要求退休。结果乾隆专门下了道圣旨说:“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两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还曾经有遗旨,让你配享太庙,你将来是在太庙享受香火的,怎么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准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别离开京城。

结果这事后来就搞复杂了,张廷玉就不断请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兴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后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终于批了,同意张廷玉回老家了。结果张廷玉犯糊涂了,心想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赖账,不给我配享太庙吧?于是要求乾隆写个保证书给自己。

让乾隆写保证书,张廷玉也是能想得出来。后来乾隆或许也想通了,算了,跟个老头计较什么呢?于是写了首诗,也就相当于保证书吧。结果第二天又出幺蛾子了,张廷玉本人没有来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来代替自己谢恩。乾隆彻底怒了,你让我堂堂一个皇帝给你写保证书,结果竟然不亲自来谢恩,拿自己儿子来忽悠我。便让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但是这个谕旨还未下达,结果次日天没亮,张廷玉自己亲自跑过来谢罪了。乾隆这下坐不住了,我还没有发谕旨,你怎么就跑来了呢?谁给你通风报信的?查,必须严查。这事就彻底搞大了。结果汪由敦被批,张廷玉的伯爵爵位给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就没得玩了。张廷玉真的到老了一点都不像年轻时候聪明机警了,做事情“太会挑时候”了,结果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罢配享太庙的资格。后来就是各种折磨张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赏赐的东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张廷玉就这样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岁的张廷玉最终死在了家里。但最终乾隆还是遵雍正的遗诏,命其配享太庙了。

以张廷玉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传统“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每个游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从小苦读圣贤书,一心求功名。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员在外为官多年,很少返乡,在家的时间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离家与拼搏其实就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衣锦还乡”。做了那么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辈子,积累了“巨额财富”就应该在家乡置办田产,优享清福,含饴弄孙了。

而且传统“落叶归根”的文化情结使得很多官员考虑身后都要进祖坟、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时间,如果官员不趁着自己还能走得动的情况下,就回老家,那么一单年岁日老,就很难再回家乡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乡,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了,这在古人的眼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张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来稀,张廷玉已经70多了,因此必须在走得动的时候回乡,回的早还能多享受两年清福,回得晚就什么都没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涡,容易再次卷入是非,导致“身败名裂”、“客死他乡”。

多年朝堂尔虞我诈,最大的胜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败叫“身败名裂”、“客死他乡”。有些人离了职,就是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为了让别人好办事,也为自己心里不膈应,离开是两全其美之举。但是在古代人情社会,所谓门生故吏遍布,声望仍在。

即便如张廷玉这类人没有留恋之心,接班的人则会认为张廷玉是退而不离,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而有些门生故旧自己仍然还未有作为,仍然需要榨干张廷玉这类人的剩余价值,打着张廷玉这类人的旗号,做着满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谓锅你背,肉我吃。

而张廷玉的真实遭遇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远离了京城,至少不会再闹出个“军机处泄密”的大案来。军机大臣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乾隆甚至认为汪由敦就是张廷玉不死心朝政,专门埋下的一颗棋子呢。不然专门会出现谕旨还未出宫门,你就知道了的情况呢?要不是张廷玉是两朝重臣,换了别人这就是杀头的罪了。所以此间凶险,只要一个不注意,轻则受牵连牢狱之灾,重则人头落地。



炒米视角


清廷三朝老臣张廷玉在给乾隆帝的最后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颓唐笔调这样写道:“愿祈骸骨,告老还乡!”

结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个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称其为一老而无用的老匹夫。无君无徒,自私之至。

显然,像张廷玉这样一个三朝元老,汉臣首魁,门生故吏满天下的人来说。乾隆把他放到哪都总归有点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担心他灯下黑。把他赶出京城,又担心他天高皇帝远不好控制。

(张廷玉)

彼时,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张廷玉是因病告老还乡,而不是年老昏聩告老还乡。

年老昏聩这种托辞,有点演技都能忽悠过去。但病这种东西,像张廷玉这等级别,乾隆不可能不派太医去看的。一番望闻问切下来,什么病,能不能治,还能活多久都一目了然。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什么都选择告老还乡,张廷玉就是一个特别具有象征性的例子,也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远离京城政治漩涡。

几乎所有退休后的官员第一时间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还乡。

京城这个政治漩涡不是一般大,随便几个诱因便能把你卷进去弄得一身黄泥身败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职的官都不会小,退休后不离京,皇帝会以为你有所图。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伤。

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门生部下让你出面去斡旋计划某些事情。去则乱政,不去则不义。就是知情不报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连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谓人走茶凉,既然离职了,就应该干干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别让后面的人做事左右为难。

综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点,武则天就屡次在狄仁杰办完差事后把他实权搂了,给个虚衔,更主动给他选个修养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杰)

为什么呢?

武则天很清楚,狄仁杰门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给那些想恢复李唐神器的人机会。狄仁杰能力通天,所幸志虑忠纯。

与其让陷入两难,倒不如顺水人情,让他远离朝堂不问政事养老去。

当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叶归根,衣锦还乡。素来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圆满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话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虚荣心,这是每一个古代士大夫都无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点的就是埋在我华夏瘠土里的乡土情节了。不管是谁,一辈子到老只要不在故乡,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乡。这种民族血脉里的品质,不好解释。

只有回了老家,一辈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生于斯,止于斯,与祖祖辈辈同居一方瘠土,这是中国人的传承。


不书


古代官员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况下是七十岁以后,或者是老病昏聩无法处理政务时才会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后,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会返回故乡,然后在老家终老余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官员退休后都会返回老家,难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吗?实际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分别是经济利益、自身安全问题、以及中国人传统观念。

经济利益原因

首先说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趋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非常显著。而我们现代人之所以喜欢定居繁华都市,是因为这里有更好的就业、医疗、教育资源,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能够更好。而古代城市和乡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相差无几,因此提升生活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众所周知,古代为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资源谁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亲国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间,皇帝的皇庄拥有土地37500顷,古代一顷地等于50亩,这也就是说皇帝拥有187.5万亩土地。

清朝时,皇庄规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两地有896处皇庄,占地337万亩。

既然皇族占据了京城周围的土地,这些官员根本无法从他们手中购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乡购田置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汉朝凿壁偷光的匡衡飞黄腾达后占据了家乡31万亩的良田,并且还非法侵占了4万多亩。清朝时期李鸿章的房产和田产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据统计,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产竟然达到了60多万亩。



有人问,既然京官无法留在京城,那么外放的官员,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购买大量产业呢?这个也不行。

原因在于每一个地区都有地主豪强,比如清朝时期山西乔家大院的乔氏家族、山东牟氏庄园的牟氏家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非同一般,一个普通的退休官员根本无法抗衡当地豪强,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问题

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退休官员也希望告老还乡远离危险。

以唐朝李靖为例,他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诬告谋反。虽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这也让李靖害怕到了极点。这件事之后李靖选择了告老还乡,从此“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最终这一方法也让李靖获得了善终。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两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但两人分属不同派系,一个属于淮西集团,一个属于浙东集团,因此斗争不断。



朱元璋大封功臣后,刘伯温和浙东集团率先发动攻击,依法杀了李善长的亲信,结果两派因此结仇。后来淮西集团发动全体成员弹劾刘伯温,最终刘伯温为了躲避政治斗争选择了告老还乡。

后来李善长失宠,也同样采取了刘伯温的方法告老还乡。但李善长却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团中仍有巨大影响力,最终被朱元璋打入胡党,判处了死刑。

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来看,古代中央官员告老还乡确实是一种向皇帝展示退出权力斗争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国人传统观念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中国人有很深的故乡情节,即便是强如霸王项羽也说过;“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家乡。

再者,家族祠堂、祖坟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后返回老家是必须的。在传统观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时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运回家乡入祖坟。


我是越关


先说明一点,古代官员和现代不一样。古代官员一般没有退休年龄限制。做到身体支撑不住,干不了活了,跟皇帝通报一声,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员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贵胄,其他官位都会散失权利,正所谓人走茶凉,很多手下都会投奔新的主子,甚至为避嫌,不敢明面相见。为了让继任官员好办差,也让原来的下属好做事,避免相见尴尬,很多官员都会很自觉地离开就任地,这样大家一拍两散,皆大欢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涡,容易卷入是非。多年朝堂的尔虞我诈,也有一些死对头,早日离开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败名裂,客死他乡。年轻的时候外出闯荡,年老了也要落叶归根。去世以后也要埋葬在祖坟里,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怎么把遗体运会家乡呢?这显然是一件极困难的事情。再说了,在古人的观念里,一个人去世后,他的遗体是不能随便动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后才被运回故乡,显然是不合适的。

古代为官实属不易,要经得起繁华,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违的故土,才能找回内心真正的安宁!


小生聊历史


古代官员退休后,为什么要回老家?

古代等级森严,一旦踏入官场,身份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语,不仅在任时有各种福利保障,离任之后,也有一系列的优厚待遇,皇帝的直接赏赐、地方官员的礼遇,都足以保障他们的退休生活悠然自得。

不过,那些京官退休后,为什么大多要回原籍老家呢?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皇帝不允许

中国古代是有退休制度的,礼记中提到"大夫七十而致事",唐朝更有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可见,大臣到了一定年龄,便可以年龄大、精力不够为由,向皇帝提出退休的请求。

主动提的,叫作"乞骸骨",意思就是让我的尸体能拉回老家安葬,既然是要葬在老家,当然最好在活着的时候,就能常回家看看。

年龄大了退休的,叫作"致仕",也就是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的意思。不过,大多数致仕的官员,都或多或少因为某些原因,开罪了皇帝,这才被允许退休,否则,像元代的郭守敬,一直干到八十多岁,最后死在任上,也是有可能的。

而更多的人,都熬不到那个年纪,五六十岁就死掉的官员,多不胜数,既然还没到退休年龄就过世了,也就谈不上考虑在哪里养老的问题。

而我们再来看看退休的常态,除了那些存在感低、到年龄正常退的,剩下的大多都是惹了事,皇帝不想再见这群老白菜梆子,便用年龄当借口,让人麻溜儿回老家去。

像明代的严嵩、徐阶等人,都是活了一大把年纪,到老时在政治斗争中被人拉下马,他们的政敌要是不将之赶回老家,留他们成天在京城活动,一个弄不好,皇帝重新想起他们来,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因此,必须赶得远远的,免得多生事端。

不过,如果皇帝格外喜欢某位老臣,也是可以突破制度,将人留在京城的,像西晋时的太保王祥,在退休之后仍留在京城,皇帝还赐给宅邸,解决他没有在京城买房的问题。而且,在新房落成之前,特别允许他留在原本的府衙里,直到私宅建成、装修完毕为止。

王祥留京到去世期间,皇帝还不时向他咨询朝政,十分信任这位老人。

因此,古代大臣是否退休、何时退休、退休后的去处,其实都是皇帝决定的,只要皇帝想留,年龄不是问题、地域不是阻隔,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让你在京城快乐落户。

这便是封建王朝的君臣之道,臣子荣辱,全都系于君王一念之间。

二、客观条件不允许

撇开那些特例不谈,再来说说普通的朝廷官员,他们退休之后,为何不留在京城?

落户不是最大的问题,更让人纠结的,大概是首都的房价,这点,古与今同,辗转几千年,京城的天价房状态并没有什么区别。

京官大多是买不起房的,即使买得起,也要装作买不起,原因无他,因为按照俸禄来说,你确实就买不起。

买不起房,京官们就不活了?当然不是,买不起,还可以租嘛,现在觉得官老爷们住房很离奇,但在古代,真的是常态。

晚清名臣曾国藩,也是买不起房一族,京官期间,他把六部侍郎几乎当了个遍,但即使如此,他也入不敷出,离京时还欠了一千多两银子的外债,当地方官有钱了,才还清欠款。

这样的穷京官,还想退休留京城?那真得在梦里实现买房大愿了。

京官们与其在京城买房,还不如回老家广置田地,价值更高,而且可操作空间也更大,即使有强取豪夺,也天高皇帝远,谁也管不着。

像还算清廉的曾国藩,他弟弟在老家为他修的富厚堂,占地四万多亩,堪称富贵,这要是放在京师,不被弹劾才怪。

所以,京官们退休后不愿意留在京城,完全是为了更好的晚年生活考虑,吃家乡口味、听家乡口音,才是美丽人生。

三、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

除了政治、经济原因,京官们回老家过晚年生活,还有传统观念从中起作用。

中国人都讲究落叶归根,无论在外闯出再大名头、当多大官、做多大生意,如果不能回到乡里扬名,那就如同锦衣夜行,使得人生大大失去趣味。

一般而言,那些回乡的京官,都会受到地方官员的礼遇,地方上一些重大事件,还经常邀请他们参与,在当地是颇有名望的耆老。

而且,致仕回乡的官员,很多都会致力于家族人才培养、子孙后代的教育问题,他们将做为活着的"祖宗",庇护后人。




元二使安西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古代官员退休了,为何一定要回老家?就在京城或就任地岂不更好?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好几个方面,下面小哥详细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之落叶归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的思想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在外面如何风光,老了以后,都会回到自己的故乡,为什么要“落叶归根”呢?

古代的交通远不如现代方便,可以说在古代,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最远可能就在县城,甚至有的人活动范围终其一生也只是在自己的村子生活,这就造成了大部分村子的人口组成,都是以宗族为主,比如小说《白鹿原》中,白鹿村就有白姓和鹿姓两大家,而宗族血脉亲情要高于其他感情,正所谓“血浓于水”,所以一个人在外闯荡多年之后,繁华过后也想回到自己的宗族安安生生尽享晚年,因为这里远没有外面世界的尔虞我诈。

同时,客死异乡是大忌,一个人如果客死他乡,那么他的灵魂就成了孤魂野鬼,这被认为是非常凄惨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衣锦还乡

在古代,早期人才选拔采取推荐制度,比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很年轻的时候就被“举孝廉”,从隋朝开始举行科举制,人才选拔通过科考选举,但是古代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条件远不如现代,普通人家里连像样的书都没有,更遑论读书识字了,这就注定了,能够接触到文字教育的只有极少数人,而在这些人中间,再通过层层严格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人,才会进入政坛。

所以说,在古代,读书首先非常难,而做官更是难上加难,一个人能够做官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是地方大员或者京官首领,都是光宗耀祖的事情。

一个人发达后如果不回自己的家乡,就好像“锦衣夜行”一样,漆黑的夜穿的再漂亮有什么用?因此“衣锦还乡”是很多人的追求,这也是很多官员退休后,返回家乡的重要原因。



京官的苦恼和担心

京官顾名思义,就是在京城做官的人,这类人如果官做的大,那么他的权势和人脉肯定也非常大,假如这个人退休后依然待在京城,毫无疑问他即便是退休了,依然会有很多人找他办事,不管是看重他的人脉还是地位,如此一来,朝廷还有什么用?什么大事都被这些退休人员连同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安排妥当了,下面官员勾结到一起,皇帝还怎么管理国家?

所以说,避免这些退休人员发挥不必要的余热,皇帝首先就不愿意留他们在京城。

其次,对于这些退休京官而言,京城就是名利场,即便是退休了,也逃不出名利场,如果在任内,有些事情还好办,但是退休后,以前好办的事情可能就变得非常棘手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明哲保身还是追求清静自由,远离京城是非之地才是首要大事。

结合这两点,京官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也在情理之中。



地方大员的苦恼

地方大员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内容,他们和京官的最大区别在于,在他们的任地,可能没有任何亲戚,有的京官可以扯关系结识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朋好友,但是地方官则做不到,所以这类官员退休后,如果任内受当地人敬重,那么在任地养老也还勉强可以,但是大部分官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退休后,与其留在异地孤苦无依,不如回到老家,至少那里有真正的亲朋好友。


官员的家眷在故乡

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有些人在外面当官,但是他的家眷都在老家生活,比如大宋提刑官中,宋慈的父亲在京城当官,宋慈和母亲等人则在老家居住。再比如清乾隆皇帝时期的大臣纪晓岚和刘墉,他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老家,有一年过年两人都回老家了,过完年给乾隆带特产,刘墉带了枣子率先献宝,纪晓岚无奈拿萝卜诉苦,后来还因此减免了老家当年的税收。

面对家眷在老家的情况,官员们退休后肯定要回老家养老了。




京城消费高,相对而言老家消费低

说到这里小哥也忍不住要感叹,几千年过去了,繁华城市的消费高于偏远城市,这个现象从来未曾改变过。

官员退休后,俸禄首先要比上任期间低很多,其次手中无权,财路自然有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在京城养一群仆人的花费,和在二线三线甚至乡镇养一群仆人的花费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肯定回老家养老才是最为明智的举措,如同现代网络口号“逃离北上广深”是同样的道理。



小哥总结了以上六点原因,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朋友们不辞吝教,评论区开放,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宝贵看法。

谢谢大家。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古梁镛


古代社会的官员也就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公务员,在古代社会做官一般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而来,就像现在考公务员一样,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古代的官员不管在任何地方做官总是会回到老家,可能是思乡情节在作祟吧!

叶落归根的思想使得许多老官员在家颐养天年

学而优则仕是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的作祟之下。许多读书人钻破了脑袋去求官做。但是他们真正做官以后却又不是在本地为官,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异地官制度。

  1. 这种异地为官本来就是为了防止官员在地方做大,成为影响朝廷统一的因素,所以许多人科举成功之后都是从偏僻之地坐起,如果能力强,有门路的人则是会进入京城为官,而古代最厉害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京官。


  2. 他们在京城地区一呆就是几十年,最后难免思念家乡,所以在六十或者七十岁以后基本上都会上奏折请求皇帝放他们回乡,这里之所以说放,而不是正常回乡,是因为古代一旦做官,你这个人就是皇帝的了,人身自由就由不得你了,只有等到你老了以后看皇帝心情是否放你回乡。

京城地区是一个政治中心,年老体衰不想卷入政治斗争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是人人都懂的,有些人为了子孙富贵在皇帝面前游鱼取水,有些人则是厌烦了这种政治之间的尔虞我诈。还有一些新进官员则是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

  1. 除去这些之外,就是一些年老体弱,工作多年的老官员了,他们在为官的时候,自己的财富已经积累的够多了,在这种时候,他们如果没有掌控权力的心思,一般都会选着告老回乡,而不是留在京城续让自己烦恼。
  2. 京城是封建王朝的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点,这里看似太平无比,实则每天暗流涌动,各种结党活动在悄悄进行,各种叛变起义逼宫的行动在暗中谋划,这些老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一把年纪了,只想安享富贵,根本不想铤而走险。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无根树花正孤


古代当官退休的法定年龄在七十岁,相当于七十岁才告老还乡,落叶归根。自西周时期就有“大夫七十而致事,老于乡里。” 的说法,致事也叫“致仕”,退休的意思,到后来的朝代,一直沿用七十岁的法定致仕年龄。



面临退休就一定要回老家的原因:

一是“落叶归根”。 古人考中科举,入朝为官,是他们一辈子都在追求的事情。当了官就离开了故乡,从此成为“游子”,远走赴任。仕途几十年,在外风雨飘摇的,其实心中最想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没有人喜欢客死他乡,只有人期盼着落叶归根,因此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着在古人的心里,无论是为官、为商都是这样,年老就想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二是“衣锦还乡”。对于乡下地方,如果有人能当上朝廷的官员,那必定是整个家族出人头地的人物,所以在迟暮之年,他们会带上自己的荣誉称号和成就回到家乡,受当地乡邻的敬仰,有的德高望重的会被认为是楷模般的人物,所以在官员们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时,便是他们一生到头最想做的事情。


三是“财富所在”。在古代,经济不够发达,做官后的俸禄长年累月的积累着,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而在家乡购置土地,是很多官员都会做的事,因为他们已经在想好,在告老还乡后没有退休工资的日子怎么生活。乌纱帽丢下,而后人做官的前途也不够给力的情况下,退休官员们也就靠着这些积攒下来的土地去发家致富了。

四是“避世求安”。古代的官场看似不如战场凶险,但其实暗地里,官员不是选边站势力,就是看眼色行事,小心翼翼的做着官,生怕一句话说错就遭遇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回乡安享晚年,而不是留在就任地或者京城,更大的原因是想要远离朝唐上的纷争,做个明哲保身,进退自如的人。

那退休了就一定要回老家?也有人说留在靠近天子的地方或者很熟悉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吗? 是的,虽然古人确实大多会选择回老家养老,落叶归根,但也有选择留在京城或就任地养老的,目的自然是为儿孙仕途发展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