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電影《驢得水》是繼《夏洛特煩惱》之後,開心麻花集團製作的另一部熒幕作品,該片打著一貫的喜劇風格,講述了一出偏遠學校中的荒誕鬧劇。整個影片雖然添加了很多喜劇元素,但是反差之處,卻充滿了對人性的諷刺和評判。

影片沒有給人意向中的歡喜回味,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悲傷和反思。人的一生,本來就是善良又醜惡的!


《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故事起因:矛盾的種子就此種下

故事起因源於一個叫“驢得水”的老師,在那個偏遠的鄉村,一群鄉村老師為了多領一份薪水,吃空餉而將一頭驢冒充為老師,原本多了一份薪水,生活和教育也都過得去。教育部特派員的來臨,打破原本平靜的局面,為了應付特派員,校長臨時找了一個銅匠代替驢得水。


故事發展:矛盾衍化,事情向著不可收拾的局面發展

原本糊弄過去也就了事了,但是銅匠扮演的驢得水意外得到特派員的賞識,意圖將其裝扮成一個教育家,從而獲取美國慈善家捐助。但是此次的銅匠不願意義務服務,最終女教師張一曼通過“睡服”的方式說服銅匠。


《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故事高潮:幽默荒誕的開始,痛苦慘烈的收場

收到了美國慈善家的捐助,校長和眾老師打算好好收拾一下學校,然後做一套校服,給學生髮上書本,這些原本美好的想法,因為美國慈善家的到來而突然結束。原本美國慈善家每月補貼十萬元,其中教育部就貪汙了七萬元,這時前來商討的特派員也發現,學校從來都沒有驢得水這個人的存在,那頭驢在收到補貼後吃了肉。


《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為了過關銅匠再度出現,關鍵時候,銅匠媳婦出現,為了事情不敗露,所有人都選擇犧牲張一曼,因為張一曼打碎了銅匠心中對愛情的美好想象,銅匠因此惡意報復她,即使這樣,事情在最後一刻還是敗露了,人死校園毀,一場荒誕喜劇以慘烈的結局收場。


反思:人性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善良又醜惡

該影片看似演繹了一段荒誕的喜劇,實際從黑白善惡中,透露著對人性的審判。在偏僻的小鄉村,幾個教師為了學校的繼續教學,選擇用一頭驢來冒充老師領薪酬,一切的起因都是善良而又可愛的,但是後期,因為金錢的數目越來越大,這份善良也變成了加害別人的利劍,可以看著它刺向自己身邊的老師、相伴以久的驢。


《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或許後面,校長以及其他人都分不清,選擇那筆錢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只是純粹的貪婪作祟。


再說銅匠,本是一個淳樸的人,在嚐到張一曼所贈與的甜頭之後,便再也不可忘卻的選擇拋棄妻子來找張一曼。影片通過銅匠刻畫了對人性黑白的分辨,沒辦法說這個人是黑或是白的,因為他天性純白,卻也能做出醜惡的事情來,假若沒有被利用作為驢得水,她便是清白一身。


《驢得水》:試圖用荒誕的鬧劇,揭露人性之善惡

還有周鐵男,裴魁山,起初都是有些小毛病但也善良的人,他們可以拿出自己的薪水給孩子們讀書,但是後期,是什麼讓他們畏懼害怕而選擇遮住了心門。因為張一曼的選擇,裴魁山由原本的喜歡變成憎恨、厭惡張一曼,最後 合夥迫害張一曼,但是起初的他也是發自內心的善良啊!周鐵男在一聲槍響下也沒有了起初的英勇。


劇中的所有人,本來皆善良,因為心裡畏懼的東西,而默認醜惡。所以說,人性的黑白、醜惡是沒有辦法評判的,所有的善良都是內心最真誠的想法,但醜惡的意念,也可能是因為心中所迷戀的或恐懼的事情而做出。人生在世,希望能儘量克服誘惑和恐懼,做一個善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