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时为何挂念朱棣,是否有了杀朱棣之心?

陈安阳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二十四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临终前的朱元璋曾连问三声朱棣来否?是挂念儿子,还是起了杀心?究竟是何用意?而朱棣虽然在赶赴南京的路上,但是最终并没有选择进城,而是在距离南京大约二百公里左右的淮安停了下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朱棣选择止步不前?

老皇帝死了,作为儿子的朱棣赴南京奔丧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之常情,但是朱棣为什么没有进京,而是选择在城外停下脚步呢?

朱元璋的死,意味着新皇帝即将继位,而自古以来皇权更迭,大都伴随着腥风血雨,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朱元璋生前已经指定了皇长孙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但是并不能排除朱元璋或者朱允炆对朱棣的戒备之心,作为众多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自然也是目标最大的一个,对于朱棣来说,父亲临终之前连问三声:“朱棣来否”?似乎不是什么好事,反而从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在权力面前,一切亲情都显得苍白无力!进京奔丧可能预示着一场灾难的到来,他不得不格外小心谨慎。

朱元璋死后,朱棣确实接到过赴京的圣旨,但是晚年的朱元璋为了让他钦定的接班人顺利继位,开始大杀功臣,目的就是为了清除他能够想到的、认为可能存有造反之心的开国功臣们。对于朱元璋来说,既然无法辨别忠诚与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处死!面对政治敏感又杀人如麻的父亲以及残酷的政治斗争,朱棣不得不考虑此行的巨大风险。

事实上,在朱元璋临终之前的遗诏中已经下令,他死后各藩王不允许进京吊唁,只能在各自所属的封地遥祭。面对前后不一的两道圣旨,朱棣实在是心中没底,只能故意放慢行程,拖延时间。

朱棣最终没有进京奔丧,是因为考虑到了巨大的危险性,而朱元璋在遗诏中不允许藩王进京吊唁的命令让朱棣又找到了拒绝进京的借口。据说当时已经走到淮安地界的朱棣便在半路上停了下来,而淮安距离南京还有二百公里左右的距离。朱棣倘若真的奉旨进京,恐怕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情。






悠悠华夏五千载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一位传奇人物,从一个吃不上饭的和尚一步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再伟大的人物,也有驾鹤西去的时候,朱元璋最后传位给他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明惠宗。

其实朱元璋刚开始是想立他的大儿子朱标为下一任皇帝,可惜这个深受朱元璋喜欢的大儿子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7岁。所以后来朱允炆得到了机会。


那么很多朋友好奇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能力很强的四儿子朱棣?有种原因是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一位贡妃生的,不是正根。

那么朱元璋死时为何要挂念朱棣呢?不放心。朱元璋生前很怀疑朱棣的忠诚,再加上制衡朱棣的藩王相继离世,朱元璋更加不放心。所以临死前他曾下诏让燕王朱棣进京来看望病重的自己,但是我们知道燕王并没有来。


朱元璋临死前多次问询朱棣在哪里,可惜再也没有见到他的四儿子。后来也留下了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让朱棣此生再也别进都城。
朱元璋是有要杀朱棣的心,不过没有实现。后面的结局我们也知道,朱允炆即位后开始削藩,不过他最后还是败给了朱棣,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明惠宗后来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悬案。


有趣的历史段子


这个问题,需要说一说朱元璋对于储君和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态度的变化。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朱元璋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培养的那些儿子也是人中翘楚,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栋梁之才。其中尤以嫡长子朱标为最。

朱标品性贤良,慈仁殷勤,在文武群臣、兄弟诸王之中威信极高,如果说明初有完人的话,非朱标莫属。朱元璋对于这位将来帝国的掌舵人及其放心,其他蕃王看着朱标,对帝位可以说也是毫无觊觎之心。


图-朱标

如果历史按部就班的发展,朱元璋死,朱标登基,大明平安发展。可惜历史喜欢捉弄人,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进程。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朱标考察陕西长安城,看是否适合定都。从长安回到南京之后,朱标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晚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而且送走的还是耗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国之储君,朱元璋的心情一般人肯定无法理解。朱标之后,朱元璋最有能力的儿子就是燕王朱棣了。

当初残元北逃,当实力仍在,经常南下侵扰。朱元璋效法古人,施行“诸王靖边”之策,分封了自己二十四个儿子为藩王。其中有九人被分在北方边塞,既有抵御北元之意,也有互相牵制之心。

下图——明初朱元璋册封的藩王


这九个塞王之中属燕王朱棣能力最强,辖区战略位置最为重要。

朱棣十岁受封燕王,二十岁就藩北平,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儿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在北方军队中威望极高。

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没有册立其他儿子为储君,反而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继承人。这引起了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不满。但此时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儿子还是相信的。

有一次,朱元樟和朱允文对话。朱元樟说:我按排你的几个叔叔守护边界,你可以安心的在家做皇帝了。”朱允文却说:“外敌入侵,叔叔们可以抵挡,但叔叔们要是有异心呢?”

图——我印象最深的朱允炆剧照


这时的朱元樟愣了一下:是啊,外敌好御,家贼难防,如果有人有钱的藩王造反怎么办?从此朱元璋对于藩王加强了监视。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派去监视朱棣的人传回一个消息,令朱元璋动了杀心。

当时,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献马。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彻夜长谈,相谈甚欢。不仅如此,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李芳远和朱棣经历相似,在兄弟中排行老五,能力却是最强,但父亲李成桂立了其他兄弟为世子。于是李芳远借鉴李世民,弑兄杀弟,威逼李成桂。

李芳远和朱棣这一夜会谈什么呢?李芳远将朝贡给皇帝的东西给了藩王,一个敢给一个敢要。大了说,这是有谋反之心,小了说,这是僭越。知子莫若父


朱棣想什么朱元璋比谁都清楚,以前在朝堂之上就曾有过朱棣将朱允炆赶到右边的情况。明朝以左为尊,朱棣的心思不言自喻。

朱元璋找来亲信重臣刘三吾,商讨诛杀朱棣。刘三吾极力反对:边塞九王互相制衡互相支援。如果杀了最强藩王朱棣,外,给了残元可乘之机;内,打破诸王之间平衡,得不偿失。

虽然朱元璋将此事搁置不谈,但内心已经开始防范朱棣。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shang三音】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三子晋王朱棡【gang一音】去世。

朱元璋生命的最后几年接连失子,而且是制衡朱棣最强的两个藩王,反观朱棣则羽翼渐丰。生命垂危的朱元璋下了除掉燕王为朱允炆铺路的决心。可惜天意弄人,晋王朱棡去世不足百日,朱元璋也走到了生命尽头。临死之前,中国好爷爷朱元璋想帮孙子朱允炆最后一把。

病榻上,朱元璋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朱棣病了,这句话一语双关。朱棣一心觊觎帝位,这是病,不仅是朱棣的病,也是大明的病。有病就得治,剜肉补疮不如去掉病根一劳永逸。于是朱元璋下诏招燕王进京,要么虎毒食子,要么永远圈禁。

但是朱棣并没有奉诏,一说是朱允炆怕朱棣进京夺位,矫拟了一封诏书,命朱棣不得进京;一说是朱棣知道自己进京之后性命难保,所以并没有上路,而是在北平坐观其变。不管是何原因,总之朱元璋到死再也没见到朱棣。

临死之前,朱元璋对身边的人连问了三句“燕王何在”,可这谁敢回答他呢?回答他朱棣还在北平?那还不立刻一口气出不来归西了吗?

朱元璋生前没有办了自己想办的事,于是留下遗诏:自己死后“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你朱棣不是没来吗?那你永远不要来京城了,就在北平祭拜我吧。



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朱允炆一登基就削藩,而且专挑软柿子捏,这让硬柿子朱棣有了准备时间。经过四年靖难之役,朱棣入主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为历史最大悬案。

朱棣呢,最后也遵从了朱元璋遗诏,你不是不让我来南京吗?我过来夺了天下再走行不行?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迁都北平,死也不和朱元璋葬在一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