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書法家的一條“短訊”,為何能引爆日本?

中國古代書法家的一條“短訊”,為何能引爆日本?


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很多知名書法家的書法帖,在當時多是寫給朋友的,類似於現代人用手機發的一條短訊,但在後世卻成為傳世之作。以至於“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被對它愛不釋手的唐太宗李世民帶進棺材,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只有摹本。


2018年在東京國立博物館開幕的顏真卿特展上,有“天下第二行書”之稱的《祭侄文稿》就獲得了極大關注。


事實上,書法是世界上少數幾種文字所有的藝術形式。中國的漢字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書法,也是一種舞蹈


據藝術家郭偉光介紹,書法雖以文化形式出現,內在其實是包含武術和舞蹈,並配以身體節奏的運動。“它是內心中有情感,配合四肢乃至全身的律動,形成自身的節奏感,在立體的空間架構中穿插快慢的運動,最終在紙上留下平面的痕跡。”

同時,書法既為舞蹈,就要講究協不協調。是否協調的關鍵,就在於意有沒有留得住。所以好的書法,需要“小心”,因為要步步為營,持續不斷的關注,就是留住意。


留住意,留在紙上的痕跡就是書法,可以令人想到痕跡發生時人的狀態,筆和紙在當時的節奏。偉光老師有一個閒章就叫“水痕心跡”,就是此理。事實上,不單指書法,無論做什麼,實質都是心的痕跡。


中國古代書法家的一條“短訊”,為何能引爆日本?

懂得欣賞的話,在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中,從筆法、力度、線條等書法的呈現,就可體會到書法家當時的心情與狀態。


它,還是音樂的眼睛


書法,謂之畫外之音,餘音未了。從筆法的痕跡中,也就可以產生無限想象,富有畫面感。書法,就是這樣寫意,通過單純的線條,實現抑揚頓挫,輕重快慢。因此,又是眼睛的音樂。

因此,在看書法作品時候,就要像交警勘察現場一樣,觀察入微。專業的警察,從剎車痕跡、寬窄、剎車痕的焦味等,就可以推斷出車重、剎車強度,點剎、抱剎還是拖剎等。在從事書法寫作時,則需要注意的是,寫意之時,注重牽一髮而動全身。


真正的書法,就像太極、詠春一般,是處於功夫狀態。只不過,書法是以文的方式,表現武氣、武術。由此,書法也代表了生命本然動力,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磅礴之力。


《祭侄文稿》傳世的秘密


1200 多年前,也就是公元758 年,顏真卿為在安史之亂中遇害的侄子顏季明寫下的悼文就是《祭侄文稿》。

資料顯示:當時安史之亂爆發,諸郡紛紛倒戈,唯有文人出身的顏真卿率先勤王。他在安祿山勢力範圍的腹地集結20 萬大軍,誓死不降。當時顏真卿是平原郡太守,他的堂兄顏杲卿是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縣西南)太守,兄弟二人遙相呼應,牽制敵軍。顏杲卿的兒子顏季明才十幾歲,常常在兩郡間往來,通報消息。


沒想到第二年,叛軍史思明攻陷常山,顏季明被斬首,顏杲卿被肢解,顏氏一家30 餘口被滅門。


這件慘案發生兩年之後,顏真卿才有機會派人去河北為親人收屍。結果只找到了堂兄的一隻腳,和侄子的頭顱。他悲憤難抑,面對著侄子的頭骨,奮筆疾書,寫下了這篇名垂千古的《祭侄文稿》。全文23 行,269 個字,僅七次蘸墨,可謂一氣呵成。可以看到,帖中還有錯別字,但整體不拘泥形式,隨意塗改,行書變草書,並多次出現枯筆,卻可以讓人從字跡中,感受到一種巨大的洶湧情緒與悲愴的心情。


中國古代書法家的一條“短訊”,為何能引爆日本?

郭偉光表示,這也正是書法的魅力之處。當你瞭解書法,瞭解作品是書法家心的痕跡,一個好的書法作品,用心體會,帶入情景,就會如同一部電影展現在眼前。如此就可能超越時間,與書法作者會意。這種會意,是與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一樣,屬於高山流水會知音。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夠傳世,也就不難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