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的皇后是否真的懷有他的遺腹子,真的被慈禧除掉了嗎?

0614月亮


大清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在同治帝繼位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選秀大典上,一位叫做阿魯特氏的蒙古女子在慈安太后推薦和同治皇帝欽定下成為了大清王朝歷史上倒數第二位皇后,這位蒙古出身的姑娘是清王朝歷史上唯一一位阿魯特氏皇后,也是滿蒙聯姻制度下清朝最後一位迎娶的蒙古皇后。



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入宮到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崩逝,阿魯特氏的皇后之位實際上只坐了三年不到,她與同治皇帝的婚後生活實際上也就僅有兩年時間。同治皇帝最終無子而終而使得同輩的光緒帝繼位,而作為尷尬的寡嫂居於宮中的阿魯特氏因不看忍受慈禧太后的迫害而選擇了自盡。但是在阿魯特氏死後,始終有著一種說法,說阿魯特氏去世時已經懷有身孕,慈禧因為恐阿魯特氏日後誕下皇子繼位而使自己成為無法垂簾的太皇太后而除掉了阿魯特氏,那麼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呢?


荒嬉的同治皇帝: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同治皇帝恐怕是最沒有存在感的,其一生絕大多數時間活在母親的威嚴之下,幾乎從未掌握過王朝的實際權力,相比與其有著同樣經歷的光緒皇帝而言,同治皇帝的表現似乎就更差勁了,同治帝從小不愛學習,言談舉止輕佻,這樣的人在承平時期做個守成之君都還勉強,要應付晚清時期波譎雲詭的複雜局面就明顯不合格了。然而因為他是咸豐帝唯一的兒子,所以從出生到繼位根本沒有任何壓力。這也是間接造成同治皇帝“不爭氣”的原因。根據歷史記載,同治皇帝直到16、7歲時仍然無法獨立讀懂大臣們呈上來的奏摺,要知道,他的先祖康熙皇帝14歲就已經獨立處理朝政事務了!


集體守活寡的後宮:

同治十一年,17歲的同治皇帝終於舉行了大婚,皇后阿魯特氏出身名門,其父崇綺是有清一代唯一一位旗人狀元。除了阿魯特氏外,同治皇帝還迎娶了一妃二嬪和一位貴人,加上皇后,同治帝的後宮共有後妃5人。這五人中,同治皇帝最寵愛的就是知書達理、端莊賢惠的皇后阿魯特氏,但是因為阿魯特氏並不是慈禧中意的皇后人選,所以慈禧便強迫同治皇帝寵幸自己當初堅持立為皇后不成而“屈居”慧妃之位的富察氏,但是同治皇帝根本不喜歡富察氏,但又不能和心愛的皇后在一起,因此在同治帝大婚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宮中的太監們經常能看到這位年輕的皇帝一個人獨宿在養心殿。而同治皇帝的一後四妃,則普通守活寡一樣在各自的宮中熬過一個又一個漫漫長夜。

含恨而死的阿魯特氏:

十七八歲的年輕皇帝,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大婚之後不能和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時間一長,難免耐不住寂寞,因此同治皇帝便在恭親王之子載澄的攛掇下出宮,並經常流連於京城八大胡同等暗娼之處,沒過多久,同治皇帝便染上了梅毒,慈禧太后為了掩人耳目,也為了給皇家遮羞,因此授意太醫按天花的病症治療,反而是越治越重,沒過多久,同治皇帝便龍御歸天了。據說同治帝死後,皇后阿魯特氏已經懷有身孕,若阿魯特氏生下皇子,她便是皇太后,而慈禧也成為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健在的情況下,沒有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例,所以,慈禧為防止大權旁落,於是便逼死了皇后阿魯特氏。連同清朝最後一位皇子,也胎死腹中。



雖然在流傳至今的清宮檔案中查不到阿魯特氏懷孕的隻言片語,但是這卻極有可能是被當事人抹去的歷史。而我們後人,只能根據歷史留下的隻言片語,去推斷還原當初的真相,但是,真相也有可能永遠都無法解開。


歷史課課代表


據傳,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懷有同治的遺腹子,被慈禧害死了,後人還追尊這孩子為末阿哥,但是這種情況可能性很小。



第一,同治皇帝十七歲大婚,十九歲駕崩,大婚到駕崩共兩年零三個月,十月懷胎,如果同治生育能力強,他的孩子都該生出來了。

第二,同治皇帝有一個皇后,四個皇貴妃,他最喜歡皇后不太喜歡皇貴妃富察氏,而慈禧喜歡富察氏不喜歡皇后。慈禧插手同治的婚姻生活,同治很反感,乾脆兩個都不寵幸。不過,同治還有三個皇貴妃,她們不受影響,正常總得有一個開花結果的吧!實際情況是沒有。



第三,皇后懷孕這樣的事情對於皇家來說是大事,都會有詳細記載,實際情況沒有,即便是皇家記錄被修改。當時應該有很多人知道。同治駕崩後,皇后整天以淚洗面,皇后的父親請示慈禧怎麼辦,慈禧的回答,“隨大行皇帝去吧!”如果皇后懷有龍種,有大清的血脈,慈禧的話等於殺死龍種,那時慈安太后還在,慈安才是大清之主,慈禧殺了龍種怎麼向慈安交代!

第四,同治好玩,被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帶入花街柳巷,因為經常逛妓院染上了梅毒,當時沒有青黴素,這種病無法治癒。同治帶病上陣,生育能力一定受影響。



第五,同治皇帝的生父咸豐皇帝,31歲駕崩,在古代年齡也不算小了,他一共才生三個孩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其中還有一個兒子早夭。同治生育能力差很可能是遺傳。

綜上所述,同治的皇后有遺腹子,很可能是後人編造的故事,目的是往慈禧身上潑髒水,可信度不高。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懷著皇帝的遺腹子,只是民間傳說,當不得真。

皇帝的日常起居不同常人,哪天住在哪個宮裡,哪天召幸哪個妃嬪,都在起居注裡記載得明明白白,因為如果皇后或妃嬪懷了孕,得要把懷孕的日子從後往前推算出來,能跟起居注對的上,才算明白。這可不是開玩笑,如果時間出了差錯,那就是皇帝被綠了,是多少人要掉腦袋的大事。

而且當時慈禧並沒有之後那樣獨裁,兩宮皇太后仍然是並尊,同治帝也已成年,宗室大臣們也不是放著看的,就算她想擅自修改,也是沒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皇后阿魯特氏在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時崩於儲秀宮,年僅二十一歲,與同治皇帝只相差七十四天,確實是讓人生疑。

皇后的死到底與慈禧有沒有關係,有三種說法。

要弄明白這一切,還要從立後說起。

同治十一年,載淳已經17歲,早過了可以立後的年齡,這當然是慈禧貪戀權力,找藉口延遲皇帝立後的日期,但畢竟兒子是自己親生的,早晚要還政,於是定在這年過年之後,為皇帝立後。

在立後人選上,兩宮太后可並不一致。慈禧相中的人選,是刑部江西司員外鳳秀的女兒富察氏。富察氏隸屬上三旗中的正黃旗,是八旗世家,滿洲八大貴族之一,在清朝歷史上尊貴非凡,比如康熙到雍正朝名臣傅恆、福康安、乾隆的皇后孝賢純皇后、都出自富察氏。

所以富察氏從家世到人品都沒得挑,絕對的八旗名媛,當選皇后很正常。慈禧看中富察氏的原因,一是認為她與自己年輕時比較相像,似乎看到了當年自己的影子。二是富察氏年齡偏小,當時只有十四歲,易於擺佈。

不過在八旗貴族中看來,大都認為另外一個熱門人選——蒙古狀元崇琦的女兒阿魯特氏氣度高貴,才貌雙全,更適合母儀天下。

東太后慈安也持這種看法,她的理由,倒也不是跟慈禧故意抬槓,是看中阿魯特氏淑嫻識大體,還深通筆墨,皇帝即將親政,年紀輕輕,恐怕他難以勝任繁忙的公務,有位賢內助的皇后,可以為皇帝分憂。

實則載淳本人,早就有意阿魯特氏,他信奉的是這樣一條準則: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立皇后以德行第一,在姿色上,阿魯特氏不及富察氏,在德行上面,卻要強過不少,經過多方打聽,小皇帝已跟慈安太后持相同意見,想要選阿魯特氏,哪怕她比自己年長也在所不惜。

所以到了“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的選後儀式上,載淳不顧慈禧的一再明示暗示,最後還是選中了崇琦孫女阿魯特氏為後,阿魯特氏當時已十九歲,比載淳還大兩歲,崇琦是蒙古旗人,這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蒙古裔的皇后。慈禧中意的富察氏,僅僅被封為慧妃。

親兒子對自己的意見置若罔聞,慈禧惱怒非常,認為他這是聽從慈安指示,故意與自己作對,是翅膀硬了,想要踢開自己的表示,慈禧的氣憤,比三年前安德海被殺還要惱怒十倍。

這其實是權力慾在作祟,如果站在母親的角度,兒子選中個情投意合的皇后,當孃的應該開心才對,但權力慾已經控制了慈禧,感覺不到親情的溫暖。

慈禧不待見阿魯特氏,從立後這一天就已經開始。


同治大婚之後,兩宮太后確實是還政於皇帝,但同治親躬大政伊始,還不敢獨斷專行,從經驗上來說,十七歲的同治在治國上確實還遠遠比不上慈禧老道,所以許多政務,還需要稟告兩宮太后,一起商量個最妥當的法子,當然慈安對治國向來沒什麼興趣,主要的主意,還是慈禧來拿,皇后並沒有什麼參與的資格。

加上宮內等級森嚴,阿魯特氏名為皇后,實則是個夾在中間的受氣包,同治固然對她情深意切,可是慈安在歸政之後,就想著頤養天年,不願再多出頭,後宮實際上還是慈禧說了算,對於看不慣的阿魯特氏,慈禧當然是處處排擠。

同治共有一後一妃二嬪,大婚以後,他跟皇后在一起共度良宵的日子最多,其次是瑜嬪,第三才是慧妃,也就是慈禧看中的富察氏。慈禧覺得慧妃受了委屈,於是決定干預,在兒子私生活這種事上,慈禧干預起來是名正言順。

於是,她召見載淳,以皇后進宮多時,還不大懂宮中規矩為由,要兒子減少去皇后那裡的次數,給她時間來學習做皇后。又以皇帝身邊不能沒有人伺候為由,要載淳多去慧妃處。當然這只是慈禧的藉口,她的真正意圖,是希望慧妃能多承君恩,能搶在皇后之前生下皇子,這樣,她就更有理由抬高她喜歡的慧妃,把對她不服的皇后按在下面。

同治當然也明白這層意思,但他與皇后本來情投意合,新婚小夫妻,正是蜜裡調油,慈禧這樣做,他極為反感,但母親的話,又不敢太過違逆,想來想去,認為是慧妃到婆婆面前告了狀,把氣出到了慧妃頭上,自此,慧妃那裡,他便下決心偏偏不去,皇后那裡,去的日子也大為減少,只是白天匆匆看望一趟,說上幾句話就不敢久留,更不敢留在那裡過夜。


同治本來就是少年天子,心智還沒有成熟,正是貪戀玩樂的時候,這一下子,不免憋悶不少。湊巧這時又由於藉著皇帝大婚喜慶的由頭,商議復建毀於庚子之變的圓明園,載淳在宮中悶得慌,又早已有心出去看看京城的繁華,皇帝雖然富有四海,對著民間的熱鬧,反而格外向往。於是藉著去海淀察看園工的理由,小皇帝幾次微服出行,穿梭鬧市,到了後來,膽子越來越大,竟開始流連京城八大胡同,載淳本來身體羸弱,如何經得起煙花女子的胡鬧,堪堪不到半年,惡疾就開始發作。

同治皇帝的病,是深宮秘事,歷史上也沒有定論,要細細分析來,恐怕要長篇大論,這既然不是問題的重點,就略過一些。大致是天花和梅毒同時發作,天花壓得下去,梅毒卻藉著病勢一發不可收拾,從十月二十日發病,到十二月初五駕崩,不過短短一個半月時間,才親政一年半不到的同治皇帝,就逝於養心殿,年僅十九歲。

同治駕崩後,議立的是醇親王奕譞之子,四歲的載湉,從輩分上看,與載淳是兄弟,二十一歲的皇后阿魯特氏自然就成了皇嫂。不過這個皇嫂,進宮時間既短,才只未滿兩年,完全就是孤家寡人一個,沒有自己的親信和勢力。又有兩宮太后在上,她也沒有一子半女,根本就是個多餘的人,沒有一點兒說話的份量,要想出頭,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慈禧熬死,就跟民間的俗話“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一樣,可是慈禧如今才只有四十歲,穆宗在世時尚且厭惡阿魯特氏,皇帝一死,更沒有好臉色跟她看,幾十年無人搭理的深宮歲月,能活活把人逼瘋。

沒想到的是,穆宗賓天僅僅七十四天之後,二月二十日的半夜,阿魯特氏就在宮中崩逝,香消玉殞。


關於皇后的死,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是說,皇后因為穆宗之崩,哀傷過度,纏綿病榻已久,並且拒絕御醫治療,如果這樣看,同自殺也差不多。

二是說,皇后在十二月初,就曾吞金自殺,幸而被宮女發現遇救,得以不死。現在崩逝,應該還是始終存著自盡之心,終於不幸發生。

三是說,是慈禧太后決心置皇后於死地,認為她在世一天就有一天的後患,所以秘密下令斷絕皇后的飲食。即使此說是真,根據規矩,后妃的孃家,照例是可以進獻食物的,於是又有一個傳說,說皇后因為靠著崇琦進奉食物,得以苟延殘喘,然而處境越來越艱難,於是她悄悄寫了一張紙條,秘密送到孃家,問他父親,應該如何自處。回頭孃家送來食物,裡面有個餑餑,掰開一看,有一張小紙條,字跡正是出自她父親崇琦手筆,上面寫的是“皇后聖明”四字。這是讓她自己拿主意的意思,阿魯特氏明白天地之大,自己已孤立無援,所以拿定了主意,就此追隨穆宗而去。

以上是幾種說法,真相到底如何,宮闈秘辛,沒有定論。但不管是哪種說法,從慈禧與阿魯特氏的矛盾來看,說是慈禧逼死了她,倒也不算離譜。

強如慈禧,也不會想到,正經歷號稱“同光中興”的大清,此時只剩下了三十六年的氣數。


小院之觀


同治皇帝的皇后是阿魯特氏,稱為孝哲毅皇后,關於她是否懷有同治帝遺腹子和被慈禧暗害的傳聞由來已久,而之所以有這些傳聞其實還是與囂張跋扈的慈禧太后有關而已,而宮闈秘史又不為人所知,這就導致各種傳聞在民間流傳。


▲孝哲毅皇后(1854.07.25–1875.03.27)

要想知道以上這些傳聞是真是假,我們先來看看歷史上阿魯特氏是如何坐上皇后寶座以及和慈禧太后的關係如何:

阿魯特氏的身世

阿魯特氏是蒙古族正藍旗,她的爺爺是大學士賽尚阿,父親是戶部尚書崇綺,而外祖父是咸豐託孤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端華,另外一位著名的顧命大臣肅順又是端華的弟弟,身世已經夠顯赫了吧?這還不止,她還是恭肅皇貴妃的侄女,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所以阿魯特氏的身世還是非常顯赫的,貴為皇后以後又被抬旗為滿洲鑲黃旗,她也是清代最後一位蒙古族皇后。

阿魯特氏如何被選為皇后?

阿魯特氏被選為皇后可以說是慈安太后的功勞,雖然不是慈安太后直接指定的但慈安太后的支持卻是非常重要的,同治十一年選秀女時既被定為皇后,但其中過程是很複雜的,簡單說就是慈安與慈禧兩太后之間的較量,慈禧太后喜歡富察氏,而慈安更喜歡阿魯特氏,雙方都無法定奪就只有讓同治皇帝自己挑選了,而同治皇帝並沒有順應生母慈禧太后的意思,而是選擇了慈安太后支持的阿魯特氏,這一片段在影視劇裡曾經就有表現。

阿魯特氏與慈禧太后的關係

雖然阿魯特氏坐上了皇后的寶座,但是不要忘記慈禧太后可並不喜歡這個皇后,可想而知以慈禧太后的性格阿魯特氏在宮中的生活不會愉快,加之阿魯特氏的家世又與被慈禧除掉的顧命大臣端華、肅順有關係,那就更不會善待自己這個兒媳婦了,據清室後裔傳說慈禧曾想廢掉阿魯特氏,阿魯特氏反擊慈禧說到自己是大清門裡抬進來的,可見阿魯特氏也是十分剛烈的,所以阿魯特氏在宮裡的日子並不好過。

同治帝駕崩以後的阿魯特氏

自同治十一年被冊立為皇后之後,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就駕崩了,我們這裡不探討同治帝的死因光說阿魯特氏,進宮才兩年多丈夫就去世了,再加上慈禧太后平日對她的責難,壓力可想而知,而隨著光緒皇帝即位,她的處境也十分尷尬,雖被尊為嘉順皇后,但身在這樣的宮廷裡,身心怎麼會好呢,所以就在同治皇帝駕崩七十四天之後也撒手人寰追隨同治帝去了。
▲同治皇帝(1856.04.27–1875.01.12)

綜上所述,阿魯特氏進宮的開始也是悲慘生活的開始,夾在兩太后之中面對自己的丈夫,很多苦是說不出來的,畢竟她與同治皇帝年紀都不大,阿魯特氏怎麼能夠對付得了心狠手辣的慈禧呢。至於說懷有遺腹子的傳聞其實並不可信,一來受慈禧太后打壓同房的機會本就不多,二來同治皇帝死時才19歲,身體也一直虛弱,可以說大婚時還是個孩子,所以基本不太可能懷有遺腹子。而至於說她被慈禧除掉也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同治皇帝駕崩後,阿魯特氏對慈禧也就沒什麼威脅或者說不重要了,沒必要除掉她,況且當時慈安太后還在,慈禧也不敢直接除掉她,所以一沒必要二風險太大慈禧不會直接除掉她。

其實阿魯特氏的死因在清東陵當地也有一種說法,那就是吞金自殺,而且就因為這個說法在1945年同治皇帝惠陵被盜時,因為阿魯特氏屍體並未腐爛導致盜陵匪徒將屍體開膛破肚想找到吞下的金子,真是令人髮指。總之阿魯特氏的一生可以說悲情十足,死後屍體還遭到盜墓賊破壞真是悲慘至極了。而她的屍身不腐也是一大謎團。

▲同治皇帝惠陵


孤竹公子


我是吾盂,我來回答。我並不認為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因為懷有同治帝的遺腹子而被慈禧除掉的。

這種說法並站不住腳。

①清朝後妃有孕都會有很嚴格的保護措施,太醫院中有那麼多名太醫每天就是幹這事的。如果皇后真的懷孕的話,清朝的醫案上不可能一點兒記載都沒有。

②不合常理。同治帝是十月份生病,十二月份去世,不管說是史料上記載,他是因為天花去世的,是民間傳說,他因為常年留宿花街柳巷而感染梅毒去世。那麼皇后肯定是在十月份之前懷孕的,皇帝去世74天后,皇后也離開人世,如果皇后腹中真的懷有孩子的話,那胎兒已經有將近五個月了,當時慈安太后尚在人世,如果兒媳婦真的懷有兒子的遺腹子,慈安太后拼命也會保護的。

③慈禧沒有必要迫害阿魯特氏及她腹中的孩子。慈禧太后這個人雖然做事沒有什麼下限,但也向來是是無利不起早的一個人。就算阿魯特氏腹中真的懷了同治帝的遺腹子,當時光緒皇帝已經進宮了,阿魯特氏名分已定,就算這個孩子生出來,也不過是皇宮裡多養一個人的事兒,有什麼干係。何況國不可一日無君,諾大的大清早不可能等著一個皇后十月懷胎之後生個孩子再立他為皇帝吧!這個孩子生不生的出來,對慈禧垂簾聽政都沒有什麼危害,阿魯特氏在皇宮中雖然不是什麼逆來順受的性子,但是跟慈禧太后去爭權奪利的話,她還沒有這個本事。那麼慈禧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違去迫害孤兒寡母?

綜上所述,我認為阿魯特氏在同治皇帝身死之後,覺得生活無望,自盡循節而死,倒是更有可能。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吾盂


同治,清朝倒數第三個皇帝。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

同治年間,大清徹底剿除了太平天國運動,一派中興氣象,號稱同治中興。然而好景不長,誰知道同治是個短命鬼,年紀輕就死了。

皇帝死了,最重要的當然是誰來繼續當皇帝了。坊間流傳,同治死的時候,皇后已有龍種。朝中分為兩派,一派堅持皇后生下胎兒再行定奪,一派覺得國不可一日無君,應該早立新君。

慈禧太后當時很不喜歡這個皇后,而皇后又想母憑子貴,把慈禧趕下臺。這當中當然就是一陣腥風血雨的爭鬥。

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結果,慈禧勝利了,她的侄兒,光緒帝上位。稱慈禧為親爸爸,她也可以繼續掌控大清這艘破難不堪的大船。

所以,生而為人莫在帝王家!!!


無敵紫荊


自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鐵騎入關,滿清八旗終結了朱明王朝的統治並接手這塊肥沃的土地兩百餘年。兩百多年裡滿清由盛轉衰,從最初的馬背上打天下變成了最後的王爺貝勒們架鳥鬥蛐蛐,固然有大部分人的居安不思危心理作用,可讓滿清帝國大廈傾頹的罪魁禍首們任然是朝堂上頂戴花翎的那群人,其中以慈禧太后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人所痛恨。

慈禧太后是咸豐皇帝的寵妃,在慈禧太后為咸豐帝生下獨苗也就是同治帝之後母憑子貴,在同治帝登基之後成為了西宮太后。之後慈禧太后便開始了極富傳奇色彩又及其“殘忍”的一生。

野史傳說咸豐帝臨死前害怕慈禧在自己死後擾亂朝綱,便給慈安留下一道聖旨,好讓慈安在特殊時刻誅殺慈禧,慈禧聽說後便與慈安交好之後哄騙慈安燒掉聖旨,在慈安沒有價值之後慈禧就派人偷偷毒害了慈安。雖然沒有記錄在正史之中,但我們對於慈禧的狠辣任舊可見一斑。

慈禧太后一生與很多女子為敵,這些女子無一例外都倒在了慈禧的手上,慈禧太后的最後一位女性敵人就是同治帝的皇后——嘉順皇后。算起來嘉順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兒媳婦”,最後卻被自己的“婆婆”逼死,這也是一樁慘事。據傳慈禧太后與嘉順皇后積怨已久,當初為同治帝挑選皇后時,慈禧相中的是惠妃,慈安卻相中了嘉順皇后,最後同治帝選擇了嘉順。

自己的兒子不與自己統一戰線,這讓慈禧太后很是惱怒,連帶著就將嘉順皇后記恨了起來,在同治帝在位時嘉順也與慈禧太后不對頭——慈禧愛看淫戲,每當嘉順與慈禧一同觀看淫戲時,嘉順總害羞地低下頭去,這讓慈禧覺得很沒面子;再加上嘉順皇后阿魯特氏的舅舅端華之前與慈禧是政敵,這就讓慈禧太后看嘉順百般不順眼。

同治帝死後,慈禧太后不顧已有身孕的嘉順皇后,力排眾議讓自己的外甥光緒登基,嘉順皇后接受不了自己從皇后一下變成皇嫂的事實,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同治帝死後曾對嘉順皇后的父親說:“隨大行皇帝去吧。”這樣一句話,最終逼得嘉順皇后帶著未出生的皇子絕食自殺。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為何慈禧太后要對懷著自己皇孫的嘉順皇后斬草除根?因為正史也沒有記載,我們不妨猜測:一旦皇子誕生,這就是咸豐帝的親皇孫、同治帝的親皇子,名正言順的大清皇帝,這樣一來慈禧太后的權利必然會分落,與其這樣慈禧太后還不如另立自己的外甥光緒登基,一來光緒尚未成氣候,方便自己專政,二來這樣偌大皇室就再沒有咸豐帝親血脈了,自己的權利無疑會到達頂峰。現在看來,同治帝的遺腹子毫無疑問是被慈禧除掉了,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慈禧那被權利引誘的心腸不再躁動,不再不安,才能讓慈禧安心體會她那無底洞般的對於權利的慾望。



日慕鄉關


幾個達人回答囉哩叭嗦,扯一大堆背景,根本沒回答到點上。我的觀點很明確,同治皇后沒有懷孕。如果皇后懷孕,那可能就是未來的皇帝,早已親政的同治皇帝雖然已經病重,必然會作出安排。那時候慈安太后還在,地位在慈禧之上,她和滿朝文武也不可能允許謀害懷有皇嗣的皇后。慈禧雖然在臨死前給光緒下毒,這時還不具備那樣的能力和膽量。


天空三生晴


同治帝的皇后是清代唯一一位阿魯特氏皇后,最後一位蒙古族皇后。她19歲那年(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選秀時被同治看中立為皇后。不幸的是兩年後(1875年)同治帝駕崩,不久她也離開了人間。有人說她是被慈禧害死的,死時肚子裡還有同治帝的孩子,那麼事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同治帝)

咱們就從阿魯特氏選後的最後一次競選說起,當時最後一場競爭是她和富察氏二選一。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的意見不同,慈禧太后看中年紀較小的富察氏,她認為這小妞和自己年輕時的性格有幾分相似,她活潑可愛比較果敢。可是,慈安太后認為阿魯特氏聰明伶俐,記憶力超人,讀書能一目十行,還會左手寫出漂亮的大字,並且她和自己性格像似,她端莊賢淑,溫柔大方,選她當皇后是最完美的。

(阿魯特氏畫像)

兩宮太后都認為自己所選的皇后是最合適的,爭執激烈,最後她們就讓同治皇帝決定選哪個美眉。同治帝滿心歡喜地選了阿魯特氏。慈禧尷尬了,感到親兒子和自己不一心。

阿魯特氏出身名門,她是大學士賽尚阿的孫女,顧命八大臣鄭親王端華(肅順的哥哥)的外孫女,慈安太后的姑表外甥女,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狀元崇綺的女兒。婚後她和同治帝夫妻恩愛,但是她的婆婆慈禧卻不喜歡她,經常找藉口強迫同治帝疏遠她,挑撥她和同治的關係。

按照祖訓大婚後的皇帝都要親政。1873年慈禧不得已同意同治帝親政,但是嗜權如命的慈禧太后仍然抓住朝廷大權不放手。有個這樣的母親同治帝也是無奈,他常常感到心中鬱悶,出宮散心就成了排遣方式,不料得了天花,在1875年1月12日駕崩,年僅19歲。

關於阿魯特氏之死,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自殺,另一種是說慈禧逼她自殺

慈禧不想當太皇太后,因為戴了太皇太后這頂帽子就得退休放權。她思慮再三就立了同治帝載淳的同輩、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自己的親外甥、3歲的載恬為自己老公咸豐皇帝之嗣,讓他繼承皇位。這樣一來她便可繼續垂簾聽政。


但是慈禧的這種做法把阿魯特氏皇后推向了尷尬、難堪的位置。對阿魯特氏來說現在的皇帝是自己老公的姨表弟,自己卻是個皇后,這樣的處境讓她感到很難自處,有辱名節。

再說同治皇帝活著的時候慈禧就把她這個兒媳視為眼中釘,現在同治皇帝不在了,慈禧更是討厭她,處處刁難她。慈禧常常冷言、冷語、冷臉相對。阿魯特氏失去丈夫又要面對這樣的婆婆整日以淚洗面。

阿魯特氏皇后的父親崇綺,派人打聽出了慈禧對自己女兒的意思,認為女兒只有死路一條。他只好無奈選擇幫助女兒自殺。對於這件悲慘的往事,

啟功(崇綺為啟功的三外曾祖父)說皇后死志已定,叫來崇綺,問該怎麼死。崇綺跪在外面,問“不吃行不行”,皇后說行,於是絕食而死。

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皇后絕食而死,和同治帝死亡間隔不足三個月,可憐這位蒙古族皇后香消玉損,年僅21歲。慈禧命令將其厚葬,諡號孝哲。也可以說慈禧是殺害阿魯特氏皇后的間接兇手。
(崇綺)


另外阿魯特氏殉死,也是受家族剛烈門風的影響。阿魯特氏的父親崇綺每當想起女兒的死就會淚流滿面。當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西逃,崇綺護駕跟隨。他的妻子在崇綺走後,怕受到洋人侮辱,就指揮僕人在屋內迅速挖兩個大坑,全家老少13口,按昭穆為序,都進入坑內讓僕人把他們活埋。僕人下不去手驚慌逃出。她獨子葆初便點燃房屋,全家無一人貪生怕死,全部以身殉國。崇綺得到自己家室老小全部死亡的消息,悲痛欲絕。他又聽說列強要弄死支持義和團的官員,他不想被鬼子捉住受辱,就選擇效忠國家。留下絕命詞:

“聖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

吊死在蓮池書院。

由此看出阿魯特氏全家都是剛烈之人,阿魯特氏皇后在自己身處尷尬地位和慈禧的冷言冷語下而自殺也很有可能。

關於阿魯特氏被慈禧逼死這種說法不靠譜。

阿魯特氏死前慈安太后尚在世,慈禧只是個小妾,雖然年長慈安兩歲,但總是稱呼慈安“姐姐”,朝中大事都是慈安說了算。沒有慈安的允許慈禧不敢下令讓阿魯特氏自殺。


(慈安太后)

多方認為她是傷心過度自殺。《翁同龢日記》寫有:“嘉順皇后臥疾已久,今益劇矣”,清代官方則稱“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痾。”

阿魯特氏死前是否懷孕

有野史說,同治帝死時,阿魯特氏皇后懷有身孕,不想當太皇太后的慈禧要逼死她。

但是,清朝有宮規規定,凡事後宮嬪妃如有懷孕的人員,都會被朝廷列為重點保護對象,增派太醫和僕人照顧,每天的生活細節都會記錄在案,但是清朝醫案記錄裡並沒有關於阿魯特氏皇后懷孕的記載。所以推測阿魯特氏並未懷孕。

綜上,阿魯特氏皇后的死確是自殺身亡,她的死亡和慈禧有很大關係,但她死前並未懷孕。


小姐姐講史


同治帝皇后是誰?嘉順皇后,這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女子,知書達理、活潑跳脫,雖然比同治帝大兩歲,但和同治帝有說不完話的悄悄話。



說起這個嘉順皇后,也是不容易,1854年7月25日出生在北京市安定門內的一個大家庭裡,父親崇綺是顧命大臣鄭親王的哥哥,官宦之家,從小倍受寵愛,但是女人在大清朝裡無法逃脫歷史的命運,不知道在她18歲的時候,進宮選秀是幸運還是悲哀,總之他被選成了同治帝的皇后,於同年裡從大清門裡抬了進去,和同治帝完成了婚禮,成了蒙古族最後一個皇后。



嘉順皇后是一個爽朗、有才的皇后,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稀裡糊塗她最美麗的年華中消逝了,享年22歲,在《清宮詞》裡有一首讚美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的詩:

"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說起嘉順皇后的死亡,這是滿清的一個疑案,又是一筆慈禧太后這個滿清最壞女人的一筆血債。既然是血債自然有緣由,但是這些緣由僅僅是一些嫌疑一樣的推斷,僅供參考。

她是兩宮太后鬥爭的棋子,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她可能是最大的魚。



兩宮鬥爭由來已久,他們在權勢上的爭奪,涉及到執政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通知弟弟的學費問題上,更是出現了激烈的交鋒,陽光太后都為了自己的人能入主後宮,使出了渾身的解數,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嘉順皇后又是兩宮鬥爭中的一個棋子,由於嘉順皇后的勝出,得罪了慈禧太后,把自己的婆婆得罪得很死。

自古以來婆媳之戰,都是最難處理的難題,加上清朝時的宮規,更是讓婆媳關係非常的緊張。

沒有一個媳婦在婆婆眼裡是看著順眼的,清官難辦家務事,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由於嘉順皇后年紀較輕,又是比較活潑,經常陪著同治帝批閱奏摺,慈禧便以此為名經常責備她,關係處的非常的僵化。

嘉順皇后和慈禧太后的導火索是:從大清門裡抬進來的正牌皇后。



這句話徹底刺激了慈禧太后,這根刺深深的紮在了慈禧太后的心裡,由於同治帝的突然暴斃,讓原本出撲朔迷離的婆媳關係出現了更大的裂痕,慈禧太后白髮人送黑髮人,更是把這股怨氣歸家到了,嘉順皇后的頭上,自古便有殉葬古例,他的死亡似乎摻雜著慈禧的身影。

關於嘉順皇后有沒有同治帝的孩子,這一說法,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野史中有相關的記載說,確實有這樣一個孩子,但未經事實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