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打挺、頭後仰是腦癱的預兆嗎,腦癱還有哪些預兆?

myw58


新手父母真的不容易,面對寶寶的一些看似異常的行為,經常心理暗自打鼓,總是擔心寶寶是不是發育不良,然後越觀察越覺得寶寶有問題,再和別人家的孩子一比較,自家孩子哪哪都落後一截子,更加焦慮自己寶寶是不是真的有問題,然後跑到醫院檢查,如果遇到一個經驗豐富的靠譜醫生,那就是一陣鎮靜劑,如果遇到泥腿子醫生,那說不定就入坑了。



我也出現過這種焦慮,我雖然是在足月的情況下羊水早破入院待產,但是由於寶寶胎頭一直未下降,宮口才開到2指,不得不剖腹產,但是我卻等了60個小時,也就是兩天才執行剖腹產,醫生原本想讓我順產,當然自己也想順產,但是這個破羊水的狀態持續了這麼久,我一度擔心羊水流完了,寶寶會不會窒息?一直等到生產結束後,確定寶寶安然無恙,但是我又擔心會不會因為缺氧傷到了腦子,所以後來經常特意觀察寶寶,有沒有不正常的地方。

所以,關於題主提到的這個打挺、頭後仰的行為是不是腦癱的徵兆,有可能是多慮了哦,每個寶寶都會有迷路反射,表現出向後打挺的狀態,每個寶寶出生時都有一定的肌張力,打挺很正常。不要太過焦慮,如果實在不放心,選擇就醫諮詢,防患於未然。

哪一類寶寶腦部發育出現異常的可能性比較大

  • 有明確的宮內窘迫史
  • 出生時出現重度窒息
  • 不足28周就出生的早產寶寶

如果是這幾種情況出生的寶寶,需要高度重視,持續觀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這並不是說出現這幾類寶寶100%得腦癱,而是說可能性比較大而已。



可能是腦癱的徵兆有哪些

1、經過專業醫生判定確認肌張力過高/異常

  • 仰臥時頭一直向後背
  • 上肢的肘關節和手腕關節一直保持彎曲狀態。
  • 手指拇指內扣,緊握拳頭並難以展開。
  • 下肢總是伸直狀態,雙足尖著地。
  • 寶寶全身僵硬,肢體運動很少。

專業醫生判斷寶寶肌張力要在寶寶清醒和放鬆的不同狀態下對比觀察肌肉的緊張程度,有的寶寶在體檢的時候被判定肌張力過高,但是一個陌生醫生二話不說就開始對寶寶捏啊掰啊,每個寶寶都會立刻蜷縮僵硬不配合,難免會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但有的醫生會仔細詢問父母平時在家給寶寶做撫觸按摩被動操時,寶寶的肢體阻力狀況,綜合判斷。

大部分寶寶或多或少都有肌張力高的情況,表現出打挺的姿勢,如果挺一會就恢復放鬆了,就不需要太過擔心。

2、部分原始反射延遲消失

新生兒自帶很多原始反射,為了保護自己和實現生存,但隨著大腦不斷髮育,這些原始反射要在相應的月齡段被抑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夠被大腦控制的主動行為,如果沒有消失或者延遲消失,就需要引起重視。

比如,應該在5個月左右被抑制的迷路反射,2個月左右被抑制的踏步反射,6-9個月被抑制的足抓握反射等。

3、運動發育嚴重落後

寶寶大運動發展、精細動作發展都有一個參考標準,但是每個寶寶又有個體差異,晚於標準或者早於標準兩三個月都算正常,比如,有的寶寶11個月就會走路了,有的寶寶13個月會走路,有的寶寶3個月翻身,有的寶寶5個月翻身,但是如果嚴重落後於標準就該引起重視,比如,超過18個月還不會走路,7個月還不會翻身。

4、18個月後走路姿勢異常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經常會踮著腳尖,獨立走路以後基本就不會了,偶爾覺得好玩還會踮起腳尖走一走,但是如果寶寶在會走路以後還是長時間的踮起腳尖,或者扶站的時候也是踮起腳尖,家長就需要注意一下,找醫生排查是足部疾病還是腦部發育問題。

此外,還有走路姿勢看起來比較奇怪,比如像剪刀一樣向內交叉走,看起來不協調,這些情況都需要注意。

5、語言及認知能力嚴重落後

寶寶每次體檢的時候,都會有關於認知方面的檢查,醫生會問很多關於語言、視覺、聽覺等感官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如果在這些方面出現與標準相差太遠的情況,有可能就是腦部發育存在一些問題。

但是語言發育個體差異真的很大,而且影響語言發育的客觀因素也很多,比如口腔咀嚼能力、周圍語言環境的薰陶等,有的寶寶兩歲多才開始說話,所以,千萬不要單獨的拿語言發育來判斷寶寶腦部發育。

以上這些症狀都需要專業的醫生仔細檢查,綜合判斷才能下結論,而我們都是非專業的外行人,不能妄下斷論。



但是,做為父母,我們有能力做到的,也是必須要做到的是

  • 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
  • 儲備一定的基礎醫學科普知識
  • 關注寶寶的生長髮育各項指標
  • 定時帶寶寶體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世界這麼大,確實存在著一定比例的腦癱兒寶寶,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的寶寶說不定能夠重獲新生,而因為父母后知後覺導致錯過黃金治療時期的寶寶,真的就太遺憾了。

最後,祝願每個寶寶都能健康長大,家長也不要總自己嚇自己,畢竟,養娃已經很辛苦了。




我是堅持科學育兒的墨仔媽媽,一名嬰幼兒睡眠顧問,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嬰幼兒睡眠、大運動發展、母乳餵養、輔食添加方面的經驗,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養育孩子不僅需要愛,還需要知識

墨仔媽媽育兒


寶寶打挺、頭後仰是腦癱的預兆嗎,腦癱還有哪些預兆?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想起了往事。我家大寶一個月的時候,發現脖子有一點凸起,去醫院問醫生,說是出生的時候拉傷,然後叫去做激光消除,然後我就帶孩子去做了半個月的激光。在那裡看到了不少腦癱的孩子,還有很多可敬可佩的媽媽。

那些孩子都有很多相同的症狀,比如說:

1.流口水,一些寶寶都很大了,有的都一歲多啦,還一直在那裡流口水,感覺是吞嚥功能障礙。

2.用醫生的話來說就是肌張力高,手腳都很硬,很難人為彎曲。


3.不會笑,到了相應的年齡也不會笑。

4.斜視,有一個孩子就是這樣一直盯著一邊,開始我不知道,就順著她的眼光看過去,只是一堵牆,後來醫生才告訴我的。

5.大運動發育落後,一些孩子差不多四個月了,頭還不能抬起來,或是有一些一歲了都還站不起來。

我在醫院經常看到的就是這些症狀。有時候也會和那些媽媽們聊天,這些一般都會經過做操,游泳,高壓吸氧,針灸,藥品治療等治療。



症狀比較輕微的話,做幾個療程就可以了,有一些可能要做的比較久,那種應該比較嚴重一點的。

我每次經過那個高壓氧室的時候,看到孩子就在裡面哭,覺得真的很心酸又無奈,相信那些媽媽們更無奈。

所以說,產檢真的很重要,特別是高齡的孕婦,風險更大,為了能生個健健康康的寶寶,還是應該按時做各種產檢。


請叫我小小梁先生


寶寶打挺、頭後仰是腦癱的預兆嗎,腦癱還有哪些預兆?哪些寶寶患腦癱的風險相對比較高呢?

我家寶寶因宮內缺氧出生時重度窒息,阿普加評分只有2分,生後兩三天還做過大大小小的搶救,所以我很擔心寶寶會有腦損傷甚至因此而腦癱。我家先生叫我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當時覺得“腦癱”兩字非常刺耳,心裡很牴觸,安慰自己說,“寶寶會好好的,他才不會有什麼腦癱呢!”

牴觸歸牴觸,但最終我還是買了相關書籍開始學習這方面的知識,萬一不幸真的來了,那我做好心理準備及時干預。萬幸的是,寶寶通過了所有檢查健康出院了,即使吞嚥能力比較差,體重也偏輕,沒足月兒那麼有精神氣。

即便如此,我並沒有完全放下心來,因為養育過程中寶寶也有可能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在護理的過程中我不曾鬆懈,仔細地觀察寶寶一些反應與發育情況。生後前6個月我每月帶他回醫院檢查、評估,有段時間發現寶寶尖足、動作比較僵硬,我立馬帶著寶寶去看醫生,醫生說是發育落後叫我多給寶寶做撫觸按摩與被動操、大球運動,

排除腦癱的可能我才鬆了一口氣。

因此,題主的不安我非常理解,但是寶寶打挺、頭往後仰不一定是腦癱。當寶寶頭部往後仰時,腿部蹬直,手臂往後伸直,身體後仰,就是我們所說的“打挺”姿勢,這是迷路反射一種表現,在生後4個月左右加以抑制,比如在寶寶覺醒的狀態下做一些撫觸按摩、主被動操、多俯趴與推爬幫助寶寶提高手腳協調能力,促進感統能力的形成

哪些寶寶患腦癱的風險相對比較高呢?

①有腦損傷史的,比如宮內缺氧、出生時重度窒息、低血糖、腦室出血、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新生兒顱內出血等引起的腦損傷。

②大腦發育不全的早產兒,特別是不足28周出生的寶寶

③除了以上兩大原因,還有胎兒先天性腦發育異常、 染色體異常與宮內感染等引起的腦癱。據統計,懷孕期間引起的腦癱發生在圍產期內的為40-66%。然而,在許多情況下是非常難確定其原因,所以很難完全預防腦癱。


腦癱有哪些徵兆?

●表情呆滯,不會笑

●肌張力異常,拇指內扣,觸摸寶寶的肌肉時,大腿與小腿肌肉不勻稱。

●對洗澡異常抗拒,很難瓣開拳頭,當手腳觸及水面時,寶寶立即全身僵硬

●姿勢常呈“拉弓射箭”姿勢。

●給寶寶換尿片或穿衣服時,身體突然僵硬、打挺

●四肢鬆軟,抱起的時候手腳往下垂,頭部往後仰

●腳腕常呈內扣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腳尖著地

●姿勢異常

有些家長看到自家寶寶發育有點落後或者肌張力有點高,急得團團轉生怕寶寶患腦癱。就好比我自己,看見寶寶發育落後就慌慌張張地跑去醫院,醫生說,“寶寶發育落後兩三個月很正常,況且你家寶寶早產兒,出生時還重度窒息,

只要7個月前會翻身、8個月前會獨坐12個月前會爬,14個月前會獨站,16個月前會獨自走路就好”。

所以建議家長不要過度觀察,如果有上述症狀的請及時帶寶寶給專業醫生診斷。如果有大腦缺氧缺血史等風險高的寶寶,即使出院時無恙也不能完全鬆懈,據《早產兒家庭養育指導手冊》指出,診斷小兒腦癱通常要在寶寶2-3歲後,部分寶寶可能後期才會出現腦癱症狀,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家長也要注意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就診,不要錯過了最佳治療的時間窗。


美媽很帥


小兒腦癱是影響寶寶正常生長髮育的疾病之一,小兒腦癱往往在寶寶患病初期很難察覺,正是這種情況,才導致往往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這對於家人來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其實,在日常的生活護理中,只要我們留心觀察,還是能夠提前發現小兒腦癱的一些蛛絲馬跡的。那麼小兒腦癱有哪些早期症狀呢?

一是過分的安靜,主動運動較少,運動發育滯後。如3到4個月時候不能抬頭,不能用前臂支撐負擔。

二是兩種極端情況,經常少動、少哭或者多哭、易激動和驚嚇,反覆出現尺跳等。

三是食慾不振,餵養困難。如吃奶的時候吮吸無力,哭聲較弱或多哭,易受到驚嚇。

四是經常出現的肌張力高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五是寶寶咀嚼和吞嚥困難,嘴巴閉合困難且經常流口水。

六是寶寶小手不能正常抓握東西,不能完成手指捏東西的精細動作,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

七是寶寶容易抽搐、煩躁不安、尖叫和恐慌等症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需仔細觀察寶寶的發育情況,如果有些情況異常時,也不要過於緊張和有心理負擔,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排除孩子腦癱的風險。鑑於此,每隔一段時間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充分了解寶寶的身體發育情況,提前預防,提前治療。

我家寶寶也是有很多症狀和許多腦癱的症狀相似,當時在醫院做的核磁共振,倒是沒檢查出異常,算是鬆了一口氣……


伊貝育兒園


寶寶打挺或者扶起時頭後仰,這是肌張力高的表現。肌張力高,是指孩子在安靜狀態下的肌肉比較緊張,主要表現為肌肉僵硬,比如說打挺或者頭背屈(也就是頭部後仰)。

但是,寶寶出生3個月之內這屬於生理性的肌張力高,一般來講都是正常的。原因在於寶寶在媽媽子宮內為了適應子宮的環境,身體是呈蜷縮的姿勢。那麼寶寶出生之後,屈肌張力逐漸下降,伸肌張力逐漸提高,然後達到平衡狀態,寶寶當然需要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病理性的肌張力過高,是孩子腦癱的主要象徵之一。一般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

1、寶寶肌張力高是經常性的,如果偶爾出現一次二次,這樣不算是病理性肌肉力高;

2、肌張力高的主要表現(徵兆)有:

◆拇指內扣,孩子經常握緊拳頭;

◆頭背屈(頭後仰),尤其是把寶寶從俯臥位扶到側臥位時孩子頭部後仰超過20度;

◆足心內翻,足背屈大於80度;


◆孩子邁步時腳跟不著地,而是腳尖踮起。

◆給寶寶換尿不溼打不開腿,或者給寶寶穿衣服時袖子不好穿,比較費勁;

3、所謂腦癱,首先影響到的是孩子的大腦發育。然後才會影響到孩子大動作發展和語言發育。所以腦癱孩子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或徵兆):

◆胎兒時期宮內缺氧或窒息,或者寶寶出生時受到意外腦損傷。比如急產時寶寶頭部著地;

◆寶寶表情呆滯,與父母沒有對視,逗孩子也不會發笑;


◆孩子肌張力過高,比如說3個月之後寶寶還不能抬頭;

◆寶寶沒有追視,哺乳時困難頻繁吐奶;

◆對新鮮的事物缺少興趣,比如父母將東西放到孩子手上,寶寶也沒有抓握的能力等等。

總結一下:

寶寶3個月之內肌張力通常比較高,單純性的一次兩次孩子打挺或者頭部後仰,並不代表寶寶是腦癱。如果孩子3個月後仍然而且是經常性地有以上表現,最好及時去找專業醫生檢查一下才比較靠譜。


爸爸不講理


腦癱是兒童最常見的運動障礙,是一種終生無法治癒的疾病。大多數腦癱患兒是與孕期或分娩過程中造成的腦損傷有關,少數是出生以後造成的。

一、 我國腦癱兒現狀

我們新生兒腦癱發病率約為2.4/1000,每年新增約3萬名患兒,腦癱患者總計超過600萬。

腦癱在男嬰身上發病率更高,男女比例約為1.25:1。每10名腦癱患兒有4名患有癲癇,1名患有自閉症。

二、腦癱對患兒有哪些影響?

患兒腦部受損程度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不同:

1.視力、聽力不同程度損傷。

2.進食問題,易吸入食物或嘔吐。

3.口齒不清,常伴流口水。

4.出現睡眠障礙。

5.骨質疏鬆症(骨骼脆弱)

6.癲癇發作或自閉症

7.智力受損,學習障礙,行為問題。

8.大小便不能控制,肌肉控制、身體協調能力低下。

9.身體骨骼畸形

三、造成孩子腦癱有哪些因素?

出生前和出生時:

1. 遺傳因素

2. 早產兒或體重過輕

3. 人工授精或其它體外輔助受孕

4. 雙胞胎或多胞胎

5. 母親孕期感染疾病

6. 孕前或孕期接觸化學藥品

7. 服前或孕期過量飲酒、吸菸或吸食毒品

8. 分娩併發症

9. 分娩時的醫療問題造成嬰兒腦損傷

出生後:

2. 細菌性腦膜炎

3. 意外造成的腦損傷

4. 鉛中毒

四、嬰幼兒腦癱有哪些跡象?

正常情況下孩子每個年齡段或早或晚都會發展出不同的技能,比如坐、立、站、走、說等。如果孩子的相應技能嚴重滯後,則可能是腦癱的跡象:

3-6個月

1. 嬰兒仰臥抱起時,頭向後仰。

2. 嬰兒俯臥抱起時,感覺身體鬆軟無力。

3. 豎著抱起時,背部和頸部伸展過度。

4. 當被抱起時,腿部僵硬成剪刀狀。

5. 平時感覺身體僵硬

6-10個月

1. 不會左右翻轉

2. 不能合擾雙手

3. 很難把手放到嘴裡

4. 伸出一隻手時,另一隻手會握緊拳頭。

10個月以上

1. 以一種傾斜的方式爬行

2. 一隻手或一條腿使勁,拖行另一隻手和一條腿。

3. 用臀部或膝蓋跳躍移動,而不是四肢爬行。

每個腦癱患兒的表現不盡相同,家長需要多觀察孩子日常行為,尤其是那些技能發展滯後的孩子。早發現早介入,才能恢復的更好!

父母孜孜以求,孩子點滴成長!----關注@父母之道Parenting

父母之道Parenting


頭後仰、打挺是否是行為異常,我們需要考慮出現這種行為出現的情境、寶寶的月齡來具體分析。

首先,哪些頭後仰、打挺屬於正常呢?三個月以上的寶寶已經可以適當豎抱,當寶寶有些生理需求比如飢餓,看見喜歡的東西家長沒有滿足,或者受到刺激,平躺、豎抱狀態下出現頭後仰,打挺情況是不用擔心的,另外,豎抱時因為寶寶軀幹核心力量弱,失衡狀態下也會出現頭後仰、打挺。

其次,哪些頭後仰、打挺屬於異常呢?寶寶平躺著經常性的頭後仰、打挺,伴有哭鬧,身體僵硬,睡眠質量不高,甚至入睡困難更高這種情況是要重視,懷疑有腦損傷的發育風險。3個月內寶寶有此症狀風險。

異常的頭後仰多為頸背肌張力增高所致,是腦損傷或腦發育缺陷所致姿勢、肌張力異常的較早表現之一,如能及時發現,不僅可有效阻抑其發展,也提示要注意隨著發育的進行,是否還有無其他異常出現。

(一)早期認出

1.家庭自行觀察

豎抱:1~2個月的嬰兒,一般豎頭不穩,經常向後打挺。

轉換體位:由仰臥扶呈側臥時頭向後仰大於20°;拉坐時頭後仰較顯。

扶持俯臥肘支撐時,可抬頭較高,但少出現頭左右自如轉動的情況。這些孩子,家長不要誤認為孩子抬頭較好。

2.專業檢查

(1)姿勢:觀察豎抱、側臥、俯臥時有頭後仰,並記錄頭後仰角度。

(2)主動活動程度:俯臥、抱坐位體位,在頭後仰狀態下用玩具、圖片引導;及聲音引導下頸部側彎、前屈,並記錄檢查結果。

(3)通過體位變換激發牽張反射,如仰臥位扶至側臥位的體位變化,出現體位變化時頭後仰大於20°為頸背張力增高。如僅拉坐時頭後仰是頭控不好。

3.肌動學評定

仰臥位扶至側臥位頭後仰大於20°為頸背張力增高,為雙側胸鎖乳突肌和/或雙側斜方肌等牽張反射亢進所致。可用觸摸法核實。拮抗肌是頸前深層肌群。

(二)糾正異常方法

1.推順按摩

輔用耦合劑推壓雙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是主要干預方法,具體方法同緊張性頭偏斜。拮抗肌在頸前較深部位,推順不易達到,活動頭頸的牽拉可有助增加其肌力。

2.牽拉

(1)懸吊被單內蕩悠:選取結實的全棉布料,大小尺寸約1.5米×1米,也可用大浴巾或標準單人床單對摺,將孩子仰臥位放於被單中間,兩個成人分站孩子頭側和腳側,雙手抓牢被單兩角,將孩子懸託於被單中,做左右悠盪操作。主要不要角度太大,或觸碰周邊堅硬物體上。每次3~5分鐘,悠盪頻率約為1次/秒。每日可數次操作。整個操作過程中要注意孩子保持頭正位,頸部稍前屈,下頜下收。此方法通過牽拉頸背肌群,減輕增高的肌張力;增強孩子平衡功能的訓練。

(2)懸吊被單內側翻[圖5-5]:除上述懸吊被單蕩悠外,還可在被單蕩悠中促進孩子翻身。方法是兩個操持者一同配合,抬高一側被單,被動促使孩子翻成側臥,停留1、2秒鐘,再換另一側抬高,促成另一側側翻。如此循環重複。每側翻20~30次,視孩子適應情況而定。

(3)頭前屈牽拉操:可減輕增高的頸背肌張力。

3.脫敏叩擊

背部脫敏叩擊[圖5-6]可懷抱患兒或患兒取俯臥位,施者五指屈曲,以指尖輕輕叩擊患兒背部皮膚。為減少孩子反應過度,可先隔衣輕叩,逐用溫暖的手接觸皮膚輕叩。主要叩擊脊柱旁皮膚,尤以背部胸廓部、肩胛旁叩擊為主。頻率60~80次/分鐘為宜,可適當變換頻率,並根據患兒反應,適當變換手法,改用手掌觸摸皮膚相結合。整個操作過程以不引起患兒頭後仰為有效。以上措施每天進行數次,每次5~10分鐘左右。

(三)功能訓練方法

1.扶持固定頭部拉坐訓練

在整個拉坐過程中扶持頭不出現後仰,扶持者注意扶持手與孩子主動控頭活動相配合,以保證不讓頭後仰的錯誤姿勢出現為主要目的,練頭控及坐位。頭控較好後,去除扶持固定,僅拉坐訓練。

2.豎抱訓練

豎抱孩子,枕部朝前時,用一隻手扶持頭在正確位置;孩子面朝前時,用胸部抵住孩子頭不後仰。


嬰幼兒早期綜合康復


只是腦癱的一方面表現,不能說明就是腦癱。

什麼是腦癱

腦癱(即腦性癱瘓)是目前兒童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運動運動障礙、發育落後,姿勢發育異常。輕症表現為走路姿勢異常,運動不靈活;重者生活不能自理,不會抬頭、翻身、獨坐等,需終生有人看護。腦癱除了運動障礙外,還可表現為智能低下、聽視覺受損、語言發育障礙、癲癇及行為異常等。

引發腦癱的因素

腦性癱瘓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育缺陷。 很多原因都可以構成高危因素,簡單的可分為妊娠期(佔20%)、圍產期(佔70一80%)、出生後(佔 15-20%)一個月內的損傷。

一般認為,早產、缺氧窒息、重症黃疸為腦性癱瘓的三大主要致病因素。因為早產兒各器尤其腦發育不成熟,出生後容易併發呼吸暫停、低血糖、缺氧、營養常不充足、腦室旁白質軟化、腦室內出血致腦損傷的疾病等,故早產兒為腦癱高危兒,體重越小發生腦癱的幾率越高。

以下早期徵兆,可以幫助家長儘早發現腦癱

1、出生1-2個月後的嬰兒在仰臥位拉起時,頭仍明顯後仰,

2、正常嬰兒出生4、6週會無意識的的笑。手足徐動型腦癱患兒常愁眉苦臉,痙攣型腦癱患兒近於無表情,遲緩型腦癱患兒對家長的呼喚無人反應。

3、出生3個月後,家長抱起後,下肢軟,無站立或邁步的動作。

4、 4個月齡後嗎,手扔緊握拳,緊貼手掌,拇指內收。

5、5個月以後還不能抓握,對於給予的玩具或者其他物體,無想要抓握的慾望。

6,發育比其他孩子慢,5個月不會翻身,8個月仍不會坐,手不能主動握物。

7、10個月還不會爬,1週歲沒有想扶站的慾望。或學站時腳尖著地,雙腳併攏,甚至兩腿交叉,患兒出現表情呆滯,流口水、眼神飄散、全身發軟無力或四肢發緊,動作過多或過少。

腦癱患兒應及早進行有效的康復訓練。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改善。寶寶6個月以前是腦癱治療的關鍵期,進行早期干預效果顯著,運動障礙較易恢復。


兒科醫生鮑秀蘭


寶寶打挺、頭後仰是腦癱的預兆嗎,腦癱還有哪些預兆?寶寶打挺,頭後仰只是腦癱的其中一種症狀,並不能斷定為腦癱,腦癱還有其他症狀:


1.身體發硬,即肌張力高,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有些是肌張力低,寶寶身體發軟,同樣是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損傷。

2.斜視:3--4個月寶寶有斜視或眼睛不會追物。

3.不會笑,2個月不會微笑,4個月不會大笑。

4.大運動發育落後,如3--4個月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

5.哺乳困難,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6.頭圍異常,腦損傷的寶寶往往有頭圍異常的現象。

7.經常出現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如果寶寶有以上症狀或懷疑有腦癱風險,建議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通過智力、行為、語言等評估寶寶的問題,然後根據評估結果及時進行康復訓練。 其實有一些醫院在寶寶出生後就會收費對寶寶進行篩查(建議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篩查),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一個措施。



腦癱,最好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我也在醫院看到過一些腦癱寶寶做康復訓練,如果問題不是很嚴重又及時做康復訓練的話,還是可以恢復的,但嚴重的寶寶或發現得晚的,相對就難恢復很多。

文海撈夢話育兒:已出版作品《走過花開的石林》;一孩之媽,專注育兒話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與轉發,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探討,感恩遇見!


文海話育兒


你好!這個問題北京天使兒童醫院兒科主任王東記來回答,期待您的關注~

寶寶打挺、頭後仰還不足以判定是腦癱。

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後一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徵。

寶寶打挺和頭後仰的原因

嬰幼兒的頸後肌發育要早於頸前肌,而且嬰幼兒頸部肌肉還未發育成熟。寶寶在奮力保持頭部平衡時,會有短暫的直立,造成後仰的現象。嬰幼兒大部分的打挺行為,其實都是負面情緒迅速膨脹或積壓許久的情緒難以釋放造成的結果。

若寶寶頭後仰或打挺後,出現精神狀態不佳或異常的頻繁,家長就要注意,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檢查。

腦癱兒不僅有頻繁打挺和後仰的行為,還伴有明顯的運動發育落後,比如不會抬頭、翻身、手難以伸開、不會坐,智力發育落後於同齡兒等。而且,還有吃奶困難、容易嗆奶吐奶、四肢發軟或緊繃的表現。

專家有話說:腦癱的診斷還需要專業醫護人員通過腦電圖、智力測試、影像學等檢查來確診,家長千萬不要自己亂扣帽子。一旦發現孩子有腦癱的症狀表現,要及時帶孩子去正規醫療機構檢查病因,對症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