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凉,后凉,西凉在地图上占有如此大的疆域,为何外敌可以很快攻入都城,迅速灭亡?

用户382221696371436


在我国历史中,以河西走廊为主要聚集地的割据政权有六个,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和大凉。前五个以“凉”为名称的割据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凉国,大凉国则是隋唐交接之际成立的割据政权,存在于617-619年,被李渊派兵消灭。(河西走廊地形图,武威、酒泉、敦煌曾经为诸凉的都城)

前凉、后凉和西凉的地理位置如何?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全部建立在河西走廊之上,河西走廊又称甘肃走廊,古代称这一区域为雍州、凉州,因为在黄河之西,所以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在此建立凉国主要地区,这里可以灌溉农田、放牧,是丝绸之路的关键要道。河西走廊在祁连山山脉和合黎山、龙首山等中间,地域狭长而且特别的直,是古代王朝屯田驻守军队的所在。

前凉、后凉、西凉所控制的区域虽然广阔,但是主要的城市和人口都在河西走廊之上,一旦占领河西走廊,攻占都城,割据政权就基本灭亡了。

前凉、后凉的都城在姑臧,古代称雍州、凉州,姑臧县,现在的甘肃武威市;西凉的首都则先后在敦煌(现在敦煌)、酒泉(现在敦煌)。(前凉控制区域和国都所在地)

前凉(301-376年,汉人政权)如何灭亡?

在五胡乱华时期,在中国西北的凉州之地仍然存在一股汉人的军事力量存在,他们仍然遵循晋朝的册封,保留着凉州的独立地位。张骏、张重华父子在位时国势达到顶峰,时间为324-353年,张重华称“凉王”。

张重华去世后,前凉内部为了争夺王位内乱不止,国力消耗严重。376年,前秦苻坚率领13万步骑兵进攻前凉,自知不敌的前凉王张天赐被迫出城投降,前凉灭亡。

灭亡原因:

第一,是内乱消耗了国力太大,根本无力抵抵御苻坚的大军;

第二,河西走廊战略空间有限,没有战略纵深的空间。(后凉国图)

后凉(386-403年,氐族政权)如何灭亡?

后凉的创立者是吕光,氐族人,是前秦太尉吕婆楼的儿子。他跟随苻坚南征北战、东征西讨,深得苻坚和宰相王猛的赏识。382年9月,苻坚统一了北方,他想打通西域的交通线,于是吕光进入苻坚的视野,吕光被派遣去征讨西域,因而躲过了淝水之战苻坚的惨败。(吕光像,后凉的建立者)

吕光得知苻坚惨败的消息后,立马率军回师河西走廊,希望占据此地意图发展。386年,吕光占据了甘肃西部、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和外蒙的一部分,并于389年称王。

灭亡原因:

第一,吕光死后,吕光的后代互相攻杀,国家势力大损。

第二,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战略纵深。

第三、后凉受到南凉、北凉和后秦的夹击,后秦军队击败后凉吕氏的主力,后凉王吕隆投降。(西凉国土图)

西凉(400-421年)如何灭亡?

后凉末期,内乱频仍。397年,拓跋鲜卑人拓跋乌孤为后凉征南大将军、益州牧、左贤王,他趁机摆脱吕光的控制而自立,建立南凉政权,控制了洪池岭南五郡;同年,段业在沮渠男成、沮渠蒙逊的协助下反叛后凉,建立北凉。(李暠像,西凉的建立者)

400年,李广的第十六世孙李暠任职后凉的敦煌太守,在手下的支持下在敦煌建立了西凉政权,西凉的控制区域时大时小,始终处于和北凉的征战中。

本来地域狭窄的西凉地区根本经不起常年征战,李皓死后,他的儿子李歆、李恂先后即位,最终被北凉水淹敦煌城,部众投降,李恂投降未成自杀身死。

西凉太祖李暠身份比较特殊,唐朝开国皇帝尊他为始祖,大诗人李白也将李暠尊为祖先。


穿越再现彼岸


既然是想探索前凉、后凉和西凉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妨来看一下这三个凉政权的共性。三个凉政权最显而易见的共性,当然就是政权所处的地理位置。

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应当也是三个凉政权,甚至可以在加上之后的北凉和南凉,共计五个凉政权,虽然在地图上占有很大的疆域,但是外敌可以很快攻入都城,迅速灭亡的原因。


(前凉示意图,部分)

(后凉示意图,部分)

(西凉示意图,部分)

既然提到地理位置,这几个凉政权建立的地理位置,有个更加我们熟悉的称呼——河西走廊地区。

是的,从地图中不难发现,前凉、后凉、西凉和之后的两个凉政权,所建立的地理位置就是在从汉武帝时,就归于汉王朝掌控的河西走廊地区。

从这几个凉政权所管辖的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便是源于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地区之后设立的河西四郡,也一直都是五凉政权所倚重的重镇。

由此可知,虽然五凉政权所辖土地各有不同,但主要统御之地都在河西走廊地区,并且多在此地建都。

(汉武帝时就设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

虽然东汉之后天下十三州的设置中,为凉州所在,并且前凉张氏为凉州刺史所起,但观五凉政权的特殊性,还是需要看河西走廊的地理特殊性。

五凉政权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五凉政权所在地主要经营的重镇都在河西走廊地区,那么河西走廊地区的地理特殊性,也决定了五凉政权的地理位置特殊性。

河西走廊南面为连绵数千里的祁连山脉,紧靠青藏高原,北面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紧靠蒙古高原。

河西走廊是中原连接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从汉武帝时就非常重视的地区,从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等人对河西走廊的经营,就足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性。

五凉政权所在的河西走廊地区,是沟通中原地区与西域各国的纽带,也涉及到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

五凉政权军事上面对的困境

五凉政权地处河西走廊地区,那么军事上也面对很多其他地理位置所不需要面对的困境,这也是前凉、后凉和西凉虽然在地图上占有很大的疆域,但是外敌可以很快攻入都城,迅速灭亡的原因所在。

首先,五凉政权所辖地区,南北有高原阻隔,无法形成纵向优势,只能集中于狭长地带,地域中原军事势力的进攻。汉武帝时,利用的霍去病轻骑兵奔袭策略,直接击败河西走廊数个匈奴部落,就是河西走廊地区易攻难守的地理条件所造成的。

其次,五凉政权所在河西走廊地区,因为是中原与西方经济来往的通道。河西走廊地区在西汉时已经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中国西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富庶,还一直都是重要的战马产地,当然会让人眼红。

再次,五胡十六国时期,五凉政权四面强敌环绕。北方柔然势力强盛,南方青藏高原有羌部、吐谷浑部等势力依仗高原立,西方则是西域众多小国,东方面对中原政权窥伺。五凉政权的位置险要,仅次于长安、洛阳一代的政权。

以上就是前凉、后凉和西凉虽然地域不小,但却一直被中原政权所灭的原因,其中存在最长时间的前凉存在了七十多年,其余凉政权都存续不久,跟这几个政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着非常重要的原因。

出于中原与西方交流的关卡之地,还经济富庶,生产战马,再加上地理条件的特殊性,让几个凉政权虽然能够依仗河西之地的地利,建立政权,但却在中原政权有精力西进之时,难以形成很好的守势。

可能相较于前凉、后凉和西凉等凉政权的迅速被攻陷都城,东汉末期董卓死后,李傕 、郭汜、樊稠、张济等人率领西凉强兵,东进攻陷长安的策略,才是五凉政权更好的选择。


亭安读书


这几个凉国虽然面积不小,但到底是西北干旱荒凉之地,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人口承载能力不足,经济实力自然很弱,国力也就不行了。

前凉基本是张轨建立起来的,当时西晋八王之乱搞的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张轨为了避祸,远走凉州,名义上是凉州刺史,实际基本成了土皇帝。永嘉之乱后一部分中原士族和百姓逃往凉州,凉州也成为当时中原百姓的避风港之一。但是由于路途遥远,自然环境又不好,逃亡凉州的百姓数量要远少于南渡和逃亡东北方向投奔慕容氏的人,后来慕容氏能够发展壮大也和接收了大量的中原人口有关。

前凉由于地处西北,远离中原,人口不多,属于打酱油角色,大家对他也不太重视,所以才能够得以自保。前秦统一北方最后一个灭掉的政权就是前梁,前凉国主张天锡投降了苻坚。淝水之战,前秦战败后张天锡投奔了南方的东晋,但是因为来自西北落后地区,又投降过苻坚,常常被江南士人取笑,后来好像搞得精神有点不正常了,郁郁而终。

后凉是苻坚手下大将吕光建立的。淝水之战前,苻坚派吕光平定西域,带走了10万精兵,(后来有人说如果吕光不走,不管是作为南征的前锋还是留守长安,苻坚都不至于崩盘)。吕光平定西域后本打算返回长安,但是由于前秦灭亡,北方重新分裂,通往长安的道路被阻隔,吕光只能留在凉州一带自谋出路。得知苻坚被杀,吕光率领全军为其发丧,后来自立为凉国国主,称霸一方。吕光死后他的凉国也四分五裂,出现了西凉,南凉,北凉等几个政权,基本上都是在后凉的盘子上发展起来的。


耗电快


负面原因主要为人口太少,军队太少。

1*这些都在现如今武威,我的家乡

如果有人熟悉地理的话。,就发现在问题当中所提到的三个凉州国,都是现如今的武威,原来叫做姑臧。

正好是我的家乡。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为咽喉地带,建州已久,前有祁连山后有腾格里,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除了陕西西安(陕西关)之外西北最重要的关卡。

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

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这个地方诞生过一个西夏王朝,他们有自己的文明,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己的文字。

而武威周边,民族众多,自古就是纷争之地。

2*为何建国都不持久

刚才已经说了武威的地理环境,前有祁连山,身后有腾格里沙漠。

如果放在古时候这个地方,其实是不怎么适合居住人类的,光是水源地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但因为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呢,也发展出了一些比较悠久的文化,建立了城镇,现如今也算是西北的一个大市。

需要注意到的是,这里相对而言人也比较稀少,在这里经历国家,比不上我们所熟知的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烟稀少,相对而言军队人数也较少。

如果中原王朝来攻打,只要采用人海战术,那么凉州必输无疑。

从历史中发掘一下,最主要的失败的原因也是如此。

3*其他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略

从史料当中分析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经济方面的,凉州毕竟是一个小地方,经济并不怎么发达,所以在战争的时候后续的物资跟不上只能是失败。

还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前有古浪峡,后有腾格里,这样的地理环境适合逃跑,而不适合守备,失败也是必然的。


三度扯历史


前凉、后凉、西凉三个王朝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割据西北的王朝,存在时间都只有几十年光景。从地图上看,这三个王朝统治的区域覆盖了甘肃、新疆等地,疆域十分辽阔。

在五胡十六国中,以“凉”为国号的王朝其实共有五个,分别是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和北凉,由于建立时间不同,所以后人习惯加上方位词用以区分。

在这“五凉”之中,前凉、后凉、西凉都是疆域辽阔的政权,而南凉、北凉则是国土狭小的小王朝,本文仅重点说明一下“前凉”、“后凉”、“西凉”。其中,前凉存在的时间最长久,也是其中最强大的政权。

第一、张轨的前凉王朝(318-376)

前凉是晋朝的大将张轨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王朝,统治中心在甘肃武威一带。张轨担任凉州刺史的时候,西晋正好爆发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偏居西北的张轨得以幸免于难,他在当地吸收从中原流亡过来的汉人士族和武将,裂土分疆,建立了前凉王朝。

前凉王朝疆域十分辽阔,统治范围包括了今天的甘肃、内蒙西部、宁夏西部、青海以及新疆大部份。不过,从张轨建立前凉到子孙后代亡国为止,前凉共存在了58年。

凉州之地虽然贫瘠,但远离纷争的中原,为保存汉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吕光的后凉王朝(384-403)

后凉是前秦的大将吕光所建立的政权,统治中心在甘肃武威一带。在前秦皇帝苻坚统治时期,氐族人的前秦曾统一了辽阔中国北方。雄才大略的苻坚任命部下吕光为将领,通过凉州进攻遥远的新疆地区。

等到吕光得胜而回到玉门关时,前秦帝国已经瓦解(受淝水之战影响)。于是吕光凭借自己军队控制了凉州等地,建立了后凉王朝。

后凉的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内蒙等地,也曾盛极一时。吕光死后,后凉国衰败,最终在公元403年投降后秦(羌族),存在了不到17年时间。

第三、李暠的西凉王朝(400年—421年)

西凉是唐朝的祖先李暠在凉州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与前凉、后凉不一样的是,西凉国的统治中心在甘肃酒泉,而不在甘肃武威,故称西凉国。

西凉的国力比前凉、后凉更加弱小,疆域在今中国甘肃西部及新疆部分,仅仅存在了21年就被北凉国(北凉本身也是弱国)消灭,影响力远不及前凉国。

对于“三凉”快速亡国的原因,细究起来其实很简单,除了内部纷争以外,还有先天不足:

首先来讲,前凉、后凉、西凉都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趁中原大乱而割据凉州建立起来的政权。看起来虽然疆域辽阔,但国力完全不能同中原地区的后赵、前秦、后燕等王朝相比。

因为西北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无法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

其次,它们的疆域虽然辽阔,但实际上对于新疆、青海等地更多的是羁縻统治,这些地区内还分布着大量的小国和部落,无法发挥作用。

前凉等国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统治其实仅限于甘肃一带,对遥远的新疆仅能羁縻远控,而古代甘肃地区的人口数量、经济基础又比较脆弱,所以“三凉”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很快就被消灭了。


世界人文通史


前凉(公元314年至376年):345年,张骏称凉王,建都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凉”,史称“前凉”,以别于其他以“凉”为国号的政权。353年,张重华死后,皇位被奸诈的张祚夺走。354年,凉威王张祚称帝,改元“和平”。此后张氏宗室内乱不绝,凉国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争权夺位的斗争,使国势大衰,到张天锡时已失去今甘肃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坚以步骑十三万大举进攻,张天锡被迫出降,前秦主苻坚封其为归义侯,前凉灭亡。

后凉(公元386年至403年):是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定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公元399年吕光卒,子吕绍继位,庶长子吕纂又杀吕绍自立。401年吕隆(吕光弟吕宝之子)又杀吕纂自立,国势益衰。403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西凉(公元400年至421年):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尊为先祖,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为兴圣皇帝。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西凉”。417年,武昭王李暠卒,子李歆嗣位。420年,李歆与北凉交战被杀,其弟敦煌太守李恂在敦煌嗣位。但次年,北凉军围敦煌,李恂战败,乞降不成后自杀。西凉因此亡于北凉。


追灬影


凉州,即汉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获得的河西之地,并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郡县为十三州及司隶校尉部,各置刺史(京兆为司隶校尉),“十三刺史部”,其中凉州刺史部,包含原河西四郡之地,及陇西、陇东诸地。凉,意为“地处西北,地常寒凉”。



凉州建部后,辖陇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约为今甘、宁、青海湟水流域,内蒙古西部,陕北等地。

东汉立国,凉州曾增置武都、永阳、南安三郡,及安定属国、张掖属国、居延属国(西海郡)。汉末建安初,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及居延属国五郡国析出凉州,设置雍州刺史,治姑臧。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凉州入雍州。

魏黄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重置凉州,辖武威等七郡,治武威郡姑臧县。晋泰始元年(266),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而自立,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凉州归入西晋。

晋永宁元年(301年),中原大乱,西晋将亡。此时凉州安定人张轨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讨伐鲜卑反叛,剿灭盗匪,斩首万余,威名大显凉州。

张轨于姑臧之外增筑四城,并征召凉州九郡子弟,建立学校,设置崇文祭酒,举行春秋两季以射选士之礼仪。一时间凉州人文荟萃,经济繁盛,大气雄阔,为北方之最。姑臧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于北方大动乱时期,力保华夏衣冠文化,时有人言:“天下将乱,避难之所唯有凉州。张刺史德行气量不凡,天命莫非应此人?”

晋永嘉二年(308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以子张寔为中督护,代管凉州。凉州张氏坚守臣节,服从晋朝廷,数次出兵卫护晋帝,并不断朝贡。晋授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张轨坚决辞谢。

晋建兴二年(314年)五月,张轨病重去世,只以安西将军、安乐乡侯、护羌校尉、凉州刺史的名义下葬,以示身为晋臣。晋追赠张轨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

此后,凉州张氏先后历经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三代四任凉州刺史,一直使用晋愍帝建兴年号,以晋臣自居,但实际上已是割据政权,史称张氏政权为前凉。

前凉建兴四十一年(353年),张重华死,庶兄张祚废张重华子张曜灵,自立为凉王,不再尊奉晋为正朔。其后张氏宗室内乱不已,经历十余年的夺位之争,到前凉末代统治者张天锡登位时,前凉国势已经大衰,并失去陇西。

东晋太元元年、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军步骑十三万来攻前凉,张天锡不能抵挡,被迫出降,张氏前凉据有凉州七十年,历五代,九主,至此灭亡。



东晋太元七年、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前秦以吕光为将,率军进击西域,开拓疆土。吕光一路西征,下焉耆、龟兹、平定西域三十余国。次年,前秦南征东晋,大败于淝水,无暇顾及西域独军,于是吕光率军东返。

至凉州,被前秦凉州刺史梁熙阻挡,吕光击败梁熙入驻姑臧,自称凉州刺史。因后秦姚苌叛前秦,占据关中及陇西陇东,所以吕光于前秦交通隔绝。

东晋太元十一年,前秦太安二年(386年),苻坚遇害消息传到凉州,吕光吕光下令三军缟素服丧,并自称使持节、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陇右河西诸军事、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等,建年号为太安,后凉实际立国。

东晋太元二十一年,后凉龙飞元年(396年),吕光称大凉天王。东晋隆安三年,后凉龙飞四年(399年),吕光临死前将皇位禅位给太子吕绍,自称太上皇,三天后去世。吕绍继位后,其庶兄吕篡杀吕绍自立,吕光之弟吕宝子吕超又杀吕篡,迎立自己的兄长吕隆为帝。

吕隆继位后,南凉秃发氏,北凉沮渠氏不断进逼后凉,再者吕隆为建威名,多杀后凉豪族、名流、宗亲,使得后凉人心惶惶,内外交困,百姓饥谨交迫,奔走流亡。姑臧城内人吃人屡见不鲜,饿死十余万。后凉国内除都城姑臧外,仅剩二郡,处于崩溃边缘。

后秦见后凉朝纲紊乱、国势衰落,于是在东晋隆安五年、后秦弘始三年、后凉神鼎元年(401年),发兵进攻后凉。七月,直驱姑臧城,大败凉军,斩首上万。九月,吕隆见再无法抵抗,只得向后秦投降,后秦接受后凉剩余疆域,封吕隆为后秦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建康公,继续以凉国名义镇守姑臧。

后秦撤军后,吕隆重整军备,继续与南凉秃发氏、北凉沮渠氏互相攻杀,但国力损耗太多,终无力再战,害怕被其灭国,于是主动向后秦申请内迁,并获得后秦同意。后秦弘始五年、后凉神鼎三年(403年)八月,吕隆率残余后凉百官、军队、民众,弃守姑臧,去凉国号、帝号,迁往后秦国都长安,被后秦拜为散骑常侍、建康公。后凉据有凉州十八年,历四代国主,烟消云散。


东晋隆安元年,后凉龙飞二年(397年),后凉建康(非东晋都城建康,而是凉州酒泉郡)太守段业叛后凉,自立为凉州牧,建立北凉前身。段业以凉州大姓李氏子孙李暠为敦煌郡效谷县令,此后逐步升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敦煌太守,成为北凉实力人物。

东晋隆安四年,后凉天玺二年(400年),李暠被北凉晋昌太守唐瑶推举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兼敦煌太守。李暠于是自立于北凉之外,在境内大赦,以干支纪年,改年号为庚子,并连续多年与北凉作战,争夺凉州西部控制权。史称李暠政权为西凉。


李暠建国后,积极纳谏,执法宽简,赏罚有信,并重视农桑,寓兵于农,在玉门关、阳关等地屯田,广积粮谷,敦煌地区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李暠自称大将军、大都督、兼任秦凉二州牧,大赦境内,改年号建初,并遣人携带奏章,抄小路前往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东晋朝廷,以晋臣自居。当年十月,西凉将国都自敦煌迁往酒泉。

东晋义熙十三年,西凉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留遗诏予长史、异父同母弟宋繇,叮嘱其辅佐太子李歆二月,李暠去世,年六十七。

李歆继承西凉大权,并接受东晋大都督、大将军、凉公、凉州牧、护羌校尉等官职,改年号嘉兴。李歆不同于乃父,治国用刑过于严厉,又喜大造宫殿,西凉国力消耗过度,对抗北凉逐渐吃力。

宋永初元年,西凉嘉兴四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自立,建立宋朝,宋授李歆为都督高昌等七郡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酒泉公,李歆转为宋臣。

当年九月,北凉主沮渠蒙逊见李歆连年修造宫舍,并治国刑罚繁重,法规严峻,致使西凉国力衰弱,于是准备击灭西凉。先是散布消息,谎称北凉主力出征西秦,却偷偷将军队调回,以制造北凉防卫空虚假象,诱使西凉来攻,而中途埋伏一举破之。李歆果然中计,不顾其母及众臣告诫,率军三万出征北凉。

西凉军进入北凉境,先后在怀城、蓼泉两次遭遇北凉军埋伏,连连大败,李歆更是在蓼泉阵亡,西凉军大败,北凉军乘胜直驱西凉都城酒泉,一举破之。西凉残军败退回敦煌,拥立李歆弟李恂,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改元永建,勉力维持。


宋永初二年,西凉永建二年,北凉玄始十年(421年),北凉主沮渠蒙逊率兵来攻敦煌,李恂闭城坚守,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自料不能坚持,于是乞降,北凉不受,李恂绝望中自杀,敦煌被北凉攻破,西凉灭亡。西凉占据凉州西部二十一年,历三主而亡。

西凉亡后,李歆第三子李重耳趁乱逃出凉州,投奔北魏,后历任北魏恒农太守、安南将军、豫州刺史。李重耳子李熙,北魏金门镇将,戍守武川镇。李熙子李天锡,北魏邢州任县新市疃疃主。李天锡子李虎,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李虎就是唐高祖李渊祖父。西凉李氏,即后世大唐皇室之祖。

从前凉、后凉、西凉三个凉州地方政权自立国到灭亡的过程来看,都有相似的特点:

地方大族或实力派官员趁局势混乱,自立为王,依靠原有所掌握的势力,占据凉州,自成一国。这样的立国模式,完全靠主君个人影响力来号令下属,一旦开国之君去世,很快国家就因争夺权力陷入乱局,导致外部强敌攻击而灭国。虽然前凉表现稍好,但也是占了同期东部邻国群雄并立,一时顾不上凉州,所以才能安稳几十年,一旦中原完成一统,很快就被统一后的强国所灭。

凉州疆域广阔,但是地广人稀,且南北均为高山荒漠阻隔,东西狭长,河西四郡就全部位于地势平坦的河西走廊之上,呈连线分布。各割据政权只能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不多的几个大城,以汇集力量,维持国力。这样一来,强敌入侵,以优势军队沿河西走廊一路长驱直入,只要攻克其国都或一二重要城池,整个国家就土崩瓦解,无法组织抵抗,只有出降而已。

另外,凉州地方贫瘠,农业薄弱,经济落后,无法承载太多的人口,也就无法孕育出一个强大的政权。凉州长时间分裂为各不统属的诸凉割据势力,互相攻伐,更没有能力建立如中原一样成熟的郡县制。整个凉州,也只有姑臧、酒泉、张掖、敦煌等寥寥几座适合成为国都的大城,诸凉分别占据建国。所以,一旦外部强敌入侵,只要拿下这几座重要的城池,就代表着已经消灭割据此地的政权,前凉、后凉、西凉概莫能外,另外的南凉、北凉也是一样的遭遇。



伯虎42


凉州地处边陲,人口稀少,农业生产落后,不具备成为强国的基本条件,前凉自353年张重华去世以后一直处于内乱,国力消耗很大,一直缺少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面对强敌前秦自然土崩瓦解,后凉与之类似,自吕光去世后一直内乱,亡于强敌后秦。西凉从北凉中分出,国力较弱,自开国皇帝李暠去世后,后继皇帝缺少雄才大略,被北凉所灭。


沈阳地铁小伙


因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虽然疆域辽阔,人少,兵力缺乏,资源共享不足


非得飞的鱼


那时没有挖掘机,矿产没毛用。疆域大,人好少,一推就到家门口。现在看到人山人海感到很不愉快,过去,再快活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