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不僅是文人畫家,這一歷史時期的思想家也開始面對這一他們不曾遭遇也同樣帶給他們以心靈震顫的心理經驗,當然他們所面對的可能不是自然的山林而是人的歷史、人的命運以及頭上的蒼天腳下的大地,但有一點是相通的,即,他們冥冥中感受到在人之外還有一種更強勁的神秘力量在震懾著自己,在這一力量面前,人,只能毫不保留的收起自己不無淺薄的自信。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五代南唐 董源 龍宿郊民圖 156cm×160cm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五代南唐 巨然 層巖叢樹 144.1cm×55.5cm 絹本水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力量,在哲學家那裡被稱為“天理”。勿需做過多的考證和闡述就應該想象到,在理學和五代北宋的山水畫之間,有著某種天然的親密關係。理學在後來的發展中,義無返顧的走向“存天理、滅人慾”的絕境,但在它的起源處,確實曾經蘊含著能引導我們的文化敢於追索宇宙天地、自然人文之奧秘的神問之路。無論如何,理學的出現使得此時的文人水墨畫家饒有興味的體味著自己在自然山水面前所感受到的渺小感、恐懼感同時也有了走向這神秘感、以某種方式去把握無限的強烈慾望。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五代後梁 關仝 秋山晚翠圖 140.5cm×57.3cm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南宋 李唐 萬壑松風圖 188.7cm×139.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北宋的山水畫,在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聳立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後來的文人水墨畫家在五代、北宋的山水畫面前,同樣表現出無比的謙卑,就如同五代、北宋的文人水墨畫家面對神秘的自然山川時的神情。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北宋 李成 晴巒蕭寺圖 111cm×56cm 絹本設色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北宋 李成 讀碑窠石圖軸 縱一二六·三釐米 橫一〇四·九釐米 日本大阪市立博物館藏

五代、北宋的山水畫的創作面貌不盡相同,這是藝術史家已經有定論的,這個時期的水墨山水畫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支脈:生活於西部的荊浩和關仝以及范寬、生活於江南的董源和巨然、生活於中原地區的李成各自代表一個支脈,且都對後世的文人水墨山水畫創作影響至深。這三脈山水畫,各自描繪了不同地域不同風貌的山水景物,但在山川林壑中時時流露著的敬畏感卻是相同的。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宋 范寬 雪景寒林圖軸(局部) 縱一九三五釐米 橫一六〇三釐米 天津市博物館藏

五代、北宋山水畫——中國藝術史乃至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巨峰

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軸 縱二〇六·三釐米 橫一〇三·三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略作解析如下:首先是或者頂天立地或者綿延萬里的全景式構圖,這裡展現的是文人水墨畫家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到的超越時空的永恆與無限,在與永恆與無限的對話中,文人水墨畫家的心胸也為之豁然,他們已然相信自己在精神的層面上與山川宇宙是同構的,否則這件被後世學者譽為“紀念碑”式構圖的《溪山行旅圖》是無由誕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