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铁帽子王有多铁呢?

宋安之


清朝开始实行封爵制度,而铁帽子王的“铁”只是在于它的世袭罔替的王爵。从清朝皇太极开始,就开始实行封爵制度。

清朝一共有12位承袭爵位的“铁帽子王”,里边有八位是清朝开国时创下战功的皇室亲族。对于“铁帽子王”可享有三种特权,这三种特权分别是:“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俸禄相对来说非常优厚。

铁帽子=“铁饭碗”

得到铁帽子王这个职位,就相当于现代得到了一个铁饭碗;赐予世袭罔替王府,这个王府又被称为铁帽子王府。

从中可以看出,一旦得到铁帽子王这个职位,就代表着子孙后代都能受到祖上的庇荫。而且子孙后代不管是有德无德,都可以承袭官爵,而且得到一定的俸禄,这一点是不变的。

所以说,铁帽子王其实跟我们现代所说的铁饭碗有相似之处,但却不同于铁饭碗,因为铁饭碗说的是一个人,而铁帽子是祖祖辈辈。

清朝四大贝勒之一代善,被封为铁帽子

说起代善,他是清太祖的次子,当年随清太祖征战的时候立下不少战功。因此还得到一美名“古英巴鲁图”。

因为在清朝开国时创下不少战功,是当时的有功之臣,于是在皇太极刚刚即位那年,代善就受到了极大的封赏,他被封为“和硕礼亲王”。获此殊荣,他的子孙后代也因此享受到了代善的待遇。

然而并非是所有的子孙都受到了铁帽子王的待遇,在代善的子孙中,礼亲王世爵被传了10世,其中一共有12个袭爵,还有2人被夺爵。

可见铁帽子王的待遇,也并非是按照铁帽子王的特权实行下去的,也是按照朝代不同,君王不同,所以礼制也就不同。导致一些人因一些事情就被夺了爵,不能受到祖上的庇荫。

铁帽子王这个职位并没有实权

从代善的铁帽子王来看,可见这些铁帽子王并没有享受到铁帽子的特权。不只是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郑亲王的爵位同样是传了10世,一共有17位王爷。

但其中有5人被夺爵,所以说,所谓的铁帽子王随时都有被夺爵的危险。要说铁帽子王有多铁,其实看到这里,铁帽子王并没有表面说的那么铁,没有表面看到可以享受这些特权。

清朝开始实行这种铁帽子王,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遏制这些亲王的权利。以前一些亲王都是被分封土地制的,如此一来,这些亲王就只有这个空头职位,并没有太大的实权。

(铁帽子怡亲王载垣)

而且只要皇帝一声令下,这些亲王的爵位就会被剥夺。所以说,清朝的这些铁帽子王并非表面看到的那么殊荣。

铁帽子王的职位有效的巩固了大清的统一

大清之前的朝代,各个亲王都实行一些分封土地的制度,这样就对君王的江山造成一定的威胁。因为一些亲王在自己的封地上拥兵自重,很有可能会造反,对于君王的统治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威胁。

于是到了大清皇太极这里,就开始实行这种铁帽子王的封赏。虽然表面上会对大清的经济造成一定的负担,但这样却能更好的巩固大清的江山。

因为铁帽子王这只是个职位,这些铁帽子王即便战功再怎么显赫,也只是受到了这种空职位的封赏,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权。

所以说,铁帽子王的产生,是清朝统治者为统一大清的一种手段,这样能更好的稳固自己的江山,这些有战功的铁帽子王也不会撼动到统治者手中的权利。大清的铁帽子王一点也不铁,还随时都会被夺爵。


大国布衣


所谓铁帽子王,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到,是类似铁饭碗一样的尊贵称号。这也是清朝历史上独有的爵位,整个清朝只有12位。


那为什么说铁帽子王铁呢?

最直观的就是铁帽子王的爵位能够世袭罔替。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袭降等,也就是传一代,爵位降低一等。但是铁帽子王呢,是不管怎么传代,爵位等级都是不变的,这可就厉害了,因为只要获封铁帽子王,就能让自己后世代代富贵。

而铁帽子王的待遇相比一般爵位来说,也更加优厚,铁帽子王年奉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而且还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府,这可不是一般爵位能享受的殊荣。


至于铁帽子王的爵位获封也是无比的困难。

清朝的爵位主要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整个清朝历史上的12位铁帽子王,有8位是开国初期获功封,这八位都是开国元勋,属于战功卓越之人,比如代善、多尔衮等人,而另外四位都是恩封,怡亲王胤祥是雍正时期获封,看过《雍正王朝》的人肯定都知道,胤祥对于雍正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多么到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胤祥,就没有雍正王朝,而另外三位都是咸丰帝的儿子,包括恭亲王奕䜣,从这些人就可以看出,获封铁帽子王有多难,也应该能感受到铁帽子王有多荣耀。


铁帽子王的爵位确实名副其实够铁,但是戴铁帽子的人却不一定够铁。因为清朝对权贵管理的比较严,尤其是清朝前期,很多有爵之人获罪除爵。比如说代善的儿子在承袭爵位后,就因为获罪被降爵,再比如铁帽子岳托的后代也是因为获罪被除爵,其铁帽子王爵位被转给他人,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铁帽子王其实也不是想象的那样“铁”。


大耳朵金丝猴


清朝的铁帽子王一点都不铁,可以说是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其实铁帽子王和普通的王爷区别就在于三个特权:

  1. "世袭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3. 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享有配飨[ xiǎng ]太庙的殊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铁帽子王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铁帽子王都是谁?为什么是铁帽子并不“铁”?

1、礼亲王:代善 清初"四大贝勒"之一,努尔哈赤诸子中,最长寿的一个

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2人被夺爵。

2、睿亲王:多尔衮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

多尔衮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睿亲王世爵共传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3、豫亲王:多铎

顺治六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共13王。

4、肃亲王:豪格 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

顺治五年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顺治八年世祖亲政,为长兄沉冤昭雪,恢复原封谥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飨太庙。肃亲王共传世爵10世。

5、郑亲王:济尔哈朗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济尔哈朗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被夺爵。

6、庄亲王:硕塞 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逝世,由他的儿子博果铎袭爵。庄亲王共传世爵8世,11王,2人被夺爵。

7、克勤郡王:岳托 代善长子

太宗崇德年元年封为亲王,性格狂妄自傲,两度被降为贝子,太宗两度免其死罪,崇德三年病逝军中。诏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配飨太庙。克勤郡王爵共传世13世,17王。

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代善之孙

父亲为代善第三子萨哈璘,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字,崇德年间病逝,追封颖亲王。

勒克德浑顺治五年封顺承郡王,顺治九年去世,顺承郡王世爵共传10世。

9、和硕怡亲王 胤祥 康熙帝第十三子

雍正即位后封其为和硕怡亲王,雍正八年去世谥为“贤”,又特别在谥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配飨[ xiǎng ]太庙,乾隆年间定怡亲王爵世袭罔替。怡亲王爵世8世9王。

10、和硕恭亲王奕訢 道光帝第六子

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光绪二十四年病逝,谥号为"忠"。配飨[ xiǎng ]太庙,恭亲王世爵共3世2王。

11、和硕醇亲王奕譞 道光帝第七子

道光三十年封为醇郡王,同治三年,奕譞加亲王衔, 同治十一年晋封亲王,光绪十六年死,配飨[ xiǎng ]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

12、和硕庆亲王奕劻 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

光绪二十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其王爵只有一代。

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从以上全文总结出,铁帽子王是清朝的产物,“铁帽子”也随着清朝的没落而亡。中间的世袭罔替的过程中,清朝对宗室诸王管理非常严格,即使是铁帽子王也有错必罚。亲王、郡王的名号犹如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但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其实一点都不"铁"。

“铁打的帽子,流水的王爷”。


小观点大历史


铁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袭罔替制度,可以世袭,无须降等。在清朝享有这项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级就是和硕亲王,其次是亲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硕亲王才可以世袭罔替。

(铁帽子王)

除了清初设立的八个铁帽子王,如代善、多尔衮、多铎等,其余四个分别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硕怡亲王,咸丰皇帝的六弟和硕恭亲王,光绪的爸爸和硕醇亲王,晚清著名贪官和硕庆亲王奕框。

(多尔衮)

在设立这项制度的时候,满清期初只是为了笼络亲贵,安抚宗室。在满清入关的时候,一些皇亲国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拥有极大的权力。

那么清朝的“铁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尔哈赤时代有满族八王议政的传统,这是为了平衡政治势力。这套制度对于结束裂土分封制度,维护中央权威有重要意义。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为严厉,有封号而无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军队,而且除了世袭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递减,这样就消除了宗室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隐患。

(清代爵位)

而且铁帽子王也没有“免死金牌”,以多尔衮为例,其跋扈的擅权,严重威胁到了顺治的统治,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下诏削多尔衮爵位,直到乾隆年间才平反,追谥为睿忠亲王。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9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什么是铁帽子王?最初是为大清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亲王贝勒,后来也是为清廷维稳作出杰出贡献的宗室,最重要的是它能世袭罔替!整个大清王朝276年,一共才出了12个铁帽子王爷,平均一个帝王才一个,而乾隆朝一直到咸丰朝这100多年间,竟然没有一个铁帽子王出现,在《雍正王朝》中,就连一向不追求名利的十三爷,也曾对邬先生说:这铁帽子王倒也难得个!下面就看看这12位王爷倒底有多铁!

1、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 (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清初"四大贝勒"之一,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鲁图"。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和硕礼亲王。皇太极死后,代善又与睿亲王多尔衮主持立福临为帝。代善于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2、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与皇太极关系最好,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孙被受封的铁帽子王,于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3、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因作战智勇双全,赐号"墨尔根代青"(聪明的统帅),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皇太极死后,与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临即位,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出猎时死于喀剌城(今河北省卢龙县),年仅39岁。乾隆四十三年追谥其为睿忠亲王,配享太庙。

4、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多铎:(1614年4月——1649年3月18日),太祖十五子,和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崇德元年(1636年),被封为封豫亲王。崇德六年(1641年),参与松锦大战,获大捷。顺治元年(1644年),以定国大将军从多尔衮入关,击败李自成军。旋挥师破扬州,杀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晋和硕德豫亲王。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铎染天花死亡,年仅三十六岁,谥号“通”。乾隆年间诏配享太庙。一生战功彪炳,乾隆帝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5、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豪格:(1609年-1648年),太宗皇太极长子,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为中伤多尔衮被削爵,之后跟随清军入关,清定都北京后,仍封肃亲王。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灭张献忠政权。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凯旋回京,三月,被多尔衮构陷削爵,事后被幽禁,同年四月死于狱中,时年四十岁。

6、和硕庄亲王——

硕塞:(1628年-1654年),太宗皇太极第五子,1644年跟随多铎率军南下,当时李自成据潼关,硕塞随豫亲王多铎进攻陕州,击败李自成部将张有增、刘方亮,李自成亲自迎战,亦被击破。随后向南进兵,击破明福王朱由崧,赐团龙纱衣一袭、金二千、银二万。后又跟从多铎征喀尔喀,随英亲王阿济格戍守大同。姜瓖反叛期间,硕塞率领大军讨伐代州,为清军解围有功,晋升为亲王。顺治七年(1650年),降为郡王。顺治八年(1651年),晋封和硕承泽亲王。掌管兵部、宗人府。同年十月,又与多罗谦郡王瓦克达同为议政王。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初五逝世,一生也是战功显赫。

7、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早年投身戎马,跟随努尔哈赤攻辽沈,征蒙古,与父亲代善同掌两红旗,先后封为台吉、贝勒,后因军功被封为和硕成亲王,主管兵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大局为重,力劝父代善拥立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因天花病逝于济南。皇太极念其功绩,追封克勤郡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特为岳托立碑纪功。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享太庙,入祀盛京贤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袭罔替。

8、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

9、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胤祥

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圣祖康熙第十三子,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清朝有史以来第九位铁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配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10、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

他是道光第六子,是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名王重臣,洋务运动的首领,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做出了贡献。他是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他出谋划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清朝危机,迎来同治中兴。

11、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奕譞:(1840.10.16-1891.1.1)宣宗道光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其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绪初年军机处的实际控制者。所生大儿子成为后来光绪帝,二儿子成为后来摄政王,其所生孙子为后来宣统帝。

12、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奕劻:(1838年3月24日-1917年1月29日),高宗乾隆曾孙,晚清宗室重臣,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奕劻出生于北京,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子,初封辅国将军,后晋爵贝子、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加郡王衔,任御前大臣。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进庆郡王。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爵亲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铁帽子王。

以上就是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作出贡献!条友们铁不铁呢?











穿越历史君


清朝的铁帽子王,指的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爵,共12位,分别是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和硕怡亲王、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铁帽子王里,庄亲王硕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庙,他是死了100多年后,乾隆为凑数钦定的铁帽子王。

古代各朝的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有的爵位子孙可以承袭,有的只能降级承袭,有的不能承袭,还有的可以保持原有爵位无限承袭,这叫世袭罔替,比如明朝的王爵都是世袭罔替的,而宋朝禁止世袭罔替,而清朝绝大多数王爵都是降级承袭,一代降一代,直至闲散宗室,只有12位王爵受皇帝特殊恩典,允许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世系最为曲折,世袭者曾4次被削爵换人,图为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清亡后拉洋车。

12位“铁帽子王”里面前8位是清朝前期封的,在开创满清王朝立下显赫军功,属于军封,后4位是清朝中后期封的,跟当时的皇帝有着特殊的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铁帽子王与普通亲王优越之处主要在于荣誉,是超品的存在,世袭罔替是的有宗亲望成莫及的,除享受亲王一切福利外,另赐一座规格更高的世袭罔替王府。

奕劻,本是清晚期庸碌无为的主,在戊戌政变时帮了慈禧大忙,被封为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清朝存在时只有他一代。

有一点要注意,铁帽子王虽是世袭罔替,针对的是爵位,而非人,意思是爵位永远不变,人是随便可以换的,另外清朝较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是鼓励王爷们参政,可以当官大显身手,铁帽子王们一般担任满蒙都统,镇守一方,但由于皇族内部斗争,前面说到铁帽子王爵不变,人可以换,所以铁帽子王并非铁打不动,也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喜怒哀乐,很多铁帽子王爷身陷囫囵,会无情摘掉,死于非命的,真正能保持此尊荣的很少。


图文绘历史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宫剧中,我们常会看到皇帝的儿子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了十二等,亲王是最高一等,辅国将军是最低的一等,这些爵位主要是封给皇族宗室,异姓功臣和蒙古贵族。但是通常这些爵位都是世袭递降的,每一代降一级,降到辅国将军一级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类爵位是世袭罔替的永久性爵位,还可以享受太庙配祭,这就是满清时期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过《雍正王朝》的读者应该就会有印象,八爷逼宫雍正皇帝的时候就是联合了这些个铁帽子王,还把祖制八王议政抬了出来,当然真实的历史上,到了雍正年间,铁帽子王虽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没有任何军政权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个清朝276年,总共就出了12位铁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亲王,和硕礼亲王,和硕郑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和硕肃亲王,和硕庄亲王,两位郡王,多罗克勤郡王,多罗顺承郡王。雍正年间封了十三爷和硕怡亲王,到了晚清时期最后又封了三位铁帽子王,分别是和硕恭亲王,和硕醇亲王,和硕庆亲王。

这十二位铁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为清朝打下江山,战功赫赫而受封为世袭罔替的王爵,后面的四位则是帮助当时的皇帝巩固统治,稳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区别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铁帽子王,都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确立下来的,最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让其子孙统领各旗,这时起就已有和硕贝勒的称号称呼旗主,贝勒这个词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么待遇,地位还在很不明确,到了皇太极建国之后才开始完善颁布爵位制度。


在天聪十年(皇太极年号)清朝进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亲王,郡王七人,贝勒两人,顺治皇帝继位之后又加封了硕塞为多罗承泽郡王,这时满清初期的八位铁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的铁帽子王,清王朝没有承认他们世袭罔替的权利,到了乾隆年间,国政基本上稳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确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袭罔替的地位,(当然前提是不犯重大过错,不谋反)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

今天我们会把一些稳定的工作叫做铁饭碗,铁帽子王这个称呼也是因为爵位世袭罔替而非世袭递降得名,那么铁帽子王到底有多铁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邬思道劝十三爷别要铁帽子王,清朝的王爷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军队,他们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职,朝廷管理非常严格,就怕挑不出错,就如礼亲王代善的儿子满达海,因为吞占多尔衮家产,导致他死了之后他的长子被削爵为贝勒,铁帽子王被转给了代善另外一位孙子爱新觉罗·杰书,克勤郡王岳托的儿子讷尔图因为殴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讷尔福袭爵位。

通常铁帽子王会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没有后人为止,最多的多罗克勤郡王传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硕庆亲王只有一代,满清就灭亡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铁帽子王倒是够铁了,只是承袭爵位的这些遗老遗少没那么铁。从根本上来说,满清的爵位制度其实进一步的

将权利集中在皇权上,同时又削弱了宗亲旁支的影响力,也不过是稳固统治的手段罢了。


玄坤文史


铁帽子王名义上世袭罔替,到底有多铁,其实情况比较复杂。

清代实施降等和嫡长子继承制,即使是铁帽子王的后代,也只能有一个儿子才能继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功入八分,后来增加到十二家族,显赫一时。

铁帽子只管当代富贵,不管后代富贵。只顾及嫡长子地位,不考虑非嫡长子和庶出后裔。对于铁帽子家族非嫡长子的其他儿子,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继承,还需要考试选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种模式。

如果成绩确实优秀,赋予低一级爵位。对于那些成绩太差的,有的人干脆失去爵位,成为闲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铁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儿子,不断繁衍,支脉愈发扩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经相当贫困,入不敷出,成为朝廷救济的对象,失去了曾经的铁帽子荣耀。朝廷规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级,等继承到最后一等的奉恩将军之时,也就意味着铁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继承的空间。当然,铁帽子家族毕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见有的旗人或宗室觉罗生活忧虑,也会有补助措施,每个月给糊口的钱粮。

并且,铁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议体制相关的,入选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旗主亲贵,大部分是铁帽子,是爱新觉罗家族的直系亲属。后来的辅政王大臣们,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战事减少,铁帽子家族成员都是吃皇粮的老爷太太,逐步蜕化堕落,供养成为一大笔开支。后来,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断实施集权,架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削减铁帽子家族待遇,严格规定后裔继承法,所谓的铁帽子家族,慢慢就成为只有经济特权而无政治地位。

温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后期干脆连经济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实了,造成了旗人亲贵的衰落。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铁帽子王来源于清朝的封爵制度,只有对朝堂有特大功绩的臣子才能够被赐予“铁帽子王”的爵位,整个清朝仅有12位拥有铁帽子王的封爵。身为铁帽子王,既有铁的一面,也有不铁的一面。

铁帽子王的“铁”:更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清朝的铁帽子王一共有十二位:八位在清朝开国的时候立下赫赫战功,属于功封铁帽子王,四位为清朝的江山稳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属于恩封铁帽子王。

成为铁帽子王,不仅仅当代脸上有光,子孙后代同样享福。清朝的亲王一般是恩封,爵位每传一代,就会降一等,一直从亲王级别降级到辅国将军为止。但是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意思就是说爵位在代代相传中不会出现降爵的事情,不仅爵位世袭罔替,就连王府都是一代传一代。同时,铁帽子王的俸禄也是相对优厚的,每年的俸禄有1万两,禄米1万石,亲王的禄米才5千石。

铁帽子王的不铁:戴铁帽子的人可以随便更换

清朝的宗室亲王制度是为了能够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因此中央对宗室亲王的管理十分严格,无论爵位大小,有错必惩。

铁帽子王如果犯错,皇帝随时可以更换爵位的拥有者,改成由旁支继承。比如在功封铁帽子王代善死后,他的儿子满达海成为了第二任铁帽子王,但是后来查出满达海贪污了多尔衮家的财物,就被剥夺了铁帽子王的爵位,降级为贝勒。这铁帽子王的爵位,则由代善的孙子杰书继承。


大脚姑娘碎碎念




答:清朝的铁帽子王的帽子说铁也铁,说不铁也不铁,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来,“铁帽子王”虽然是清朝特有的叫法,但类似的东西,其他朝代也有。

比如我们看《水浒传》,江湖上各路犯了事的英雄好汉都喜欢往沧州横海郡窜,原因是那儿住着一个热衷于扶危济困的柴大官人柴进。

柴进怎么可以无视朝廷的法令,公开接济亡命之徒呢?

按照小说里的说法,柴进是大周皇帝柴荣后人,其先祖有禅让之功,得宋太祖赐“丹书铁券”,可以子孙世袭、万世不被朝廷赐死。

可见,这“丹书铁券”是非常诱人的奖赏。

大明开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答谢众功臣将士拥戴征战之功,也效仿前朝做了许多奖赏功臣的“免死铁券”。

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柴进的“丹书铁券”被高唐州知府没收,柴进本人被丢进枯井,若非梁山好汉来救,就被活活饿死于井底。

而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整顿吏治,大开杀戒,屠杀了许多作奸犯科的官员,当然,也包括手持“免死铁券”的功臣世家。

可见,“免死铁券”和“铁帽子王”都是产生腐败的优质土壤,被毁也是很正常的事儿。

清朝铁帽子王的书面专用语是“世袭罔替,配享太庙”,发端于皇太极,定制于乾隆。

皇太极改国号之年,一口气封了七个“铁帽子王”。

其中,兄长代善家共占了三席:代善本人为礼亲王,代善之子岳托为成亲王,代善另一子萨哈廉为颖亲王。此外,皇太极又封自己的十四弟多尔衮为睿亲王;封十五弟多铎为豫亲王;封自己的长子豪格肃亲王。另外封堂兄弟济尔哈朗为郑亲王。

济尔哈朗为奴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

一句话,七个“铁帽子王”中,除了济尔哈朗外,其他全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

到了顺治元年,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又被封为承泽郡王。

以上,为清初赫赫有名的“八大铁帽子王”。

封了“铁帽子王”,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乱来。

比如,“铁帽子王”豪格在皇太极死后,曾与另一个“铁帽子王”多尔衮争当皇位继承人,失败后,被多尔衮整得很惨,下狱,削除“铁帽子王”,最后击杀于牢狱之中。

多尔衮生前整别人,死后遭到了清算,被追论为“逆谋”大罪,削去“铁帽子王”,黜除宗室,籍没所有家产,还被挖坟掘墓,焚骨扬灰。

而另一个“铁帽子王”萨哈廉的儿子、郡王阿达礼曾在皇太极死后秘密向多尔衮劝进,也被以“叛逆和扰乱国政罪”处死。

不过,到了清朝中叶,乾隆皇帝进行了重新审定,着力于继绝昭屈,恢复了全部“八大铁帽子王”王号,寻找其后世子孙以承继福荫。

但是,乾隆只能保证他在世时能保护“铁帽子王”的平安,他死了以后,“铁帽子王”就出现了屡有被削之事。

比如说,同治年间,就有世袭的郑亲王端华、世袭的怡亲王载垣因罪被赐自尽,两个“世袭罔替”的亲王王爵被削。

补充一下,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凭战功得封。而从雍正朝开始,也有因皇帝特殊照顾而得封的,如康熙的第十三子允祥,被雍正封为和硕怡亲王;道光第六子奕訢,被咸丰封为恭亲王;道光的第七子奕譞,被咸丰封为醇亲王;乾隆十七子永璘之孙奕劻,被慈禧封为庆亲王。

这四人与“八大铁帽子王”合称“十二大铁帽子王”。

“十二大铁帽子王”中,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被慈禧封为庆亲王的奕劻。

晚清末世,风雨飘摇,奕劻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上奏启用袁世凯,被清朝亲贵遗老目为“贼子”,而清朝在辛亥革命后垮台,奕劻本人也成为了“最后一个铁帽子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