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歷史學者說,柴榮的死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點,對此你們怎麼看?

用戶3696646364


柴榮確實稱得上五代第一明君,但是據筆者說知,沒有哪位歷史學家持有其之死是中國古代歷史分界點的觀點。

英年早逝的周世宗雖然在位不過5年,但就這5年乾的事情,卻決定了他成為結束中國200年分裂動盪局面的關鍵性人物,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就這一點也不能說他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點,因為照這個邏輯來理解,中國古代史的分界點,似乎不要太多。

什麼分界點不分界點的,都是如今的我們站在既定歷史上的假設另外一種可能的發生。而所謂分界點,即前面是一個時代,後面又是截然不同的一個時代,所以才能稱之為分界點。

就好像世界史習慣將公元16世紀作為世界歷史最重要的分界點一樣,16世紀以前是古代封建史,16世紀以後是近代文明史的開端。這是兩個真正截然不同的時代,前者愚昧而閉塞,後者進取而開拓。但是就是這樣一道分水嶺,也沒有說諸如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資助哥倫布),或者葡萄牙王子亨利王子(開辦世界第一所航海學校,)是世界歷史的分界點。

推動人類進步的是內在需求的動力,是許許多多人,制度、思想全方位的發展之後才能取得新時代的來臨。而非一個單一的個體,一個區域的領導者。

網上流傳這樣的說法,大概來源於宋遼金三朝對立的問題。柴榮執政的5年,勵精圖治,將後周打造成了一個整個中原唯一具有統一實力的政權,隨後他制定了先北後南的戰略,先擊垮契丹,奪回整個北方,然後再統一南方諸政權,這種戰略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歷史上好多政權都是這麼個步驟,但是能不能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而北伐剛有進展,周世宗就病重,放棄北伐沒多久就病逝,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遺憾。但是我們無法推測當時的後周是否有實力完全擊潰契丹,重複舊土。

即便周世宗最終統一了北方,將契丹打到長城之外,再花十數年之功統一南方,那麼接下來的這個歷史時期,要建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帝國?

繼續延續唐代的軍事政策,武人的地位依然壓文人一頭,還是反過來文人制衡武人,這些其實都很難講。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這個時代依然是一個封建皇權繼續發展的時期,並不會因為歷史的一點偏差有所改變,而柴榮的後周,大抵也不會逃過300年王朝週期律。

至於北方,沒有了強盛的契丹,依然還會此起彼伏地出現女真,蒙古,就像突厥一樣,突厥汗國雖然不在了,他們依然能跑到中亞、歐洲、北非建立起塞爾柱突厥、奧斯曼土耳其一樣的強盛帝國。

北方從來不缺遊牧民族的興起,而中原政權又無法徹底永久性地消滅這個威脅,到最終,依然還是能夠參與到中央王朝的戰爭中來,只是看中原是否能完全抵抗得住而已。

從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蒙古、漠北一直持續不斷,此起彼伏地出現過強大的遊牧民族帝國,他們以戰爭地形式與中原王朝交織在一起,在治亂循環中扮演著侵略者的角色。


江畔初見月


我也這麼認為的,如果柴榮不英年早逝,中國歷史會重寫。

柴榮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亂世梟雄,當時後周在柴榮的統領下即將統一中原,當時契丹南唐後漢等都不是對手。

如果柴榮能在活十年,相信能統一中原,而且柴榮不會讓契丹做大,柴榮也會率軍收復燕雲十六洲,那時遼國蕭太后應該不是柴榮對手。有柴榮在,在趙匡胤也不會有想法,趙匡胤在柴榮帳下會成為衛青式的名將,打契丹平後漢收南唐等。

如果柴榮不早死,中國歷史就會出現一個繼漢唐之後又一個以漢族為主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中國也不會出現唐亡後一直受遊牧民族欺辱,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先後受制於遼西夏金最後亡於元,宋朝在和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廝殺中一直不佔上風,責任在趙匡胤,也就是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中國開始重文輕武了,如果柴榮當皇帝,從柴榮以前的所做所為看,柴榮是個有雄心壯志的英主,應該不會個和趙匡胤一樣。

柴榮的早死甚至可以說影響世界史,因為如果柴榮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大周,那契丹西夏大金都不會崛起,那就更不會有蒙古西征的事了,當然歷史是沒有假如的。


天宇的文史情懷


柴榮(9z1一959)是五代十國時期,後周第二任皇帝。柴榮的歷史地位被嚴重低估了,他在位僅五年,卻作了幾件改變中國歷史局面的大事,其一是進行改革,鼓勵商業發展。其二是整制軍隊,武將地位下降,自北宋以後,武將擁兵自重,發生叛亂的情況消失。

周世宗柴榮做過小商販,他特別重視商業發展,並被宋代繼承發揚光大,而以前朝代是限制商品發展的。柴榮做皇帝后曾立下"以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願’在六年時間裡進行一糸列改革,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開始統一天下征服。

周世宗對歷史最大貢獻是對武將地位的整肅,五代十國以前朝代,武將擁兵自重,發生武裝割據的事情是常有的事,許多開國皇帝都是前朝的武將出身。柴榮當上皇帝后對武將集團進行整肅,在一次戰役中,柴榮一次殺掉以何微笥為首的將領,重賞有功的趙匡胤等人,這在以前是不可想向的。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繼承了他的思想,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削奪武將兵權。北宋一百五十多年,和遼國,西夏戰事不少,除了狄青以外,再也找不出以前朝代那些蓋世名將。武將的活兒都被文官集團做了,宋朝開避河湟谷地數千裡土地,把西夏壓縮在狹小地域內。

範仲庵,富弼等宰相都曾率軍經略西北地區,建功立業。南宋在南方站穩腳跟後,重新收回武將兵權。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同樣把兵權收歸中央,武將有兵無權調兵,兵部有權手下無兵,彼此牽制。國家的軍政大權歸內閣首輔掌握,兵部尚書也由文官領銜,文官掌兵制度,如今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通行的制度。

,明朝同女真人作戰的最高統率袁祟煥,洪承疇等都是文官。宋元明清幾個朝代武將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叛亂的事情再也沒有發生過,因為這幾個朝代武將的職權被嚴格限制,社會地位降低。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軍人社會地位極低,宋代甚至還在軍人臉上刺字。

所以,有人說柴榮之死是中國歷史分界點有道理,無論了武將地位,還是商業發展上。如果柴榮多活三十年,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會提前產生。



關東俠客


刀叔導讀:這次滅佛運動是中國古代史最後的一次滅佛運動,柴榮曾親手砍破菩薩的胸部。

從秦始皇到清朝末年,中國出過上百位皇帝,但其中有一位皇帝是最可惜的了,他就是後周世宗柴榮。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柴榮可惜在上天只給了他6年的時間,否則憑其才華,收復燕雲十六州,北逐契丹,南滅南唐、西蜀不過是意料中的事,也就不會發生後來宋朝被蠻族蹂躪直至滅國的慘劇。宋神宗趙頊曾評價柴榮“使天假之年,其功業可比漢高祖。”

公元954年(即顯德元年),柴榮繼位。他壯志雄心,大力改革,卓有成就。

比如,勤政愛民、從諫如流、志懷天下、經營四方;在軍事上,嚴明軍紀,賞罰分明,裁汰老弱,募天下壯士,取優用之;在政治上,嚴禁貪汙,懲治失職官吏;在經濟上,招民開墾逃戶荒田,頒《均田圖》,均定河南等地60州租賦,廢除曲阜孔氏的免稅特權。此外,他還擴建京城開封,恢復漕運,興修水利,修訂刑律和曆法,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搜求遺書,雕印古籍等等。

然而,這些事情倘若不是學歷史的人,大抵都是記不得的。唯有“周世宗滅佛”這件事,被人牢記在心,並被詬病了千年。

這位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的亂世明君,憑著一身無所畏懼的浩然正氣,針對五代時期中原後漢帝王詔修佛寺,廣度僧尼,造成社會的賦稅和兵役來源枯竭,國力貧弱的嚴重後果,在即位的第二年(955)三月就大刀闊斧頒詔抑佛毀佛。

柴榮戎馬一生,對鬼神之說並不相信,所以對佛教本就無感。而在當時寺廟眾多,和尚也不少,這些和尚不事生產,浪費了國家的資源,這點也讓柴榮十分不爽。於是,浩浩蕩蕩的滅佛行動就開始了。柴榮的目的大概是想解放勞動力,讓百姓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他在詔書中明令規定:從令下之日開始,國內各道、州、府、縣、鎮、村、坊等處寺院,除少數有“敕額”(特許證)者准予繼續保留外,其餘各處一律停廢,勒令僧尼全部還俗。今後不論城鎮鄉村,還是山林名勝之處,均不準新建寺院;王公貴戚,地方官吏亦不得再奏請建造寺院和開壇設戒,剃度僧尼。

為了大力壓縮、裁汰不耕田、不織布、不服役、不納稅的僧尼人數,詔書又規定:從今往後,凡有志願出家者,必須首先取得父母、祖父母的支持;如系獨生子女,還要得到同居伯、叔、兄的允許。同時,男子必須在十五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一百紙,或讀熟經文五百紙;女子必須在十三歲以上,能背誦經文七十紙,或讀熟經文三百紙;而後經有關官員測驗合格者方準剃度。

佛法興盛的年代,許多人不敢毀佛像,柴榮開釋說:“佛是佛,像是像。佛連身上的肉、眼都能施捨,砸佛像鑄錢,佛也會同意的”。柴榮親自用大斧子砍毀菩薩胸部——禁軍統帥28歲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和他弟弟16歲的趙匡義(後來的宋太宗)正在一旁,見證了這段歷史。

柴榮問過精通術數的王樸:“朕能活幾年?”王樸答道:“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誤以為還能活30年,很高興。而王樸卻另有寓意,柴榮在位五年六個月,五六正和三十之意。

柴榮5歲幼子繼位不到1年,被他的禁軍統帥趙匡胤奪了江山,落得亡國敗家。

幾年前柴榮滅佛時,禁軍統帥趙匡胤就曾拜訪神僧麻衣,趙匡胤說:“現在滅佛毀像,可不是社稷之福。”麻衣說:“難道忘了三武滅佛招來的災禍麼?”趙又問天下何時平定?麻衣說:“辰申間當有真主出,佛法亦大興矣。”後來趙匡胤登基於庚申年正月甲辰,應驗了預言。

世宗的本意,是不想使寺院成為國中之國。

因為寺院越多,佔地越多,國家的可耕地面積就越少。同時很多青壯年出家,致使國家的勞動力也大幅縮減。銅質佛像造多了,造錢和造兵器就缺少原料。而且,很多罪犯、叛亂分子、敵國的奸細,還有一些地痞流氓、逃婚的、逃債的、逃避勞動的,以及社會閒雜人等,也都因為各自不同的種種原因,混雜在出家人中,滿地禿頭,誰是真僧?真假難辨,情況非常複雜。

世宗想要快刀斬亂麻,一聲令下,全國各地同時行動起來。可能有些地方官員,採用的手段也太過激,激起了佛教界的廣泛不滿和憤怒。佛教徒們紛紛在各地揚言,說這是佛教的法難來了。

如果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周世宗的這場滅佛運動是對宗教的大不敬。但換位思考,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佛教的盛行確實不利於中原的大一統。縱觀中國五千年曆史,佛教發展得最恢宏的時期,往往出現在盛世,不是麼?


王銘葦


“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這是柴榮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可惜上天只給了他五年半的時間。

除了天意弄人,還給後世留下若能為君三十年,可否掃平天下的揣測。

如果說周世宗柴榮的死,是朝代更迭的分界點,這話沒錯。若說柴榮的死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點,就有點誇大了。

所謂 “新官上任三把火”。歷史上初登帝位雄心萬丈的皇帝不在少數,遠的不說,周世宗柴榮的前面,還橫著個隋煬帝。撇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就算再給三十年,柴榮能否掃平天下還是個未知之數。


軍事上

後周有兩大強敵,分別是南面的南唐,北面的契丹。(西面還有個党項) 為了完成統一,同時為防止南北受敵戰線拉得過長,柴榮採納了王樸的先南後北的主張。

而三次親征南唐,顯然準備不足。第一次親征圍攻壽州時,甚至不惜從各地拉來幾十萬丁夫攻城。

北伐契丹,若與後來的宋朝趙匡胤、趙光義相比較,還是有差距。除了前期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十七縣外,又因為磨磨蹭蹭貽誤戰機,讓遼穆宗親率三十萬大軍趕赴幽州提前做好準備,坐失了收復幽州的良機。

圍攻太原時,在忻口一帶,遼軍僅出動數千精銳騎兵,卻大敗周軍。


死因

正史上對其死因沒有太多的描述,只說得了重病。相對於正史,野史對柴榮的暴斃則豐富得多。

有說是趙匡胤下毒,將柴榮毒死的。而另據北宋學者王銍所著的《默記》記載,周世宗、王樸君臣二人是遇上火德星君後,先是王樸離奇死亡,接著是周世宗忽然暴斃,懷疑兩人的死因,是遭遇天上坐個大火輪的外星人。

因為周世宗柴榮的勤政,已到了事必躬親,事事親力親為的地步。所以,後世大多推測他的死,是過度操勞所致。


成就

周世宗柴榮清吏治,選人才,修訂刑律和曆法。休養生息,獎勵農耕,恢復漕運,興修水利。考正雅樂,糾正科舉弊端,延聘文學之士,實行考試製度,重視國家文化建設……等,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 可以說,北宋的統一離不開柴榮打下的堅實基礎。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幽雲十六州的得失關係到中原文明的核心利益,失去則導致金元清入主中原,若是收復幽雲十六州則金元清沒有機會入主中原。柴榮死就和岳飛死一樣就沒有機會收復燕雲十六州和北方了。本來柴榮和岳飛是改變歷史的轉折點,可是因為趙匡胤和趙構的破壞導致改變歷史命運的機會喪失了。金元清能夠入主中原是唐朝不斷向外輸出優秀文化的結果,塞外蠻族通過學習中原的制度模式建立了大一統體制,導致周邊蠻族不斷漢化進步完成了大一統,將鬆散的部落聯盟整合為一個整體來對抗入侵中原王朝,蠻族進入中原後,他們屠城滅種鳩佔鵲巢給華夏族和華夏文明帶來滅頂之災。原本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具有不統一權利分散容易內訌和遊牧業容易遭受白災較脆弱實力不穩定以及軍事裝備技術落後的弱點,但是自從輸入先進文化以後極大的彌補了這一缺陷藉助中原王朝的制度完成了大一統,甚至變得比中原王朝更強,有唐一代不顧儒家的華夷之辨,鮮卑族統治者愚蠢地通過和親和培養留學生政策為周邊蠻族輸入大量華夏文明這都是歷經萬年積累獲得的寶貴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文明,使得周邊蠻族得以吸收中原先進文明迅速漢化脫胎換骨完成質的飛躍前進了一萬年實力爆棚,反過來碾壓中原王朝多次入主中原,殺戮屠城對華夏民族滅族滅種使得華夏文明差點中斷。日本得譴唐使暫且不論,以文成公主和親入藏為例,文成公主陪嫁入藏時帶入中原的大量能工巧匠和先進的技術文化,使得吐蕃帝國迅速崛起,和大唐作戰二百多年一度攻佔長安,若不是李泌最後用計肢解了吐蕃,也可能入主中原再次帶來華夏之殤。但威脅最大的還是五代時,後晉突厥人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使得契丹得以直接接觸到了華夏核心區域的文明,獲得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並直接利用河北山西一帶的人財物力為自己服務,比如冶煉技術導致遼國軍事裝備一夜間升級換代不止一個檔次,礦業和農業技術使得遼國有了穩定的物資糧食儲備不再僅僅依靠遊牧業那麼脆弱,同時契丹人向漢人學習經商和手工業。契丹運用漢地人才仿效中原的法律典章制度建立起封建集權制國家的雛形完成了大一統,契丹得以在百年之內全方位吸收中原王朝的各個領域的科技文化制度發生了質變和飛躍從而實現實力迅速暴漲,使得原本單一的遊牧業進化為農牧商手工業四元化穩定的經濟結構,從而由原始落後的鬆散的遊牧部落聯盟進化為穩定先進的農牧二元化集權制大一統封建蠻國,完成了草原上各個部落的統一併整合成為一個整體,幾乎前進了一萬年,使之既具有遊牧部落大規模騎兵作戰的血性野蠻再加上農耕文明的穩定統一和雄厚財力以及手工業提供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得以用野蠻加文明開始碾壓中原王朝。從而使得漢唐時期的中原王朝由對抗遊牧部落即國與原始部落的對抗轉變為宋明時期的封建農耕文明國家與塞外農牧二元化蠻國的對抗即國與國的對抗。雖然契丹人最終未能入主中原,但是其漢化獲得的大一統理念的成果和人才技術儲備卻一代代流傳給了金元清,使得宋明時期中原王朝與塞外蠻族的差距已經不大了。然而,石敬瑭是突厥族沙陀人,是唐朝遷入後突厥內附山西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這部分內附山西的突厥人史思明先是與塞北的安祿山勾結髮動了安史之亂,而後又建立了後晉後唐後漢,屠城奴役殺戮北方漢族導致北方士族大家被迫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第二次衣冠南渡,最重要的是沙陀人石敬瑭主動割讓了河北山西的燕雲十六州的中原核心文明區域從而極大的增強了契丹以及塞外蠻族的軍事經濟政治實力對其後600多年的宋明造成了極大的軍事壓力,唐王朝對華夏文明有過一點貢獻,但鮮卑族統治者先天的短視導致其虛無主義民族政策也為金元清三次入主中原,宋明時華夏文明被兩次亡天下埋下了伏筆,至於排遣譴唐使的日本吸收唐朝文化漢化後在明清民國三朝三次侵略中國也是唐朝的培養留學生政策造成的,千年後昔日的學生將老師踩在了腳下。這一切都是唐朝不斷向周邊蠻族輸出先進文化使得周邊蠻族不斷漢化增強實力導致華夏民族日後多次面臨亡國滅種之災。也正是如此,明朝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提出了不納貢不稱臣不和親的政策,對蠻族就一個字打!唐朝統治者由於自身是鮮卑族而非漢族血統,具有天生的軟弱性和不自信,他們不對蠻族實施滅族滅種政策,大肆內遷蠻族百姓以增加少數民族對漢族的人口比例,大肆任用蠻族將領執掌重兵,是想用塞外蠻族將領制衡國內漢族軍事力量,以避免發生隋代北周的漢族奪權的政變,沒想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些內附的蠻族和鮮卑族初入中原五胡亂華時的心態是一樣的,進入中原便屠城滅種。唐朝統治者將後突厥沙陀人幾十萬之眾遷入山西內附,其中內遷的沙陀人史思明與塞北的安祿山勾結髮動了安史之亂,沙陀人在山西形成河東集團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在北方血腥屠城殺戮奴役漢族百姓,導致北方士族大家第二次背井離鄉被迫顛沛流離衣冠南渡,而後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人,使得塞外蠻族迅速漢化獲得了先進的冶煉技術和制度人才,實現了大一統,升級了軍事裝備,向前進了一萬年,由原始的鬆散的多個遊牧部落聯盟進化為大一統的農牧二元化的集權制國家,將遊牧業的騎兵優勢和農耕文明的糧食物資儲備與手工業提供的武器裝備結合起來變的野蠻而穩定,這些先進的治國理念和軍事裝備技術流傳給了後來的金元清,使得宋明的軍事壓力大增,使得原本漢唐時期由對抗塞外遊牧部落變成對抗蠻國,難度大增。


紅星照耀神州


其實他們這種觀點的根據是,終南北兩宋重文輕武,都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丟失了唐朝的尚武精神,培養了中國人的保守。而柴榮還在的話可能情況不太一樣,其實我是不大喜歡給事務下結論的,因為假設是一個未知的東西,誰也無法確定。

在這裡我分析一個較大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北宋的差異。

柴榮曾經說過: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可以說雄才大略,很大概率收回燕雲十六州。但是得了天下不會杯酒釋兵權?五代的將領做大任何一個聰明帝王可以放任不管?後期呢?經過數代他後代還是可以這麼好的素質和能力?趙匡胤比他差很多嗎?差很多能得柴榮重用?懷疑柴榮眼光?就可以打贏 遼、金、蒙古了?前面遼金稍微勵精圖治,打贏概率很大的話,蒙古呢?當時甚至打到歐洲,軍力之強,千古罕見,能躲過崖山的命運?

所以歷史既然那樣安排,皆有因果,都遵循了一定的事務發展規律。

另一方面只是以分界點來說,確實算,只不過柴榮不死後面情況也差距不大。所以死不死都算分界點。


歷史如明鏡


不知道題主說的歷史學者是指哪些,他們所依據的觀點是什麼?至少我也是沒看到有相應的觀點與論據的,本人也不贊同這樣的說法。

如果要說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點,個人認為是隋文帝楊堅的隋朝,因為中國第一個帝國秦朝建立之後,又經歷了兩漢三國時期,西晉被滅之後,就變成了南邊的東晉,北面的五胡十六國。

後來東晉變成了南朝,也就是宋齊梁陳,而北面就是北魏,後來分了東魏,西魏,再分別被北周、北齊所代替,最後北周統一,然後北周被隋朝所代替,隋朝再滅掉了南邊的南陳,結束了南北長達幾百年的對立時期,進入大一統時期。

所以有人稱秦朝為中華第一帝國,而隋朝為中華第二帝國,以隋朝做為分界線是有一點的道理的,至於後來的五代十國,主要持續的時間只有幾十年,不能跟南北朝的幾百年相比。

所以,個人認為中國古代歷史的分界線是隋朝的建立,如果說非得是哪個人的死,那個人覺得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柴榮,號稱五代時期第一名君,他是五代裡面後周的第二個皇帝,五代是指在中原的五個朝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間是公元907年至960年,短短的五十三年,就五個朝代,平均每個朝代僅僅十年左右。

五代的更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被節度使,或者某一個武將所推翻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北宋時期,才會重文輕武,避免五代的事情再次發生。

柴榮是一個文武全才,他能治國,能征戰,他說過,十年打天下,十年休養,十年天下太平,柴榮的死確實很可惜,否則完成一統的並不是趙匡胤的北宋,而是柴榮的後周了。


歷史簡單說


首先說一下觀點:

1.柴榮之死是歷史轉折點的說法似乎有些牽強。

2.柴榮的確不愧為五代十國時期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

3.柴榮所處的年代可能是帶有某種轉折意義的年代。

柴榮,即五代後周世宗,河北邢臺人,954年到959年在位,因病英年早逝,不滿39歲。但是就是他短短不到六年的皇帝生涯,卻文治武功堪稱五代皇帝之冠。

先看武功:當時的中原王朝,一般來講都有四個大方向的戰略威脅:吳、蜀、幽、並。而柴榮在這幾個戰略方向均取得不俗的勝利。吳,就是當時的南唐,世宗通過三次親征,佔領了南唐淮南江北所有地區,並迫使其稱臣去帝號。蜀即後蜀,派大將伐蜀奪得四州。幽,即契丹控制下的幽雲十六州,世宗親征,兵不血刃取得關南數州。並,就是北漢,因為所處是在幷州之地,也是世宗即位第一個打擊對象,一直打到太原城下。

再說文的,發展經濟,包括所謂的“滅佛”,其實也是為了控制佛教發展,解放勞動力和土地並非為了打擊佛教。另外重視聽取臣下意見,廣開言路,讓群臣寫作文兩篇:平邊策、為君難為臣不易論。整飭吏治任用人才。重修曆法。等等,後周迅速強大起來。

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柴榮如果不早逝,必然有更大的作為。

他死後不到一年,960年他的部下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自己七歲兒子的江山,建立大宋。不過,趙匡胤依然按照柴榮的遺產繼續前進,最終削平群雄,結束了唐末以來軍閥混戰的局面,中國歷史展開了新的一頁。



磨史作鏡


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柴榮的生病和去世都是非常恰當的,如果柴榮不是在適當的時候生病,那麼他很有可能重蹈晉出帝的覆轍。


當然這不是我要討論的重點,如果說五代真有所謂的分界點,那也不是柴榮,他只是負責享受越過分界點後的成果,而五代真正的分界點是郭威稱帝。


我相信99%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郭威稱帝是五代的分界點,所以我會簡單而明瞭給大家介紹一下。


大家知道從唐朝安史之亂後,半獨立的藩鎮就成了中央王朝的心腹大患,節度使們就像一個個半獨立的君主。


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這五個朝代有什麼共同點?算了,我也不奢望有人能看出來,我直接說答案好了,這五個朝代的共同點就是它們都是被節度使所滅亡的。


唐朝是被朱溫所滅,但是朱溫完全可以看做是宣武軍節度使,同樣道理,滅後梁的李存勖完全可以看做河東節度使,以此類推。


當然在此期間,建立了新王朝的節度使們並不是不清楚節度使和藩鎮的危害,所以他們都想盡辦法來馴服桀驁不馴的藩鎮。


唐、後梁、後唐主要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馴服河北三鎮,是的,以魏博鎮為首的河北三鎮直接決定了後梁、後唐李存勖的命運,所以河北三鎮也遭到了反覆的整肅。


最厲害,也是最後一次,是後唐莊宗李嗣源直接把魏博三萬鎮兵和他們的家屬一起全部處死,自此以後,困擾中央王朝接近150年的河北三鎮被徹底的馴服。


到了後晉、後漢時期,藩鎮的力量已經很衰弱了,但是河東節度使由於是沙陀人起家之地,所以成了唯一還能威脅中央王朝的力量,但是三次(後唐、後晉、後漢)入主中原,使得河東大批有生力量進入中原腹地,也變相削弱了河東的力量。


在此期間,靠河東節度使軍隊當上皇帝的石敬瑭並沒有坐等河東被自然削弱,相反,他幹了一件事,事實上石敬瑭才是北宋禁軍這項政策的真正創始人:石敬瑭大力加強了侍衛親軍,當然嚴格來說李嗣源才是侍衛親軍之父,但是侍衛親軍真正顯示出超過節度使力量是在石敬瑭手裡。


石敬瑭在當皇帝期間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重新組建並且掌握侍衛親軍,期間還發生了兩次兵變。


而石重貴前期能不依靠節度使就能和契丹打的有聲有色全靠石敬瑭給他留下的侍衛親軍。


後漢劉知遠之所以能當皇帝,與其說是他依靠河東節度使的軍隊不如說他依靠契丹幫他消滅了後晉的侍衛親軍,所以他趕走契丹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組建侍衛親軍。


結果僅僅三年半,侍衛親軍領袖郭威就當上了後周太祖,並且從郭威開始,節度使的軍力再也沒辦法和中央王朝相媲美,甚至947年以後,大部分侍衛親軍裡擔任節度使的高級軍官都不會到藩鎮任職,比如趙匡胤。


也就是說從此,篡奪皇位的從晚唐的節度使變成了侍衛親軍領袖,侍衛親軍決定性影響徹底改變了從黃巢之亂後形成的以節度使為基礎的權力結構。


要說分界點,這才算分界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