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通濟渠商丘夏邑段濟陽鎮劉鋪運河大堤

即使在這個不太像冬天的冬天,站在濟陽鎮劉鋪村西的曠野中,依然會有被寒冷劫持的禁錮感。也正是這種冬風中身不由己的渺小,反而更加襯托了身旁那佔地3萬平方米隋唐建築群的龐大與雄偉。

建築群門前的巨石篆刻5個大字“中國大運河”。再明顯不過,這裡便是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大運河”中的一部分——通濟渠商丘夏邑段遺址。和許許多多歷史遺蹟不同,這樣一個記錄了中華文明千年進程的世界奇蹟竟然至今還“活著”。它“活”在史書中,“活”在地表,還“活”在人們的生活中。


千年前的腳印


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通濟渠河道遺存

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遺留清代古井

濟陽鎮位於夏邑縣西南15公里處。濟陽之所以為“濟陽”,皆因其位於大運河通濟渠的北岸。隋唐建築群門前那塊巨石上的大運河流域圖,清晰地標註了通濟渠上濟陽鎮的位置。通濟渠西起虞城站集沙崗村,東經夏邑羅莊、會亭,東入永城馬牧,全長27公里。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濟陽段運河利用原來的汴水河道取直、加寬開鑿而成。

濟陽鎮是典型的因大運河而自然產生的村鎮。大運河通航後,過往商旅甚多。不少商旅沿河兩岸停留,由此逐步形成集鎮。因此地段位於運河北岸,以“水之北為陽”而得名“濟陽”。唐初置濟陽鎮。

濟陽設鎮1400多年後的2019年,夏邑縣在濟陽鎮新修建了這組隋唐建築群,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大運河遺址。目前國內最常見的仿古建築有3大類,仿秦漢、仿隋唐或唐宋、仿明清。除了風格鮮明的秦漢建築外,風格近似的隋唐和明清建築為很多人難於區分。其實要分清這兩個時期的建築並不難,隋唐建築氣魄宏偉,嚴整而開朗;明清建築形體簡練、細節繁瑣。具體到細節,以斗拱為例,唐代的斗拱,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結構的一部分。這個時代的斗拱,完全如唐詩一般,詩中無一廢字,字字皆精華。而到了明清時期,大部分的斗拱就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物了,亦如明清辭令一樣,辭藻華麗,卻贅餘。隋唐大運河夏邑濟陽段遺址上建起的這組仿古建築群,就較好地還原了隋唐建築的華貴和開放。

入大門西行數十步南折,穿過藏有清代古井的綠化區便到了建築群的核心區域,一間極深的大殿型建築。大殿裡藏著的便是頂寬25米~30米的南北大堤。由於大殿內部仍在建設之中,大堤被保護性覆蓋,其真貌記者未能得見。據通濟渠商丘夏邑段遺址管理辦公室負責人陳路兵介紹,當年發掘出的大堤內有清晰可見的密集的行人腳印、動物蹄印和車轍印痕。大堤表面發現有因乾旱而形成的乾裂紋,表明大堤廢棄時天氣乾旱,為研究當時氣候環境狀況提供了寶貴資料。在南大堤外側,發現不同時期築建的護坡大堤。在南大堤內側,還發現有建築基槽和大面積分佈的木樁遺蹟,木樁斷面年輪紋理清晰可見。專家初步考證認為,這是大運河護岸工程之“木龍殺水法”的建築遺蹟。

大堤外,考古人員還發現有16米寬的古道路,印證了史書關於大運河堤即當時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記載,真實反映了當時運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為官道交通的繁忙。為了便於遊客直觀地感受古官道,建設者在大殿外西側依古制鋪設了一條鵝卵石道,還別出新裁地用鵝卵石拼出了古人腳印的“仿品”。

在大運河濟陽段,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文物。出土文物以瓷器為主,其產地幾乎涵蓋了唐宋時期各個窯口。待到篆刻“中國大運河”這塊巨石背後的小型博物館開展,遊客便有眼福一覽這些文物的精美。


運河的“活化石”

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濟陽鎮西大運河北堤面宋代行人腳印遺蹟

商丘這處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裡有“活著”的歷史

商丘夏邑段唯一現存河道

出通濟渠商丘夏邑段遺址,沿門前S325西行兩三分鐘的車程便能在路北側的溝渠中發現夏邑段大運河最引人注目的故道水面。按照各種著作中的說法,這一處長約500米、最寬處約30米的水域是鄭州以東唯一保留有水面的運河故道。

也許是時值冬日,站在運河故道的水岸之上,記者完全沒有領會到大運河應有的那種磅礴和喧鬧,更沒有“隋堤煙柳”的詩情畫意。讓人感受最直接的,只是寒風中的萬物凋零。更準確些說,眼前有些“瘦弱”的河水被黃色蘆葦分割成了一塊塊連續的池塘,像極了一個個村頭低處的坑窪。但就是這種委身於民間的親近與隨和,讓濟陽鎮的大運河有了更強大的生命力。

在夏邑,大運河不只“活”在濟陽鎮。據考證,僅大運河夏邑段這短短30公里的範圍內,因大運河而產生的村鎮名就有十餘處。夏邑縣會亭鎮關倉村,因置運河漕運的轉運倉而得名。據當地傳說,關倉原為“官倉”,後由於年深日久,官倉久廢,被誤為關倉。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村裡發現了一個窖藏穀物的遺蹟,發現碳化的穀子、大豆等糧食。關倉所處的位置,與史志和傳說“官倉”的位置十分吻合。

與關倉相鄰的有個村莊名六里飯棚,傳說六里飯棚是楊廣修大運河時,修河勞工聚居在此吃飯休息的場所,因為從一個驛站到設飯棚處約六里,故俗稱“六里飯棚”。

會亭,又名會亭驛。隋煬帝時,曾在大運河沿途設置很多驛站,會亭驛應為此時所設。會亭西約4公里的楊堤灣村,則因運河開通後有楊姓傍河而居得名。

據統計,大運河夏邑段沿線,僅以“鋪”命名的就有4個。在會亭以西5公里有十里鋪;濟陽東半公里有劉鋪村,傳為劉姓在此開設店鋪,故名劉鋪;濟陽鎮西的鄧鋪,據說是大運河通航後為過往商旅提供臨時休息的處所。這三處地名與大運河沿線“十里置一鋪”的傳說相吻合。

濟陽以東約2.5公里有田道口村,又名田家道口,傳說本為大運河上的一個渡口,因田姓人家再次擺渡而得村名。這與夏邑北部黃河故道的司家道口、夏家道口由來相同。從田道口到濟陽幾公里的距離,有朱菜園、張菜園、戚菜園等村,都是當時運河邊的幾個菜園子。

奔流不息的大運河,終究還是沒能比時間流淌得更久遠。大運河通濟渠早已完成了它的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千年後的今天,一個個與運河有關的地名,如一道道優美的線條,勾勒著大運河的身軀。大運河,仍在用它一手締造的村落彰顯著自己的恢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