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宝宝一言不合就“打”“打”“打”怎么办?

全国疫情爆发期间,我们和宝宝单独相处的时间更多,最近却发现宝宝总是因为一句话就伸手“打”,嘴里还会发出“哼”的语气 ,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我明白宝宝打人,只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这样的行为叫做攻击性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在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3岁左右的宝宝。随着宝宝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攻击性行为就可以转化为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让它成为忍耐、坚毅等积极地品质。

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露露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露露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他,则属于工具性攻击。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自己父母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攻击的对象。

家长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在幼儿园也遇到很多这样的现象,让我们家长很为难,家长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如果我们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宝宝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告诉他:“这样不对宝宝不能打人,打人打疼对方,会很疼”。这样下去3次,基本宝宝的打人行为就会好很多。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反应

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更不能开玩笑,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家长不要体罚宝宝

当宝宝出现打人行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对待,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家长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至家长失去耐心的情况。

家长积极的鼓励宝宝

家长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家长,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家长增强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当我们发现两个宝宝打仗,很多情况是抢玩具,我们要教会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而且朋友多了对宝宝来说也会更开心更幸福。

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家长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先安抚情绪,然后再了解宝宝的想法,分析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宝宝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家长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她)冷静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发脾气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质找出来,然后再耐心地教他怎么做,分析不对的地方。在宝宝的情绪得到了安慰后讲道理,比遇到问题就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