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文化之都——盤點泉州六大古建築,感受不一樣的歷史文化特色

3月7日泉州南環路酒店坍塌導致73人受困,經過幾天的搜救現已接近尾聲。作為中亞文化之都的泉州彙集了各種宗教,那麼它有哪些人文古蹟呢?

東為“鎮國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865年),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為磚塔,現存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於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塔為框架套筒式,塔身浮雕用堅硬的花崗岩雕成,由於花崗岩石性清脆,雕刻時極易開裂,故而需要很精微的工藝。

  西為“仁壽塔”,始建於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木塔,稱“無量壽塔”,前後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先於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開元寺雙塔是中國最高的一對石塔,經明萬曆年間泉州八級地震以及多次颱風的考驗,仍屹立不倒。


  • 六勝塔和姑嫂塔

  兩座塔均為指引航線的燈塔,是海上絲綢之路現存最早的燈塔,又名萬壽塔。六勝塔為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1117年)建,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重建,花崗岩仿木結構樓閣式塔。

  塔身為雙塔筒結構,每層設拱門4道,佛龕4個,各層交替錯位。拱門、佛龕兩側浮雕佛教人物立像各1尊。由於地處海濱,經受數百年海氣侵蝕,雕像風化現象較為嚴重。

  塔身轉角立圓柱(第一層為通體式,其餘各層為三截拼接),上坐蓮臺狀櫨鬥,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均為雙杪一下昂,每層雙挑鬥拱出簷。塔簷八角作吻首翹脊,上坐鎮塔武士1尊。平座勾欄為近年新修,但比例並不和諧。

宋紹興(1131-1162年)年間僧人介殊建。因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關鎖水口、鎮守東南的氣勢,故又名“關鎖塔”。民間傳說,古有姑嫂二人,切盼飄洋過海的親人,竟日壘石登高遠眺,傷心而死,時人築塔祭祀,故俗稱姑嫂塔。塔身為花崗岩樓閣式塔,由於不設須彌座,故而明為五層,實際四層。

  雙塔是閩粵僑鄉的標誌,不僅有高超的工藝價值和珍貴的歷史價值,還寄託著無數海外華人華僑的故國之思。

  • 天后宮

  天后宮始建於南宋,供奉的是海神媽祖,她是刺桐港最有代表性的海神。媽祖不是唯一的海神,卻是最受寵的神靈。宋代,媽祖受封14次;元代,被賜封為“天妃”,成為全國性海神;清代,被推崇至“天后”至尊地位,並伴隨著泉州商人、航海者的傳播,逐漸成為世界性的海神。

因歷代的敕封均在泉州天后宮舉行,所以泉州天后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年代最早、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目前的天后宮大殿為明代鄭和和清代康熙時期重修。

  • 草菴摩尼殿

  草菴寺是世界僅存的摩尼教遺址,始於宋代紹興年間,初為草築。元順帝至元五年(1339年),改為石構歇山式建築,是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清淨寺和靈山聖墓

  清淨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初名"聖友之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清真寺,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聖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寺內立《重修清淨寺碑記》與《重立清淨寺碑記》,可能是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碑。

  由於對外交往頻繁,唐代詩人張循之曾有“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描述。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摩尼教都在泉州有自己的建築遺蹟,所以,對泉州古代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就需要相關人員具有世界視野的歷史知識和開放包容、突破自我中心的歷史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