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宜昌,與土家文化有著不解之緣。然而,你知道嗎?歷史悠久的土家文化,過年習俗也別有一番特色!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土家的年,從臘月二十四開始

土家的年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的,傳說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們都忙著自己的喜事去了,無暇顧及人,人們也乘機忙開了。

從這一天開始,人們都開始為過年做準備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裡,交通不是很方便,平時很少到鎮上趕集,這一天人們都會早早的出門,走上十幾裡的上路到集市“趕場”,置辦年貨。

男人女人們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揹簍,男人背個“滿期兒”(類似揹簍,但比揹簍細,更結實)或“彎架子”(用來背重物的農具),將過年要用的鞭炮、煙花、年畫、對聯、水果糕點等用品買回家。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最高興的是那些小孩子了,他們不辭辛苦地走上十幾裡山路跟著父母來到集市,將自己喜愛的玩具、衣服死纏爛打地要到手。

臘月二十四以後是女人們最忙碌的日子,男人們只要將過年要燒的柴火鋸好,將過年要吃的豬肉燒好就萬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的去休息。

臘月二十五:打餈粑

二十五要打餈粑,它是土家人過年和拜年時必備的食物和禮品。

吃餈粑的方法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是用炭火燒烤熟後包白糖,還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鍋炒著吃;比較正式的是把餈粑切成小方塊與甜酒(土家人稱為“粩糟”)一起煮來吃。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以前沒有“鋼磨”的時候,要在“碓虧”(一種石臼)裡舂。

將糯米淘洗乾淨,泡上一夜或半天,再濾幹水用甑子蒸熟,盛出到進舂米的“碓虧”,兩個人用“粑粑棍”(一米五左右長硬質木頭做成的手腕粗棍子)交替打糅,直至打成又細又粘的糯米糰為止。

然後將糯米糰取出放到擦洗乾淨的四方大桌上由年長的人或者手巧的媳婦把糯米糰分成大小合適的小塊,分給全家人一起捏製成餈粑。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餈粑形狀為圓形,外圍稍厚,中間略薄,也有用木質印板印上喜慶吉利的圖案花紋的,土家人把打餈粑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認為要是哪家不打餈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餈粑成形後放幾日晾乾,然後用冷水泡著,隔幾天換一次水,能保存到來年三四月份。現在大都用機器加工了,方便快捷,缺少了幾分節日的喜慶了。

臘月二十六:推湯圓

二十六要推湯圓,將糯米對上少量的粘米淘洗乾淨,用溫水泡上半天,然後用石磨成米漿,磨好後用包袱裝好,吊起來將水分瀝乾,就可以做湯圓了。

有時候瀝乾時間太長,炸湯圓時急著要用,就會在米漿上面墊幾層包袱,用柴灰將水分吸乾,使其可以做出不同形狀的粑粑。湯圓瀝乾後,會將它掰成小塊曬乾,能保存到來年的五六月。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臘月二十七:磨豆腐

二十七就要磨豆腐了。人們將泡好的黃豆磨成豆漿,然後放在鍋裡煮,此時要放適量的鹼。

豆腐的好壞全在這放鹼的時機和分量上,放得不好,這一鍋豆腐就砸了,因而在豆腐磨好之後都要找一個“高手”放鹼。

豆腐是不能長時間存放的,常常將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幾塊,再將剩餘的用簍子放在火爐上炕幹,做成豆腐乾。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臘月二十八:打揚塵

到二十八,吃食基本都準備好了。下面將進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揚塵”(即清潔大掃除)。

到竹園裡砍幾根細小輕便的竹子,捆紮在一起,開始清掃房間裡面的灰塵雜物,以便“除舊迎新”。打完“揚塵”後就要清理房間,打掃地面,擦拭傢俱。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土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臘月二十八,洗邋遢,臘月二十九,洗臘狗”。

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這天沐浴,將就一年的汙穢洗掉,以一個嶄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來。

男人們還要在這一天理髮,過年以後是不準理髮的。所以這天理髮店的生意特別好,有時要排半天的隊才能理上。

臘月二十九:準備年夜飯

二十九就基本準備妥當了,人們就開始為團年飯準備了。

母親常常在這一天炒花生和瓜子,我們小孩子也是很興奮,都圍著鍋打轉,時不時的將手伸到鍋裡抓兩顆沒炒熟的嚐嚐鮮。

等到炒好了出鍋的時候,我們反而沒什麼興趣了,這時都已經在炒的時候將肚子填飽了。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土家人以豬肉為主要肉食,過年自然少不了它。

早在臘月初,人們就將年豬殺好,醃上鹽,掛在火爐上炕好。這樣到了過年就有臘肉可吃了。燒肉通常是男人們的事,將臘肉取下之後,放在火爐上將豬皮燒裂,這樣不僅可以退掉皮上的細毛,還可以使做出來的豬肉皮更加美味。

過年的時候要燒一個豬頭,一個豬“坐凳兒”(豬臀),象徵著一年有頭有尾。當然不止燒這兩塊肉,還要燒豬蹄和“格子”(豬肋)等等。土家人豪爽,吃肉從不像飯館那樣斤斤計較,喜歡燉“砣子”(將豬肉切成方形的塊),一鍋全是肉,不摻其他配菜。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家裡弟兄多的在這天就開始“團年”了。土家人多住在山裡,兄弟分家之後也相聚不遠,基本上一個家族聚居一處,到了年關,各家準備團年飯,輪流到各家團年。

到二十九這天,就陸陸續續有人家在開始團年了,稀稀疏疏的鞭炮聲響起,年的味道從那升起的青煙處飄來。

團年也即意味著過年的開始,大人們早早地聚集到廚房,精心地烹製豐盛的飯菜。土豆是上不了菜桌的,屬於賤菜一類,一年四季都在吃它,過年要吃好的,自然沒它的席位。魚是必須要有的,年年有餘嘛!誰都愛這個吉利。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菜上桌之後是不能立刻開席的,小時候因為耐不住誘惑提前坐到桌邊,沒少捱過罵。

菜放好後要舉行“叫飯”儀式,即請亡人回家過年,表示土家人不忘祖。請幾人就擺幾副杯、碗、筷,先將杯中斟滿酒,再將筷子橫放在碗邊(平時吃飯絕不允許將筷子放在碗上),由當家人喊某某回家團年,然後象徵性地給碗中拈一點菜、添一點飯,等一會兒,將酒潑在地上,將飯倒回鍋裡,再在碗或杯中篩上茶後倒在地上。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叫飯”儀式結束後,就放鞭炮送亡人出門。鞭炮放完後,全家人方可上桌團年。吃菜也是有講究的,小孩子是不準吃雞爪的,據說吃了之後寫字手會發抖,未婚男女不能吃豬蹄,吃了之後會找不到對象。吃年飯也不能泡湯,要是泡了湯,意味著來年的事業也將“泡湯”。

土家有一種“搶”著團年的習俗,也就是比著看誰家的鞭炮放得早、放得多、放得響、放得長,農曆大年三十這天有很多人家在下午兩三點鐘就開始團年,鞭炮聲一直不停歇,年味兒十足。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大年三十:守歲

土家族人在農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覺的,要“守歲”。

以前沒有電視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火爐邊排龍門陣,稱之為“擺場”,主角一般都是年長的老人,他們愉快而興奮地講述著他們年輕時的輝煌,奇異的經歷和見聞。

火爐中的火也有講究,要放一根主柴,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燒幾天,再圍著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燒得越旺越好,火勢旺來年的運頭才旺。

到了晚上,要吃宵夜,人們將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濃)端出來,放進“爐鍋”中煮沸,將湯圓或餈粑投進去,等到湯圓或餈粑浮起的時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團圓”的意思。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零時整的時候,一家人到院子裡“放天星”,將年前買回的煙花爆竹在院子裡燃放,迎接新年的到來,此時所有的人都必須在家。

放天星是最熱鬧的時候,所有人都將自家的煙花爆竹在這一刻燃放,比著誰家的煙花衝得高,誰家的鞭炮放得響,還有人為此專門自制炮竹,響聲如雷,震徹山谷。

小孩子不管多困都會熬到放天星的時候,親手放兩顆煙花,賞一回煙火,男孩子更是愛鞭如命,恨不得將幾塊壓歲錢全買了鞭炮。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大年初一:開始拜年囉

大年初一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後才到丈人家去。

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講究的,天剛亮,一家人開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揹簍裝好拜年的禮物,至少包括一隻“長蹄子”(即豬後腿),這是必備的,此外還有餈粑、菸酒等東西,然後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

一般要到“嘎嘎”家裡玩兩三天,回來之後再到其他親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十五過後人們就開始忙碌了,開始為新一年的農活做準備。

從臘月二十五到大年初一,宜昌土家的傳統年俗你知道幾個?

正月份有很多的忌諱,大年初一是不能打孩子也不能吵架,不然新的一年中就會不順利。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般不會掃地,怕把財神掃走了。正月初一到初六這幾天不動刀叉,怕有血光之災,飯菜都在年前做好了。

在臘月裡,做了這些事兒,年味兒就越來越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