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都是几品官?

王振华


左、右都御史为明清两朝的官职,是都察院的两位最高长官,都察院是前朝的御史台演变过来的,御史台的长官叫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是丞相之副,负责监察百官,后来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专掌监察、执法等事,与六部平级。

信国公汤和,明朝第一任左都御史,那时还称左御史大夫。

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长官为左、右御史大夫,从一品,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早年的刘伯温就是正二品的御史中丞,洪武十三年因为胡惟庸一案,朱元璋裁撤御史台,改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为长官,正二品,下设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与六部平级,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们合称为七卿。

清朝时,都察院派官员查核内务府,图为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

明朝的左、右都御史都是最高主官,两人做的事是一样的,两人都有各自的副职,也就是左、右副都御史,但古代以左为尊,所以左都御史虽与右都御史官职、品级一样,但地位要高。因为御史是代表中央巡查各地,掌司风纪,察中外百司之职,于是在明初就有左都御史领总督之职,右都御史领巡抚之职的先例,比如洪武时期的右都御史王彰领河南巡抚,到了清朝时也沿用了此例。

比较出名的纪晓岚、刘墉,都担任过左都御史。

顺治时清廷沿用明制,设立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满汉各1人,均为正二品,康熙时拔高左都御史地位,将其列入议政大臣,雍正时左、右都御史定为从一品,使其成为都察院最高长官,左副都御史为其副官,正三品,而右都御史虽也为从一品,但已不是实职,而成为兼职,各地督抚有治理一方道官考察处分之权,所以雍正以后,右都御史成了各地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成了各地巡抚的兼衔。


图文绘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官员贪赃枉法,加强皇权,便裁撤御史台,设立都察院监察所有官员。

最初时,都察院官员的级别不高,所设御史不过正七品,地方御史甚至只有正九品,这种官阶很难令都察院发挥原有的效果。所以到了洪武十六年时,都察院被提拔为正三品衙门。同时还设立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等高品级官职。

不过正三品还是太低,仍然比六部尚书的品级低,所以在洪武十七年时,都察院级别再次上调二级,成为正二品衙门,在行政级别上跟中枢六部平起平坐。督察院的都御史也有资格跟六部尚书一起,被合称为“七卿”。

PS:虽然左、右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平起平坐了,但左、右都御史不能入阁。

按照一般思路,六部都只有一个尚书,督察院也只需要一个都御史就行了,没有必要设两个都御史。不过朱元璋认为,过去唐、元使用的御史台,采用以尊制卑,上级部门监察下级部门,导致上下互相包庇的情况屡屡发生。所以他就干脆设了两个都御史,并采取以卑制尊的办法,让官阶低的官员也可以监察弹劾朝廷的高级官员,同时让高阶官员相互制衡。

也就是说,明朝的左、右都御史是各领一套班子。左都御史管左副都御史,右都御史管右副都御史,两套班子各搞各的。后来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又设立的左、右佥都御史也一样,都是对应各自的都御史。

不过这只是明朝中前期的制度,到了明朝中后期,情况就不同了。

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初年确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随着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土木堡之变导致武将集团元气大伤),使得原有的三司平衡被打破了。而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每每遇到大事,三司长官便相互推卸责任。所以总督、巡抚这种制约各省三司的产物就被发明了出来。


巡抚设立之初,权力不大,只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等。后来权力逐渐变大,偏重兵事,于是就成了三司的长官。而巡抚要节制三司,不授予他们监察权力是不行的,所以巡抚加督察院御史衔也就变成了常规操作。

一般来说,巡抚加右副都御史衔。为什么是右副都御史,而不是左副都御史呢?

因为明朝以左为尊,左、右都御史虽然都是都察院的一把手,但右都御史较之左都御史地位要低一点(品衔相同),所以巡抚兼任右副都御史,比较合理。

清朝初期,左、右都御史仍然同为都察院的一把手,品衔一致,总督、巡抚也都有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的加衔,与明朝没多大区别,只是清朝多了两套满族班子。雍正继位之前,满都御史品级高于汉都御史。雍正继位后,品级相同,都是从一品。

(清朝的左、右都御史升了一级)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总督和巡抚变成了固定职位,总督和巡抚因为工作需要,加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衔已成为常态。所以乾隆十三四时,乾隆皇帝干脆就将右都御史加衔存在的方式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确定:凡出任总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总河、总漕(河运总督和漕运总督)及各省巡抚,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或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

自此,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史成为督、抚的“坐衔”。至于中央督察院专职的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以及右佥都御史则不再设立。

也就是说,从乾隆十四年开始,督察院的左都御史班子不变,右都御史则成为“按定制专赐给某些官员之衔名”的虚衔或空衔,唯一的作用只是给予督抚品衔上的提升:总督由正二品升为从一品;巡抚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总督和巡抚与清朝不一样,清朝督抚有直接的级别差,但明朝的督抚没有。明朝督抚无所谓高地之分。谁大谁小完全就看加衔大小。因为明代总督和巡抚只是个差遣,并不是官职,所以总督、巡抚的本职才是区分大小的关键,比如一个人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陕西,另一个人是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那么这个总督的品级就比巡抚大高,因为前者是右副都御史,而后者只是右佥都御史。

但如果一个人是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而另一个是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虽然前者是总督而后者是巡抚,但是很明显后者的品级要比前者大。


Mer86


想要知道左督御史和右都御史的区别,我们就要先了解下什么是左督御史,什什么又是右督御史。虽然它们都代表着古代的一种官职,不过它们的出现还是有先后之分。最早出现的便是左督御史。


或许和古代以左为尊的习俗有关吧,左督御史在帝制社会时期就已经衍生出来了。左督御史在明清之前主要施行的是监督权,那时候朝廷会设置专门用来行驶监督权的机构,即督察院,而左督御史就是督察院的长官。他们负责管理督察院大小事务,对文武百官进行监督,然后再汇报给皇帝。

清代之时左督御史除了对百官实行监督权外还兼任着其他职务。比如,言官,在这里他们所代表的言官可不仅仅只具有监督和并向皇上谏言的权利,在一些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况下他们甚至可以根据传闻举报某个官员,不用拿出真凭实据,也不必署名。所以说他们的权利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明朝时,言官的所作所为甚至让皇帝都无可奈何。而具有言官特性的他们权利也一样不可小觑



  • 除此之外,左督御史还有为重要案件会审的权利。在古代,重要案件一般都由三法司进行会审,而督察院就是三法司之一。

右督御史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也是督察院的一个官职,而且在明代时右督御史就和左督御史一样是督察院的长官,既然如此他们的官职以及他们的职务应该也是一样的,不过,并不是的。明朝时左督御史负责督察院之事,而右督御史则负责对外省施行总督,巡抚的权利。



我们都知道,总督和巡抚的在地方上权利都比较大,尤其是总督直接对一片区域施行管辖权,其实就是那个地方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当地经济军事等都可以施行管制。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右督御史也是一个不小的官职。


综上所述,关于它们之间的不同,从时间上来看,左督御史先右督御史产生;从职务上,左督御史主要负责监督文武百官,对皇上谏言,处理重要案件,而右督御史则是负责管理地方大大小小的事务;从官职上来看,它们都是督察院的长官,在明代是都是正二品的官职,后来在雍正时期升为从一品等。(在它们是从一品之前,虽然说左督御史和右督御史的官职是固定的,不过任此官之人可以通过兼做其他职位的官职来提升自己的职位。)


小姐姐讲史


都御史的官职其实是和明太祖朱元璋进行的一场官僚体系改革有关,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准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以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定,因为他深知元朝下层官员的腐败导致其灭亡,所以为了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发展根基就撤掉设立几千年的御史台改建都察院,以实现对百官和各项政策的监督。



明都察院上层的高官叫左右都御史,下设有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达到分解职责,共担责任的目的,而且明朝时期为了更好的制约其他官员的权力,以保证都察院有足够的监督权,把左右都御史的官阶提到正二品。而且古人多是以左为尊,所以左都御史多为权力高点。

在有了明朝的基础以后,清朝更是保留和改革这种监督制度,早期在皇太极统治时是没有左右都御史之说的,当时的都御史叫丞政,副都御史叫参政,后来福临入关以后进行了新的改革,并开设满汉都御史各一人,后期官阶在一品和二品之间调节。此时的右都御史没有过大的权力,很多是挂名之职,也就是达到一定的官位就兼任都察院的右都御史,所以此时的左都御史还是官职,权力比较大的。



古人的印象中都是以左为尊,所以在很多官职设置上也会参考尊卑次序,以达到官阶与风俗相符合的现象。


晓峰来介绍


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长官,从明洪武年间设计的都察院时产生。

  1. 产生的时间不同。左督御史先于右督御史产生;
  2. 具体的职责不同。左督御史主要负责监督文武百官,对皇帝处理的国家大事谏言,并参与处理皇帝安排的重大案件,而右督御史则是负责管理地方大大小小的事务,监察地方,到了清朝演变为外省总督、巡抚的加衔。
  3. 官衔不同。虽然它们都是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长官,但是,在明代是正二品的官职,清雍正时期升为从一品。

一、产生的历史渊源

左右都御史的前身是御史台的御史,是封建专制社会制度的产物。从秦朝设立御史官,这一制度延续到清朝灭亡,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1. 秦汉时期。秦朝建立之后,他的主要职责是监管郡县一级的政务,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而到了汉朝,设立了御史台,御史同意对御史台负责,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2. 三国、西晋时期。曹魏篡汉自立,在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主要史负责记录朝廷的大小事情,并弹劾百官的礼仪品行,到了汉朝,御史名目繁多,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3. 隋唐时期。唐朝的李世民重视言官,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提高了御史的地位,与殿中、治书御史并立。
  4. 元朝时期。元朝的御史台,最高的行政长官为御史大夫。御史的职责加强起来,权力变大“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到了明朝,为了加强吏治治理,便于更好的管理白官,朱元璋设立可都察院,下设左、右都御史。

二、左、右都御史的产生以及职责

明洪武年间,公元1382年,朱元璋改历朝历代设力的御史台为都察院,专门设立左、右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然后下一级别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全国划分十三道御史,分别设立监察御史,巡查全国的大小州县,对州县的官吏的考察、举报弹劾。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行宪,希进用者,劾。”-《明史·职官志二》

明代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为最高监察机关。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直接对皇帝负责,主要的职责是监察百官,没有决策权,更不能进入内阁,他只能行使监察权力。

清朝入关后,八旗腐败,各级大小官员无不贪污受贿,从而导致国家政令不通、百姓怨声载道,各地因官吏贪污受贿也激起了民变,是“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原因。

吏治的腐败慢慢的拖垮着清朝,雍正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到了他这里,特别重视监察机构,因此提高了左、右都御史的品衔,使其成为从一品。

在清代的重视之下,都察院的职责与权力也越来越大,不仅有监察百官的职责还有审核死刑案件,参加国家举办的考试监察等。

左、右都御史与监察机构,无疑是封建社会吏治体系的一道“防污”屏障,从秦朝设立到清朝灭亡,两千多年的演变,他的职责虽然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历史作用却越来越加强,于国于民是不可或缺的。


南山居史


以清朝为例,一般情况下左都御史是专职的,需要驻院坐班;右都御史是兼职的,不需要驻院坐班。一般为从一品。

左、右都御史是都察院的最高长官,主管监察弹劾巡查巡视等工作。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从秦代开始就是非常完备的三权分立制,虽然每个朝代的官职名称有所变化,但是大体都是围绕着三权平衡而展开的。所以,始皇帝的雄才大略实在让人敬佩的很。

明朝初期,朱元璋将御史台改称为都察院,清袭明制也叫做都察院,所以,这个称呼一直延续了五六百年。都察院行使的主要是监察权,由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使、左右佥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都御史等组成,笔帖式、经承等属于服务人员。

清代中前期,都察院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御史们相对来说也比较有操守,还是敢于犯言直谏的。但是,随着吏治的腐败,都察院作为相对的清水衙门,御史们也就越来越没有节操,不管黑白曲直完全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监察弹劾了。而在明朝中后期都察院则是文臣集团所掌控的党政利器,也是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东林党人有很多做过都御史、御史,那家伙骂起人来都骈四俪六的,着实让人厌恶。

都察院还是三法司之一。看影视剧时,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影视剧,对于争议比较大的案件,皇帝一般会下旨让三法司会审,这个三法司就是指的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一般三法司会审的结果就是最终的审判结果,基本上没有更改的可能了,皇帝再御批时顶多就是在量刑上予以改变,比如凌迟处死改为斩刑诸如此类。

都察院的御史们享有闻风奏事的特权,也就是只要听到一点风声,就可以正式上折子弹劾,根本不需要举证,而且就算是奏错了也不会被怪罪。要知道在清代,地方官中只有督抚才有专折奏事的权力,京官也得够了四品才可以上折子,而御史则不受品级的约束,可以上折奏事。

都察院还有巡视巡查的职权,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巡城御史鬼难缠》,讲的北京南城巡城御史的故事。清代时北京实行宵禁政策,也就是到了晚上几点之后就不允许在大街上瞎逛荡了,否则就会被捉拿到衙门中先吃一顿棍子。执行这个宵禁的就是巡城御史。假如御史在青楼之中发现了政府官员,可以不问品级直接大嘴巴子先抽过去,然后没收官凭,被揍的官员即使比御史品级高也不敢说啥,还得赔笑脸,因为这是皇帝赋予御史们特殊的权利。

左都御史就是都察院的实际最高长官,右都御史则是兼职。在清代时,右都御史一般是兼职,作为地方官中地位最高的总督一般会兼领兵部尚书或者是右都御史的职衔,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总督的地位。因为按照清代的官制,总督一般是正二品,但是作为军事首领的提督却是从一品,而在管理顺序上总督却是提督的长官,于是为了理顺这个关系,总督一般兼领兵部尚书或者右都御史的职衔。所以,在都察院中坐班的都御史中是没有右都御史的。


小观点


都察院,亦称最高监察院,直属皇帝,是最高监察部门,主掌监察、弹劾以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重大案件,由三司会审。


设左右都御史,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并列,合称七卿,明朝品级均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南京都察院低北京一等,只设右都御史一名,右副都御史一名,右佥都御史一名,最高长官为右都御史。

区别:明朝左右都御史都是实职,均为都察院长官,但是明朝尚左,所以左都御史是最高监察长高,右都御史次之,协理左都御史。

清朝沿袭明制,同样尚左,所以左都御史依然是最高监察长官,左副都御史次之,两者均为都察院主官。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使为兼职,右都御史为总督兼衔,右副都御史为巡抚、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兼衔。

区别:清朝左都御史仍是都察院主官,且是最高监察长官,左副都御史协理左都御史。清初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满员为一品,汉员为二品。顺治十六年,将满汉左都御史均降为二品。康熙六年,升满员为一品,九年,降为二品,雍正八年(1730年)俱升从一品。而由于清朝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只是兼职,所以数量并不固定。

扩展资料:

明朝都御史之职:据《明史·职官志二》所说: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行宪,希进用者,劾。遇期觐、考察,同吏部司贤否陟黜。大狱重囚会鞫于外朝,偕刑部,大理谳平之。其奉敕内地,拊循外地,各专其敕行事

龙武骁卫


大家似乎对“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这两个官职不太熟悉,但是略知明朝历史的读者也许就对“左都、右都御史”有些了解。通过史料的查找,原来“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都只是出现于明朝和清朝,这其中,明朝开天辟地般地设立了这两个官位,而所谓的“清承明制”在这两个官位的继承和发展上又可以说是有所改进和完善,使之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和巩固封建皇权。



上边说到左、右都御史都源创于明朝,这个是肯定的!当时都察院作为明朝监察机构的首次出现,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也就随之产生了。明朝的这两个官位似乎职能分工还不太明显,直到明万历皇帝后,随着监察权力的加强,都察院的监督职能便大为紧缩,最后基本上全都归于到了左都御史此一官之上。反观右都御史,虽然说没有背离其原来的职能吧,但是也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吧?(尤其是到了清朝时期)

明朝时期的左、右都御史在最初设立之时只是正二品官职,不过这个官阶却持续完了整个明朝。好不容易等到清朝到来,左、右都御史还是在雍正年间才被升为从一品。



“职专纠劾百司”是以左都御史为首的都察院之主要职能,除此之外,左都御史在明清两代还肩负着两个主要职能。其一为统治者最为直接的耳目,主要是闻风而动,不经调查直接启奏皇帝,经皇帝裁决后六部相应执行;其二则为重大案件的审办和裁决,这个可以说是左都御史的副业了吧,当时明清两朝的重大案件主要由三法司会审,其中就包含都察院,而都察院的主要责任就在左都御史。清朝初年之际,左都御史担任者为一满一汉,其中满人为从一品,而汉人仍为从二品。如此之局面一直持续到了雍正年间,原本的官阶才改成了从一品。

右都御史相对于左都御史来说,明朝还好,一并都是都察院的主官,但是古代历来以“左”为尊,所以说两者只能差不多的情况下,左都御史还是要高一些的。右都御史在明朝也是负责监察都察院以下各级监察人员的监督工作,和左都御史的主要职能相差无几。

但是到了清朝,右都御史的主管监察只能似乎就显得“褪色”了,从一个相对独立的官位蜕变成为更像是荣誉称号一般,都察院监察之事全权交付于左都御史,反观右都御史,便成了清朝地方总督和外省巡抚的“加衔”,右都御史的加衔对于外省长官来说,那便是直接被赋予了巡抚天下的功能,在巡查天下时,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察仍存的色彩。另外,右都御史虽为加衔,但是仍然有向皇帝直接上疏进谏的权力。

中国封建时代自秦朝御史大夫的初设,直至清朝左、右都御史的发展完善,亦或是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和军机处,其实都是为了以监察百官地更好地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小镇月明


左、右都御史是明清两代特有的官职,明代都是正二品,清代几经变化,定格为从一品。

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道理,比如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就是一个管政令,一个管监督,一个管执行。

每个朝代也都设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权力监督,从东汉直到元朝,御史台一直是主要的中央监察机构,相当于如今的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员会。

但到明朝时,中央监察机构发生了变化。

明太祖朱元璋喜欢搞创新,他废除了宰相,也搞出一些新机构,比如都察院,还对国家监察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都察院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又下设十三道,各道分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这样一来就把全国各地都纳入监、范围。

那么,左、右都御史有什么区别?谁的地位和品级更高?答案是两者品级相同,但左都御史地位更高。

明朝的左、右都御史

明朝时,左、右都御史都是正二品,但古代以左为尊,因此左都御史地位高于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都是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都是正四品,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是正七品。

明朝的监察制度有个特殊情况,都察院的御史们属于中央官,但他们经常被派下去监察地方,这种做法被称为“总督、提督、巡抚”地方。

久而久之,这些被下派“总督、提督、巡抚”地方的监察官逐渐成了主政一方的大员,但他们在编制上仍是都察院的“外差”“下派”,因此仍带“都察院御史”衔。

清朝的左、右都御史

清朝沿袭明制,监察机构仍为都察院,而“总督、提督、巡抚”逐渐固定化、制度化,成为真正的地方大员,但仍沿袭带“都察院监察官”衔的传统,尤其把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佥都御作为总督、巡抚的专用加衔,以提高总督、巡抚们的地位,方便行事。

比如清朝位高权重的总督们,其实本官只有正二品,但按照清朝惯例,总督带右都御史衔,就成了从一品,根本上是为了提高督抚的品级,便于协调工作。

一开始,清朝实行满汉官制,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如果是满人,则为一品;如果是汉人,则为二品,后几经变化,到雍正年间正式固定下来,左、右都御史都为从一品。

总体来说,明清两代的左、右都御史品级相同,明朝正二品,清朝从一品;古代以左为尊,左都御史的地位高于右都御史,故作为一把手主持都察院全面工作,右都御史则作为二把手协助主持都察院工作。

为什么古代设左、右都御史,而不设正、副都御史?

如果设正、副都御史,副职品级低于正职,全听正职的,缺乏对正职的制约;设左、右都御史,品级相同,双方可以相互牵制,跟设左、右丞相是一个道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简单的来说,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都是旧时代的高官了

古代是封建帝制国家,按道理来说所以的国家权力的都集中于皇帝一个人身上,皇帝既是法官,也是政府首脑,同时还兼任国家军队总司令。然而国家这么大,皇帝一个人是管不过来的,因此皇帝建立了官僚队伍来上承天命,下顺民心。但是官员权力一大,势必对皇权造成威胁和制约,这不是皇帝能够接受的,于是皇帝又建立了监察百官的御史制度

所谓都御史,实际上就是明清时代专门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都察院的长官

古代以左为尊,左御史比右御史地位要高。在满清的官制中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均设为二品,后来为从一品;右都御史为三品,低一品级。左都御史一为天子耳目,即所谓的言官;二为重案会审,即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三法司就是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右都御史为明,清两代的官职,清代为总督坐衔,凡出任总督者,例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总漕及各省巡抚,均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应否兼兵部尚书或侍郎衔,由吏部请旨确定。说白了左御史才是都察院的主人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