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给予他人的真诚越多,得到的真诚就越多


巴菲特:给予他人的真诚越多,得到的真诚就越多

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称赞,我们不能吝啬我们的赞美。有人说赞美是全球畅通的通行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表达那来自内心的赞美之声。表示赞美的时候,我们既是付出者,也是受益者,在为别人带来美好的心情时,也为自己创造着奇迹。

恰到好处的赞美具有“魔术般的力量”,是“创造奇迹的良方”。说一句简单的赞美话,实在不是一件难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并留心观察,处处都有值得你赞美的地方,适时说出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巴菲特在业界人缘极佳,他对其他人真诚的赞美功不可没。翻阅巴菲特多年来的信件,赞美的词句时不时会跃入眼帘。

譬如巴菲特在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这样写道:“很遗憾我必须在报告末段以我的好朋友科尔曼·默克勒(吉列公司CEO)在今年一月过世作为结尾,除了‘绅士’这个代表品格、勇气与谦和的字,没有其他字更能贴切形容科尔曼这个人。除了这些特质之外,再加上他所拥有的幽默与超凡的经营能力,所以大家应该可以想象与他共事是多么令人感到愉快的一件事,这也是为何包含我在内的许多人,会对他感到特别怀念的缘故。

巴菲特:给予他人的真诚越多,得到的真诚就越多

“在科尔曼死之前几天,吉列受到富比士以封面故事大加赞扬,标题很简单,这家公司在刮胡刀产业的成功,不单单只靠营销手段(虽然他们一再展现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更源自于他们对于品质的追求,这种心理建设使得他们持续将精力摆在推出更新更好的产品之上,虽然现有的产品已是市场上最经典的。富比士对于吉列的形容,就好像是在描述科尔曼本人一样。”

这些关于科尔曼的真诚的赞美显然有些伤感,我们换一段轻松的来看:

“在前一天4月29日,星期六晚上,罗森布拉特体育馆将会有一场奥马哈皇家队对水牛城水牛队的比赛。水牛队的老板是我的好朋友——明迪跟鲍勃,我希望他们也能参加,若他们真的来了,我会引诱鲍勃与我在投手丘上来一场对决,鲍勃可以称得上是资本家的强森巨投,年轻、健壮且精力充沛,绝对是你在球季中不会想要遇到的对手,所以届时我希望大家都能到场给予我声援。”

——这段诙谐的话语出现在199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一封信里。

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对巴菲特的交际艺术得观一二,也因此可以窥知其人脉优渥的秘密。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性中最强烈的欲望是成为举足轻重的人,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是想得到赞赏。人类最终最深切的渴望是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发自于内心的赞美会令人心花怒放。

赞美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润滑剂,人人都希望获得认同,这样可以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令彼此欣赏

巴菲特:给予他人的真诚越多,得到的真诚就越多

人一生中,除非碰上了什么重大问题,否则,至少有95%的时间都花在想自己的事情上。如果我们肯稍歇片刻,试着去想想别人的优点,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诚地赞美别人。只要给予他人由衷的认可和毫不吝惜的赞美,人们自会感怀在心,牢记着你的每一句话,甚至在你早就忘掉自己的赞美之后,他们仍将视同珍宝般反复地在记忆中取出,慢慢地品味、咀嚼。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赞美的基础是真诚,而非浮夸。没有真诚的感情基础,为赞美而赞美是达不到交心的目的的。巴菲特的赞美艺术让孩子们艳羡,小时候最为活泼聪慧的彼得还曾专门模仿过父亲的做法,不过效果并不理想。彼得向父亲抱怨,巴菲特笑着对小儿子解释:在赞美一个人以前,要真诚地关注这个人,在他身上找到闪光点。即是说,唯有以诚待人,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之桥,从而消除猜疑、戒备心理,彼此成为知心朋友。这样的赞美才有“含金量”,否则多么华美的词句说出来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实现不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真诚,乃为人的根本。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为人真诚。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人,人们就会了解你、相信你,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都知道你不会掩饰、不会推托,都知道你说的是实话,都乐于同你接近,因此也就容易获得好人缘。

以诚待人,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信任之桥,能通往对方心灵彼岸靠近,从而消除彼此的猜疑、戒备心理,让大家成为知心朋友。巴菲特与前妻苏珊,即是个中典范。

巴菲特与苏珊的关系,让人讶异。他们一生都在真诚相爱,却并没有一直生活在一起。

巴菲特:给予他人的真诚越多,得到的真诚就越多

在巴菲特看来,苏珊具有深刻的理解力,而这正是他最需要的东西。巴菲特的童年家境富有、父母笃信宗教、家庭充满温情,但巴菲特的妈妈是个完美主义者,每当她完美的设想遭遇挫折,就会毫无征兆地爆发。巴菲特经常成为受害者,被毫无理由地痛骂。即便在巴菲特有了儿子以后,他妈妈的这一性格也没有丝毫改变。一次,巴菲特的儿子打电话给自己的祖母,却遭到长达两个小时的数落。在祖母的言语中,他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放下电话,巴菲特儿子的眼中充满泪水,巴菲特只是淡淡地说:“你终于知道我以前每天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了。”

巴菲特童年的创伤在苏珊那里得到了抚慰,苏珊爱心满溢的心灵对巴菲特来说是疗伤的圣药。巴菲特说,苏珊就像一个出色的医生,把自己心灵的荆棘一根根摘掉。还有一次他说,他一直是个孤独的人,直到遇到苏珊才有所改变。苏珊对巴菲特像对待一个大孩子,而巴菲特对苏珊也非常依赖。他让她付账,由她照顾孩子,除了生意,几乎任何事他都交给苏珊来打理。每当苏珊走进房间,巴菲特的脸就会一下子明亮下来。苏珊用手指梳理他的头发,为他整理衬衫和领带,坐在他的腿上,紧紧地抱着他。这时候,巴菲特是最安全最幸福的,远离了严厉的母亲,也远离了生意场上的争斗,他的眼中只有苏珊一个人。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当苏珊决定离开巴菲特追求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依然能保持如此温情的关系,为什么当苏珊离世后,巴菲特会不住哭泣,甚至需要安眠药才能入睡。

如果他们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没有深厚的感情作为后盾,我们简直难以想象当一个女人决定离开她的丈夫时会引发多么大的震动!

真诚如此可贵,我们却很少能沐及它的泽华。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被真诚的对立面——猜疑所困扰。

猜疑是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为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人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工作过于努力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巴菲特曾说过,“猜疑之心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你的事业。”

猜疑使我们产生犹疑,不能果断地处理问题,而错失许多良机;猜疑会产生许多痛苦的细胞,使我们长夜难眠,因此我们有必要及时矫正自己的猜疑心理:

1.自信最重要。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这两块砝码。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其次是“他信”,即相信别人,不要对别人报以偏见或者是成见。当你怀疑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如果别人也这样怀疑你,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能真正去信任别人了。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产生怀疑,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不能轻信他人的挑拨,要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的未必是实。因此,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的结果。否则就会被成见和偏见蒙住眼睛,钻进主观臆想的死胡同出不来。

2.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不高,对别人的要求却很苛刻,总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程度,没有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做到。因此克服疑心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对别人过高的要求,别人达不到,就认为人家存在问题,必然会妨碍你对别人的信任。因此,坚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则,这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条重要途径。

3.采取积极的暗示。平时,不要总想着自己,想着别人都盯着自己。要对自己说,并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就像我不议论别人一样,别人也不会轻易议论我。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或者感觉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对的,我的行为是对的就可以了,这样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4.抛开陈腐偏见。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偏见可以定义为缺乏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把别人想得很坏。”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越多,就越容易产生猜疑心理。我们应抛开陈腐偏见,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印象,不要以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推断他人。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必要时应调换位置,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这样,我们就能舍弃“小人”而做君子。

5.及时开诚布公。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误会或有人搬弄是非造成的,因此一旦出现猜疑,如果自己去想,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对方谈一谈,这样才能消除疑云,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