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怪象,8090後的農民工,紛紛回鄉蓋房“留後路”,到底為啥?

周豪楠


農村怪象,8090後的農民工,紛紛回鄉蓋房"留後路",到底為啥?

我覺得這些在外面打工謀生的農民工,回家蓋房很正常,一點都不奇怪。


至於原因,我認為主要由如下幾點:

1.在外面打工的農民工,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外面可能房價高,生活水平也高,不如在老家蓋個小洋樓,在外面打工賺點錢之後,再回家弄個門面生活。

2.為以後的生活作想,家裡有老人和小孩,總不能讓老人和小孩當一輩子留守老人和兒童。在外面賺點錢之後,回家蓋棟房子,即可以讓父母老有所依,小孩幼有所靠。家裡沒人照顧,萬一突發情況,往往會猝不及防。舉個例子,上個星期我們這裡有個老人死在家裡兩天之後,才被人發現。兒女都外出打工去了,沒有人照顧。兒子打了很多電話發現無人接聽,感覺情況不對,於是趕回家,才發現老孃已經死了2天了,身體已經開始腐爛,打開門撲面而來的一股臭味,想想都驚令人無奈。

3.最重要的一點,目前三農正在改革,農村戶口很吃香,國家的各種的福利待遇都偏向農村戶口,無論是宅基地還是基本農田,都有大量補助。所以回來蓋房子也有現實的考量。在農村蓋房,能夠給自己和孩子留個根。


總結:

農村宅基地做的小洋樓,面積基本都不會低於150,而且現在50萬左右留可以搞定,你說在城市上買房,80平方米的面積,沒有100萬根本拿不下來。所以自己做的房子大,住的舒心。


小龍蝦曬太陽


我是80後,但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農民工了,因為我根本不會種地,什麼時候播種插秧施肥灌水翻地都不知道。戶口也不在農村了,一年才回三四次農村老家。但父母卻是實實在在的農民,現在好像也不種地了,種地太辛苦了,種糧地都荒著,只是屋邊種點蔬菜什麼的自己吃吃。

我家的房在2013年蓋好裝修好的,花了五十多,現在估計一百萬都蓋不下來。我拿回家十七八萬,我弟也十七八萬,父母存了五六萬,借了十來萬蓋的。佔地160多平三層外帶可以停兩輛車的兩層車庫,房間有12間,衛生間9個,雙廚房間,雙餐廳,雙客廳。因為我還有一個弟弟,我爸都給我們設計好了到時如果分家怎麼分。但我和我弟兩應該不會分家,因為我和我弟一個在杭州一個在上海工作,分不分家沒任何意義,並且我也結婚在杭州城裡有房了,弟弟今年也要結婚也打算在外面買房。

也就是說這房只有我爸媽兩人住。我們也就節假日回去玩幾天。農村人不管是兒子是女兒每隔一代成人後都要造一次新房。我記得我爺爺那輩住得是茅草屋,爺爺後來造了一幢帶有庭臺樓閣長廊花園的房子,我爺爺平常種種花草養養鳥喝喝茶,畫畫國畫,練練書法,弾彈琴,拉拉二胡,房子裡有嶺南畫派的半丁老人陳半丁題詞雲峰書屋,家裡掛著各種牌匾,那字體我和我弟很多都不認識,雖然我和我弟對書法很喜歡。現在家裡也掛了一塊我弟弟題的。原先的掛在我二叔家的大堂。

到我爸那輩又造了新房,和叔叔們分家後。當時和大叔的新房是連起來起造的,二叔分的是爺爺留下的那幢房子。我家分的是一個很小的店門房,大叔去當兵了。我家房太小,幾年後大叔退伍。爺爺考慮後讓我們和大叔的房連起來造。但後來房造好後大叔退伍留在杭州沒回老家住,那房直到倒了大叔一家人都沒住過一晚。不過現在在鎮上買了房,等有錢還是打算回老家蓋一個。宅基地在我現在的家的左邊這塊地,村裡都把地圍好了。

農村造房只是祖業祖父輩的延續,有落葉歸根的意思。現在的農村越來越好了,只要有宅基地更多的人願意回農村建房,尤其在江浙這邊的農村,這邊在搞新農村基礎建設,搞特色觀光休閒農村。











車馬相士帥士相馬車


落葉歸根,大城市紮根太難。超過50歲,難找到打工之處。基本生存都難,所以早做打算,回鄉蓋房,老年之後以薄田為生,留一線退路和生機。信息化時代,農村已不閉塞,物聯網促進地球村的實現,農村生活條件大大提高,農村挺好!


擁抱陽光accept


以前我們農村的孩子從農村出去以後都不願意回農村,因為農村的醫療,教育,交通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城市。但是現在隨著國家基礎設施逐年投入,農村通水、通電、通氣,醫療、教育都逐步的趕上了城市,每年從城市打工回家會發現生活差距沒那麼大。再加上現在交通越來越發達,農村人現在也有很多小車,從城市開一兩個小時的車到農村生活也很方便(農村離城市雖然有幾十公里,不過以現在的交通情況真的不算遠),與其在城裡花那麼多錢還心裡不舒服,不如花少量錢到農村過舒適的生活。

其次,我們現在不說一二線城市,隨便的三四線小城市房價也在好幾千塊每平方米左右。一個月不吃不喝只夠買一平方米。不吃不喝一年只能買個廁所,這麼說真的一點都不誇張。同時,我們還要考慮城裡的房子一般都要含樓梯間、電梯間的公攤面積,一般公攤面積都有二十以上平方米左右吧,折算成錢都有十幾萬了吧。

而我們在農村簡單點都夠蓋一套房子了,花大筆的錢買自己根本住不到的面積,實在是很不划算。在農村蓋房子成本很低,每個朋友都能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辦一塊兒宅基地。出一點材料費,人工上呼朋喚友的基本上不出什麼錢。一套三層小樓兒房子蓋起來簡單裝修,三十萬到四十萬也就差不多了。同樣的三層小樓城裡叫別墅,沒有幾百萬我們是想都不能想的。

現在我們農村的宅基地將會是越來越值錢,農村宅基地是可永久使用的。在城市買的商品房的使用期只有70年,而宅基地的使用權是永久的(只要宅基上的房子不倒塌,城市戶口的繼承人也可通過繼承宅基地上的房屋,獲得宅基地的使用權)。

農村宅基地可以在村集體內部進行轉讓的,現在是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城市居民購買農村宅基地,但並沒限制宅基地在村集體內部轉讓,只是規定了村集體成員轉讓宅基地後,不得再申請。退出宅基地可以獲得一次性補償。目前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鼓勵農民進城發展,也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在城市裡落戶定居。


農人顧流芳


我也是個八零後,雖然不是農民工,但是我身邊好多農民工還有像我這樣在城裡買了商品放的也願意回家蓋房。一是本來家裡就有房祖祖輩輩生活在村裡家裡老爺子習慣住在鄉下村裡環境熟悉熱鬧有相熟的老友在老家自在,這為了接送孫女上學才來的城裡但是老家的老房子也都翻蓋了,就是為了老了回去養老的,農村家裡還有好多好處農村消費低,環境好,吃什麼菜自己房前屋後種點又幹淨又方便還新鮮,我們這離城裡也不遠就二十來公里家裡都有車。我本人八零後以後退休我也會選擇回農村養老,所以老家的房子會翻新,那是我們最終的歸宿是我的根!





準備者明


我是糖糖生活,我是一位80後,小時候家庭條件差,家庭變故原因,我上到中學就不讀書了,也許是個人原因,也許是家庭促使我卑微的性格,從小跟父母在家裡幹不完的農活,拿時候出門打工工資不高,就開始我打工生涯,坎坷的生活壓力,我不喜歡城市生活,感覺你走哪裡沒有你落腳點,很迷茫,現在小孩長大,經濟壓力很大。慢慢的我感覺我們要回老家,把老家房子搞好,在老家種植,打工,不城市強,城市沒個月租房都一千多,這普遍租金,伙食,這樣下來,月月月光族,別提存款多少,上有老下有小跟屁股溝要錢,現在社會哪裡不需要錢。所以住農村壓力就減輕了,沒有多餘存款別提城市買房,那是隻能看,不能想。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想創業,可是不現實,只能選擇農村生活。不怕老了沒煤氣,沒菜吃,也不怕風餐露宿。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觀念,我只想沒能力的情況下,這農村生活。子女撫養成人,有能力就幫助,沒能力只能觀望,想成功發財人太多了,可是我就發不了財,普通農民要人當,不當誰為國家種糧食。

以上是我個人心得體會,認為我說的對的評論留言點評,謝謝,我是糖糖生活百科


糖糖生活百科自媒體


這個我感覺非常有發言權:90後,廣西農村,2017年建的房。


原因一:城裡房子貴,小小的縣城二、三千的工資,房價達到六、七千,一家人賺錢不吃不喝一個月都不夠買一平米的;市裡就不用說了,更貴。買了吧,就要月月還貸,農民工工作很多不穩定的,房貸養孩子會顧不過來的。


原因二:相對於買房,建房就來得相對便宜多了,一戶一宅基地,同樣的價錢可以蓋大一點。在我村裡幾十萬可以蓋一套裝修得不錯的二層半小樓了。如果錢不到位,可以不建這麼大,或暫時不裝修,這樣不用背這麼多債,給家庭留點備用金,萬一有什麼事可以扛一扛。


原因三:農民工多數是從事體力的,年齡越大,相對的就業機會就小了,到了一定年紀做不動了。就回老家,在縣城找份工作,或打臨時工農忙時幹農活,進不了城,可以退加農村。沒房子,你住到哪裡去呢?


原因四:父母還在,原來的是老房子,想讓他們住好點,不用為颳風下雨的擔份心。於自己也好,逢年過節、老家有事時,回去有間自己的房子住,不用太麻煩人。



捂緊我的小錢錢


回老家建房子是明智之舉,退休後在城市裡沒多少親人,沒地方玩,天天樓上待著,頂多小區附近轉轉,這樣的生活很沒意思!回農村有山有水,院落裡種種菜,養養狗,也可以去兒時玩的地方走走看看,終老鄉里,落葉歸根才是人生正道!


江城子大老爺


我的房正馬上就要竣工了,為什麼選擇老家蓋房呢?首先是別人都蓋新房了,一圈被包圍著,每次回家感覺不舒服😔。再有就是過去老房子夠早不合理,住著也不舒服了。然後呢城裡有了一套房就可以了,房子那麼貴,夠住就可以了。再然後就是老家有套房心裡踏實,外面累了,可以回老家歇歇,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沒有老家住著安逸!


潛水的貓66601


老家剛子剛蓋好沒幾年,前些年有機會在外地買的時候,也沒買。老家的房子帶院子,有花園,有菜園,簡單的吃可以做到自供自給。消費也低,節奏慢。房子採光好,通風也好。回趟家就打消了買在外地的想法。現在也可以買,就是不想買在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