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亚飞:2020-2030教育行业终局猜想

理解教育的"道",顺"道"而行是跑赢这个赛道的前提。

教育是一个“认知+行为闭环”。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技术是人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延伸。技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可能把人变成猪。

先简单科普一下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对认知心理学不了解的话,你就没办法去设计学习过程了,学习过程设计地不好,那孩子们一来不爱学,二来学不好。啊,别闹,我可没说咱们的学校学习设计地不好哈。那是你自己得出的结论。不兜圈子了,能不能一句话,给小白们解释清楚什么是高大上、不明觉厉的Cognitive Psychology啊?

能,Cognitive Psychology:The Science of How We Think. 哈哈,简单吧,对,就这一句:认知心理学即人类如何思考的科学。只有弄懂了,或者说,越来越懂我们自己是如何思考的,才能设计出适合我们的学习过程,这个就是课程设计的朴素原理。教育的本质也就是学习的本质、人类思考的本质。

那么我们弄懂人类如何思考这件破事了么?Negative(木有啊)。我们对宏观宇宙尺度的知识远远超过我等对于自己大脑的认知。故,究竟怎么学习起来更有效、到底哪种教育方式(中式/西式)更好,至今未有定论。 我们的脑袋,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依然是个黑匣子。我们不知道的比知道的多。故而,今天谈的教育本质这件破事,是我们知道的部分的小部分共识。论述有共识的部分才有意义。

1. MOTIVATION(动机)

动机是人做任何事的力量来源。学习,这个动机主要靠后天培养。学习本身反人类。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喜欢节省能量,所以能不思考最好不思考。一思考就要消耗能量,多累啊。故而,热爱学习的熊孩子只有两种可能。

1)生而知之(孔子语)。以先知(Prophet)身份下凡人间,先天脑子好,IQ130、140、150plus(奶奶的),没办法,天生就是学霸的人设,后生又被架在哪里了,故而不得不加倍努力,以夯实自己在家人、同学、学校的人设。这类孩子是自我驱动型。得之,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2)和正常人类一样,也天性好玩,无奈降生后,邂逅(Run Into)一位严厉伟大的虎妈,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卧薪尝胆若干年,学习习惯竟然养成了,从此神奇的发现,学习也没那么无聊了(dull)。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桑代克,把这个玩意叫正激励。

由此不难得出,学习不好的娃娃,要么先天脑子不咋地,要么后天习惯不行。孔子把人分四个层次: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叔扪心自问,自己大体上,大约属于学而知之这一类:小时候顽劣,属于困而不学;读中学那会,太无聊,无奈老妈威逼利诱,属于困而偶学之。孔子老人家15有志于学,叔25岁才有点才子的端倪。唯一比孔子早的可能是研究《易》的年级,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叔35岁始研《周易》也。

范亚飞:2020-2030教育行业终局猜想

线上也好,线下也罢,解决不好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就是扯淡了嘛。激发动机的因素很多,大体分内因和外因。(此处略去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姆、乔姆斯基等一众教育、心理学界之大师们。免得有掉书袋之嫌)。

外因驱动:比如班里有漂亮的小姐姐、有男子气概的型男,女老师是美女、男老师恰好也不变态。女老师腹有诗书,知性温柔,严厉而不严肃,爱学生有节制,治学生有办法;男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视野宽阔,博古通今,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学习环境也是一等的好,整个学校治学严谨,学术自由,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同学间,不争吃穿,单争学问之精深,思考之锐利,思想之原创。图书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校园曲径通幽,林深树密,花草四季常开。Anytime,Anywhere,Online or Offline,结伴而读、而论、而争,自成天趣,生机勃勃,好一派昂然气象。

内因驱动:学习过程游戏化。比如,线上设计的环节层层打怪,类似游戏。人,生而好斗,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就连老子他老人家,都以不争为手段,达到天下都争不过老子之目的,哈哈,你看,怎么激发动机的答案,不是已经跃然纸上了么:尊人性、设圈套、养习惯、把钱赚。

2. OBJECTIVES(目标)

目标有时就是动机的基础。目标感强的娃,动机自然也就解决了。这里的目标是教学目标,或者教育目标。教学目标可大可小,比如教学目标可以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个目标就很大。让孩子记住10个英文单词就是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国家教育目标就更宏观了,目的也不一样。国家的教育目标大多为意识形态服务(ideology)。这个不在本文探讨范围,故而略去。

在课程设计领域,Ralph Tyler是里程碑式的大师,叔把他的课程设计简化成OCPA四个字母。O:Objectives 课程目标;C:Content 课程内容;P:Pedagogy 课程教学方法;A:Assessment 课程效果评价。无论线上还是线下,课程设计的基本逻辑,就是这四个环节。你愿意创新,自己弄出个独家的什么教学法,叔也没办法,也不想阻止你。你玩的开心就好,哈哈。有学术癖好的同志,可以读读RT经典作品《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这四个字母每个都很要命,是课程设计的精髓所在。课程目标O,已经简单聊过,课程内容C,大有学问,古往今来孩子学什么才能成为诸葛亮、牛顿,进清北、入哈耶牛剑,老百姓好奇的很。学者们通过诸葛亮们,牛顿们留下的文章,来推理他学习的内容,试图比猫花虎,东施效颦。难!

范亚飞:2020-2030教育行业终局猜想

Ralph何许人也、长的什么模样,不重要,反正不好看。OCPA的具体逻辑演绎可参考下图。这张图就能写一篇万字文章,惜叔不惑之年,精力有限,今日先按下不表。有悟性的朋友,自己先悟着吧。

范亚飞:2020-2030教育行业终局猜想

3. Interaction(互动)

接下来说说互动。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没有互动,毋宁死。没有互动的属性,人类不可能有今日居于食物链顶端之结果。互动才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互动才是生产力,互动创造财富,互动才有创意,互动才有文化,互动证明我们活过。

须知,互动并不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也算。插几句题外话,按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观点,人类自降生,便遁入某种限制之中(他用的英文字:conditioning)。教育也是对我们心灵施加的一种限制。宗教,社会,娱乐等等都是。而痛苦的来源恰恰就源自各种限制。如何摆脱限制,他给的答案是专注(attention)于当下,聚精会神于当下,是超越痛苦的唯一办法。就好比,叔这会在专注于打字,写下这篇文章,确实在这个当下,竟然听不见两个娃在一墙之隔的客厅,快要来一次第三次世界大战了。欣然接受了公之观点。

教育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离不开对互动的设计。线下教育的互动很自然,我们无意识之中,完成蜕变。君不见,大一的女生穿衣那个品味,你再看看大三之后的女生,这便是人与环境互动,对人的影响。君不见,英国回国的留学生,尖头皮鞋、大风衣,配之于一条骚气十足的围巾,腐国味道,扑鼻而来;美帝熏陶的留学生,就是另一番味道了,牛仔库、宽松汗衫、标志性的美式卷式音,言必称华尔街、电影城、自由女神像,美国味道,扑面而至。你看,人与环境的互动对人的影响可比课堂上那点时间来的深刻。

线上教育无法完全代替线下的互动就这这个道理。人类从A点到B点的速度越来越快,没有减少人类的互动,反而增加了人类的互动。所以技术是人类五感的延伸,这句话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一些了。这个观点原创于麦克卢汉,加拿大哲学家、教育学家,很厉害的一个人。叔的判断是,线上的教育解决效率的问题,凡是能经由线上提高效率的部分,未来都会线上化。不要用人力一遍一遍地重复。比如标准化的乘法口诀、语法知识等。线下解决人的社会化需求,与真人见面、与真人互动、与真人争论、与真人有言或者无言的互动。

Online Merge Offline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相互协同,为人类的学习活动服务好。2020可以被称为OMO元年。人类教育场景的终局也便是OMO。具体线上线下,各承担怎样的职责,他们各占怎样的比重,谁也无法预知,时间和历史是唯一能给出答案的人。

二、产业史即效率史。

高效率的生产关系淘汰低效率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效率淘汰低效率的另一个名词叫降维攻击。

2030年,国内教培行业谁将胜出?答案其实并不难,效率高者胜。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效率史。这条准则,不仅仅适用于教培行业,也适用于地球上万事万物,可以说是兴衰更替之道。那么效率从那、哪几个方面来衡量呢?

范亚飞:2020-2030教育行业终局猜想

窃以为,效率从三产来衡量。所谓三产指的是:产品、产能、产销。从三产角度去衡量未来组织胜出的概率。产品简单说就是你卖什么?产销简单讲就是你怎么卖出去?产能即这个生意赚钱吗?

1. 产品是“药”

顾客的需求的是“药”。“药”到“病”除。所以未来的胜出者在药的研发上,谁厉害谁赢。新东方、学而思、跟谁学、猿题库等,谁在“药”这个方面过去强、现在强、未来强?诸君自己判断。

意识到未来“药”最根本是一层,意识到了团队还能执行下去,把“药”源源不断地研发、迭代出来是另一层。知道,和能干成不是一回事。每个组织都有基因惯性。基因惯性是组织、产品有生命周期的原因。破坏性创新很重要,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基因突变。窃以为,基因突变,非大换血不可。改良基本都会失败。

教育行业的药,需有懂教育的医生开出来,要不然就有可能谋财害命。教育的道是什么,怎么才能懂?大约需要认识论、教育学、心理学、测试学几个交叉学科的知识底蕴和实操经验。这样的人,未来会很值钱。他们是药剂师。在药这个层面,知行合一是铁律。

2. 产能是免疫力

产能也是组织的肌肉,产能也是组织的利润。能活下去,然后要活得好。产能就是组织效率,是用最少的资源产出最大的结果。商业竞争就是组织效率的竞争。A能用5个人干出B用10个人才能干出的成果,B一定会被淘汰。组织效率提高有很多办法,比如为了使组织效率更高,所以产生了经济学、管理学等各种门类;比如利用技术提高效率,人类从未停止这项活动,未来也不会。你还能举出可以让组织提高效率的办法吗?

产能即利润,利润就像是组织的脂肪。遭遇寒冬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幸存者。产能和规模往往是一对矛盾,规模越大、产能越低,从而被新的、效率更高的产能组织取代。所以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生长的极限。只有城市这个物件,规模越大效率越高。像企业这类组织,越大越官僚,产能越低,慢慢走向死亡。人类与衰老抗争,组织与产能越来越低战斗。

新东方、学而思、跟谁学、猿题库等在产能这个层面上也在全面比拼。具体来讲就是看看谁在管理上更先进、人效更高、谁对技术的使用更好,总之大家都在找提高产能的最佳杠杆,而且这个找寻的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3. 产销就是怎么卖出去

怎么卖出去古往今来,变化无穷。几乎没有One for all的办法。价格战算是一个。价格战大约能穿越时间,原因是它符合人性。其它办法很多,不在此赘述。指出一个普遍规律:人类社会越发达,品类比品牌更重要,品类成就品牌。人类的需求细分了,所以品类占领心智的可能性大增。也给了创业者机会。俞敏洪老师曾说过,教育行业至少能产生数十家百亿以上的公司。这个行业,宽度足够容得下很多玩家。

怎么卖得好没有固定的招数,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类对于一成不变的厌恶,从未改变。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工具是什么,但我们可以确信,各领风骚三五年是铁定的。

三产到底哪个更重要,逻辑上,窃以为排序如下:产品、产销、产能。这是逻辑上,但实践上,有的机构产品强一些,有的机构产销强一些,有的组织产能强一些。组织的基因和组织创建团队思维、进入行业的时机、竞争状态都有关系。因此逻辑上三产都很强的组织得天下,实际上,现实中这三个方面都很强的组织不多,一招鲜就能让组织热闹那么几年,所以未来谁会胜出,三产比拼胜出者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