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道可道,非常道”的真義何在?

作為全世界思想領域的巔峰之作,《道德經》自然不能侷限於從字面上來理解,而是要從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厚重底蘊之中來體會,從老子為什麼這樣說的角度來思考,從一字多義來理解。

《道德經》開篇第一章的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三個“”字各有其所指:

第一個“”是研究宇宙自然萬物本原的學問;

第二個“”是指言傳、表達、談說、論述等;

第三個“”是指途徑、方式、技藝、形式等。

常,永久的、固定不變的,引申指一般的,普通的,再引申出經常、平常的意思。

常道”,是指中國人認識世界、認識自然長久以來所採取的方式、途徑、技藝、形式。

道可道,非常道”直譯為——

的學問是可言傳的,但言傳卻並非是常道——中國人長久以來認知世界的方式、途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圖1 中國人認知世界的常道——修真體道、踐履道體

何為中國人認知世界的常道?

修真體道、踐履道體。

老子給本原起的大名叫“道”、小名叫“大”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有物由混沌孕育而成,先天地而生,獨立存在而永不改變,週而復始而絕不衰竭,可以為天下之母,老子不知其名,起了個大名叫“”,勉強起了個小名為“”。

”與“”是對同一對象對兩個稱呼,“”為小名、為賤稱;“

”為大名、為尊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圖2 老子給本原起的大名叫“道”

“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一章》為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第二句是“名可名,非常名”,三個“”字各有其所指:

第一個“”是指給本原的大名,是名詞;

第二個“”是指本原的命名——道,是動詞;

第三個“”是指“”之“”的所指。

名可名,非常名””直譯——

大名可以命名為“”,但其意之所指卻並非永恆不變。

作為萬物本原的“”意境深遠,涵蓋萬千,語言也罷,文字也罷,都有其侷限性,無法用來清晰明瞭地表述。說不清道不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圖3 自伏羲開啟文明,道的傳承不易

導致自伏羲開啟華夏文明之後,7000年來,“

”的傳承與發展極不容易,原因就在於修真體道、踐履道體成功者萬中無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明開枝散葉、開花結果,達到了其巔峰狀態。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邏輯何在?

《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把道聽明白了,哪怕晚上就死了也是值得的。

除生死無大事。為何聞道值得人用一生換一天呢?這是什麼邏輯?

其原因就在於——“士志於道”。

真正的士,其一生的志向,或者說終極追求就是聞道、悟道、明道、用道。

士,推十合一為士。能從十件不同的事物中推導出一種規律的人就是士。

希臘諺語:

弄清一件事情 比做波斯王還快樂。”

由此我們一方面可以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邏輯;另一方面,我們也深知悟道難,難於上青天。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圖3 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

用現代語言學能突破悟道難的困境嗎?

老子用“名可名,非常名”來論述語言文字的侷限性。

如果能夠結合現代語言學的優點,中西文化交流互鑑、相互印證,是不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的思想智慧,突破“悟道難”的困境呢?

瑞士學者、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老子“名可名,非常名”的真義。

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符號由“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兩部分組成。“所指”的就是概念。“能指”是聲音的心理印跡,或音響形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的道與名都是一字多義嗎?

圖5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

作為全人類的終極智慧,老子所說的“”,其“能指”(Signifiant)的範圍極廣,幾乎涵蓋整個中國文化的範疇。而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之下,“”又各有其“所指”(Signifie)。

如:“道者,萬物之奧”——就道而言,是有關自然萬物之奧的學問,即本原論。

一陰一陽謂之道”——一陰一陽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存、互動、交感的現象就是道,道是宇宙秩序。

反者,道之動”——兩種相反力量的存在,是道發展變化之因,道是本原。萬物的發展變化決定於道的發展變化,而道的發展變化,是由兩種相反力量的共存、互動和交感決定的。

中國文化的優勢在掌握真理,缺點在學術體系構建不足(《道德經·第十九章》:“文不足”);西方文化的優勢在學術構建,缺點在對萬物本原無解。

地球自轉、公轉1萬年、10萬年,其偏差不會超過1秒鐘。這是自然之真、自然之信。揭示自然之奧和生命實相的道本原論即元氣論自然是有嚴謹的邏輯體系的。

融合中西文明的優勢,用西方現代語言學技術,通過系統的文獻綜述、清晰的概念界定、嚴謹的邏輯體系、合理的研究方法、明確的理論創新,就可以突破“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困境,構建起人類的新知識體系!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深層挖掘,傳播正向能量;

以文明道,再生華夏人文!


部分內容和圖片取自於網絡媒體,特此感謝!大部分內容來自於作者專著《中國根基:通向文化大國之路》(150萬字)。

[email protected]

郭文喜

2019.1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