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出门远途旅行的?

90斤刚刚好呢


这个问题我来详细说一下

古代人出门旅行,大部分人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你没钱,连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可能出门旅行么?其次就是没有交通工具,古代时候大部分人的交通基本靠走,别跟我说养马,马可是很贵很贵的,牛是要耕田的,最多只能骑个小毛驴。然后就是严格的户籍制度,让你不可能随便走动。

那么古代人有没有可能长途旅腥呢?当然可以了。古代出门旅行主要一下几种人:1.皇帝,比如说周穆王,隋炀帝和牛皮癣乾隆。2.官员,毕竟他们需要长途上任的,还有闲的慌,像苏东坡。3.文化人,别的不说,每次赶考或者出去游说就是一次长途旅行像孔子,更别说吃多了撑的人,像郦道元,徐霞客他们。4.这些人都是富游的表现,还有一种穷游的,那就是僧人或出家人,唐僧就是这种人。

说完出去的人,那就说说怎么出去。

首先准备证件:古代证件主要是官员用的符印,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鱼符和龟符合,现在说的金龟婿就是这种人。别和我说老百姓的户口本,那玩意家里没有的,你要是随便走动分分钟当流民处理。老百姓怎么办?要么当流民,要么就是去出家,有了渡牒也行。这些国内走走可以,要出境,想多了,甚至过重要关卡也不行。这个时候就需要关照,通关文牒一类的东西了,就类似于现在的护照。没有?那就你自己想办法吧,混出去运气好,抓住了直接拉出去砍了。唐僧就是靠着人品,再被抓住以后被放出去的。

证件解决了,那就要交通工具了。你有钱那可以,买条船,养几匹马,或者弄几个轿子都行。不过长途走轿子基本没戏,还是骑马,坐车或者坐船了。古代有官道走陆路,路况还是可以的,秦始皇的直道现在都不长草呢,走水路还有运河。但是记得,走官道中间不能走,那是给驿卒和皇帝用的,运河也是中间留着给漕船。

走了一天累了,找个地方大尖住店吧。

如果你是政府的,恭喜你,拿着证件到驿站白吃白喝,还有交通工具用。当年徐霞客靠着老爸关系,手上有一个堪合也就是证件,走哪里白吃白住到哪里。

不是官员?也好办,一般几十里地都有大集镇,里面找个客栈还是可以的。毕竟电视剧里面悦来客栈哪里都有😄,不过记得一定要带证件,不然等着吃牢饭,那时候可没有联网补办。商鞅同学就是因为没有证件,找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如果你连钱都没有,那就只好学学宁采臣了,找个小庙过夜吧。记得一要自己带足干粮,二躲好一点现实中没有聂小倩,山贼还是不少地,碰到孙二娘一类的只能变人肉包子了。


有一路看一路


大家好,我是村中有个姑娘叫小芳,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古人是怎么出行的?

现代人出行非常方便,古人出行非常不易,一方面交通不便,另一方面路费昂贵,充满风险,所以说一般情况下,能不出行就不出行。

古人出行最值得敬佩的一个人是徐霞客,他走遍了华夏大地的秀丽山川,并且还写了一本书《水经注》,古代像徐霞客这样有闲情逸致和专注旅行的人并不多,有些有抱负的年轻人出游又是一回事了,比如李白,比如司马迁都曾有壮游的经历。

古人出行的方式说一下,一般普通人的形式是徒步,大户人家都是骑马坐车,走水路的话就是坐船。

现在我们出游需要住旅馆,自驾游有加油站,在古代商旅住客栈,官家住驿站,另外一些穷人可以找寺庙道观借宿,实在找不到的话,就要露宿街头。

因此出门要带很多东西,首先要得官方发放的身份证之类的凭证,另外,兵荒马乱的,还要带武器,古人往往仗剑去游,还要带一个行李箱,里面的东西很多,行李枕头被褥干粮水等等。

正是因为出门高风险,而且很慢,一日行几十里就不错了,再见遥遥无期,所以古人特别重视离别,都是充满凄切的,在送别的时候要设宴践行,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回来的时候要要设宴压惊,接风洗尘。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村中有个姑娘叫小芳


很高兴回答问题。

古人出门远途旅行方式一般为:一靠花轿、二靠腿、三靠马车、四靠水(舟)。

古代皇族宫庭人士出行坐轿,按地位权贵一般分四抬八抬。大多住宿于府邸官衙。

古代贫民百姓出行探亲访友,一般只靠步行,多借住于庙宇寺院,或街边破瓦寒窑。

古代富庶之人或官府之人出行,一般为马车,多住于客栈。衙役邮差等可骑马,住驿站,更换马匹可日行八百。(里)

文人雅士出行大多乘船,一把搖扇一壶茶,一首佳作走天涯,以文会友,行走江湖。

古代时,因交通不便,除官府,经商,进京赶考之士出行较远外,贫民百姓不可能有旅行概念,除公孙王子外,远行人少之又少。真正的旅行家为徐霞客。历史上如徐霞客游变祖国大江南北,探险寻奇,考古调研之士,无人能及。可称为现代旅友之鼻祖,据记载他远行从不骑马乘舟,只靠步行,今天谈起,仍为我等楷模,令人敬佩。

谢谢!

希望回答能帮助到你。


清波920


古人如何出门远行旅游,给大家介绍讲解一下?假期的旅途中,当你看到路边美景时,可能不自觉地就要冒出一两句古诗来。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古人是怎么到这儿写下这些诗的?他们是怎么旅游的呢?

其实中国文字中很早就产生了用以表达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词汇了。如《周易·观卦》中就有“观国之光”的词语,也就是后来“观光”一词的由来,即旅游的意思。到南北朝时,著名的梁朝诗人沈约在题为《悲哉行》的诗中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这是迄今所知“旅游” 一词在中国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现。 到了唐代,随社会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旅游”一词开始被大量运用。如韦应物的“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等。它们充分反映了中国旅游的悠久历史。

然而,古人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人们出行本就受限,加之道路不畅,荆莽丛生,各种“妖怪”出没,出行时还是担心小命不保。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的故事,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艰难的写照。战国时苏秦游历求学,“赢滕履跻,负书担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负书担囊,触尘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茧,日百而舍。”可谓饱尝旅游艰辛。

徒步旅行难,凭借交通工具同样也难。高山流水此时不是醉人的风景,而是巨大的阻碍。李白的《行路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描写,旅途艰难就可见一斑了。也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普通老百姓,大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旅游方式及风俗,近游方式相对较多,相当于今天的周边游。传统的旅游活动有踏青、端午节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至今仍能看到。盂浩然在《大堤曲》中说:“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便是踏青的真实写照。

倘若作为古人想要出门远游要怎么办?古人出远门,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数年,可不像现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无论你是像孔子徐霞客一样出门游学,还是像谢灵运等文人骚客那样醉情山水,或是像张骞郑和一样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临行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中国古代封建礼教有一条不成文规定:外出旅行和旅游,须有正当理由,有一定时间、地域或距离限制。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认为外出旅行或旅游的正当理由是经商、游学、游宦、游方、镇戍和游豫等。《诗经·召南·殷其霉》“殷其盆,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逞。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就表达了妻子要求丈夫结束远游及早归家的愿望。倘若没有正当理由,你还是在家好好呆着吧。而像李白那样狂放不羁的也毕竟只是少数。

当你有了正当的出门理由,就要做以下准备工作了。

首先要卜行。古人出游前,要先行占卜择日,以示吉凶:吉则行,凶则避。《诗经·卫风·氓》:“卜尔卜笼,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小雅·扶杜》:“期逝不至,而多为恤。卜盆偕止, 会言近止,征夫迩止。”前诗是为女子离家出嫁前的卜行,后诗是为在外的游子卜归期。

其次要祖道。所谓祖道,就是行旅之人上路要进行祭祀。反映祖道祭祀的作品很多,如《诗经·大雅·韩奕》:“韩侯出祖”。许多人还专门写了祖道诗。如晋孙楚《祖道诗》、张华《祖道征西应诏诗》等。

之后要离筵。亲人外出,家人和好友为之设宴饯饮,是送行即将结束时亲朋好友在路边为行人举行的敬酒道别仪式。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为友人钱饮而作。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也是送别亲友的写照。

做完这些,你就可以安心上路了。(好像哪里不对)

假如你有一位即将远游的朋友,你可能还需要做这些事情。

首先是送行。文学作品中描写送行的作品数量极多。如《诗经·邺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表现了送别时的伤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则一洗送别诗文悲凉之态,意境开阔,格调高昂。

其次是折柳。亲朋好友与外出游子道别分手,往往要折柳相赠,以寄托依依之情。折柳有两种寓意,一是柳树生命力强, 示意到天涯海角,都能枝繁叶茂;二是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唐孟郊《横吹曲辞·折杨柳》就直接写到了折柳:“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莫言枝条短,中有长相思。”

之后是赠物赠诗。旅游中又有赠物道别的习俗。所赠之物,则不外乎钱、扇、衣服或随身携带物品,而增诗这种习俗和传统在文人骚客中较为常见。古代离别赠诗的作品举不胜举,如李白《赠汪伦》,便是送别好基友所做。

做完这些,你就送一位小伙伴上路了。(好像哪里又不对)

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古人想要出趟远门,简直困难重重。所以同志们,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假期,在剩下的几天里尽情玩耍吧,尽管哪里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大米吴云飞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

没听过“踏青”这个词吗,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佛道云游仙游,访友、访古,游学讲学。

至于那种极其普通,只知种地人,旅游的可能性会很小,毕竟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

周边游还是很多的,古代有户籍限制人口随意流动,交通工具也不是特别便利。

农民和手工艺人阶层也会旅游,主要的形式就是过节的时候出去踏青,爬山,逛庙会之类的。

用商人的话,主要就是到哪做生意就逛一下,因为没有银行之类的,一次买卖的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当然也有例外的,像电视剧《还珠格格》里有一辆马车从北到南,这是有钱人的旅行。


维维自媒体


虽然知道古人多靠步行和车马,但我脑中浮现的画面只有一样——坐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以前乘船游长江三峡,给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处景点就是白帝城。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东部长江北岸,原来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三峡大坝修建后,成为小岛。令白帝城出名的是三国时刘备在此托孤,家喻户晓。白帝城是观看瞿塘峡西入口"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来到此地,观夔门,留下大量诗篇。最令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站在白帝城,惊叹于夔门的壮观,长江三峡的美景与李白的诗句得到完美融合,那一幕令我感怀至今。所以说起古人远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坐船。


艾谢在土耳其


古人出门远途旅行一趟,跟现代人相比可谓是千辛万苦,出村就需要开证明,没有高速公路,没有交通工具,没有五星级酒店,时不时还有可能半路杀出个李逵来,一个人外出游走名山大川,不亚于搬一次家。

大家都知道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每次远途旅行,都会顾上一个仆人,一路上可以帮忙扛锅碗瓢盆、被褥行李,遇到兵荒马乱时还能充当保镖。

现代人出门旅行带着钱和手机就可以了,其他的都可以在路上现买,古人旅行就没这么简单了,所有的生存必需品都得随身扛着。

路上的食物干粮,必须在出门前算好行程,准备足够多的干粮。庄子说:“去近郊要提前准备三餐,去百里以外要连夜舂米,去千里之外则要提前三个月备粮”,这些都是古人旅行的经验之谈。

古人远途旅行大多都是靠步行,不过由于路上携带大批物品,还要装载防身器械,有些人会选择牛车作为交通工具,这种稳当而雍容的交通工具,可以承载沉重的行李,还可以载人,直至元代,牛车一直都是中国古人主要的旅行用车,虽然也有马车,但马车是达官贵人才拥有的座驾,普通百姓是可望不可及。

那古人远途旅行的路线和方向又是如何掌握的呢?有人可能以为,可以看地图认路,然而,在古代对于普通旅行者来说,首先并不是谁都能获得地图,即使有纸质地图,往往并不实用,古代的地图往往内容很抽象,地理方位和细节不够精准。

因此,最实用的方位掌握基本是看碑,避免迷路,古代各种交通要道或主干道上一般会有邮亭、里堠碑和界堠碑,来标记里程和边界,里堠碑之间一般相距数里路,为了避免走错路,古人还会在大路的两边种上松柏、杨柳等行道树,沿着树的方向走,就不会离开大路,避免走错方向。

除了官方的里堠碑外,古代人们也有立碑题字的习惯,那些无处不在的碑刻题字,也可以让旅行者知道大概到了哪里,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这也是旅行当中的一道风景线。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用,谢谢。


非凡時光


你好,我是小高,很高心回答这个问题。

说道古人怎么出门远途旅行,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西游记》这部电视剧,跋山涉水,长途跋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金。

虽说这是个故事,但是古代人出门也是靠牲畜来作交通工具出远门的。比较常见的就是马,驴,骆驼。或者就是让牲畜拉车,人坐在车里。

虽说舒适感和时效都差了点,但是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已是非常好的待遇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


小高随手拍


5.19日是中国的旅游日,为纪念著名明朝探险家徐霞客,将《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天台山 《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记》:“癸丑之三月晦(公元1613年5月19日),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翻开《徐霞客游记》,第一篇就是《游天台山日记》。

徐霞客30年来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自助游历考察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苏、上海、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9个省。

相信爱好旅游的大家都对他很熟悉了。然少有人知的是,古往今来,从千年之前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到如今的小鲜肉众筹旅行,从大洋彼岸的哥伦布杨帆 启航发现新大陆,到中国的郑和下西洋,都是受政府,商业财团资助,或者就是直接由政府派遣委任的探险。惟有我国的许霞客,是纯粹自费的!花自己的钱玩,让自己开心!专注自己的爱好,别的都不用操心!

那么徐霞客的旅费哪里来的,不出所料,徐霞客是一名富二代!确切地说是富五代,富六代了。徐霞客的曾祖父徐经就已经是大财主了。是村里的大户,耕读世家。不仅有钱,还超有才。是大才子唐伯虎的好朋友。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伯虎29岁时参加应天府(南京)乡试,中解元(第一名),一时声誉鹊起,名震江南,“冒东南文士之上”,春风得意。考中解元后的第二年,30岁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地进京参加会试,路遇同去赶考的江阴巨富家的公子徐经,两人相谈甚恰,遂结成莫逆之交。这位徐经,就是后来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曾祖父。

当时唐伯虎志得意满,狂傲不羁,没发榜的时候就在公众场合说自己是第一名,发榜下来后果然是第一名,徐经的才能也很了得,中了榜眼。结果因此被人诬陷考试作弊,被诬以“贿金得题”,徐经受牵连,二人被革去功名,废锢终身。

徐经被判作弊觉得很冤,据说因此他的后代入不入仕途都没所谓,徐霞客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

徐霞客受家里的熏陶,从小生性自由,不喜官场, 他的母亲更是古代社会少有的现代女性。

十九岁那年,徐霞客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

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最终写出了一部60万余字的跨地理及多学科的巨著,在缺少通才的中国堪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世人赞为奇人,伟人,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5美图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在现代社会,国内旅游甚至是出国游,都是一件十分简单且方便的事。但是几千年前的古代,由于没有特别便捷的交通工具,所以古代出门远途游似乎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并且一次出游持续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交通工具无非是徒步,骑马,坐船。如编写中国最著名"旅游攻略的徐霞客,他一生走遍了21个省、市和自治区。基本徒步走了32年,一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旅途中度过的,算是第一代穷游背包客。靠写专业攻略获得后世无数粉丝点赞。

再说道骑马游行在古代属于有钱人且特别有钱的人或官家才可支撑的奢侈行为。因为当时马匹在民间属于顶级奢侈品,大部分马匹都归为国有属于战备物资,一般的小财主代步工具驴或骡子。

最后一种是船,这是古代远途最常用的方式。最有成就的人物应算郑和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与徐霞客热爱国内游不同,郑和对出国游情有独钟。从水路出访各国。用了28年间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壮举。出行线路也涉及到东南亚,算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国际旅行达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